標籤:

南懷瑾:《我說參同契》18

南懷瑾:《我說參同契》18(2012-05-27 20:16:15)

轉載

標籤: 參同契魏伯陽南懷瑾文化 分類: 道禪/Taoism

第67講


陽如何發生

《參同契》現在講的重點,還是在普通修道說的「活子時」,這是一個俗語。這個子時代表了我們身體上一陽來複, 以及陽氣是怎麼發生的。現在都是講理論,但是理論懂得了,所謂工夫方法就在裡面。道理就是一個原則——陰極陽生。怎麼樣是陰極呢?再明白一點講,就是靜極。但「靜極則動」,做工夫真靜到極點時,也有很多說法形容,譬如說「六根大定」,在原理上的名稱就叫做「陰極」,陰極了,陽自然會發生。最大的陰極是我們的生死,生命有生有死,死了就是陰極。陰極並不是這個生命完了,而是重新再轉來,那個是陽生,這就是佛家所謂輪迴的道理。小規律的陰極陽生,就是睡眠休息,靜極了再醒轉來。把這些現象了解了,陰極陽生的用功道理也自然懂了。

「此時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即生於子」,這個時候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光明的現象,動的現象,生於「子」。「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現在說靜極了陽動,太陽真火就發生了。

「蓋陽無剝盡之理,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虛危之地。交會既畢,漸漸自北轉西,月魄到此,微露陽光,謂之旋而右轉。」他講這個「剝盡之理」,理論上好像同修道做工夫沒有關係,實際上懂得這個理論,你才能放心去做工夫,當碰到一個境界時,自己才明白道理。山地剝卦,沒有剝盡的道理,宇宙間的力量是相對的,快到完了時,相反的力量就來了。實際上也就是力學的道理,向心力集中了,離心力就發生了,這個生命的道理同物理是一樣的。

譬如說我們打坐,這是修道的第一步。不管守竅也好,聽呼吸也好,隨便用什麼方法,很少有人真達到陰極,沒有達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沒有歸根過。假定有人修道到達這個境界,那是真正的有一點像莊子的話——「渾沌」。這個時候所謂六根大定,六根完全關閉了,花一樣合攏來,人自己也忘了。禪宗形容就像老母雞抱蛋一樣,道家形容如醉如痴。這個靜到極點是陰極,這個時候真陽才來,就是那個靜的活子時才來。你注意這個話,平常我們也有活子時,疲勞到極點,或者生病衰弱到極點,有一天病好了,精神突然來了,那個也是活子時。但是你把握不住,因為自己不認得。

這個陽剝盡到了陰極,等於每月的月尾會「日月撢持」,月亮看不見了,被地球在日月之間隔住了。道家不管這個,只講這個時候「日月撢持」,月亮跟太陽合璧,中間與地球合在一條線,所以看不到光明,完全黑暗了。到了月尾的時候「正在北方虛危之地」,月尾的早晨看到月亮在北方落下,是偏於東北。什麼叫「虛危之地」呢?「虛」同「危」是天體上兩個北方的星座,代表了北方。在我們的身體,「虛」、「危」代表的就是海底,是會陰這個地方。頭頂算是南方,這個要搞清楚的。所以他說到了陰極的時候,「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虛危之地」,什麼都沒有。北方虛危代表了黑暗,糊裡糊塗,完全黑暗也就是代表靜極。靜到極點也代表陰極,在方位上是指北方。「虛危之地」等於大家打坐時,有人覺得冷,因身體內部有病,寒氣重,多坐一下就發熱了,這就是陰極陽生。

「交會既畢」,等到月尾太陽、月亮,陽跟陰在北方交會交和,「漸漸」,慢慢地「自北轉西」。假定把這個地球當成平面,到了每月月尾二十八起五天,轉過西南,到西邊來了。「月魄到此,微露陽光」,陰曆每月初三晚上,在西方看到月亮出來了,是眉毛月。天體這個現象「謂之旋而右轉」,旋過來右轉,順轉轉過來西方這一邊出來,每月如此。所以《參同契》魏伯陽真人的原文就是一句話,叫做「嘔輪吐萌」,現在解釋了半天,就是解釋這一句話。說每月初三的月亮,等於一個東西把它吞到肚子里,慢慢又把它吐出來,嘔出來了。月亮像一個輪子,「吐萌」,剛剛吐出來,一點點在萌芽。

曆法與正朔

說到天體,有兩個東西修道要懂,一個是太陽,一個是太陰。講到這裡,我們也常常說明,中華民國在推翻滿清之後改用陽曆,這個事情在歷史上叫做「換了正朔」。古代這個名稱很嚴重,前朝的老臣不投降,不投降叫什麼?「不奉正朔」,因為每個朝代都要變更年號、國號,不願意投降就是不用你的國號,不用你的年號。譬如古人陶淵明,他作詩作文素來沒有記年號,只記干支甲子乙丑之類。為什麼陶淵明這樣?他表示不奉正朔,因為陶淵明是晉朝人,他不肯為五斗米折腰。那時是南北朝宋齊梁開始的宋代,叫劉宋,皇帝叫劉裕,種田的出身。說到劉裕,當了皇帝以後,皇宮裡有一間密室,裡頭擺了一張木頭釘的破床,還有種田的斗笠、蓑衣、鋤頭,他不忘本。他雖當皇帝,有時心裡煩起來,就打開那個房間進去,算不定在裡頭閉關,兩三天再出來。近代有一位畫家溥儒先生,他是滿洲人,跟宣統是皇族的兄弟,所以他作的詩畫沒有寫中華民國年號,也是寫甲子、丙寅等干支紀年。

我們現在改用陽曆,從文化立場來講,我始終不以為然,這個是奉了洋人的正朔。四海一家可以,但是正朔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系統,你們年輕人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幾千年來是陰陽合曆的,二十四個節氣用的是陽曆,是用太陽行度計算的。但是我們算月份呢,這就是中國這個天文同曆法的科學了,海水漲落、農忙季節是用陰曆。

這種物理的現象同天體的關係,與身體的內部的變化一樣。老年人生病有時候就過不了節氣,過了這個節就過一個關。有時硬過不了節,管你氧氣什麼氣來救都沒有辦法,我們身體上就有這個作用。再譬如,學過解剖學就知道,我們腦神經有十二對,像雷達一樣,全部齊向外面,同宇宙間這個電感通的。所以你打坐修道,懂了這些非常有幫助,這就是一個科學,人體本身內部也是個科學。

