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女人和231個誤會(二)
第二部分第21節 購物
購物1沒法和男人一起買東西
女人為逛街而生,男人則因逛街而死——這一讓人沮喪的結論是婦女雜誌《為您》的雷貝卡·克里格得出的。這位專欄作家相信,和最親愛的人逛街會導致糟糕透頂的結果,肯定會引起關係危機。至少一個英國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每兩次逛街中就有一次是以爭吵結束的。被詢問的婦女一致後悔帶丈夫一起購物,她們的丈夫覺得那天就像當戰鬥機飛行員和警察那麼辛苦。」
但是為什麼說男人沒有興趣陪妻子逛街呢?雷貝卡·克里格列舉了四個理由。
1.男人不逛街,他們只是買東西。如果他們找到什麼合適的東西,就一下子買三個——這樣購物就結束了。
2.男人對逛街沒快感。他們對一個高雅的商店裡充斥著的氣氛不會感到興奮,撫摸柔軟的開司米時也不會感到有什麼可高興的。
3.男人思考總是遵從「我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這句話。那就不存在對更好的未來進行夢想和希望的空間。他們做出那副樣子,彷彿女人給他們看的任何東西他們都喜歡——但只是因為他們想儘快走出商店。
4.男人很節儉,如果能在買東西時打點折扣,他們就會非常高興。他們到底買了些什麼,這個他們並不在意。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在討價還價中勝利了。
但是不要擔心,還是可以和一些男人悠閑地一起逛商店的。至少「和男人沒法逛街」這一專欄誕生後,幾位女讀者告訴該雜誌,她們的丈夫很願意和她們逛街。比如英納斯·愛爾維特寫道:「我和我丈夫真是運氣。當我們在城裡時,他就會說:『親愛的,你覺得這個怎麼樣?』不管是香水、衣服、家用器皿或者工具,我們都一起看。和他逛街很愉快。」
不管婦女有多解放——至少在聖誕大採購時,很多人還是指望她們的丈夫。不管怎樣,1999年戈平根這個城市是這麼認為的。為了讓滿腹牢騷的男人在節日前進行購物的星期六儘可能愉快,這個施瓦本小城的人想出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好主意:可以把這些對買東西心懷不滿的男人交託到一個男人寄託所。女人只需要決定,想把她們的丈夫放在什麼地方。他們是喜歡擲飛鏢還是打高爾夫來打發時間?或者寧可讓他們開一會兒模擬賽車,或者讓他們玩輕軌模型?節目單上還有財政管理討論課、微型烹飪課和放鬆操。如果這些都還不夠,那麼也可以把最親愛的人放到電影院里去——那兒在放《男人》。
奧拉夫·欣里克森在戈平根的市政廳負責公共事務,非常喜歡男人寄託所這一主意。在這一不同尋常的行動出台前一天,他對記者說:「如果明天的試驗成功,我們想在今後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都開放這一男人寄託所。」
購物2無關性別:高收入者為穿著花的錢一樣多
職業婦女每年為買衣服、鞋、表和首飾、身體護理、做髮型和化妝花將近7200馬克。男人為他們的外表花的錢只有女人的一半——這一結論是霍恩海姆大學的芭芭拉·塞爾教授和萊納·胡夫納格博士得出的。他們對月收入高達10000馬克的單身男女的消費行為進行了研究。
高收入者為衣服和鞋花的錢最多。為了趕時髦,在辦公室里始終有一個好形象,他們每年花5000多馬克用於套裙、女式西服、裙子和高跟鞋;男人則只花2400馬克——因為他的西服、襯衣和鞋不會那麼快就過時。
那麼男人的時髦的裝飾品呢?那些喜歡舊手錶、時髦的領帶夾和漂亮的袖扣的男人難道沒有把男人的買衣物花的數目變大一點嗎?沒有,財政專家如是說。因為根據數據,男人每年只花將近220馬克的錢用於這些東西。而女人每年則花500馬克用於手錶和首飾。
在身體護理方面也差不多:不管是買臉霜、洗髮水還是香水或者做頭髮或者化妝——女人似乎比男人更注重精心保養。因為女人每年花將近1650馬克用於身體護理,而男人卻不到650馬克。
當把這些花銷累計到退休,那麼這一比較就更有戲劇性了。萊納·胡夫納格說:「女人在她們40年的職業生涯中比男人多花16萬馬克用於塑造她們完美的外表。」
購物3女人喜歡購物,但不是在網上
在德國,每天買東西的大多數是婦女——這是赫利&貝克不動產諮詢公司的調查結果,他們詢問了12個歐洲國家的將近7000人。在德國,買東西的人中大約有84%是婦女。在法國、英國和荷蘭為70%。男女平等似乎在瑞典已經發展得很不錯了:那兒幾乎有一半買東西的人是男人。
德國婦女倒不見得對自己要負責採購有什麼不滿——至少四分之三的婦女覺得夏季打折時「購物樂趣無窮」,只有6%的人對於在擺得亂七八糟的櫃檯上亂翻沒有興趣。這個有代表性的市場媒體研究得出上述結論,為此他們詢問了5000名婦女。可惜我們不知道,婦女是不是對其餘每天的購物也「樂趣無窮」。
但是現在不出門就可以買東西,這真是太好了:食物、衣服、傢具和其他生活需要的東西,現在只需要點一下就可以預訂,讓人送上門來。前提是要有一台帶modem或者ISDN介面的電腦,最好再有一張信用卡。「電子商務」現在成了一句魔咒。
雖然網上購物在終端消費者那兒沒有像預計得那樣受歡迎,但是視覺的市場位置卻受到了關注。一開始網上公司瞄準了男性顧客,因為他們大多有電腦和相應的配件。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針對婦女的電子商務網頁。
儘管如此,德國對網上購物感興趣的男人還是多於女人,不過他們在比例上只是略佔上風。例如消費研究協會的網上監視器斷定,可以上網的女人中有24.6%在網上購買化妝品和護膚品。但是只有7.5%的男人在網上買這些東西。美國還傳來一個消息,更多的女人在網上購物——而且是在聖誕節前。在2000年12月20日到26日之間,BizRate.com的市場調研員報道說,網上55%的購買者是婦女。她們的比例年年增加。1998年還是39%,一年後就已經是49%了。BizRate.com的查克·戴維在一次採訪中說,這一好結果得益於網上增加了化妝品、首飾和玩具的供應品種。
人們認為,婦女的比例不只在聖誕節,而且在整年中都比男人高,因為一個美國機構的調查得出,將近三分之二的網上購物者是婦女。
商店經理勞斯·羅森茨威格也覺得這很符合邏輯,「家裡的採購,女人傳統上負責80%,所以如果她們在網上世界中起主導作用,那也極其正常。」
最後再回到聖誕節購物簡單談一下,BizRate.com的調查還告訴我們一件有趣的事:因為在聖誕節前最後一周狠買一通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他們的比例在最後一分鐘購買的人中佔了54%,離節日越近,男人就買得越多——24%的男性網上顧客到了聖誕夜還在買最後的禮物。
第二部分第22節 精液
精液1男人有10000射
對於一個新事實來說,沒什麼比一個舊錯誤更有殺傷力。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人們在學校休息室、體育俱樂部、聯邦國防軍和酒館中偷偷地傳播著這一說法,也就是總在那些男孩和男人聚集的地方充滿焦慮地談論著,到底精液有朝一日會不會枯竭。
幾個父親現在還在說什麼3000、最多20000「射」,把他們的兒子嚇壞了。這些孩子不安地探究著,現在到底應該自己動手還是把寶貴的精液留到重要的場合。
男人們杞人憂天,因為從青春期開始,男人一輩子都通過睾丸形成精液。經常射精不會對此有什麼影響——而正好相反。不過醫學手段可以減少精液量。如果有人發現很長時間內精液原因不明地減少,那麼為了安全起見要去體檢。
精液2隻有男人會射精
最近有一位婦女向網際網路上的一個新聞組求助:「我最近有一個新男友。他問我,我是不是射過……這是什麼意思?」21世紀的婦女覺得很不尋常的事,在我們古希臘的前人那裡已經是人所眾知的道理,那時的希臘醫生西珀克拉特斯簡潔地肯定了他的觀察:「女人和男人一樣對在夜間把床弄髒很不安;寡婦和那些被歇斯底里的痛苦所折磨的女人在抓撓性器官時會噴出大量液體。」在巴比倫的塔爾穆德,女性的「欲液」被稱為「白精液」。
到了19世紀,女性的「性噴泉」被否認了。當然到今天還是好不到哪兒去。著名的醫學家魯道夫·馮·維休夫1853年雖然指出了女性的製造液體的腺和男性的前列腺之間的相似——但是他的研究結果沒有得到重視。
直到20世紀80年代產科專家恩斯特·格雷芬貝格發現了G點——陰道內一個對撫摩和輕微的壓力反應非常敏感的部位,科學家圈子裡才開始了激烈討論。
於是1989年對美國和加拿大衛生部門的1289個女職員進行了調查。調查者覺得她們「在身體觀察方面受到過特別訓練」。結果和科隆性研究者、醫生薩比娜·促爾·尼登的調查一致:39.9%的婦女稱,在高潮時有過一次突然噴出液體。三分之一的人「不確定」。
那麼女性的射精確實存在。但是現在很多婦女高潮時射出大量液體時,她們還會覺得很不安、不好意思。因為很多性激動的婦女覺得,失去了對膀胱的控制,她們寧可壓抑她們的性快感,來避免那樣的「意外」。
科學家和醫生進一步加強了她們的莫名的擔心。有女病人說,醫生告訴她們,那就是小便,給她們開藥。漢堡大學性學系主任袞特·施密特對這一「婦女秘密的陰莖想像」嗤之以鼻。
同時與射出液體有關的神秘的腺已經有了名字:劍腺。這是陰道里的非常細小的管道,膀胱就在這兒與尿道相通。現在也證明了,女性的精液含有尿素,但是也有較多男性的精液中存在酸性的「陰莖磷酸酶」。
當然也有婦女在高潮時不射出液體。有的則在量方面有不同——因此不用擔心。
產假越來越多的男人度產假
有的男人沒有孩子。也有的男人由老婆來照顧他們的孩子。
佚名
他應該還是不應該?這個問題已經困繞了整個英國幾個月了。因為首相夫人切麗·布萊爾公開宣布,她希望在生下她和丈夫的第四個孩子後,丈夫托尼應該過父親假——因為他的政府班子最近引入了這一假期,她覺得對她自己的家庭也很有好處。在電視採訪中,這位挺著個大肚子的法律工作者說,其他政治家也應該花點時間撫養孩子。她把芬蘭政府首腦帕佛·黎珀能稱作好榜樣,他已經度了兩次產假了。英國人思前想後,最後幾乎60%的人贊成托尼·布萊爾應該領導政府,而不是換尿布。
於是首相符合了傳統的形象:父親上班掙錢養家,母親照料孩子和家務。如果現在問德國父親們,他們能不能設想孩子出生後在家待幾周或幾個月,那麼大多數人都會很高興:三分之二的德國西部地區的丈夫基本上覺得父親可以度產假這個主意不錯。這是1991年曼海姆的一個注重實踐的社會研究的調查得出的結果。如果談到具體地在自己家中設想這一可能,結果就不一樣了。那就只有一半人覺得好,一半人覺得沒法設想在自己家中度產假。
