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無意識地、拚命地否定你的孩子嗎?
天使在線:
讓孩子成為TA自己
說教和打罵,你在拚命地否定孩子。
導師by: 張寧
以下分享來自於P.E.T公開課系列,在此系列課程中,張寧老師將就親子溝通親子關係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第一節課主要為理論部分的分享,涉及以下幾點:
● 當孩子的行為我們無法接納的時候,我們一般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對待?
● 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方式?
● 如果這些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的感受是什麼?
● 為什麼孩子對我們的做法不以為意,或收效甚微?
● 怎麼辦?
* 8/11(周五)晚19:00,《為什麼你的說教和打罵,對孩子都不起作用 》第二次課,實操分享,敬請期待。點擊即可了解及報名,新朋友請加佳佳為好友(ID:tianshizaixian09)進群聽課。
1
一、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首先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我們和孩子之間發生了一定的衝突的時候,尤其是他的行為讓你不滿意,你的行為讓他不滿意,你們兩個都開始針尖對麥芒的時候,我們一般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呢?
根據經驗來看,很多家長在沒有經過培訓之前,尤其面對小一點年齡的孩子,他們大多的方式,就是說先講道理,「哎呀,寶貝不可以啊」。
比如說孩子想去碰插座兒,這是我們小月齡的寶寶經常會遇到的一種頑皮的方式,一種探索的方式。在大人眼裡是頑皮,甚至是,你說不讓了以後,他一定要看著你再碰這個東西,你說不行,他就跑開了。你一不注意,他又回來要摸。這是孩子常見的一種方式。
當孩子的年齡越來越長大,我們的態度就沒有孩子小的時候那麼好了,可能會說「都跟你說過多少遍啦」,「你怎麼還這樣做呀」,語氣就已經帶著有點不耐煩了。
那麼,在孩子一段時間內,我們可能還是採取的是說教講道理,為什麼媽媽不讓你做這件事呢……
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氣質類型來看,有的可孩子可能馬上能夠遵循你的講道理或者說教;有的孩子則不然。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家長就會按耐不住我們的脾氣,不僅是講道理,不僅是不耐煩,甚至會動手,甚至有的時候罵兩句。
有朋友諮詢說,「我們家孩子打人這回事兒怎麼辦,怎麼說都不聽,甚至打他,他要是打人,每次打他都改不了。」這就是我們常見的應對孩子問題的一些方式。
我們目前的這種教育模式,在幾千年來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口口相傳的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打一個巴掌給兩個甜棗或者叫做胡蘿蔔加大棒。我們大多數的人認為孩子不打是不成才的。
有些朋友跟我分享說,「小的時候我父母打我,我覺得很怨恨他們,但是當我長大了以後我覺得他們就是為我好」,足以證明這種文化的根深蒂固。
我們也都知道,孩子不懂事需要教,道理必須反覆跟他講,他才能懂,他才能聽進去。但事實是什麼呢?事實是:道理真的反覆講了,孩子也不一定可以接受。
你哪怕真的棍棒底下出了這個所謂的孝,或者是出了所謂的懂道理的好孩子,他心中的感受,他身體上的感受是什麼呢,作為家長,你有沒有真的關注過?
每當我們回想跟孩子的衝突的過程,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你並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那麼現在我們利用一個情景模式的帶入,讓自己代入一下跟其他人有衝突時候,你的感受、你的想法、你的情緒是什麼。
2
二、 打罵和說教,兩種處理方式代表了什麼?
假設這樣一個情景:你愛上了一個人(不管年齡),你們兩個真是愛得死去活來,翻天覆地。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你的父母以及你身邊的親朋好友並不支持你的決定。大家都覺得你處的這個對象不合適,都想勸你放手,勸你放棄。
這種勸解,或者是想讓你分手的行為,分為兩種。一種,可能就是親朋好友,甚至是親戚,都來告訴你,「你放棄吧,這個人不合適啊」等等,他給你講了一堆的道理,我們不能「有情飲水飽啊」,「我們要看未來呀」,他會講非常多的社會現實的案例給你聽,那麼其實這就是一種什麼?這就是一種說教。
再強硬一點的父母,可能會說什麼把你關起來,你不跟他分手,那麼我就跳樓,我要打斷你的腿等等。這種其實與打罵的形式是相似的。
這兩種比較常見的處理方式代表著什麼呢?