你會昏沉嗎

他說這個時候,「一點真火,隱然沉在北海中,謂之潛潭見象,發散精光」,他說當我們打坐修道,真正定下去靜到了極點時,什麼都不知道了。有些學佛的人認為這就是昏沉!學佛修定最怕昏沉,道家跟佛家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道家說不怕你昏沉,你還做不到昏沉呢!打坐做工夫,坐到了昏沉再說啊。你能不能坐在那裡睡覺?你睡不著,因為還有兩條腿,腿發麻了趕快下座,你才昏沉不了呢!有學佛的說,那個不是真的空,那是頑空,頑就是冥頑不靈,就是糊裡糊塗。我就告訴那些學佛的朋友,管他真空也好,頑空也好,你來一下再說吧。到達了頑空,你說這個我不要才算本事。你頑空都沒有達到,還怕自己頑空!就像很多人說自己不求財,如果你賺了幾億硬不要,那還可以吹吹。

「潛潭見象,發散精光」,就是陽氣下沉的現象。有些道書上講的不同,把這個現象叫做「天入地中」。所以有一派打起坐來把頭彎到肚子里去,以為這叫做「潛潭見象,發散精光」。

實際上這一派道家的法門,是從佛家白骨觀來的,前面已經說過。白骨觀修到某一步,叫你觀想這個頭沒有了,頭放在腹腔里,有意把它沉下去。不過真正要做到「潛潭見象,發散精光」的觀想,或者思想把天入地中,也做不到。如果做到了靜極,陰極了,忘記了頭,忘記了感受,沉下來,這一沉下來不曉得會多久。真到那個境界,算不定七天都不動的!所以修道做工夫需要人護法,也叫做道侶道伴,要有個內行人在旁邊招呼才行。所謂招呼,是天氣變涼了拿衣被輕輕給他蓋著,當然鼻子通氣的地方都給他露出來,讓他自然,算不定七天、二十一天,或半個鐘頭、一個時辰他就轉過來了。轉過來就很嚴重了,因為真陽來了,陽氣上升,「發散精光」就出來了。

這同每月的現象一樣,「迨精光漸漸逼露,一日二日以至三日」,就是陰曆的初一初二初三。「正值未申之交,昴日畢月,二宿度上,庚方之上」,這裡要注意啊!這是中原地區的文化,唐代就叫「中華」,古代歷史上稱「中州」。《易經》、《河洛理數》,都在中州,以開封、洛陽這一帶為標準。假使雲南或東南亞的人來看這個書,會感覺古人很不科學。所以現在給大家聲明,這個《易經》所講天文現象,是以中州文化為標準的。

天體變化影響人

每個月初三的時候,「正值未申之交」,「未」就是下午一點至三點,「申」是下午三點到五點。因季節不同而略有偏差。這個季節的道理,是站在中國這個地面仰頭看。假使用天文望遠鏡,它講得很準確,到了下午的四五點鐘,每月陰曆初三,月亮巳經在西面出現了,但是我們看不見,因為太陽沒有下去,光度給它掩沒了。實際上那個時候已經在「昴日畢月,二宿度上」,「昴」同「畢」是西方星座的名稱,月亮在這兩個星宿之間。「庚方之上」,庚方是西方稍稍偏西南一點。「昏見一鉤」,就是黃昏傍晚時,西南方才出現一點,「如仰盂之狀」,「仰盂」就是震卦,這就是代表這月亮剛剛出來,所謂月如鉤的一個現象。

「坤中一陽才出而為震」,《易經》的道理是陰極叫「坤」,北方叫坤。陰極了陽生,每月初三「一陽才出」,在人體就是活子時。懂了天體這個現象,你自己身體的變化、心理的變化,及工夫氣血的流行,才會知道。一切都是心理自然現象,和生理自然的變化。

現在他迴轉來講生理——「在身中為鉛鼎初溫,葯苗新嫩,即所云,子當右轉,西南得朋之象也。」鉛代表氣,這個時候靜到極點,氣的呼吸好像停止了。鼎是爐鼎,我們本身就是爐鼎,身體就是個化學的鍋爐,這個鍋爐里「初溫」,重新發暖,這個才是密宗的真拙火來了;「鉛鼎初溫」,陽光重新來了。

有一本道家的書很要緊的,就是崔真人寫的《入葯鏡》。我們自己生命有長生不老之葯,不是髙麗參,不是補藥,也不是多種維他命,是自己這一點陽氣發動,就是「葯苗新嫩」。「子當右轉,西南得朋之象」,這個叫活子時。所以說伍柳派的活子時說,睡醒陽舉叫做活子時,是有一點相像,是對的。但是不可著相,變成一天到晚搞陽舉了,那是沒有用的。這個陰極陽生的現象是真陽來的,是在剛一醒,將發動未發動之間,這個時候把握住,才是真正的葯,長生不老之葯。等到變成陽舉時,這個幼苗已經老了,老陽就不可取了,采了也沒有用。那你說沒有用就把它舍掉,舍掉更糟糕!雖然老了,老薑養一養還是蠻好的。

第68講


靜極的現象

剛才講到「西南得朋」,這句話是來自《易經》坤卦的初爻卦辭,坤卦最後是「東北喪朋」。所以有些人卜卦、算命,出門向西南走好,西南就「得朋」,向東北走就「喪朋」,不吉利。但是據我個人研究《易經》的結果——先聲明我是靠不住的!從秦始皇以後,《易經》上這個字印錯了,古人這個字刻在竹片上,是西南得「明」,東北喪「明」,完全是講月亮的現象。竹簡東搬西搬,日久破損,「明」變成「朋」字了,我以前跟諸位也介紹過。

「陽炁雖然發生,但造端托始,火力尚微,正應乾卦初九潛龍之象。到此,只宜溫養子珠,不得遽用猛火」,這個完全是講做工夫。諸位修道家的特別注意!兩個名稱——「子午溫養」,「卯酉沐浴」,尤其伍柳派很流行這一種話。現在正統的道家告訴我們什麼叫「子午溫養」,「卯酉沐浴」。其實方法就在這理論裡面,當我們靜極了迴轉來的時候,身體是會有現象出現的。