如果問還沒孩子的剛結婚的男人,他還是他的妻子打算放產假時,十分之一的人會回答「不知道」。4.7%的德國西部地區男人想和妻子共同分享產假。只有0.5%的人計劃自己照料孩子和家務。德國東部地區的男人似乎更開放:被詢問的五分之一的男人想和妻子一起分配產假,只有2.5%的男人想等到孩子三歲再上班。這是1998年班貝克大學的國家家庭學院得出的結果。
那麼當孩子降生後,父母必須決定誰在家待著時,結果到底又如何呢?理想和現實大相徑庭。「最近幾年那些要求放產假的父親的數目總是在2%左右浮動。」2000年2月家庭事務部宣布說。沒法獲得更詳細的數據,因為這些數據只是基於自願的基礎上獲得的,也和國家答應發放的教育撫養費聯繫在一起。
通過東西部比較可以發現,東部的母親(74%)比西部的較少度產假(90%)。被詢問的東部母親平均在家待19個月,而西部母親則待27個月。
總而言之,1986年就頒布法律確保教育撫養費和產假了。14年後只有不到2%的德國父親決定真正地利用這一機會。比較一下絕對數字,那麼有40萬半職工作的母親申請產假,而申請產假的父親只有6000左右。
此外調查還表明,夫婦們常常對誰度產假意見一致。79%的夫婦一致認為,只讓妻子度產假。只有2%的夫婦有不同想法——丈夫照顧孩子,妻子另有安排,持這一想法的夫婦正在迅速增加。
不管怎樣,母親在家裡待的時間總是比一般人們認為的更長。許多男人指出度產假帶來的經濟上的損失和事業發展上的不良後果,基本上都拒絕度「給父親放的產假」。許多婦女則認為,自己能更好地照顧孩子:92%的女人想自己帶孩子,65%想先「全身心地照顧孩子」。接下來才是因為丈夫收入更高、事業發展更好(45%)。「許多婦女『要求』……給自己放產假。」1998年聯邦家庭事務部斷言道。三年後布爾克調查研究機構的一次調查對此分析出了原因:根據調查,55%的婦女認為,她們在帶孩子方面比男人能幹得多。聯邦統計局的一次調查也得到了相似的數據,因為47%的婦女(和53%的男人)認為:「如果男人全職工作,女人在家做家務帶孩子,這對大家都好。」
人們認為,有孩子的人就束手束腳了。但是80%的父親覺得有了孩子後「沒有在職業或其他任何地方受到束縛」。這是慕尼黑的德國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果。大約80%的母親則覺得不一樣了,她們都覺得孩子成了職業生涯中的一個束縛:大多數暫時放棄工作,雖然她們並不覺得家庭主婦的生活特別有意思,而是覺得男人的生活更「美好」。
據說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情況比我們這兒好多了,因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瑞典就有「爸爸月」——現在有三分之一的父親利用這一機會。如果父親想過父親假,他就得到原先工資的85%;如果父親不利用它,那就過期作廢。德國青少年研究所對此卻並不特別樂觀:「即使在經濟和社會條件與德國相似的國家如瑞典,短期內在這一方面也不可能實現男女平等……按照我們的估計就是說,短期內產假主要還是針對母親們的項目。」
看一眼《明星》雜誌的封面就知道德國在男女平等方面還需要努力,2001年3月該雜誌詳細地報道那些把職業和事業協調一致的婦女。標題是「孩子還是事業?今天的婦女如何解決工作和家庭之間的矛盾」。換這樣一條標題肯定會造成軒然大波:「孩子還是事業?今天的男人如何解決工作和家庭之間的矛盾?」
解放
必須增強男人的自信心,因為自信的男人不怕解放了的婦女。
尤莉亞·丁佛特努塞克
發明所有的大發明都來自男人
很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東西,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的東西或者我們覺得很實用、很奇怪或者很神奇的東西都是由婦女發明的:從咖啡過濾器到修正液再到咖喱腸,從文胸到一次性尿布到會說話的小便池——這些主意都是婦女想出來的。這些例子對您來說太普通,都是婆婆媽媽的小玩意兒?
不要著急,女人還有其他的發明。首先在醫學領域有很多發明:美國人多羅斯·克羅福特·霍奇金通過X射線發現了100多個分子的結構——其中有青黴素、維生素B12、維生素D和胰島素;馬來西亞的阿斯瑪·伊斯梅爾發明了一種物質,可以迅速確診傷寒;著名的治療皰疹的特效藥也是一個婦女發明的。
說老實話,您知道是婦女發明汽車上的雨刷的嗎?她叫瑪麗·安德森,1905年獲得專利。或者您聽過斯蒂芳妮·路易絲·克沃雷克這個名字嗎?她在她的實驗室里發明了一種硬度是鋼的50倍的物質,但是其特殊的重量只有玻璃棉的一半。這種物質叫凱夫拉爾,世界聞名,因為可以用它製造防彈和防火的馬甲。
在電腦方面婦女也很有發言權:1830年阿達·拉佛雷絲·拜倫就寫出了用於數學計算的程序。這位英國詩人拜倫爵士的女兒成了第一位女程序員。大約100年後,瑪格德雷納·維拉如茨為第一台「真正的」計算機設計程序。阿爾薩斯人馬亭娜·克姆普夫於1986年發明了會說話的計算機,這種機器現在主要用在微型手術上。當COBOL對您說話時,您可能也聽到過格蕾斯·霍普這個名字——她就是研製著名的計算機語言的人。
第二部分第23節 「男人的」咖啡機和凈化器
當談到男人時,人們喜歡大談被列上黑名單的「男人的」文化、「男人的」技術、「男人的」社會組織。(不安分的女人)在最棒的詆毀男人的副刊文章中、在肆無忌憚的批評中和充滿蔑視的文章中描述了搜集郵票的男人形象,這非常有趣——但是郵票不是女人發明的。所以也聽不到女人稱呼「男人的」郵局、「男人的」烤土司麵包機、「男人的」洗碗機、「男人的」電話、「男人的」咖啡機、「男人的」凈化器、「男人的」地板暖氣、「男人的」收音機和電視機、「男人的」木架房屋、「男人的」溫室、上山吊椅、衛生陶瓷或者石膏板。
女發明家的名單還長得很,但是不是所有聰明的婦女都被載入史冊。因為有幾個和她們的丈夫或者合作者一起進行了發明,但是後者卻獨自享有榮耀。有的人低估了自己的點子,沒有保護好自己的點子,過後不得不無奈地看著其他人以此成名。今天對很多婦女來說更困難的是,為一個發明申請專利要花好幾千馬克。能夠不對德國及歐洲專利局的高額的申請費望而卻步就需要有鼓鼓囊囊的錢包和非常堅定的決心。
不過愛思考的家庭主婦只是女發明者中的一小部分。她們受到德國發明家協會和德國發明家聯合會的支持,她們可以在紐倫堡一年一度的 「點子發明創新國際展覽」(IENA)中介紹她們的點子。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大學和研究所工作的女發明家的機會是最大的。
那麼到底有多少女發明家?電視報道「專利婦女」的作者說,婦女在發明家中的比例為6%~12%——甚至不管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都一樣。1998年在倫敦舉行的發明家博覽會的組織者認為女性佔了不到10%。對於德國,弗賴堡的專利營銷師托比亞斯·克雷普斯認為30000個發明家中大約有2700個女發明家。
雖然女發明家比男發明家要少得多,但是她們的發明卻更有質量。「90%的專利被認為沒有用處……誰會浪費時間來申請沒用的專利呢?男人也許會這麼干。因為最新的研究表明,女發明家相比之下更成功。」瑪麗·貝莉斯在一篇網上文章中對著名的女發明家們作了這樣的評價。
這位美國女專家認為,大多數私人進行的發明是由5%的創造力、5%計算的和90%的自私產生的——按照這位女作者的看法,很少有婦女出於自私的原因去申請專利的。這位女編輯猜測說:「女人更遵從市場現實。」
如果女發明家想真正成功,就要越過一個障礙:她們必須能夠沉默。克萊爾·林加德也這麼衷心奉勸她所有的女同事。「如果一個女人有了個點子,她想跟大家談這個點子,但是她不可以。我得說,這很難。」這位比利時的女企業說。她發明了汽車上的有反應的磁條,這樣在黑暗中也可以辨認汽車了。「雖然很困難,還是要為自己保留點子,直到獲得專利。然後就可以告訴大家,沒人會奪走它了。」
成功
通向成功的路上到處都是把自己的丈夫往前推的女人。
瓦爾特·哈里森
養家糊口者男人過去就一直是家庭里養家糊口的人
男人進行著危險的捕獵猛獁和狗熊的活動。他驕傲地直視他的敵人,而女人則在岩洞的保護下照顧他們的孩子,來回摘取灌木叢和樹上的果實,從地里挖出可食的根,豐富一下成功的獵手的伙食,免得全是肉食。
我們很多年來一直這麼設想我們祖先的生活。很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支持這些老套,那些史書用文字和插圖來介紹史前的日常生活。因為畢竟歷史的再現建立在考古發現、過去人類勞動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的基礎上。按照長久以來的看法,這一勞動分工就是為什麼形成了幾百萬年以來對人類來說典型的家庭結構。男人保障女人和孩子的生存,對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可惜我們祖先受男人影響的人類形象有一個嚴重的美中不足。根據對現在的獵人民族和採集民族的生活習慣的研究,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驚訝地發現,在負責氏族的伙食方面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獵人採集者社會中整天打獵的男人,而是大一點的孩子、母親和祖母外婆,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他們一起提供了主要的食物。科學家說,一般婦女準備80%的伙食。「堅果、瓜、野洋蔥、李子、兔子或烏龜、鳥、蝦或一塊極其有價值的蜂房屬於基本的食物和可口的飯菜。」美國人類學家海倫·費舍斷定,女人帶著這些東西回到營地。她們還了解到關於最好的水源、野獸的蹤跡和大動物——例如羚羊的確切的居住地的信息。
在男人追蹤這樣一頭大動物幾天、有時甚至幾周後終於打到後,首先朋友和夥伴獲得最好的肉,情人或者想成為情人的人也是。留給「待在家裡的」婦女和孩子的就沒多少了。