勸說,其實就是一種說教,講道理。我跟你擺事實、講道理,得把你的錯誤思想糾正過來。這種習慣,其實在咱們國家是比較常見的,像我們的公司或者是機關裡面都有一個像政委一樣的角色,經常就是來咱們談一談,你的思想覺悟出現了一些問題。
他就要跟你分析,他就要跟你辯論,其實他就是在證明,我告訴你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就像我們跟孩子處理矛盾的時候,是一樣的。我苦口婆心地告訴你,是因為你的行為不對,而我的是對的。
那麼,打罵呢?實際上告訴你,我有力量,你沒有辦法反抗我,我是絕對的權威,我想讓你怎樣就怎樣,資源全部掌握在我的手裡。這個其實就像獎勵和懲罰是一樣的,因為資源在我手裡,我給予你,就是獎勵,我剝奪,就是懲罰。
這兩種處理方式,代表的就是:我是絕對真理,父母強勢或者是就是講道理的這一方,我是對的,而你必須要放棄你所有的感受情緒和想法而遵從我,否則,你就出大問題了,你就是錯的。
大家是否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心的一種情緒呢?不管這個人是否真的合適,是否你都會有一種很委屈的感覺?他們完全沒有看到你的感受、你的情緒,和你為什麼去愛這個人。
全部的焦點都放在你要放棄這件事情上。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他們沒有看到作為一個人「你」的需求,你的感受。
所以說從這個點出發,我們就會引入為什麼這種說教和打罵不起作用呢?就是因為我們完全沒有看到當事人的感受,在拚命否定他的感受。
3
三、為什麼說教和打罵不起作用
1、沒有看到孩子的感受,否定孩子
有的家長說,「我很注意啊」。但是實際上有一些做法是深入我們的骨髓。因為我們的教育模式都是從我們父輩那裡得到的。你是如何被養大的,你就如何養大你的孩子,除非你開始對這種教育模式有所認知。
比如說孩子摔倒了,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就是:「不要哭啊」,「男子漢呀」,「你再這樣哭下去的話就怎麼怎麼樣,怎麼怎麼樣,」或者「女孩子就不漂亮啦」,「女孩子就不漂亮啦」或者會說,「不疼,沒有關係」,這樣的話。
這個時候你想,他摔倒了他明明的感受是什麼?就是疼。你別說孩子,一個三十多歲的人,如果我磕了一下兒,我肯定也疼。然後,如果有一個人旁邊告訴我說:「好啦,不疼不疼不疼不疼」。我也會直接沖他說,「誰告訴你不疼,你試試」。同樣地,在一個幼小的孩子心中,他的感受就開始打架了。「我明明疼啊,但為什麼我心目中像神一樣存在的父母,會告訴我說不疼呢?那我到底現在是,應該疼還是不疼啊?」,孩子的感受就發生了矛盾。
再比如說,孩子想要個玩具,我們追求所謂地孔融讓梨。「你要禮讓」,大寶寶呢,「你要照顧小弟弟、小妹妹」。那如果你是小寶寶,「你要聽哥哥打姐姐的」,「他們讓你幹嘛你就幹嘛就行啦」,其實這也是一種否定。你不要有自己的感受,你聽別人的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說,孩子不想吃了就一定要多吃一點兒,「吃那麼一點兒,你吃飽了嗎」。所以說,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是非常可怕的。
再分享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本來前兩天挺涼快,然後這兩天又突然非常熱。我看到一個媽媽穿,她穿短袖的T恤。但是,他身後的孩子穿著一個羽絨背心兒。兩個人一起走在大馬路上,這個媽媽問孩子,「冷不冷?」,大概三四歲的孩子說,「媽媽我不冷,我熱」。結果你們猜這個媽媽回了一句什麼,「這麼小就學會說謊了」。
我們去進行「說教和打罵」的時候,可能沒有看到孩子的感受,其實你在拚命地否定孩子。
咱們先把對錯放在一邊,你要看到孩子的感受,之後再討論對錯的問題。比如小寶寶有一個階段喜歡去碰插座,從對錯的角度,我們肯定不能讓他碰。
但是,你要看到孩子的感受是什麼?他有一個探索的慾望。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就要在保護好他的基礎上,比如把插座封好,提供其他的像這種小洞洞一樣的東西,讓他去探索。這樣我才叫「保證他的安全,又沒有否定他的感受。」
孩子對於我們的說教和打罵,全沒有吸收到你想表達的原因的第一條,就是因為他的感受被否定了。
如果長此以往這樣被否定下去,孩子會怎麼樣?