我們現在先不講這個書上的話,先告訴諸位,有些人靜極了忽然振動一下,那是陽生的兆頭,萌芽的現象。你說一身都搖擺起來,自己做不了主,既然知道自己在搖,怎麼做不了主?有些人說,哎呀著魔了!我控制不了。什麼著魔了?自己怎麼控制不了?不搖就是了嘛!你不理它就是,充其量不打坐了。這些都是陽生,還有靜極陽生,忽然看到光了,閉著眼睛一片光明,也是陽氣初來的現象。但是都是兆頭初萌,你要不稀奇它才對。自己真陽真來時,力量很大,有時打坐坐得好時,手上先發暖了,有些人是腳,有些人屁股發熱了,有些人下部發快感了,雖現象不同,但都是陽氣恢復的現象。因為各人生理不同,稟賦不同,健康的狀況也不同,再加上年齡、經歷、思想都不同,反應也就不同了。

所以陽氣隨時可以發動,如果把握得住,的確可以祛病延年,長生不老。我有一個老朋友,現在在美國,七十多歲了,看起來像四十多歲的人。他武功好,道家工夫好,每天都要寫萬把字的文章,天天如此,忙生活還要練功,他的確有一套長生不老的工夫。他是杜心武的入門弟子。杜心武是清末民初的人物,武功第一,學道家學武的人都知道,人稱杜大俠,這個人是很不容易見到的。

潛龍為用

這裡講「陽炁雖然發生,但造端托始」,中國文化里,人的開始就是人之初,「托始」是說宇宙生命的精神,必須要寄托在一個物質上才能發生作用。換句話說,道家所講的心物,表面上看是一個二元的宇宙,身跟心分開,精神跟物質分開,實際上它兩個是一體。所以老子說,「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一個體但作用不同。它一旦發動,一部分變精神,一部分變物質。等於我們點蠟燭,蠟燭放光同時也冒黑煙,黑煙部分變成物質,亮光部分變成精神生命,實際上是由一個蠟燭放出來的。所以《老子》開頭一章就告訴我們,「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後來老子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要起作用,精神這個東西起作用必須靠物質,心與物是一。所以道家說,修神仙要如何才能成丹呢?精神跟物質生命的力量結合在一起,這就叫做陰陽配合,才能成丹。

陽氣剛剛發動的時候還不行,這個時候是「造端托始,、火力尚微」,這個暖力還很微弱。拿《易經》的道理來說,就是乾卦的初爻「初九潛龍勿用」。又扯到《易經》來了,所以我說,天下文章作得最好的是《易經》。「潛龍勿用」是周文王寫的呢,還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寫的呢?不知道!很難研究清楚。可是「潛龍勿用」這個「勿」字,用得太好了。以前我曾答應把《易經》翻成白話,一開始我就曉得上當了,《易經》本來就是白話,叫我怎麼翻?

尤其這個「勿用」叫我怎麼翻?你要翻成不用,不可以用,就不準。「勿」並不是「不」,「不」是否定的,而「勿」是很活動的,用而不用叫做「勿用」。翻成白話就把意思翻死了,它是活的字,如果翻成「潛龍不用」,就不是「勿用」 的道理了。「潛龍勿用」的意思等於錢放在口袋,它的使用價值是無價的,一旦用掉價值就定了。也等於說,女同學沒嫁人,男同學沒有討老婆,價值無比,你只要一結婚,價值就定了。現在他說陽氣剛剛發動,正是「乾卦初九潛龍之象。

閉關溫養

所以你懂了這個意思,用功到了陰極陽生時,不要看到光被嚇住了,然後跑來叫老師呀,我今天工夫做得很好很有心得,一片光明!可是現在不打坐,沒有了。當然嘛!已經用完了嘛!「潛龍勿用」,這個時候,要穩,要悶住,像廣東人做燜鍋飯一樣燜住了。為什麼修道要閉關呢?碰到這個境界非閉關斷絕外緣不可。「閉關」是佛家的話,道家叫做「入圜辦道」,「辦道」就是修道。「閉關」這個話也出在《易經》上,是佛家借用的。

我們提到過的,《易經》的復卦,「先王以至日閉關」。一年只有兩個至日,冬至和夏至,一陽初生叫冬至,一陰初生叫夏至,也叫做長至日。夏至那一天白天最長,過了這一天,慢慢白天縮短了;冬至那一天白天最短,過了冬至,白天慢慢放長了。「先王以至日閉關」,就是說中國傳統的文化,老祖宗們懂得在至日閉關。什麼叫閉關呢?齋戒、沐浴、清凈,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理,這也就是溫養了,就好像嬰兒剛剛生下來,放在溫室里保養。這個時候陽氣一來,只宜溫養之,這就叫做子午溫養,像培養幼苗、嬰兒一樣。怎麼培養?不增不減,順其自然。

孟子講「養吾浩然之氣」,不可揠苗助長,不能幫助它,幫助就不是溫養了。一個鄉下人種稻子,天天看,看不出稻子長高,他就用手拔一下,長高了,稻子也死了,這就叫揠苗助長。許多人做工夫都在「揠苗助長」,剛剛有一點對了,一下子發光了,以為得了道,然後要加工,又吃補藥又練氣功,這樣那樣都加上去,結果發光變成發暗了。所以這個時候不能揠苗,不能幫助,只是看住,這是溫養。換句話說,就是佛經所講的「照見」,觀自在菩薩那個「照」,「觀」就已經在溫養中了。

開口神氣散

「不得遽用猛火」,這個時候不能用猛火,只能用文火烹煉。什麼叫文火?練氣功的人,呼吸慢慢地不加意,這個叫文火。對不對呢?也對!但不全對。那麼什麼是火呢?正統的說法,意念就是火。道家有兩句話我們必須知道,「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修道家的人,如果天天上課,吹牛招搖撞騙,那是不行的啊!因為犯了道家的天條「開口神氣散」。修道人話都不講的,就怕開口神氣散了。「意動」就是思想雜亂,火工就寒,這個時候要無念,要意念專一就是文火。這是道家的道理,真把它弄清楚了簡單得很,就是「溫養子珠,不得遽用猛火」。

因此朱雲陽真人解釋,「此節,言日月合璧,產出金丹大葯,即系活子時作用。」為什麼要加一個「活子時」呢? 因為並不一定是半夜子時,這是活的,每個人不一定的,不是呆板、不是死的。天地的法則,子時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所以夜裡十二點是正子時,這是呆定的。但地區不同,在英國、美國東部西部都不同,我們的子時是人家的午時。所以修道你要注意地區不同,子時絕對不同。換句話說,也有另外一個活子時,因為生命是活的,法則是呆定的。生命的變化規律雖然同天體太陽、月亮的規律一樣,但如果說因此到子時非打坐不可,我說你那就是「死子時」,你不是學長生,而是學長死了,所以要懂得活子時。