美國考古學家奧爾加·索夫調查了捷克的多爾尼·維斯托尼克考古挖掘站,她被這一問題困擾著:「為什麼那時的人們只靠野獸維持生計?」畢竟在廣闊的地面上只有不多的動物。而且打獵很危險。在捷克的多爾尼·維斯托尼克,一個石器時代的營地,這位女科學家發現了陶盤上非常特殊的花紋。她回到美國向同事詹姆士·阿多瓦西展示了那些曲線。後者認出是紡織結構。他們共同解開了在固定距離打結的謎:一定是網,捕魚的網。索夫推斷,當人類以漁網開始進入較晚的舊石器時代時,女人還可以參與打獵。至少這些網解釋了,為什麼在考古挖掘站的骨頭幾乎有一半都是小動物的骨頭。畢竟在世界一些其他地方的婦女仍然靈活地展現著她們如何藉助陷阱捕捉小動物的本領。
因此並不是男人難得獵到的大型野獸的肉,而主要是婦女通過採集和捕捉小動物這些勤勞勞動保證了部落的生存。
澳大利亞島上的梅里安族的男人也主要把時間用在捕捉烏龜和飛鏢魚上,靠這個沒法填飽他們愛人的肚子。因為採集貝殼類動物——這只是婦女的事——帶來更多的食物。這是烏塔大學的雷貝卡·布里格·波德領導的人類學小組報道的。女研究者們繼續說,解釋男人獲取食物的行為沒有意義。男人們更想通過冒險的捕獵行為向未來的伴侶和競爭對手證明自己的大膽。
卡拉哈里沙漠中的昆部落婦女向美國女人類學家海倫·費舍證明了,解決每天的食物是婦女的事。雖然那兒有些靈巧的獵手享有很高聲望——在女人那兒也是。但是男人每隔四天才能帶點肉回家。這就是說,75%的食物都是由婦女提供的。
許多專業的科學家現在都一致認為,我們的以打獵和採集活動為生的祖先在幾乎平等的團體里共同生活。「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海倫·費舍說,「建立在不同方式和平等的基礎上。」她認為,隨著犁的發明和與此相連的定居破壞了這一平等。隨著農業、私有財產的積累和保衛、其他技術和經濟的變化,女人失去了她在原始社會曾享有的在生產中的重要影響和社會地位。
第二部分第24節 一把手
每個女人都那麼有音樂細胞,以至於她在婚姻中擔任首席小提琴手。
約翰納斯·黑斯特
食物男人什麼都吃
大多數男人吃東西是為了填飽肚子。他們自己說的。來自不來梅的德國動機和認知研究者吉斯拉·格尼西駁斥了這一說法:「男人想通過吃東西增加力氣和生殖力。」那麼(生存的)力量存在於什麼地方呢?幾年來廣告就建議男人:力量在肉里。大多數男人把葷菜當成最喜歡的菜不僅僅是出於這個原因。美國的調查表明,男人喜歡各種肉、煎排、牛奶、啤酒和墨西哥菜。一個大型調查表明,在德國,有工作的成人也偏愛這樣的菜和調料。最受歡迎的是獵人排骨、帶麵包的咖喱腸、帶薯條的牛肉腸、香腸大雜燴、豬脛骨、野豬和粗香腸。男人最喜歡的調料主要是辛辣的、在醋里腌過的辣椒。
太監太監是沒有性別的人
在女眷的後宮裡,男僕役都被切除睾丸。後宮的主人通過這樣把男人變成太監,希望確保在自己的後宮裡實行絕對的禁慾。他們以為,切處睾丸就等於不再是男人了。這一設想卻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認識基礎上。自然了,被閹割的男人沒有了生殖力,他們由於明顯降低的男性激素,一些第二性特徵不明顯。最清楚的一點是,他們進入成年後也往往不會變聲。但是男人的勃起能力還是有的。必要的話,性慾也不消失。「換句話說,」荷蘭的男科醫生波·科爾賽特說,「在後宮裡,被閹割的男人可以和女人性交。」
閹人主要以歌手成名。男孩為此在青春期前被強迫閹割。但不是每個閹人都會因為這一野蠻的行徑獲得天使般美妙的聲音,就像著名的卡爾羅·布羅施,他的藝名法里內利更有名。他是莫扎特、巴赫和亨德爾同時代的人,擁有可以跨越三個半多音域的嗓音。在他的時代,法里內利比今天著名的作曲家還要受歡迎。
即使沒有動聽的聲音和睾丸——這肯定讓人非常痛苦——閹人還可以積極地做愛。在文學作品和編年史中有他們各種各樣的艷遇。
永恆的愛
他的愛是永恆的。當他的妻子死了,他就再找一個。
威廉·布希
注重家庭的企業小企業沒法注重家庭
那些被視為注重家庭的企業考慮到職工的需要,各種各樣的措施使父母們——當然主要是母親——的生活變得更輕鬆:當他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也受到很好的照顧,家裡有困難時也可以靈活安排。這樣他們就可以安心工作,覺得和自己的企業特別貼心。
1996年聯邦家庭、老人、婦女和青少年部舉行的一次競賽表明,注重家庭的企業不一定非要是大企業。215個各種規模的企業都競爭「注重家庭的企業」這一稱號——其中一大半都是50個職員以下的公司。除了133個所謂的小企業,還有36個中型企業(50~500個員工)和「僅僅」46個大企業(超過500個員工)參加競爭。
在「小企業」這一範疇里有兩個建築設計事務所和工程事務所、一個護理公司、一個計算機公司、一個蠟燭生產廠和一個組織成協會的社區以及幾個農村的工廠,等等。小企業想出什麼好辦法使自己成為注重家庭的企業呢?大多數提供靈活的半職模式,當然還有靈活的上班時間。有幾家公司的僱員可以自己決定每周的工作時間,可以根據項目在辦公室或者家裡完成任務。公司給父母們提供公司內部的託兒所或者支付員工送孩子上外面的託兒所要交的費用。有幾家公司允許員工把嬰兒和幼兒帶進辦公室,有的甚至在放假期間幫員工照顧孩子。一個很不尋常、但很受歡迎的方法是弗里德里希斯哈芬的一家稅務諮詢公司想出來的:公司的40個員工每月可以使用公司內部的免費熨燙服務1.5小時。
弗賴堡的自由木器廠實踐了「把撫養孩子的補貼變為照顧孩子的時間」這一口號:在這家小企業中,有孩子的木匠們每月可以有幾個小時的帶薪休息時間。有一個孩子時,工作小時價值300馬克,再生一個孩子就按價值150馬克的業餘時間計算,而且薪水不會減少。因此職工們有一個孩子後就有4.5個帶薪的家庭小時,有兩個孩子就有6.5個帶薪家庭小時——1996年聯邦競賽的評審委員會對這一點子大為讚歎。
鑒於許多小企業想出來的注重家庭的點子,那時的聯邦總統羅曼·赫爾佐克總結說:「注重家庭不是幾家大公司才能有的……『奢侈』,在中小企業也同樣可行,顯然有些中小企業真的願意進行嘗試,沒有受到習慣和呆板的官僚制度阻礙。」
第二部分第25節 電視
電視1女人在電視機前待的時間更長
確實如此,整個歐洲都是女人在電視機前待的時間比男人長。在德國女人每天比男人平均多看17分鐘,也就是說女人平均每天使用三小時三刻鐘的電視機。差距最大的是20到34歲這組人——這段年齡的婦女甚至比同齡的男人平均每天多看26分鐘電視。
女社會學家們反駁說,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她們的理由是:很多這個年齡的人有孩子了,傳統上總是母親在家看孩子。家庭主婦當然比要上班的男人有更多時間看電視。
不過男女看電視的時間長短這些數據可不是這麼簡單的。因為如果考慮到,這個年齡組的女人每天比同齡的男人多在家待兩到三個半小時,那麼每天26分鐘又算得了什麼?女社會學家沃爾特勞德·科內里森還指出,母親或者孩子雖然白天常常待在電視機前,但是常常走來走去,甚至「電視機前沒人,電視機還照樣開著」。
另一種猜測,女人看電視的時間雖然比男人更長,但是她們不認真看。因為婦女在看電視的同時還要幹些別的:23%的人在聊天,18%吃晚飯,還有18%的婦女在做手工,17%讓電視機開著看報紙,9%在熨衣服,8%打了會兒盹,7%和孩子玩耍,4%在做美容。
調查證明,越來越多的男人也喜歡把電視作為背景,但他們不喜歡像婦女一樣一邊看電視一邊幹活。尤其是在電視機前熨燙的男人最少——漢堡研究業餘時間的霍斯特·奧帕碩維斯基1993年製作的條形圖表中顯示為「0%」。
好了,女人比男人看電視看得更多,但是其實她們同時還做其他事情。如果想一下是誰決定看什麼節目的——是男人,那也就可以理解了。在調查中大多數夫婦雖然聲稱在起居室中也是男女平等的,有時聽丈夫的,有時聽妻子的。但是談到誰拿遙控器的問題,那就大不一樣了。因為大多數是一家之主掌握這一權力工具,這是慕尼黑的一家媒體集團的有代表性的調查得出的結果:只有21%的兩口之家是由妻子一個人掌握遙控器的,但是47%的家庭中遙控器在丈夫手裡。
但是也有人故意放棄媒體:他們既不看報紙也不看雜誌,不聽廣播也不看電視。拒絕這四種媒體中的三種的都以婦女居多,只有在不聽廣播的人中男人占多數——這是慕尼黑的女大學生烏西·布朗在為她的畢業論文做調查時發現的。根據她的調查,不聽廣播的人大多在50到59歲之間,結婚的佔少數,大多數沒有孩子。一般他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稅後收入在5000馬克以上。和其他拒絕媒體的人一樣,他們在政治上也較左傾。
與此相比的是不看電視的人:這一人群中有40到59歲或者70歲以上的婦女,她們也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稅後收入在4000到5000馬克之間。基本上不看電視的女人大多獨身、離婚、分居或者守寡。
電視2女人對體育節目不感興趣
她們看還是看的,不管是足球聯賽、田徑錦標賽還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很多婦女對運動會、運動員和他們的成績很感興趣。ARD、 ZDF、 SAT1和Pro7這些電視台對(14歲以上的)觀眾進行的調查表明,觀看體育節目的人中有43%是婦女。可惜調查沒有告訴我們,她們是自己選擇看這些節目還是當播放體育節目時她們正好坐著看。
在選擇電視節目方面也基本上反映了傳統的男女形象,「女人比男人明顯偏愛對白多的、富有感情的節目,而男人比女人更喜歡電視體育和虛構的動作片。」女社會學家沃爾特勞德·科內里森解釋說。不過她又補充說,在媒體觀察中只能確定一個傾向,即「存在著無數中間情況和不典型的特例」。
在幾種情況中似乎有相當多「不典型的特例」,或者您想過沒有,對政治和經濟節目感興趣的女人比男人多?比例為55比45以及54比46。
電視3女記者不做敵視婦女的節目
您了解「洗滌」嗎?如果您以為是跟洗碗有關,那就錯了。因為「洗滌」是WDR台每周六下午的一檔電視節目的名字。它主要針對婦女——就和WDR和ZDF的其他兩個電視節目一樣:從1997年開始,「電視婦女」每月在WDR3放三次,每次30分鐘,女記者英格·馮·波寧豪森負責內容製作好幾年了;瑪麗亞·馮·威爾森1988年在ZDF電視台向電視台經理迪特·施多爾特為婦女專題節目「蒙娜麗莎」辯解,這檔節目每周日晚上播出,被視為「婦女院外活動團」。
與「洗滌」、「電視婦女」和「蒙娜麗莎」相反,女經濟記者薩比娜·克里斯蒂安森沒有專門研究婦女問題。在周日晚上的討論節目中,主要請資深政治家做嘉賓,節目平均擁有超過400萬的觀眾——這一收視率對其他政治節目主持人來說只能是夢想。