我經常問大家,遇到一件事情你的感受是什麼?很多人就會說,「我什麼感受啊?我有感受嗎?什麼叫感受啊?」。這就是長期被否定感受的結果,就這個孩子成長為成人之後,甚至在作為孩子的途中,連感受都失去了。他不知道什麼叫感受。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情緒是什麼?不知道!
4
三、為什麼說教和打罵不起作用
2、權威的使用:我要控制你
那麼第二點:你的打罵說教不起作用,其實就是一種你的權威的使用。
剛才我們講到說獎勵或者懲罰,實際上它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現在很多人說,「我不懲罰我們家孩子,現在都不體罰都不提倡體罰,我就獎勵表現好就獎勵他。」這也是很多學校在做的事情,但是我們要知道,實際上就是你控制資源,我可以因為你表現好給你,也可以因為你表現不好不給你。
其實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孩子缺乏了內在去尋找真相、去尋找真理的動力。
他看到的就是我想要那個資源,我想要那個獎勵或者我想躲避那個懲罰。那麼,長此以往,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
比如,你寫不完作業不準出去呀,或者你考了一百分兒我們就怎麼怎麼樣,這種其實就是跟我們說教和打罵的那個根是一樣的,就是你作為權威的絕對的使用權。
那麼長久下去的話會怎麼樣?孩子就會往兩極性發展,要不然就是變得唯唯諾諾,好,你說什麼我就聽什麼,你獎勵什麼我就收著你說的懲罰,那個絕對不去干。那麼我們就會發生一種矛盾,在孩子小的時候覺得這個孩子特別聽話,但是到了社會上以後,「這孩子怎麼那麼隨大流啊,一點創意都沒有一點創新都沒有。」
因為什麼?因為他在長期的這樣的過程中,他不敢有創意,他不敢有感受,他不敢有想法,他非常害怕被鎮壓。
那麼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反抗,我一定要跟你鬥爭到底,我們見過有一些家長在回憶中就說,「媽拿笤帚疙瘩打我打斷了,我都不聽。」其實就是這種反抗,造成一種非常差的親子關係,完全沒有所謂的溝通,那麼這也是我們的原因之二。
5
三、為什麼說教和打罵不起作用
3、情緒崩潰理論:情緒來了,思考啥啊?
那麼第三點就要跟大家提一下情緒崩潰理論。我們會看到這個PPT上面有一個圓,那麼作為一個人,當他的整個人在一種正常和平衡的狀態下,比如說像我現在在講課,我其實是正常和平衡的。我的思考和我的情緒都在這裡。他是一種相對來說,是很均分的一種平衡的狀態,思考和情緒就是一半兒一半兒。
那麼,當我們的情緒升起來的時候,圓--總共就這麼大,我們的這個人就這麼大的容積,你的情緒逐漸的升,就像水漲船高一樣,這條線就會往上挪,那麼我們思考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小。
衝動是魔鬼,為什麼衝動啊,因為你的情緒在那兒支撐著你,錯手打人了,錯手罵人了,甚至錯手殺人了,都是比較常見的。當你在說教和打罵時,孩子肯定是有情緒的,那麼他完全沒有思考的空間。
這個時候再跟他講所謂的道理,「你不能怎麼樣,你能怎麼樣,是因為什麼」,他沒有足夠的思考邏輯處理能力去處理你的這些信息,所以這個時候的說教和打罵完全起不了作用。
可能我們看這一張圖會比較直觀的印象,你看思考的地方被擠得多小,情緒逐漸上升,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才能讓這個平衡又重新回來呢?