他引用「尹真人云,欲求大葯為丹本,須認身中活子時」,這是告訴每一個修道的人,要想拿到自己生命里的長生不老之葯,首先要了解身體內部活子時。「正此義也」,就是這個道理。

丹經的亂象

那麼他又說理論了,「晦朔之間,坎離交而成乾」,坎離交媾,水火交媾變成乾卦。道家的名辭叫做「取坎填離」,這是什麼取法呢?道家的旁門左道花樣就很多了。坎卦在身體代表精液、荷爾蒙等等卦是個代號不是呆板的,要活用;離卦在人體代表心臟,在思想是代表念頭多;在面孔上坎卦代表耳朵,離卦代表眼睛,哎喲一大堆!就像是一個孩子不曉得拜了多少乾爹媽,你就弄不清楚了。所以中國的道書混亂,哪一門、哪一派、哪一個仙人,各人不同,他喜歡怎麼用就怎麼用,政府也沒有規定他。因此這個道書千古丹經是一片亂象,看不懂好麻煩,看懂了又覺得真夠啰唆,講許多空話!它為什麼用那麼多代號呢?因為怕泄露天機。

由於用了許多的代號,所以「取坎填離」就產生了很多男女之間的采陰補陽,多得不得了!但是你不要搞採補,因為天下的道很簡單,第一等人所謂菩薩、神仙,是損己利人;第二等人小菩薩,利己利人;末等不是人,他們損人利己。要采陰補陽,這個動機就損人利己,這樣能成仙、成佛我決不相信!這個道理一定先搞清楚。

「乾為真金,故稱金丹」,乾代表金,所以道家把至陽之乾叫做金丹。「所以金丹火候,專應乾卦六陽。」所謂金丹的火候沒有辦法講了,火候是一步一步工夫。神仙收你做徒弟,只能傳口訣,沒有辦法傳火候,連佛都沒有辦法傳,只能講原理。所以照這個方法你去修吧!火候就靠你自己了。釋迦牟尼佛也講過火候,不過沒有說明是火候,他在修禪觀的時候,只告訴我們四個字——知時知量,我巳經講過,就像自己吃飯喝酒一樣,量差不多八成九成就夠了,再不能添一點,添了一點那個境界又跑掉了,這就是火候。

第69講


陰陽循環的過程

《參同契》這裡開始講的學理,說到人體生命、陰陽之氣的功能,與月亮、地球運行的關係。由月尾到下月初,說明活子時生命能的發動,以及一步一步的功能,使我們認識修道時氣機的發動、一步一步的程序和境界。這個必須要了解《易經》的十二辟卦,這是麻煩的事,大家聽起來會覺得很啰唆,尤其是對《易經》不熟,所以這一段現在大體把它講過去,將來再做研究補充。

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這個都屬於《易經》。「陽以三立」,指每月陰曆初三,月亮剛剛出現。加一候五天就是初八,月亮半圓,在《易經》的數理陰陽道理來講,這個陽里有陰,所以「陰以八通」,初八算是陰的開始。「三日震動」,初三是震卦的現象剛剛發動。「八日兌行」,後天的八卦圖,初八屬於兌卦,此時月亮半黑半亮。「九二見龍」,九二就是第二爻,這個「龍」字是形容辭,形容一股陽氣剛上來,這個時候陰一半陽一半,「和平有明」,正在中庸的狀態、和平境界。

「三五德就」,三五一十五,每月陰曆的十五「乾體乃成」,整個的月亮統統是白的,這個情形好像月亮的光明圓滿。《易經》的解說,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都是必然的,沒有辦法變動。人的生命壯極必老,也是呆定的,所以到「三五德就」的時候,等於乾卦到了極點圓滿,接著陽極就陰生。這個原則反映在中國文化的世道人生哲學,萬事都不可過分,盈滿了就要失敗。過了十五以後,下半月開始就是陰。

「九三夕惕」,就是乾卦的第三爻,晝夜都要小心,等於年齡大到了極點,就準備走了。「虧折神符」,這個時候月亮慢慢走向下半月,夜裡就「盛衰漸革」,「漸革」也是卦名,這個現象又變了。「終還其初」,最後又走到陰的境界去。打坐修道做工夫也是這樣,所以大家必須要了解這個道理,當你精神最健旺、境界最好的時候,下一步就是陰境界來了。陰境界並不可怕,陰極陽極都是了不起的,所以必須要認清這個法則。

假使一個修道人到了晝夜身心舒爽,百脈暢通,內外一片光明,等於道家北派的祖師丘長春所講的,人變成了無縫塔。沒有縫就不漏,六根不漏在一片光明中。假定你有這個境界,你說下一步呢?明極就暗,轉過來陰境界一定會起來。一陰一陽,一明一暗是它的過程,那個能明能暗的是道體,不在這個明暗境界上。真正的大道成功,是在無陰無陽之地,非陰非陽,那個暫時不談。現在講修丹道做工夫的方法,對這個境界的變化必須要認清楚。

不要怕陰境界

現在他說陰境界來了,「巽繼其統,固濟操持。九四或躍,進退道危。」 「巽」是卦名,巽為風,陽極一陰來了,下面是一陰開始的巽卦,就是「巽卦繼其統」的意思。修道的人工夫到這一步,注意這四個字——「固濟操持」,就是要好好把守住,不要被陰境界騙走了,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因為這是一個必然的反覆過程。這一個程序,每一個境界每一步工夫都告訴你了,等於是乾卦九四爻的爻辭——「或躍在淵」,在深淵裡跳出來,像一條龍一樣,俗語所謂鯉魚跳龍門,跳過去就化龍了。譬如你們青年同學們,學校剛剛畢業,年紀輕,所謂春秋方盛,前途無量的樣子,也許跳出來,也許跳不出來。這時候價值無比的大,所以叫「或躍在淵」。到了這個境界,由陽到陰,要特別小心,「進退道危」,或者進步或者退步,這個道不是講「大道」的「道」,是這個法則、原則。這個境界里究竟該進該退,是走入陰境界,或是保持陽境界,要特別小心,因為這還是不定的。那麼到了這一步工夫怎麼辦呢?這個就要靠你的智慧了,因為這是火候的問題,有時候就趕快走入純陰的境界里,大休息下來也是一件好事。