雖然「薩比娜·克里斯蒂安森」不是婦女節目,人們還是可以指望女主持能夠在邀請嘉賓時注意性別平衡。但是「薩比娜·克里斯蒂安森」的編輯部第二年就遭到激烈的批評:「媒體婦女」——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電視女記者們組成的網站——把「薩比娜·克里斯蒂安森」這一節目稱為「酸黃瓜」。這一差勁獎每年發給該年度最敵視婦女的節目。
21次都是男人獲得了這一獎項,但是第22次卻首次發給了一位婦女。「在克里斯蒂安森那兒,不是她一個人而是整個編輯部在這方面很突出,他們片面選擇男嘉賓。」「媒體婦女」中的弗里德里克·斯特勒解釋說。評審團對決定把一個女人的編輯部評為敵視婦女這麼解釋道,在1999年38次節目中總共有201個男人成為嘉賓,而女嘉賓只有43人。媒體婦女把1999年9月26日的節目作為特別形象的例子指了出來:薩比娜·克里斯蒂安森與六個男人就「十年轉折——無盡的失望」這一話題進行討論,甚至惟一一個不是政治家的人也是個男人。
「這樣一種榮耀真讓人吃不消。」克里斯蒂安森的發言人斯蒂芬·克勞森對這一「意外的消息」評價道。這一新聞發言人估計女嘉賓的比例為16.6%,一年前邀請了75位女嘉賓,達到25%。儘管如此,他答應嚴肅對待這一批評:「我們以後會努力邀請婦女當嘉賓,不管她們是不是大人物、有沒有高職位。」
第二部分第26節 戀物癖
戀物癖只吸引男人
以前人們以為——如果真的有這回事的話——只存在男性的戀物癖者。因為內衣、吊襪帶和高跟鞋讓許多男人浮想聯翩。20世紀60年代當深受歡迎的電視劇《帶著傘、魅力和瓜》播放時,媒體中才首次指出有女性的戀物癖者。這一節目的明星是黛安娜·里格,也叫愛瑪·佩爾,她的外表也體現了她的戰鬥精神和性吸引力:她穿著緊身的黑色皮裝和高跟皮靴。首次使「貓王的打扮」成為婦女中流行的戀物癖服裝。
在後來幾十年里,國際知名的服裝設計師抓住了這一潮流,把他們的穿著皮衣、橡膠衣和緊身衣的模特送上T型台。20世紀90年代,當流行偶像麥當娜在一次音樂會上穿了一件讓·保羅·戈爾捷設計的聳著尖尖的胸脯的緊身衣時,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現在在任何大城市都有為戀物癖者聚會和漆皮俱樂部做的廣告,婦女在特殊的時裝商店可以買到男女內衣、緊身衣、男式西裝、裙子、高跟鞋和高筒靴。
不是只有衣服可以作為戀物的對象,還有很多其他東西也是——關鍵在於,飾品和與此相關的行為能引起深入的性想像和快感。
至今還是沒法解釋,為什麼有的人更喜歡或不怎麼喜歡特定的模仿或者性行為。有人指出,在戀物慾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對權力和侮辱的想像。也有人認為,這樣母子最初的整體又被重塑了。也有人引用弗洛伊德的話,男人認識到母親的生殖器時產生了對被閹割的恐懼,戀物癖就是對這一恐懼的反應:對女人而言,戀物的對象就不是母親的生殖器,而是父親的陰莖。
很多婦女都有戀物癖的傾向,但是並不為人所知。因為許多戀物對象也用於其他性行為中,例如在虐戀中的角色遊戲時用的東西,因此很難了解這些情況。
身材
每個女人都有三種身材:一種是她顯示給別人看的身材,一種是她實際上的身材,還有一種是她以為她擁有的身材。
羅伯特·雷姆普克
開公司女人和男人獲得同樣的貸款
想開公司就需要錢。因為一開始要能夠付房租、進行裝潢、買技術設備、給自己和員工開工資。當付了幾個月的錢後,才開始進行真正的工作,如果運行得好的話才開始賺錢。
好久以來,大家——至少是開公司的人談論的時髦詞叫「風險資金」。因為如果有人能夠獲得足夠的風險資金,就很可能在自己的生意上有一個良好的開始。
現在人們可能認為,女人可以搞到和男人一樣多的風險資金。畢竟關係到一個公司,衡量的是他們的點子和產品好不好,而不是公司老闆或者公司經理的性別。
可惜根本不是這樣。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是由婦女開的(38%),藉助風險資金開辦網路公司的女老闆的比例也上升到將近7%,但是2000年這些新的由婦女開辦的公司總共只獲得的風險資金占所有風險資金的不到6%——就這個數字已經是五年前的兩倍了。
「inernetvcwatch.com」的一個分析卻表明,女老闆們是如何搞到更多錢的:這一網上雜誌發現,她們必須任命一個男人當公司經理——然後一切就好辦多了。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由婦女開辦的公司從長期看運轉得更好——不管女老闆任命一個女經理還是男經理。
女人
女人像填字遊戲:垂直和水平一起進行才能得到答案。
亨利·米勒
沒有男人當婦女專員
只有婦女能成為婦女專員——乍一看這樣的想法很合邏輯。但是曾經有個男人努力想為婦女的利益出力。他的名字是馬庫斯·施梅爾歇。事件的發生地點是在海爾布隆的勞動局——那兒發生的這件事不僅震動了施瓦本這個城市的市民,還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關注。幾個月來,像「絕對的錯誤決定」、「挑釁」和「醜聞」這些詞到處流傳。《日報》甚至宣布發動「性別戰爭」,最終這位33歲的男人被打敗了。他「對他的失敗進行了解釋」。
到底發生了什麼?1998年5月,馬庫斯·施梅爾歇——這位管理學碩士意外地勝過兩位女競爭者,他能夠說服一個由婦女占多數的委員會。於是他成了德國勞動局裡惟一的男性婦女專員。他要為找工作的婦女作諮詢,代表婦女在當地企業中的利益,但是一開始他不得不面對那些認為婦女能更好地照顧婦女的論點。
反對意見主要來自海爾布隆的市政廳,而且來自那兒的婦女專員。兩個老職工中的一個——西爾維亞·派爾認為,把這個位置給男人完全是個錯誤。她覺得偏偏一個男人要幫助女人、代表女人的利益,這太荒謬。儘管如此,馬庫斯·施梅爾歇海滿腔熱情地開始工作了。但是當他敲婦女聯合會的門時,他常常碰到像「正忙」或者「度假去了」之類的借口。後來勞動局的一個女發言人說,婦女聯合會把婦女專員給擠了出去,他沒法像位於這個位置的女人那樣有效地工作。
其他人有何反應?男性的婦女專員真的是孤軍奮戰嗎?馬庫斯·施梅爾歇解釋說,在勞動局裡面沒什麼困難。對於尋求建議的婦女也無所謂誰來幫助她們。婦女專員和與之進行聯絡的施瓦本的企業主也無所謂。是的,有時人們對他的願望感到驚訝,有時也有「這樣那樣的閑話」,但是和經濟界沒有發生真正的問題。
然而市政廳的婦女專員和婦女聯合會給這位勞動局的婦女專員的(職業)生活繼續製造麻煩。陣營劃分好了,德國婦女委員會的負責人丹尼拉·諾瓦克還沒有明確表態:她基本上支持男性的婦女專員,因為事實表明,男人漸漸改變了想法,為婦女做點事了。只是她覺得男人在勞動局裡進行單個諮詢服務方面「不是那麼方便」。
1999年10月,馬庫斯·施梅爾歇受夠了,就像《每日鏡報》描述的那樣,他「心灰意冷」。這個被打敗的男人現在又成了一名「普通的」勞動顧問,做諮詢做得更勇敢,他是「完全自願離開的」。他把他的位子收拾好了讓給一個女人——海爾布隆城又慢慢恢復平靜。勞動局的新聞發言人安德拉·魯普也不為男性的婦女專員感到可惜。她解釋說:「對他來說時機還沒成熟。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就不再需要婦女專員了。」
第二部分第27節 婦女運動
當女權主義要求聖經里的魔王都得是女人時,婦女運動就又變得有意思了。
保爾·赫爾曼·格魯納,「婦女和孩子優先」協會
婦女部婦女部的部長總是女人
在德國還算太平,因為在我們這兒的婦女部部長是個女的。確切地說,克里斯蒂娜·貝克曼博士什麼雜事都管。她的部委簡稱BMFSF:聯邦家庭、老人、婦女和青少年部。在歐盟里除了德國的婦女部女部長外,還有一大堆其他國家的婦女部女部長——但是2000年10月在這個圈子裡卻首次出現了一個男人,他就是奧地利獸醫赫伯特·豪普特。
從2000年2月到10月這八個月間,奧地利不再有婦女部女部長。但是接下來,社會部部長赫伯特·豪普特(FP)就上任了,這個部也負責婦女問題。「婦女部男部長先生。」有人開玩笑說;「男人部部長先生。」也有人這麼打趣。但是這位政治家並沒有動搖,他甚至還更進一步:2001年3月,婦女部男部長宣布打算在該部委成立一個專門負責「男人問題」的科室。這一決定的起因是越來越多的男人到男女平等法律顧問處抱怨——1999年有145個男人(和627個女人)到這兒來求助。
婦女部部長打算在男人科室關心打架鬥毆、酗酒、夫妻矛盾、男性更年期、孤獨和老年無人贍養等問題。副總理蘇珊·里斯帕瑟對和她同一政黨的赫伯特的想法給予支持,因為人們「現在不應該做出那副樣子,彷彿男人是地球上的天堂,完美無缺,而女人卻問題重重」。
婦女部的這一計劃在奧地利並沒引起多大的欣喜:73%的綠黨選民反對,59%的奧地利社會黨和三分之二的奧地利自由黨——就是豪普特、里斯帕瑟和海德爾的政黨——覺得這一設立並不是特別有意義。只有人民黨的選民覺得從總體上講有好處,29%支持,24%反對。這是民意測驗機構OGM受奧地利新聞雜誌《規格》的委託進行調查得出的結果。
男人自己又是怎麼看的呢?大多數,也就是56%的被詢問的男人反對,35%支持。婦女則把這一切都看得比較淡,只有43%的人覺得男人科室多餘,另一方面卻只有29%的人相信婦女部部長的點子會實現。30歲以下的人總體上比年紀大的奧地利人更開放,27%的較年輕的人持贊成態度,但是支持這一主意的「老人」只有五分之一。
2001年3月新聞電子屏上傳播著奧地利婦女部部長打算設立男人科室的消息,許多人以為是個過早的愚人節玩笑。但是赫伯特·豪普特把他宣布的事情付諸實施了:2001年6月,新科室開始它的工作。只有等著瞧婦女部部長在未來還有什麼奇思妙想了。無論如何,下奧地利州社會青少年協會的州負責人安德里亞斯·科爾羅斯擔心會發生糟糕透頂的事:「婦女部部長先生接下來到底想幹嘛?是設立個聚餐科還是九柱戲科?還是為酗酒的丈夫設立一個部門?」
婦女覺得婦女政策有意義
偏見認為,男人只想要那樣東西。另一方面,所有或者至少大多數婦女都有同樣的興趣,她們不僅想要那樣東西,而且就要同一樣東西——至少2000年初受聯邦家庭事務部的委託的阿倫巴赫民意調查機構詢問的婦女中75%都是這樣的觀點。
調查中不僅涉及到性,還涉及到政治。調查表明,73%的被詢問婦女覺得有組織的利益代表很有必要——由優秀的女政治家、女新聞工作者和知名婦女、企業和婦女協會的平等權利委託人代表組成。72%覺得關心婦女利益的婦女政策有意義。相反,四分之一的被詢問婦女對婦女政策不以為然。那麼男人怎麼看呢?大多男人覺得針對婦女的婦女政策多餘。