其實就是傾聽。
如果是一潭死水,那麼這片水再大,它一定會發髒髮臭;如果是活水流水,就算這條水流再小,它可能也是清的,他可能也會有魚有蝦。這個情緒就像水流一樣,你必須讓它流動出來。
孩子磕破了,我們告訴他不要哭,你其實就是在否定他的感受,堵住他的情緒,不讓它走。我們只有讓情緒流動起來,他的思考能力才能回來,這個時候你再講一些道理,而不是用刺激情緒的方式。或者是說跟孩子分析一些事情,孩子才是有可能接受的,而不是在那個當下,你就要跟他辨明這個理兒,證明誰對誰錯。
6
三、為什麼說教和打罵不起作用
4、孩子只活在當下:我只關注我現在的感受,其他的一邊去
孩子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活在當下,只不過我們成年人有了非常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可以處理過去和未來信息。
小一點的孩子,他的感受和情緒會佔據他比較大的空間,這個是孩子最為重要的,其實每一個人感受和情緒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孩,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夠發達去處理你講的道理。他不是不聽,他是聽不懂,因為你講得太抽象了。孩子是預見不了未來,比如說,你跟他講,「你把襪子穿上,你這樣會得病的,以後怎麼怎麼樣,什麼消化不良了什麼生病了,拉肚子」。他想像不了他跟那個東西掛鉤起來。
跟前面講的情緒崩潰理論綜合起來,任何一個人在情緒高漲的時候,他都沒有辦法善用自己的邏輯。更別提一個邏輯思維能力還不發達的孩子,成年人都做不到你如何要求孩子呢?
孩子就是特別特別活在當下,他就是要看,當下我的情緒和我的感受。
舉一個例子,比如明天我要在北京進行一個線下的藝術養育工作坊,我們會有四天的課程。這次我是帶著我的女兒一起到北京來,但是,明天我要工作肯定是不能陪伴她。那麼我就需要有人去陪伴,帶她出去玩兒。
五歲的她聽到這件事情之後,就非常地崩潰,嗷嗷地大哭,哭得令人崩潰。孩子的姥姥外婆就說,「哎呀,你媽媽白天工作,晚上還能陪你呢」。根據情緒崩潰理論,她能理解到晚上還能陪是什麼意思嗎?她的情緒高漲,她的情緒在崩潰,她處理不了這些信息。她也沒有辦法很好地預見未來,她全沉浸在他當下的情緒和感受中。
我不能跟媽媽在一起了,我非常想跟媽媽在一起,但是別管他什麼工作、什麼亂七八糟的這些事兒,我就不能和他在一起了;這時候我的感受就是不高興,我就是要發泄出來。
之後我就對她進行傾聽,你說這個時候我跟她講道理。「媽媽要工作呀,每個人都必須要工作才可以啊。」但是明顯就是沒有任何作用。她還是沉浸在她的情緒中不能自拔,那麼我當時就沒有強調這些所謂的工作不工作你要怎麼樣。
我就是對她進行了傾聽,「不想跟媽媽分開,是吧,想跟媽媽在一起」。那麼,當時她的情緒,慢慢地平復了下來,她的情緒流動了。
今天早晨她自己跟我說,「媽媽,過兩天我就跟姥姥姥爺一起玩兒唄。」今天上午,因為我準備一些課程,她直接就提出來跟姥姥姥爺一起去玩兒。
所以你看,我們如果在那個當下跟她說教講道理,擺事實講道理,甚至打了罵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兒啊,媽媽都跟你說多少遍了,明天要工作。沒有用。
但是,如果讓孩子的情緒流動起來,其實孩子是有智慧發現我們想要讓他懂得那個道理的。
7
四、為什麼你明明知道無效,還堅持「說教和打罵」?