「艮主進止,不得逾時,二十三日,典守弦期」,剛才這個巽卦,第二爻又變成陰了,兩重陰爻變成了艮卦。陰境界等於每月陰曆的二十二、二十三這兩天,成了艮卦,等於說陽爻光明只剩了一點,下面是暗的。這樣就曉得自己的限度了,不能再加,只能減下來,「不得逾時」,違反這個原則是不行的。這就是每月陰曆二十三的時候,典守下弦之期月亮,一半亮的一半暗的,同上半個月一樣,不過亮光是向下顛倒的次序。

「九五飛龍,天位加喜」,到這個境界等於乾卦的陽能快要完了,「九五飛龍」在天之相,光明到了最鼎盛的時候,下一步就是黑暗的開始,所以「飛龍在天」,所謂天位已到了最高處,再進一步就轉陰了。

「六五坤承,結括終始」,每月的月尾,坤卦第五爻了,月亮的光明都沒有了。我們打坐修道到這個時候,一點念頭沒有,完全到了一個沉沒的階段,等於說無知、無喜的階段。如果修道到這個境界,「結括終始」,要像口袋一樣封起來,什麼都不管,因為陰極了,下一步又轉過來到光明境界,力量更大。所以「韞養眾子,世為類母」,這個韞養的第二度光明再來,等於這個陰極是媽媽,再生一個兒子出來。在密宗也講到這個道理,所以有子光、母光這個差別,一般人把「明」的先後境界的差別,比喻母子相會的道理。這是月尾的月亮,我們的境界也是如此。「上九亢龍」,「亢龍」就有悔,到了最高處就不行了,「戰德於野」,陰陽交戰。現在還是把所謂煉丹、氣機、生命、精神、健旺這些變化,用《易經》的乾、坤兩卦六個階段來說明。

群龍無首最好

用九翩翩,為道規矩」,「用九」這個名稱很有意思。現在留下來這一本《周易》的「乾卦用九」、「坤卦用六」這兩個名稱,只有乾、坤兩卦裡頭有。坤卦是陰爻用「六」代表,乾卦是陽爻用「九」代表,其他卦裡頭沒有。怎麼叫「用九」、「用六」?歷來解釋很多,我的研究告訴諸位,就是「用陰」、「用陽」。換句話說,到了最高的境界,天地宇宙萬物同人一樣,都受陰陽的法則所支配。能夠不受陰陽法則支配,善於用陰陽,超越於陰陽之外,就是「用九」、「用六」的道理。

所以《易經》的乾卦有一句話,「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群龍」就是指這六爻,六條龍無首,沒有頭的,這是大吉大利。六條龍都沒有頭為什麼大吉大利呢?「用九」,從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立場來講,「用九翩翩」是謙虛到極點,自己決不做首領,也不佔任何位置。我常說中國文化里的隱士之道,是帝王學的領導,隱士決不佔任何位置,也不要任何權益。所以「用九」這個群龍無首,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大民主的精神,平等平等。自己不在其位,一概不用,當然大吉大利。一個人幫助團體得益很多,他自己什麼都不要,飄然而去,這個人就是「用九」。「用九」當然「見群龍無首」,所以大吉大利。

按部就班九轉還丹

「用六」也是一樣,有吉有凶就是人有所求,到了無所求的境界,也是與「用九」一樣。所以《參同契》「用九翩翩,為道規矩」,是說做工夫一步有一步的境界,一步有一步的道理,「用九」、「用六」而不被陰陽所用,是跳出了陰陽之外。我們沒有跳出以前仍要知道「用九」,每一個境界來都曉得是過程,不是永恆。就算神通廣大,能翻天覆地,還是道的「用」,不是道的「體」。如果被自己的這些境界騙住了,修道永遠不會成功!所以,每一個境界都不能執著,因為下一步還要變化。所謂「用九翩翩」,那是形容超越的意思,「為道規矩」,是要曉得那是修道的這個道理。

到了「陽數已訖」,乾卦用完了,陽數「九」沒有用了,「訖則復起」,陽極就陰生。「推情合性,轉而相與」,拿人的生命來講,陰陽是性情,這是中國文化《禮記》的根本。性包括心理的,情包括生理的,懂了這個法則來「推情合性」,把生理與心理的境界合一,這也是一陰陽。也就是把心理的一念不生的清凈,與生理上氣住脈停相結合,則一步一步自然會起變化。所謂「九轉還丹」,像一個圈子一樣在旋動,「九轉」並不是氣在身上打轉九次,「九」是陽數,是說陽氣極而轉陰、陰氣極而轉陽這樣的過程階段。

循環璇璣」,這個流動互相反覆,「璇璣」是古代天文儀器中心在轉動的那個東西。「升降上下」,陰陽到了一升一降,一上一下。「周流六爻」,從《易經》來講六爻,六個位置。「難以察睹。故無常位,為易宗祖」,每個境界的變化,如佛經所說「不可思議」,不要去想,難以推想觀察,因為我們生命的功能都是自然變出來的。但是每步工夫不一定呆定的,依個人的體能、年齡、心理等的關係而有異。活子時也不是呆定的,可是這個法則、道理、規矩,等於科學的公式,它是呆板的。所以必須要把這公式把握住了,才能修道。

道家有各種各樣的怪工夫,從丹田從海底提氣上來,再從背上轉,到前面下去叫做轉河車等等,這些都不是正統道家的路線。你不能說他錯,但是正統道家走的路不是這個樣子,只要是後天有意去做的,縱然成功也不是正道。因為做得成的就壞得了,不做就沒有,所以不是正道。

丹道先養性

現在我們翻到中篇,正統道家的神仙丹道之術,下手的工夫先從養性開始。中國文化三家,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存心煉性,儒家講修心養性。《參同契闡幽》這本書上,註解的朱雲陽真人,不用道家名稱,倒用了儒家的養性說法,道理都是一樣。「此卷,專言養性,而御政伏食,已寓其中。」養性同佛家明心見性不一樣,不是用禪宗所謂參話頭的方法,他不要你參,因為人性本來就是道,人性本來就是佛,你只要培養就出來了。這一篇專講養性下手的工夫,與道家的修持之路,以及得到金丹吃下去長生不老的道理、程序,「已寓其中」,都包含在內了。

性命歸元章第二十

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思後末,當慮其先。人所稟軀,體本一無。元精雲布,因炁托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

陽神日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性主處內,立置鄞鄂。情主處外,築為城郭。城郭完全,人民乃安。

爰斯之時,情合乾坤。乾動而直,炁布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剛施而退,柔化以滋。

九還七返,八歸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則水定火,五行之初。

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

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縱橫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