①德語原文為Mitfrauen, Frauen指婦女。——譯者注
②德語中的「成員」為Mitglied,其中的Glied有一個意思指男性生殖器。——譯者注
但是,1995年6月360位婦女在卡塞爾建立了婦女政黨——「婦女」。這一政黨沒有「成員」,因為創建該黨的婦女認為這個詞讓人聯想到男性生殖器。所以她們稱自己為「成婦」①,1996年7月根據該黨的數據總共有大約1000個「成婦」和1個「成男」②。有11個州加入了這個小黨,它還參加了1998年聯邦議院的競選,一年後又參加了歐洲競選。「我們在歐洲競選中獲得的選票是聯邦議院競選中獲得的票數的三倍。」這就是「婦女」政黨主頁上說的。用數據表示的話,那麼歐洲競選中,婦女政黨在聯邦地區總共獲得10萬張選票,這與總共318萬有選舉權的婦女和288萬有選舉權的男人相比真是個微不足道的小數字。
婦女雜誌《愛瑪》都對婦女政黨不抱太大的希望。該政黨大約有60位候選人參加了1998年聯邦議院競選,《愛瑪》在選舉前預言說:「這一婦女政黨獲得聯邦議院一個議員席位的可能性都等於零。」
業餘時間
當男人真不容易。當女人有很多自由,我們有時可以就那麼哭出來。你要是男人就得不停地跑出去學其他狼一樣,也把自己扮成它們中的一隻。這簡直太艱難了。
芭芭拉·貝克
男人有知己
女人在一起不需要男人,這讓她們堅強;男人遲早要找女人,這令他們脆弱。
羅里奧特
「世界上最好的就是一個朋友,一個好朋友。」1930年喜劇作家們讚美道。赫爾穆特·科爾競選時在登上講台前,他通過揚聲器大唱這一響亮的拉攏人心的男人之歌。
當人們問起有關男人的友誼時,就像受德國基督教會男性工作委員會的委託進行的祖雷納福爾茨研究一樣,男人會發誓說,是的,我們有朋友。問到當他們遇到煩惱時會找誰時,研究顯示只有38%的人回答,他們會跟男人說。
男人迫切渴望的東西和他們的現實毫無關係。因為男人不像女人那樣有那麼多朋友,而且關係那麼密切。「頂多十分之一的男人有可靠的密友。」法蘭克福的男科大夫海達爾·卡拉特普估計道。許多科學家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多數男人根本沒有朋友。「他們除了妻子很少有密切的知己。」美國心理學家傑德·戴夢德宣稱。
但是在體育界,那兒可是有真正的男性友誼的,不是嗎?畢竟男人首先是體育俱樂部的成員,因為那兒有真正的同伴。最近當記者問慕尼黑1860隊的主席卡爾海因茨·維爾德莫澤,他在轉到法蘭克福後與羅蘭特的友誼會不會受到影響時,他是怎麼回答的?「我們沒有問題,彼此互補。我佩服他的成績、他的工作熱情,他也看到了我的努力並說:『我有一個非常棒的主席,即使在困難的日子裡他也支持我。這就是男人間的友誼。』」是這樣的嗎?
青年時期災難就已經開始了,因為「年輕男人的活動空間比任何時候都狹小。」這是維也納的女社會學家切利爾·本納德和愛迪特·施拉佛在對青少年進行了持續四年的研究後說的。青年人要表現得酷、冷漠,即使他們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於是像富於情感和敏感等其他品質就被壓制了。
哪個14歲的男孩有勇氣老跟同一個傢伙粘在一起?其他人會對真正的男人間的友誼投以懷疑的眼光。女孩可以和好朋友保持密切的關係。男孩如果想和其他男孩建立密切的關係,就很容易落個同性戀的名聲。少年們最討厭被別人這麼說。因此很多人寧可保持距離,孩子之間的友誼就發展成不太密切的男人之間的友誼。這些長年形成的行為方式長久下來就使男人變得孤獨。
在德雷斯頓的基督教神學院研究社會工作的心理學教授霍爾格·布蘭德斯試圖解釋為什麼男人很難走近其他男人:「這可以從我們士兵的傳統中找出原因,士兵的傳統就是很受對同性戀的擔心的影響。當男人尋找身體的接近時,他們就限制在女人範圍內,在踢足球時難得有幾回會和男人有身體接觸。」父親又把這傳給兒子。「新上任」的父親有誰會親吻和擁抱自己的兒子,即使兒子長大了也是。幼兒園裡的小寶寶的行為就已經和以後處於青春期的少年一樣了:當他們喜歡誰時,就和那個人打打鬧鬧,而不是擁抱那個人。當然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是這樣。土耳其男人就很自然地互相親吻,不會和同性戀沾上邊。
記者蒂爾·雷特對男人間的友誼進行了思考,描寫了在孩提時代交朋友是如何簡單:「只要拽住未來的朋友的書包把他甩幾回,然後被他痛打一頓,從現在開始就可以一起在摺疊自行車上塗抹,在屋頂上玩火。」他也遺憾地認識到,一旦男孩們不背書包,這種交朋友的方式也就消失了。
那麼成年男子怎樣才能向其他男人表示友誼呢?畢竟男人不能對其他男人流露出深層的感情呀。感情會讓人尷尬。成年後怎樣才能交朋友呢?難道就沒有範例嗎?
電影中是按下列步驟進行的:兩個男人一起來到一個地方——要不還能怎樣呢——兩個人都無法忍受對方。儘管如此他們必須共同經歷一定的、常常是生死攸關的冒險。最後他們發現,他們倆都是不錯的人,很好地互補。常常在一個緊要關頭,其中一個救了另一個的命。
因為這種生死攸關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很少出現,男人們發明了很多偽裝方式來交朋友:斯卡特牌比賽、養兔協會、乒乓球和高爾夫球。男人在那兒大談汽車、工作和股票。在這種圈子裡不會說到,自己老婆剛剛提出了離婚申請。
增加交友難度的還有,男人在業餘活動中幾乎總得在體育競賽中互相比賽或者比其他的東西。蒂爾·雷特把它稱為「在各個層面上的陰莖比較」。情感被隱藏在夥伴一樣的碰撞中。真正的感情流露通過粗魯和嘲諷,互相拍肩則盡量避免。顯示感情使人難為情,因為感情就是尷尬的。如果沒有婦女來幫忙,這對青年和其他男人都一樣:表達這些感情、描述這些感情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電影中一個朋友常常死在另一個朋友懷中的原因嗎?溫內托和老夏特漢就是這樣的,電影《敲天堂的門》里也是這樣的。因為日常生活中男人間的友誼該是什麼樣的,現在也沒哪個男人能說得清,他們要麼瞧不起自己的朋友,要麼被認為是同性戀。
因此對很多男人來說,和女人交朋友比和男人交朋友要容易得多。但是男孩和男人並不是孤家寡人。當洶湧的情感突然襲來時,他們怎麼辦?比如丟了工作或者沒了老婆?那麼證明誰是真正的朋友的時刻到了。許多男人驚訝地發現,自己孤獨得要命。海達爾·卡拉特普說:「女人幾乎總是有可以與之交流真正煩惱的女友。」
許多女人離婚後過得相當滋潤;男人呢?他們卻自殺。德國四分之三的自殺者是男人。美國心理學家阿龍·格拉奇對男人在個人問題上的行為作了如下解釋:「他們不尋找真正出路,而是繼續走,直到走到死胡同。發瘋,或者製造一起事故。」當男人找人求助時害怕丟面子。對男人來說糟糕的還有:他們年紀越大,找到的朋友就越少。祖雷納和福爾茨認為,男人過了30歲,朋友圈就明顯縮小。
也許男人就是應該有勇氣表達他們對親密和友誼的渴望。就像以前,當他們還是17歲的時候。也許像沃爾夫拉姆說的那樣:「有兩種朋友。和一種朋友去迪廳,去開慶祝會,腦子裡只有一件事——瘋狂地追逐女孩子。於是裝出一副大男人樣,很有意思。也確實如此,我不怎麼談問題。我只和我最好的朋友談我的問題。我就去找他,問他,他是怎麼想的。例如在關於女孩方面,他對我是個好參謀。當然反過來也一樣。」
第二部分第28節 和平
如果男人多一點女人的本質,世界就會太平很多。
索菲亞·羅蘭
男理髮師都是同性戀
三個同性戀男人和一個金髮女郎在樹林里幹什麼?答案:兩個抓住她,一個給她剪頭髮。
有些偏見非常頑固,有的甚至成了書的標題。就在不久前——2000年,出版了一本題為《我的男同性戀理髮師》的書。兩位作者奧利弗·庫恩和丹尼爾·維西曼搜集了2222種偏見,在第104頁上終於談到了關鍵詞「男理髮師」。那兒是這樣寫的,「男理髮師是同性戀」,他們叫「德特雷夫、凱或者延斯」,「在剪頭髮時翹起小拇指」。這些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
到底是不是所有男理髮師都叫德特雷夫、凱或者延斯,這也許很難考證。「男理髮師都是同性戀」這一說法就更難考證了,因為手工協會和理髮師同業公會對於理髮師的性取向一無所知。
反過來也沒法證明,同性戀男人是不是喜歡當理髮師。一個不是很有代表性的、對1846個同性戀男人的調查得出的結果就是這樣。「我們的研究中有0.2%的被調查對象是理髮師。」慕尼黑心理學碩士克里斯托夫·克諾爾解釋說。他和慕尼黑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社會心理學院的曼弗雷德·愛丁格和君特·萊斯貝克一起領導了這一調查。
只佔0.2%的理髮師還排不進同性戀者最多從事的27種職業。「研究表明,男性同性戀者的職業不像異性戀者想像的那樣。」
但是為什麼認為男理髮師是同性戀的偏見那麼頑固?《當今男人》雜誌的龍·施雷辛格對此給出了一個讓人恍然大悟的答案:當理髮師的同性戀男人「只是比在大辦公室里或者車間里的同性戀者更容易被人看到」——和理髮師一樣容易被人看到的有花匠、飛機上的乘務員、芭蕾舞演員和化妝師。
克里斯托夫·克諾爾認為,同性戀男人從事何種職業與他是同性戀無關,而與他的個人愛好有關,「同性戀男人更追求利益,適應就業市場的前提要求。因此最受歡迎的職業中,貿易方面的職員和辦公室工作(8.3%)以及企業領導、企業顧問和企業檢驗(7.6%)名列前茅。」
排在第三位的是社會職業,很多同性戀男人都從事這一工作:被詢問的同性戀男人中有7.3%幹這一行。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數(0.6%),因此產生了12∶1的比例。同性戀男人還主要集中在其他幾種職業。慕尼黑的研究得出,在文科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中的比例是10∶1,衛生工作方面是7∶1,醫生和藥劑師以及藝術性職業為4∶1——理髮師根本就不在最靠前的15個職業中。
足球
科威特伊斯蘭教保守人士認為女子足球是魔鬼。伊斯蘭的宗教人士和政治家要求這一海灣國家的政府取消女子足球比賽,因為它導致「真主對酋長國的憤怒」……婦女參加這一運動是「禁止的」,會「使社會遭到真主的憤怒的懲罰」。
生孩子大多數婦女有孩子
說到女人和事業,早晚都要把話題扯到母親身上——其實言下之意就是,大多數女人都是母親,在討論時必須注意到她們的家庭情況。但是大多數婦女真的有孩子嗎?