「哎呀,打了沒有用,說了沒有用,什麼都沒有用,我們家孩子太皮了,為什麼我們知道說教和打罵沒有用,但是還要採取這樣的方式呢?」
因為我們不會其他的方式表達,我們束手無策。育兒方式其實一直都是沿用我們父輩的方式。那新的教育方式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我們需要破冰,我們要打破這個輪迴。
什麼是輪迴?你爸你媽這樣對待你,他爸他媽這樣對待他,那我們就這樣對待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就被這樣對待。我們如果進行了覺醒,發現了這個方式不再有作用了,我們就要打破這種輪迴,從這兒我不跟你這個輪子轉了,我不再是轉輪子的小白鼠了。那麼新的方式是需要我們去重新學習的,就像你重新學習一門語言一樣。
比如說,你了解他要碰插座,就是他現在的需要,而不是要跟你對著干。或者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要跟媽媽分開就是心裡難受,你理解了這個。這是打開孩子心門的一種正確的方式。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方式。我們能說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不是的,我們肯定非常愛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只是不知道怎麼去愛,怎麼去好好愛。這個就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
說教和打罵,是我們束手無措時候的使用的方法。但是,真的沒有辦法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8
四、那該怎麼辦?
父母確實是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的。原來我小的時候車輛沒有那麼發達,現在全民幾乎家家有車,甚至兩輛三輛。那麼每個人都去學個駕照,這個社會在發展,原來我們用386,486,後來有奔騰啊,現在英特爾又發明了很多很多,什麼幾核四核八核;原來用QQ,現在用微信。以後可能還有更多新的東西,社會它本身就是在進步。我們作為父母,面對活靈活現的小孩子,我們必須要持續不斷的去學習才行。
良好的親子關係肯定是要建立在良好的溝通為基礎上的。而這種良好的溝通,她不是生下來就會的,他是學習來的。如果你父母跟你有良好的溝通,那麼我們肯定跟孩子就有一個模版可以去學習。那我們也聽過一句話就是,你現在的家庭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怎麼去跟他處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模式,影響著他未來的路途。
下周周五晚上同一個時間,來詳細地聊一聊到底應該怎麼辦。下一次課我們認認真真學習具體怎麼辦,我會給到大家公式,給到大家一句話怎麼說,我們會去看一些案例。實際的案例告訴大家,我們這種良好的溝通方式真的是有效的,真的可以建立好良好的親子關係,乃至良好的親密關係,父母的關係公婆的關係啊,都可以。
精彩答疑
1、 家庭成員多,老人都是喜歡說教且很愛說話的人,時常感到無力在這樣的大家庭里按照pet的原則來管教孩子,怎麼辦?
答:老人喜歡說教,而且很愛說話,那麼如果我們作為所謂「覺醒的母親」——想要改變的母親,確實會感到很無力,那麼我們這時候就要知道P.E.T. 裡面有一個原則,它就是——
孩子周圍的看護人,撫養人,不一定非要統一戰線。
這是PET裡面非常重要的原則,孩子就是會接觸到不同類型的人,包括家庭裡面的成員,也是不同性格,不同處事方式。你作為母親,你是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作為母親,你應該做好你應該做的,你採取無條件養育的方式以及P.E.T.的溝通方式,這個是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
2、對於剛學會說話的低齡幼兒,如何運用PET進行對話化解矛盾,避免衝突升級?