千古丹經《參同契》,內容歸納成三大綱要:御政、養性、伏食。本章叫做「性命歸元章」,是後人所加,指性與命兩個合一。在別的道書上,性跟命叫做神與氣兩種,神是性的現象,氣是命的現象,所以神氣是講它的現象,性命是講它的根本。現在修道成功變成神仙就是性命歸元這個作用,返本還元了,得了道長生不死了。所以「此章,言性命同出一源,立命,正所以養性也」。道家的書都是講先修身,把身體修好,因為我們這個肉體是生命的一個傑作,一個果實。譬如蘋果是蘋果樹結出來的果,等於我們這個身體一樣,但是蘋果的生命是蘋果樹上來的,蘋果樹是命根。這個命根在蘋果里也有,再把蘋果籽種下去,好好培養,它又長一棵蘋果樹出來。所以我們這個肉體不是本命,可是本命也在這個肉體。真正把命功修好了,「明心見性」,見道自然很容易,所以立命正是養性,就是這個道理。

將欲養性,延命卻期」,你想修道,成了道就明心見性了,佛家叫明心見性為生命的本來。我們想長生不老,「延命」就是長生,就是「卻期」。到一百歲乃至二百歲不死,就是支票不兌現,兌現了就叫做死。延命不去死,就是卻期支票。想達到延命不死,下手工夫先從養佳開始。怎麼養性?道家講性就是命,命就是性,要在理論上先了解;理論不通,修道都是白修。所以,「審思後末,當慮其先」,要了解一個東西的末端地方,先要了解它的根本,也就是要先了解性命從哪裡來。

養性即修命

人所稟軀,體本一無」,父母沒有生我們以前,沒有這個生命,當然沒有生死。「元精雲布」,等到父母的精血交配了,像雲飄上天一樣,上去後雨就下來。「因炁托初」,父母精血凝結炁化,我們生命投入而形成了胎兒。「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這個成長的過程,陰陽有它一定的境界,一定的度數。釋逝牟尼佛幾千年前講的生理學,跟現在一樣,而且更清楚。娘胎裡頭七天一個變化,三十八個七天共九個多月,生長成為一個有魂有魄的人而出生。朱雲陽祖師的註解非常好,「此節,言養性之功,當徹究性命根源也。」養性的工夫就是修命的工夫,必須要先了解性命的根本。「何謂性? 一靈廓徹,圓同太虛,即資始之乾元也。」性是什麼?因為這位朱雲陽真人是清朝的,距離我們只有三百多年,算是近代文化,他把儒、釋、道三家合起來講,「一靈廓徹,圓同太虛」,圓滿光明,清凈無念像太虛一樣。假使無念是糊裡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叫無念,那叫做糊塗!不叫無念。無念等於天氣好的時候,萬里無雲,青天中間一靈不昧,靈覺之性萬法皆知。「一靈廓徹」,「廓」就是空空洞洞,無量無邊,徹東徹西,天上天下,無事不包。這是圓滿,同虛空一樣,虛空有多大這個靈性就有多大。在《易經》來說,就是「萬物資始」,宇宙萬物都靠這個功能生出來,這個叫性。「即資始之乾元也」,叫做乾卦,萬物的根源是性。我們修道,道的根源在哪裡找?在性中找。命是它變出來的,所謂心物一元,都是它變的。

「何謂命」,現在講我們的命在哪裡。你看在座的有年輕有年老,老的不是這條命老了,是形體老。什麼是命?「一炁絪媼,主持萬化,即資生之坤元也。」真正生命是這個「炁」,這個「炁」不是呼吸之氣,現在的語言講就是生命有個能量。這個「一炁絪媼」,「絪媼」就是悶住了,陰陽混合悶住。「絪媼」兩個字很難解釋,譬如有時候氣候悶起來一點風都沒有,很悶很難過,知道快要下雨了,這個大氣在醞釀,尤其是在春天。所以青春這個階段,最麻煩,這就叫做「春困」。《紅樓夢》中林黛玉春困發幽情,這是春天絪媼的境界,就是悶,頭腦都不清,身體都懶,像老母雞抱蛋也是這樣,悶悶的。

「主持萬化」,萬化之物,像發豆芽,黃豆泡水,上面蓋起來,那個水蒸氣悶住它才發芽,那個境界就是「絪媼」。萬物都靠這個境界,在《易經》的道理是坤卦的境界,坤屬陰。如果你們修道打坐,能夠坐到忽然之間忘掉身體,忽然之間什麼都不知道——說不知道嘛又知道,說知道嘛又不知道,像老母雞抱蛋一樣一身都軟了,很舒服不想動,念頭思想都沒有。這樣子悶住久了,可以返老還童了。隨時都悶住更好,越悶越熟,精、氣、神都發展了。可是修道的人多半不是如此,而是用腦筋、用方法、用意識搞來搞去,並沒有靜下來。所以一定要靜到極點,就是老子所講「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才是命功的境界。「絪媼」是《易經》上的,悶悶的但也不是悶,這個身體永遠在春天,所以叫「長春」,永遠在那個春困的階段,也就是命功的境界。

第70講


延長生命的電源

講到性跟命,「此是先天性命」,在道家講起來是形而上的,「在父母未生以前,原是渾成一物,本無污染,不假修證」,我們的本性,在父母沒有生我們以前——不是講這一生的父母,是指原始生命這個本來,在沒有變成人,在六道輪迴打滾之前,原是陰陽一體、心物一元的。那時本來沒有染污,也不需要修,個個都是仙都是佛。「一落有生以後,太極中分,性成命立,兩者便當兼修。」未生之前,本來是一個太極,太極是陰陽合一的心物一元。可是有了這個生命以後,太極中陰陽分開了,所以我們有性有命。儒家講起來,就是有性有情,人有情感,受自身生理的支配。我們要想從凡夫修回到本來那個仙佛一樣的境界,既要修性也要修命,要同時兼修性和命二者。

「然性本無去無來,命卻有修有短」,這個性本是自性清凈,沒有辦法修,不要你去修的。佛家講性,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道家說,我們做工夫修的都是屬於後天的命。命功是有為法,有些命長有些命短,「修」就是長。

「若接命不住,則一靈倏然長往矣。」人的壽命等於電器充了電,有些人電源多一點,命長一點,有些人短一點。要想活著,自己要曉得充電,就是要曉得「接命」。如果不曉得充電,接命接不上,「則一靈倏然長往矣」。這一點靈性的肉體生命,電源用盡,命功一斷,靈性這一部分就離開了。