聯邦統計局沒法給出確切的數字,雖然它受委託對德國家庭狀況進行調查。即使家庭事務部也說不出母親(和父親)的數量,因為它的數據來自聯邦統計局。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一個家庭里有多少個女人和孩子——但這並不是說,所有這些女人都是這些孩子的母親,這也沒有告訴我們有多少母親的孩子不(再)和她們生活在一起。但是無論如何,根據聯邦統計局的數據,1999年總共有3567400個15歲以上的婦女。其中1240100個婦女家中有孩子。那樣看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至少34.8%的婦女有孩子與之同住——因此(年輕的)母親與沒有孩子的婦女相比根本不算多。
新聞雜誌《明鏡》2001年4月也描述了一幅類似的畫面。根據該雜誌,1965年出生的婦女有三分之一沒有孩子,其中德國西部地區35到39歲間的婦女大約有21%沒有孩子,1950年出生的婦女有六分之一沒有孩子。沒有孩子的婦女主要是知識分子——40%的女知識分子沒有孩子。
與此相比,聯邦德國以每個婦女生1.37個孩子的出生率位居歐盟第十位。出生率比德國還低的只有希臘和奧地利(均為1.30個)、義大利(1.21個)和西班牙(1.19個)。與此相比,日本的出生率為每個婦女生1.40個孩子,美國每個婦女平均生2.05個孩子。
天主教國家出生率最高
教皇早就宣布,孩子對每對夫婦來講都是上帝的恩賜。直到今天,天主教教會還遵守保羅六世1968年發布的反對避孕藥的這一「人之生活」旨諭。人們很容易以為,有很多天主教徒的國家被賜予許多孩子。
這一想法對於西班牙和義大利——曾經深受天主教影響的擁有許多大家庭的國家卻不適用:西班牙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出生率是最低的,那兒每個婦女只生1.19個孩子。在佛朗哥統治結束後,許多婦女開始了她們的職業生涯,也不再太注意教皇的避孕禁令。許多年輕夫婦不想要孩子,因為他們經濟上承受不起,也因為沒有足夠的幼兒園。保守的首相約瑟·瑪利亞·阿茨納雖然在考慮對家庭減稅,設立更多幼兒園,但是等到這些落後狀態好轉恐怕還需要好幾十年呢。
和西班牙情況類似的還有義大利:那兒每個婦女平均生1.21個孩子。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媽媽們」過於照顧兒子。她們把兒子保護得那麼好,許多年輕人根本不想搬出去自己住、建立自己的家庭。當他們到了三十四五歲結婚時,先要為自己的家添置點東西。生孩子的計劃就擱置到幾年後才考慮。
在天主教盛行的法國,情況就很不一樣,平均每個婦女生1.77個孩子,2000年法國的出生率在歐盟國家中是最高的。
雖然現在70%的法國女人是職業婦女,很多夫婦還是決定要孩子。甚至有45%的有三個孩子的婦女都有工作。對這一潮流變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是法國的家庭政策,因為國家幾乎建立了完美無缺的照顧孩子的體系:有足夠的幼兒園和國家許可的保姆,幼兒從兩歲半起就可以進託兒所,三歲起就可以進全日制幼兒園。想早點送孩子或者晚點接孩子的父母可以利用一個連鎖的託兒所提供的服務。即使當孩子上學了,也可以讓老師多照看他們一會兒,直到父母下班。在法國,所有學校都是全日制學校,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小學生可以在上學前或放學後去託兒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下午5點過後由老師輔導做作業——那樣一種國家支持大大減輕了家長在選擇職業還是選擇孩子這一問題上的煩惱。
第二部分第29節 生日
當被問起生日時,男人都說是哪年生的,女人則說是哪月生的。
羅伯特·雷姆普克
感情1女人比男人更善解人意
普遍認為,女人感情天生比男人更細膩,因此也更能體會他人的感受。相反對於了解別人到底有什麼感覺,男人既沒有這方面的基因,也沒有學過。「比如說女人通過單純地觀察他人的說話方式和語調的細微差別來推測情況和設身處地的直覺和能力有基因上的原因。」英國一個由行為研究者、基因研究者和心理學家組成的小組的組長戴維·斯庫瑟大致是這麼說的。這一研究小組調查了88個有體操綜合症的婦女。患這一疾病的婦女缺少一個X染色體,有暴力傾向。研究者認為,存在於X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負責體會他人的感覺這一能力。但是科學家說,只有當這一X染色體是由父親遺傳給女兒才會發揮它社會交際方面的能力。這就是說,從父親那兒遺傳了一個Y染色體的男孩就只從母親那兒遺傳了一個不起作用的X染色體。這一基因因素可能也起了作用。不過到底有沒有對感受他人感覺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因素,這也很讓人懷疑。
因此許多研究者在對預見他人和自己伴侶的行為、想法和感覺的調查中驚訝地發現,婦女在這方面的成績並不比男人好。
不管怎樣,在對自己是否具備這一能力的估計中還是有區別的:婦女一般比男人更認為自己善解人意,雖然有時與事實明顯不符。
科學家對所有1983年前發表的對男女在善解人意方面的研究和調查進行了評價。他們的結論是:即便通過練習女人比男人更善解人意,她們也不是勝出太多。如果在一個需要體會他人感情的情境中——之前不要用類似「這兒需要我的了解他人感情的能力」這類句子說穿——男女之間就沒什麼差別。也沒有任何肢體語言表明婦女比男人更能體會他人的感情。女心理學家英格里特·弗里施在她的剛出版的論文里同樣無法證明她所猜測的「婦女身上具有更顯著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專家得出這樣的結果,文化標準和社會角色比天生的性別差別產生的影響更強烈。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女人以為自己比男人更善解人意。她們實際上在這方面並沒有明顯的基因上的或者通過訓練獲得的更出色的能力。
感情2女人更情緒化
談到感情就免不了激烈的爭論。什麼樣的感覺是天生的,什麼樣的是後天學會的?誰表現出更多的快樂、悲傷、厭惡、害怕、蔑視、驚訝和憤怒,是男人還是女人?一般認為女人在思考和處事中比男人感情更豐富,因為她們流露出的感情更多。不過女孩在其發展中被鼓勵表達出自己的感情——除了憤怒、厭惡和蔑視。而男人則據說做事更冷靜、慎重,因為他們不大動感情。
在25個國家進行的對性別類型進行的研究得出結論:控制、獨立、朝氣和強大被歸為男性的性格;女人則被認為感情豐富、溫順和迷信。「典型的男性性格」一般被認為是積極的,而「女性性格」則被認為是消極的。
德國女心理學家英格里特·弗里施在調查感情體驗與性別到底有多大關係。首先她確定,對男女在感覺方面的期望明顯與社會和歷史的影響與變化有關。舉個例子:「從1840年起年輕男女的教導者把憤怒看作是對男女都有害的感情……在19世紀晚期,人們建議男孩打拳擊,因為這一運動被視為發泄憤怒的途徑。對於女孩則沒有合法的發泄憤怒的途徑,她們就是不能流露出憤怒。」於是文化力量就對個人的性格產生了影響。
維也納城市倫理學家卡爾·格拉默認為:「進化論認為這一事實是有可能的,即文化力量的影響可以塑造行為……所以不大適合用『天生的學會的』這種二元論來對人類行為進行解釋。」
到底怎樣才能判斷男女感覺上的差別,清除偏見呢?弗里施想用精確觀察人的表情的表情代碼系統(FAC)以及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等附加的採訪來做到這一點。通過FAC系統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表述,例如通過不同的表情判斷「真的」和「假的」快樂。這位女心理學家組織參加實驗的人在同性的和男女混合的小組裡對一個日常話題進行討論。他們要對德國接下來面臨的四個重要政治問題進行討論。結果令人驚訝:基本上無法用表情來區別是男是女。因此女人並不情緒化。不過還是有幾個有意思的小差別。男人和女人一起說話時比只有男人時流露出「真」快樂的次數多。有女人在的時候男人更活躍。男人和女人說話時比和同性說話時改變表情的次數要多得多。男人在只有同性時比有女人在場時流露出更明顯的憤怒。
女人則不大受環境的影響。她們無論和女人還是和男人說話,表情都差不多。因此男人和女人說話時無需像跟男人說話那樣擺出一張一本正經的臉,堅持己見。男人更多地表現出理解,願意附和。
談到情境體驗、評價自己的感情和對方的感情,那麼就只有快樂是男女同樣體會和表達出來的。厭惡和蔑視雖然在表情流露中佔了很大一部分(87.5%和85%),卻沒人說自己剛才覺得厭惡和蔑視。憤怒和悲傷也只是流露出來,人們過後並不承認自己剛才有這樣的感覺。承認在談話中感覺到快樂自然要比說覺得噁心容易得多。
弗里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人們雖然幾乎不通過表情流露出來擔心和害怕(12.5%),但是三分之二的人明顯有過這一感覺。至少參加實驗的男女都這麼說。
在對體會到的情境進行估計時,婦女聲稱在談話時對某個男人有過較深入的感覺,雖然她們表面上不動聲色。與女人在一起時,男人更活躍,雖然他自己不覺得。也許男人用另一種方式進行感覺,或者男人不像女人那樣體會感覺。這並不是說,男人就比女人沒感情。
第二部分第30節 薪水
薪水1同工同酬——這對女人和男人也一樣
真正的男人「家裡有個老太」,她無償的勞動包含在他的小時工資里。
迪特·施納克,托馬斯·格爾斯特卡姆普
女人比男人掙得少。甚至即使兩人在相似的職位上工作也是如此。雖然基本法上說「同工同酬」,但是這一要求遠沒實現。現實完全不同:在德國東部地區婦女的薪水平均只有男人的90%,在德國西部地區才佔77%。但是每個月到底少多少呢?每年呢?整個職業生涯呢?