答:那麼這個問題是說——這個是剛學會說話的低齡兒,我們在P.E.T.的書本里會專門有一章是專門嬰幼兒的傾聽,我們會講到「嬰幼兒的我信息」以及「嬰幼兒的第三法。」
當然這個「我信息」和「第三法」有點專業的名詞,它實際上就是說——當倆個人有衝突的時候,我要怎麼和你說話,叫做「我信息」。「第三法」就是說不是一種妥協,「好吧,行吧,你都這樣,那我就聽你的。」這種妥協,而是「你高興,我也高興的」,看到彼此需求的,一種雙贏的方法。那麼對於很低齡的兒童更多的是要去理解他,看到他行為背後的原因。
有朋友說,3歲多一點就要說「不」,那麼我們就可能要看到孩子說「不」背後行為的意義,這個對於幼兒來說比較重要的。
比如我們關注華德福的教育,華德福的理念,我們知道孩子的自我要入駐,他要強調自己的意志力,他要發展自己的意志力,他肯定是要說大量的「不」的,這個在他生命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一段旅程。
如果你把他理解為要和你作對,那可能就有點著急上火,我們都是作對的關係,那我怎麼理解你呢?那如果你知道這個是孩子在發展他的意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我們就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很多孩子會說,「我不要這個,我不要那個」,那作為家長,我們首先情緒要平和,你不要被他勾到,孩子都是小鉤子,經常勾到我們的觸發點,把我們的情緒勾出來。
3、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挑戰行為?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
答:為什麼會出現挑戰行為?其實和上面的問題有點像,我們要具體分析,為什麼會出現挑戰行為?這個問題很籠統,我們要看這個具體的案例。
比如說,我只能簡單粗暴的先舉個例子。你和他說了很多次,過馬路要看車,他忘乎所以的時候,就是會衝出去。這不是故意為難你,故意挑戰。
你知道孩子嘛,他為什麼就是孩子,他沒有我們大人瞻前顧後,未來怎麼樣,過去怎麼樣,他做不到的。所以他才是孩子,所以才需要我們去監護他們。
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可能你說了很多遍,他行為還是沒有改變,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行為?為什麼你講了那麼多道理他還是不聽,那也可能是他背後隱藏了一些他隱藏了很深的需求。
我們看過一個案例。一個小女孩,他媽媽有倆個孩子,吃飯的時候,一個孩子在左邊,一個孩子在右邊,媽媽就會去喂那個小的孩子。這個小女孩就每次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跑到別的地方去玩。他媽媽試了很多的方法,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你說這個孩子是不是故意在挑戰呢?
後來媽媽嘗試用P.E.T.的方法去溝通,去傾聽。最後發現原來是因為她在喂小一點的小孩時,她會背沖著老大,那麼老大不願意媽媽背沖著,想看到媽媽的臉。
那我們就看到了,看到了孩子的解決方式方案,就是我不要吃飯,我跑到能看到你臉的地方去玩。這個是孩子的挑戰行為,實際是孩子自己的解決方案。
你要看到孩子背後的問題,以及看到孩子養育的環境,要綜合去考慮,需要具體去分析,比如說你們家用5年、8年攢成的毛線團,不可能通過一個60秒或哪怕3個60秒的語音給你解決掉,給你解開,是不可能的。
每一個案例都需要非常細緻地去分析,為什麼?怎麼回事?這些孩子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行為?那麼養育的環境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家長採取什麼樣的養育模式,那麼我們去看如何解決?
孩子從我們身上學習到什麼?小的時候,我們會教他,「來,叫媽媽,叫爸爸。」他聲音是不是從你那學到的,他講話的方式、他走路,他吃飯,他用筷子的方式,全部都是從我們這學到的。那長大以後就是學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
你每次和家裡人說話都是大喊大叫,那他必然會學到大喊大叫。就像一個媽媽問我,「我家孩子打人,我打了他好幾遍,他還是不聽。」對啊,你都用打人的方式處理他,他怎麼能不用打人的方式處理他和其他小朋友的矛盾呢?
這就是一種言傳身教,不僅是處理情緒的方式,我們是如何處理身邊一切的,我是如何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那麼你的孩子就會來學你。
我看到有倆個朋友,一個叫XX,一個叫YY,提到孩子哭鬧的問題,其實就是你在哄嘛,你一哄就是「你不要哭啦,你不至於啊。」你背後的其實是這個,這個和你說摔倒了就不疼其實是一樣的,其實你要讓他的情緒有所流動就可以了,他的情緒發泄完就可以了,如果涉及到小寶寶的話,我們會有其他的一種方法,就是把他從很悲傷的圖景裡帶出來就可以了。
這可能就涉及到華德福裡面的一些具體的操作。
推薦閱讀:
※死後才知道,這輩子RI了狗了!
※論死亡,輪迴,轉世,死後的世界
※最終,你成為了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為什麼人有自我意識?為什麼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上)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感應不到對方的意識?心靈感應是如何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