「修道之士,要做養性工夫,必須從命宗下手」,所以修道的人,想明心見性,原則就是必須把身體弄好,不珍惜這個身體是不行的,所以先要把命功修好。

「故曰,將欲養性,延命卻期」,魏伯陽真人的原文上講,想養性必須先修好命功。「卻期」,要像逃避兵役一樣地慢點去報到,要超越時期。「何謂卻期,凡人之命,各有定期」,在佛家講是定業、業力的關係,這股力量是一定的。「其來不能卻,其去亦不能卻」,當你投生的時候,不想來也做不到,我們自己也莫名其妙就生出來。父母也做不了主,要想生女的偏生男,想生男的偏生女。要生時推不掉,要死的時候也推不掉。「惟大修行人,主張由我,不受造化陶冶」,只有大修行人,工夫到了,要死就死,要生就生,生死把握在自己手裡。「命既立住」,修到命功完成叫立命,命功把握了,「真性在其中矣」,性功的道理就在命功之中了。「人若不知本來真性,末後何歸」,修道只要明心見性,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麼,最後一步工夫成就的是性功,不是命功。所以你修道成功,工夫再好也是有為法,是有修有證;要歸到無修無證,不增不減,最好沒有工夫了,不需要工夫了。所以,「了性是末後大事」,最後還在了性,是性功的成就,這是道家的道理。

和尚變道士

道家有南北兩派,我說呂純陽祖師等於佛家的六祖一樣,南宗北派同他都有關係。南宗到了張紫陽真人,他得道的弟子是和尚,後來當道士去了,名叫薛道光。他參禪參了幾十年,他師父們都認證他大徹大悟了,但是他覺得沒有悟。悟道要了「性」及「命」,這個「一念不生」全體現這些,他都懂都證到了;但是他認為悟了道大徹大悟,只了了一邊,另外還有一邊,還有這個命功沒有了。在禪宗來講,就是所謂向上一路的事。因此他不穿和尚衣了,穿了和尚衣到處訪道找明師不方便,後來碰到了張紫陽真人,他才成就。

這個就是說,你要修道,沒有修明心見性的性功,只做有為工夫也不成功,原因是著相。所以修道修密宗的人,非常容易著相,解脫不了,性功很難悟透徹。但是修性功的人,專坐禪達到明心見性,也只見到法身,了了性,沒有了命,報身不成就。報身是要修命功的,所以性命雙修就是道家的理論。可是修命功必須要先悟到性功,所以「人若不知本來真性,末後何歸」,也是枉然。「了性是末後大事」,在道家講了性是什麼呢?明朝以後道家「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還不是了性,什麼時候是明心見性? 粉碎虛空!虛空都要打破,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個時候就了性。命功修成了再了性功,那麼這個神仙就不是神經了,就是真正的神仙了。

「不知欲要反終,先當原始」,所以修道的工夫,是要回到本來那個不生不死的仙佛之道,就是回到我們那個本來面目去,回到這個生命的本來。所以「欲要反終」,要想回到最後那個本來地方,「先當原始」,必須要先找出本來面目。他這個道理是說,修道的第一步「必須反覆窮究」,一定要去窮究。窮究就是佛家禪宗的參禪,「思我這點真性,未生以前,從何而來。既生以後,憑何而立」,這就是禪宗祖師講的參話頭,父母未生以前你在哪裡,死了以後究竟有沒有?

我們看清朝第一個皇帝順治,後來他出家了。他有首詩,因為滿洲人初學中國文化,作得不大好,但是他寫得很坦然:「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不過他表示後來悟道,「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他認為前生是個得道的高僧,這一生當了皇帝划不來。「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王家」,很討厭做皇帝。歷史上有好幾個皇帝,自己及後人,都發了願,願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你看做了皇帝的人那麼討厭當皇帝,有了富貴那麼討厭富貴,就是我們這些窮小子偏偏想富貴。

這個性功要參究,要悟道,你要悟到「未生以前,從何而來。既生以後,憑何而立」,現在我們這個命究竟在哪裡?是在丹田,還是在腦子?哪裡?「憑何而立」?

魏祖和六祖

由此「便知了命之不可緩矣」,我們做工夫修道,開始只知道要了性,要明心見性。但是真正能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了命的工夫。命功做到了家,了了這個後天的命,恢復到本來,命在我們自己才有了把握,才能了性。

「故曰」,所以魏真人說,「審思後末,當慮其先。最後受胎之時,不過秉父精母血,包羅凝聚,結成幻軀。」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是命,這一點修道人要認清楚,這個身體是後天的命,受胎的時候我們這一點靈性碰到精蟲、卵臟,包進去跳不出來了,「結成幻軀」,三樣結合就生成我們這個身體。「此乃有形之體,非真體也」,這不是性命的真正,所以我們叫它「幻」,佛學叫「業報之身」,來受報的。受個什麼報呢?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果前生造孽多端,這一生就受苦一輩子;前生做好事,這一生富貴,一輩子不受苦報,只受樂報;有時候我們愣頭愣腦的,是受不苦不樂之報。

「我之真體,本同太虛,光光凈凈,本來原無一物」,我們這個生命的本體同太虛一樣無量無邊,光明清凈偉大得很。「故曰人所稟軀,體本一無」,所以就是後來的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時候禪宗沒有來,佛法也沒有來。魏伯陽是中國文化,由此說佛、道兩家一樣,「本來無一物」,不過用的文字不同。

神室元精

「及至十月胎圓,太虛中一點元精,如雲行雨施,倏然依附,直入中宮神室,作我主人。」「十月胎圓」,圓滿了,這個太虛中清凈本身中一點,不是有形的,也不能說是無形的,這一點元精,「如雲行雨施」,像天雨降下來,「倏然依附」,包餃子一樣包進身體里,「直入中宮神室」,我們有形身體的中宮在心窩以下,也正是胃的這個部分;神室就不是中宮了,腦子、心臟都是神室。這個元神在我們身體里好幾個房間,好多的地方有它的別墅,這都是神室。你說一定在腦嗎?上丹田這裡嗎?都不是,但是都有關係。所以這一點「元精」不是「元性」,注意啊——煉精化氣就是煉這個,中宮神室的那一點,元精就做了我的主人。這一點特別注意,我們那個能夠思想、能夠做主的,能夠用心的,精神很健旺的這一點,就叫做「元精」。