霍恩海姆大學的芭芭拉·塞爾和萊納·胡夫納格爾對位居高位的男女之間的收入差別進行了計算。為了說明男女收入之間的剪刀差到底有多大,這些家政經濟學家計算了稅前收入:一個學完貿易學徒、一開始年收入為35000馬克的女職員到退休時與同樣條件男職員的收入相差224000馬克;一個高中畢業、學完學徒的已婚女職員到退休時甚至比男同事少342000馬克。位居高位的已婚男女的收入差別更明顯:大學畢業後成為部門領導的已婚婦女不得不承受568000馬克的經濟損失,已婚女經理們甚至要少拿870000馬克。
為什麼在已婚男女之間的收入差比單身男女之間的更大?芭芭拉·塞爾解釋說:「這兒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其中一個:許多領導還是持傳統的角色分工觀點。男人上班,女人解決他的後顧之憂。這就讓僱主有所損失。」美國專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估計,已婚男人比單身男人多掙大約6%。
讓人驚訝的是,可能所有男人都從單人收入補貼中獲利,包括那些妻子和他們一樣身居高位的男人也一樣。已婚婦女們就因為她們的性別就別指望會有高收入。因為領導們心裡總是認為,女人負責家務,將來還可能因為懷孕請假——所以已婚婦女就只有認倒霉了。
鑒於婦女較低的薪水,人們會問: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在德國真正實現「同工同酬」這一基本原則?芭芭拉·塞爾說:「根據去年的發展,等到婦女和男人掙得一樣多可能需要20到30年,不過說不定還需要長達兩代人的時間。」
薪水2男人好看不好看對其薪水沒有影響
對於男人來說外表如何不重要,關鍵是他們有好點子,能夠實現自我。接下來存摺上自然看漲,許多人都是這麼想的。當然有這樣的男人,又矮又胖又丑卻非常能幹、會掙錢。但是除了頂級經理和百萬富翁,似乎男人長得好收入就高:他們的薪水可以比相貌平平的同事高出15%。至少倫敦市政廳大學的科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們在一項研究中對同年出生的具有眾所周知的複雜人生經歷的男女進行了11000種信息調查。誰要是以為好看的長相給女人帶來的收入比男人更多,那就錯了:漂亮女人的薪水只比別人高出11%。
薪水3妻子比丈夫掙得少
漂亮姑娘不帶錢包。
蘇格蘭諺語
娜佳·奧爾曼、海蒂·克魯姆、薇羅娜·費爾特布希、琳達·德·摩爾、拉克威爾·威爾士和莎朗·斯通——她們證明,即使和比自己掙得少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也能幸福。她們屬於最上流的社會。因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婦女帶回家的錢比丈夫多。
比丈夫掙錢多的妻子的數目搖擺不定。女科學家松婭·比碩夫認為有8%的妻子掙錢多。在題為《去銀行,小寶貝!》的文章中,女記者愛娃格西娜·鮑爾把這一數字提高到11%,但是她把「各種情況」都算了進去,包括妻子是主要或者惟一的收入來源。
如果不算所有已婚婦女,而只算那些有工作的已婚婦女,那麼這一比例還要高。這是霍恩海姆大學的萊納·胡夫納格爾博士得出的結論。他以德國社會經濟民意測驗機構(縮寫為SOEP)1998的數據為計算基礎,「根據SOEP,35%的職業婦女比丈夫掙得多」。哈佛大學的理查德·弗里曼也得出差不多的百分比:美國將近30%的婦女比丈夫掙得多,1998年大約為1050萬名婦女。1980年起比丈夫掙得多的婦女的比例一直在提高,那時只有不到20%的職業婦女比丈夫掙得多。
歐洲的這一數據甚至還要驚人,因為1996年「沃爾普基金」斷定:「59%的歐洲職業婦女的收入佔了家庭總收入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法國婦女以72%的比例高居榜首。」
當她比他掙得多時,夫妻們又會如何呢?心理醫生和律師說,不怎麼好。例如漢堡的夫妻心理諮詢醫生安格麗卡·法斯博士相信:「對於男人來說,掙得比妻子多始終還是一個顯示身份地位的標誌。」漢堡心理學碩士和心理醫生貝伯爾·勞爾夫覺得:「沒有哪個女人能長期忍受一個吃軟飯、沒出息的男人。」漢堡家庭事務律師恩斯特呂迪格·克里斯滕甚至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大多數婦女都無法忍受丈夫靠自己生活。她們有為愛情付錢的感覺。實際上我有17%的女客戶是出於這個原因遞交離婚申請的。這一趨勢在上升!」
男人們,至少那些優秀婦女的丈夫們對這一切很看得開。例如霍約·桑默斯,「合適小姐組合」中的歌舞演員格爾布克·楊克的未婚夫認為:「那些對自己是否比他的妻子優秀思前想後的男人有病!還能怎樣?……格爾布特15年來掙得越來越多,我的工作掙錢不是那麼多。有時我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幸好格爾布克不這麼想,這可能得歸功於我在她乘『合適小姐組合』的客車巡迴演出時總是向她親切地揮手。」超模海蒂·克魯姆的髮型師和丈夫里克·皮皮諾沒有大男子主義習氣,「我們是一個集體,不是對手。現在是海蒂掙得多,我覺得她應該利用她現在的成功。我知道,換了別的人會因為她比自己掙得多產生問題。嗨,夥計,我們生活在21世紀——要趕上時代潮流啊!」
妻子們怎麼看?理查德·弗里曼在美國進行的研究引用了戈爾德馬克太太的話:「在我內心深處有一個不想讓別人了解的地方。我相信,我過去希望他掙得比我多——我今天在一定方式上還是這麼希望。」
薪水4每個高收入的女人背後都有一個男人在家幫她解決後顧之憂
女人為家庭所累,男人有家庭可靠
雷娜特·庫納斯特
有句話叫「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這句話今天仍然有道理,因為根據《財富》雜誌的調查,91%的高收入的男性都結了婚;相反則不同:只有61%的高收入女性有丈夫在家照料孩子、熨衣服和洗馬桶。
第二部分第31節 秘密
女人不泄露秘密,她們交換秘密。
羅伯特·雷姆普克
愛情中的秘密在夫妻之間不允許有秘密
謊言毀了愛情,但是坦率才真正把愛情毀得一乾二淨。
恩斯特·海明威
夫妻之間很久以來都是這麼想的:我們必須什麼都說,什麼都不隱瞞,這樣我們才會恩恩愛愛,我們之間的關係才會向希望的方向繼續發展。許多婦女現在仍然相信這一說法,就像婦女雜誌《為您》調查發現的那樣。被詢問的婦女有三分之二認為沒有絕對的誠實和坦率是不可能有幸福的夫妻關係的。
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吸引人的不是絕對的誠實,而是神秘,它具有挑逗性,使人想進一步探究。所以婦女迷戀高大的陌生人,男人則醉心於深藏不露的女人或者「狐狸精」。「我們彼此墜入情網少不了有點陌生感。我們幾乎從不覺得被我們進一步了解的人所禁錮。」美國人類學家海倫·費舍宣稱,她還用在一個以色列移民居住的集體農莊中進行的調查來證明這一觀點。集體農莊里2769對夫婦中只有13對夫妻雙方都來自同一個集體農莊小隊,「而且所有這些夫妻中都有一方在六歲前離開了集體。」陌生人的魅力就是我們欣賞的東西。妻子們難道希望像對自己的透明手提包一樣對愛人了解得一清二楚嗎?沒有一點意外的驚喜,總有一天會從玫瑰色的愛情雲端墜落下來。社會學家約阿希姆·威斯特巴奇證明,完全透明的關係充滿了「無聊、煩躁、心理不安以及常常伴隨的肉體上的不快」。其信號為直白地說「我已經知道你想說什麼」之類的話或者虛掩的衛生間門。充滿激情的性愛早就到了九霄雲外,就算有童話里公貓的千里靴也追不回來了。
所以海倫·費舍總結說:「沒有秘密就沒有浪漫的愛。」這並不是說,夫妻之間要爾虞我詐或者互相欺騙來展現出特定的魅力。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不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本質暴露給對方就可以了。
天才
如果有過女性天才,那麼人們會到博物館裡去看。
弗朗西斯卡·貝克
氣味母親憑氣味辨別自己的寶寶
科學家以前認為,人類母親可以用靈敏的鼻子迅速把自己的嬰兒從別的寶寶和孩子中辨別出來。現在以比爾·漢森為首的瑞典科學家發現,這一說法不成立。他們的調查得出了驚人的結果:只有男人才能聞得出新生兒散發出來的氣味。實驗是這樣進行的,24個一到四周的瑞典新生兒以及同樣多的兩到四歲的兒童必須穿特別的小上衣睡一個晚上。參加實驗的人——也就是孩子的父母和同樣多的沒有孩子的男女對分別放在三個容器中的兩件有輕微氣味的小上衣和一件沒有穿過的小上衣聞一下,每人總共要聞24次:只有男人能辨認出寶寶的香味,而有孩子的男人往往比沒有孩子的男人判斷得更準確。並且男人覺得嬰兒的小上衣比大一點的孩子的上衣更好聞。女人則很難把嬰兒的上衣和大一點的孩子的上衣區別開來。嬰兒小上衣的香味成分中沒有嗅覺神經可以明顯感覺到的氣味,而是通過所謂的犁鼻組織被直接導入大腦。研究負責人、生物學家卡琳·貝特鬆通過回顧男人打獵的時代來解釋這一現象:「明確、普通的嬰兒的香味能安撫男人們,甚至比平面刺激更有效,因為氣味在大腦中直接到達感覺中樞,因此對於部族裡的幼兒是個很有效的保護機制。」
禮物
聖誕節的危險之一是從我們的太太那兒得到我們買不起的禮物。
羅伯特·雷姆普克
禮物父母給兒女的禮物一樣多
當一個寶寶出生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們都最愛送長毛絨動物、奶嘴環和嬰兒裝。有時也放上一個存摺——將來用,那也考慮得太超前了。買禮物花的錢累積起來越來越多,不過沒人願意算這筆賬。
到三歲時,世界還算太平,女孩和男孩得到差不多一樣多的禮物,買禮物花費的錢也差不多。接下來兒童室里就不存在平等了,因為接下來會送男孩模型輕軌、汽車和積木,送給女孩的則是洋娃娃、顏料和過家家的玩具。要不是因為一項研究對5500個家庭進行了調查,這也沒什麼好批評的。父母送給兒子的禮物比送給女兒的多,而且男孩的禮物比女孩的貴。數據為:男孩平均每年得到225馬克的禮物,女孩則要少30馬克。也就是說,男孩與女孩得到的禮物的價值比達到了54比46。
男孩的禮物基本上都比女孩的貴:例如男孩的騎士城堡為229馬克,最貴的帶小馬墜子的芭比娃娃行頭「才」100馬克。孩子越大,這一傾向就越明顯——特別是當男孩後來對技術和電子玩具感興趣時。弗賴堡師範學院的心理學家沃爾夫岡·羅特還有一個很不相同的解釋:男孩從小就要求獲得母親的注意,長大後就表現在,母親送他們更大的禮物;「女孩更知足,更有創造性,她們需要的玩具相對較少。」
不管怎樣,歐洲玩具智力市場研究所的研究斷定,造成所有這些不公的責任總在於母親。因為決定過生日或聖誕節送什麼禮物的人70%是母親。科隆專科學院的心理學家于爾根·弗里茨相信,父母常常無意識地傳授男女角色分工的老觀念,「我們在兒童室里仍然過的是19世紀的文化模式。」
第二部分第32節 性別
性別1男人更強壯
六個男人還不如一個女人夠醫生忙活。
西班牙諺語
真正的男孩和男人身強力壯,所以在生活中比嬌弱的女孩和無助的女人更吃得起苦。至少人們是這麼認為的。幾年來,各種專業的科學家對與這一說法相關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和搜集。於是研究中得出的新結果像小小的馬賽克瓷磚一樣一年年加上去,它們表明,男人的性格比女人明顯要脆弱——從一出生就是這樣。
那人們怎麼會認為男人更堅強呢?