現在講到身體有形的部位「直入中宮神室」,你們年輕的,道家的書、密宗的書亂看,看了以後修氣功修氣脈,很多都在那裡忍精不放,那些臉色我一看都是問題,不得了的,這非神經不可。嚴重告訴你,不是這個道理,甚至煉精化氣也不是這樣。現在講到元精,這個元精不是精蟲,精蟲是元精所變化的一點點,不算什麼。我們這個生命來得不容易,既然有了這個身體,現在不好好地修回去,那真可惜! 跟我們一同來想投胎的,有那麼多生命,那個是有形精蟲的精。元精不是講這個,不過同那個有關係。

三種氣

「於是劈開祖竅,「哇」地一聲,天命之性,遂分為一陰一陽矣。」就是剛剛生下來,「哇」的一下,那個時候這個元精下來。「劈開祖竅」,這一竅在哪裡?有人說祖竅在頭頂,修道到後來成功,這個地方是開的,密宗叫開頂,不一定跳動,一定會開。注意,那不是祖竅!祖竅可以說無竅,祖竅同這個有沒有關係?也有關係,部位差了一點點,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劈開祖竅」,「哇」的一聲生下來,先天本命那個本性就分為一陰一陽。所以人生下來一半清醒一半糊塗,頭腦有 時候明白,有時候糊塗。

我們中國這個氣有三種,一是呼吸之氣,就是空氣的氣;二是道家講生命的元氣的炁,無火之謂炁,就是生命能,這個是命;三是米穀之氣,靠各種營養,吃飯維持生命,所以叫做米穀之氣。「蓋後天造化之氣」,後天造化這個生命,氣發熱所謂體能的熱。「若非先天元精,則無主而不能靈」,如果先天來的這個元精跑掉了,不做主了,我們就沒有思想,等於有些人躺在醫院裡沒有死,上氧氣了,頭腦沒有思想變成植物一樣。這裡告訴你,這個人的生命是「後天造化之氣」,如果沒有先天元精就無主了,無主則不能靈,這個先天元精就有那麼重要。

「先天元精,若非後天造化之氣」,身體不健康,營養不良,身體有病也不行,「則無所依而不能立」。後天命修不好,身體這個機器不對,先天元精住不下去了也很麻煩,無所依了。等於你包的餃子,下鍋皮破了,把這個餡也漏掉了。所以「後天造化之氣」,後天的營養,身體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不然你這個元精不靈明了。後天、先天的關係是這樣的。

由此「可見性命兩者,本不相離」,修道的人注意!修性修命,性命二者是一體,不能分開。「故曰,元精雲布,因炁托初」,我們這個身體後天生命,像空中的雲一樣,元精這個生命力像電一樣,我們看不見,可是有這個作用。我們看得見呼吸的功能,呼吸功能不行了趕快上氧氣,有氧氣所以死不了,這時元精還留了一點的。這個元精,是靠後天這個氣做它的依託。

魂為陽為木魄為陰為金

「後天之造化,既分一陰一陽,陽之神為魂,魂主輕清,屬東方木液」,「造化」是中國的名辭,在宗教家就叫上帝、靈魂、佛。中國文化沒有這套宗教的外衣,把這個主宰叫「造化」,像化學一樣能夠造成變化萬物的這個功能。到了後天生命分成一陰一陽,陽的神,我們講精神,神就是魂。魂在身體內部是清凈的,頭腦清凈,眼睛明亮,眼睛是神進出的道路,所以西方文化也講眼睛是靈魂之窗。不錯,所謂心神相連,心跟神兩個相連;心眼,心跟眼睛也相連。《楞嚴經》上「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佛說一切眾生不能成佛得道,因為「心目為咎」。所以心跟眼睛兩個出的毛病都有關係的。你看佛家雖然不講性命雙修,其實也是性命雙修,佛只用另外一個方法講,要你去悟。「屬東方木液」,木屬肝,魂同肝的關係最重要,「木液」就是這個精液。

「陰之神為魄,魄主重滯,屬西方金精。兩者分居坎離匡廓之內。故曰,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陰就是這個身體營養變出來的這個氣魄。我們講這個人很有氣魄,就是這個魄,身體各部分功能很健康,因此成為魄。它形成物質是重的,向下走,變為後天男人有形的精蟲,女性有形的卵臟。

現在講魄,「屬西方金精」,金是個有形的東西,肺屬金。所以腎虧不一定治腎,因為腎為肺子,如果肺氣增強,金生水之故,腎就健康了。我小的時候,祖母生病了,父親找醫生,偏不找當時有名的某某,因為知道他不過是時醫——走運的醫生,並不是他有真本事,他要是搞錯了,那個葯吃下去就都不對了。所以講到這個魂魄道理,這個就是命,你要當醫生救人家的命,就要懂道家的學理才行。

個性非本性

「蓋命之在人,既屬後天造化,便夾帶情識在內」,這個後天的生命,在身體內帶有情識。佛家的六識、七識、八識,就叫做情識,這個「識」就與情有關係。中國文化叫做「情」,佛法就叫「識」。「只因本來真性摻入無始以來業根」,佛學又用進來,這個「業根」就是情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八識」,這在佛學的唯識都講到,生滅法同那個不生不滅法,兩種糅合下來構成了八識。「識之幽微者為想」,那個心意識最微妙的就是我們的思想,所以你打坐用功思想停不了,就算你在昏沉裡頭還是有想,就是幽微的意思。「想之流浪者為情」,這個思想在外面流浪,波浪大的就是情感。「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人的一生,因為妄想、情識充塞,真正先天的智慧就沒有了。這八個字實在用得好,思想一變,人的本性就變了。人的個性各人不同,這個個性不是本性,是思想變出來的,是情識念力所變的,所以「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是屬於後天的作用。

「顛倒真性,枉入輪迴矣」,所以真性,清凈本來面目被埋沒了,都變成後天的個性,這個情識再變化變成了業力。所以顛倒眾生,六道輪迴跳不出來,不能成仙成佛。「所以學人,欲了性者,當先了命」,因此強調,學神仙丹道的人,你想明心見性就要把命功先了,命功一了,明心見性自然到達。正統道家所強調的這個理論,我今天站在道家立場來講,百分百的正確。中國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到了清朝朱雲陽手裡,已經三家真正合一了。

(待續)

推薦閱讀: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
南懷瑾的八字帶有帝王氣嗎?
與南懷瑾大師論道(上)
南懷瑾:色法的修持
南懷瑾老師講述:中國傳統的「鬼節」與佛教的「盂蘭盆會」(上)

TAG:南懷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