我們一生下來是男是女,都是由我們父親的精子決定的。卵子基本上都含有女性的X染色體,而精子在卵子受精時要麼貢獻出一個X染色體,要麼貢獻出一個Y染色體。你死我活的競爭開始了:受孕時,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游得比帶X染色體的精子快,因此常常更快到達目的地。未來的母親在受孕時如果承受壓力,那麼就會是游得慢、但是抵抗力更強的帶X染色體的精子到達目的地。科學家猜測,帶Y染色體的精子對於壓力反應更敏感。這一特殊的敏感性貫穿在男人的整個一生中。
在被帶有Y染色體的精子受孕後不久,受精的胚胎(XY)的日子比兩個X染色體融合在一起的胚胎的要困難。因為如果X染色體一個基因繼承了導致生病的缺陷,在含有兩個染色體的胚胎中就可以通過兩個中的另一個X染色體上的健康基因得到彌補。
三個月以上的男性胎兒在出生前面臨的危險比女性胎兒更大。因為一開始形成的胎兒的性別比例為100個女嬰比120個男嬰。但是出生的嬰兒為100個女嬰比105個男嬰。母親懷的如果是男嬰,流產的幾率明顯要高。出生前的腦損傷、生殖器和臀部天生畸形、早產和死胎等情況中也是男孩居多。兒童猝死是一歲前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大多數猝死的嬰兒都是男孩。
很多遺傳性疾病,如血液疾病和色盲等都特別容易遺傳給男孩。男孩患閱讀障礙、多動症、口吃、孤獨症以及與此相關的注意力障礙的幾率是女孩的三到四倍。
還不止這些。在嬰兒期,男孩顯然需要更多的照顧,比女嬰更敏感,女嬰很早就可以和周圍世界建立聯繫,男孩則要求更多關注。
也許是在因照顧不周導致嬰幼兒死亡的情況中,男孩占的比例比女孩要高得多,所以男嬰特別需要照顧。根據社會學家漢斯·約阿希姆調查,在57起有記錄的此類事例中有34起是男嬰。科學家孩發現,母親患有產後抑鬱症的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患多動症。尤其是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里。
糟糕的感覺就使人害怕。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就努力排除這些使人害怕的感覺,因為男孩是不允許表現出害怕的。在對六歲英國男孩和女孩進行的試驗中,女孩們走到發出嬰兒啼哭聲的地方,對著想像中的嬰兒友好地說話,而有兩倍於這些女孩的男孩則關掉了揚聲器。男孩的心音被記錄了下來:當處於嬰兒啼哭的壓力下,心音大幅度提高。科學家猜測,男孩很焦慮,無法忍受嬰兒的啼哭聲。就像男孩把別人的痛苦關掉一樣,他們也這麼對待自己的痛苦。長久會對健康不利,這早就眾所周知了,但是這也符合成年男人既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覺又不知道在急需時尋求幫助的行為。
這樣,沒有感覺使男孩以為自己不會受傷。其實這是個非常冒險的方法,因為男孩和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實際能力,同時低估有生命危險的情況的嚴重程度。而且男孩更喜歡打鬧、更愛運動,因此也更容易受傷。
少年只是改變了冒險方式,並沒有改掉冒險的習氣。對毒品和酒精進行危險的嘗試,對自己和他人施以暴力,這些對他們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了。與女孩和年輕婦女相比,比例還是高達3∶1。對於以後的成年男人,還是這麼回事。「男人以為自己是鋼鐵做的。」比勒費爾德的社會學家克勞斯·胡熱曼說。
記錄表明,年輕男子的自殺率也比年輕女子的高很多。西方國家自殺率的急劇上升表明,這與社會文化有關,而不是與性別有關。因此15到24歲間的男女自殺的比率在愛爾蘭為7.1∶1,在模里西斯則為1.1∶1。
英國研究者還發現了一些驚人的結果:英格蘭和威爾士16歲以下男孩的自殺率比同齡的女孩要高41%。社會地位越低,少年就越有夭折的危險。
成年男子的性格也好不到哪兒去,因為他對令他感到害怕的東西一點不當回事。他在兒童時代就已經學會這麼做了。男人之所以採取與女人不同的方法,是因為他們比婦女更難忍受壓力。在超市的收銀台前排隊時,男人的荷爾蒙水平就發出了警報,大腦已經進入戒備。這曾經是男人在捕捉猛獁象和岩洞中的熊時所用的好方法。現在卻完全沒有價值,還浪費力氣。
年齡越大,男人就越少:100個20歲的婦女有同樣多的同齡男子可以挑選;45年後就只剩91個同齡男子;到80歲時,100個婦女就只有45個男人可選了。
環境和教育強化了基因帶來的缺陷,這對男人帶來了致命的後果。男人生病了怎麼辦?生病對很多男人來說就已經是件丟人的事了。畢竟他們不是軟蛋。疾病對於每個男人意味著被認為被動和隨之而來的明顯的軟弱。男人不能也不願意被別人這樣看待。所以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即使男人真的覺得不舒服也不去看醫生。只有當疾病發展到非常嚴重、常常是病入膏肓的時候,他們才去看。患十二指腸潰瘍、肺癌、糖尿病和酒精中毒的男人比女人要多很多。一半男人得癌症,而女人則只有三分之一。最近30年里男人因癌症死亡的百分比上升了21個百分點,而女人相對穩定。
對於這一令人沮喪的醫學事實有一個簡單的解釋:男性激素。男性的荷爾蒙不僅減弱了身體對傳染病和癌症的抵抗力,而且加快了老化。因此太監比其他男人的平均壽命要長。
男性因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死亡的情況是女性的兩倍。(在世界各國,女人都比男人長壽幾歲,德國大約是7歲,俄羅斯甚至達到13歲,幾乎是德國的兩倍)這一差距據說還會變大。
還不光這些。男人幾乎對健康飲食一無所知。男人喜歡吃不健康的東西,他們很少吃蔬菜,喝酒比女人多。調查表明:已婚男人過得更健康,因為他們的妻子注意飲食健康。如果男人離婚後突然一個人過了,他們就又為所欲為,常常得病,也更早去世。
總而言之,男人毫無疑問更敏感和軟弱。這是天生決定的。男孩總得做出一副更強大的樣子,而這恰恰使他們天生的缺陷更為嚴重。至今發表的數據表明:男孩在成長時遇到的問題越多,就越需要細膩的呵護。然而有問題的寶寶得到的良好照顧卻常常更少,因為照看他們要困難得多。於是科學家認為,生理和社會因素共同損害男人的利益。塞巴斯蒂安·克萊默等研究者就問自己:男孩為什麼對很多壓力大的事情很敏感?按照他的想法,這會引起科學家的好奇心並在這方面進行更多的研究。
性別2不是男人就是女人
男人所有對女人有用的性格,都被女人稱作有男人氣概的,所有對女人和其他任何人沒用的性格被稱為娘娘腔。
埃絲特·維拉爾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男人還是女人,先生還是女士——當談到性別時,我們一直使用這些相對的詞。有趣的是對於「小姐」沒有相對的詞,因為哪個年輕男人願意被稱為「小哥」呢?只有在女權主義的文學中有那些男性人物: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愛加利亞家的女兒們》一書中的特容紐斯和他的老師烏格勒莫瑟小哥,該書1987年出版並一版再版。
先稱呼女人再稱呼男人可能要歸功於婦女解放。現在哪封信的抬頭如果寫「尊敬的先生們和女士們」,很可能不受歡迎。但是與「尊敬的某某女士」①相對的抬頭並不是「尊敬的某某男士」,而是「尊敬的某某先生」,這也很不符合邏輯。與「尊敬的某某先生」相對的又該是「尊敬的某某女士」②,但是難道您在哪封信里看到過這樣的寫法嗎?
①德語中此處的「女士」為Frau,有女人的意思,也可用在姓名後的稱呼中。——譯者注
②德語中此處的「女士」為Dame,不可用在姓名前。——譯者注
③德語中男人為Mann,女人為Frau,很多表示職業的陽性名詞詞尾加詞綴in就變成陰性名詞,摩西所說的女男人就是Mnnin。——譯者注
如果真的是按照先知摩西的意願發展的話,那麼現在就有更讓人驚訝的事:我們現在談到男人的對立面時就不說女人,而說女男人③。因為舊約中說,於是上帝讓人睡一大覺,人就睡著了。上帝拿了人的一條肋骨,用肉把那個位置補好。上帝用從人身上拿的肋骨造了個女人,把她帶到人那兒。於是人說,這可是用我的腿做的腿,用我的肉做的肉,要叫她女男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拿下來的。
還有亂上添亂的事呢:還有既不是女人也不是男人的人,而是既是女人又是男人。他們天生就有男女兩性的性特徵。在醫學家看來,所謂的雙性人包括具有克萊恩費爾特癥狀、雙生殖器癥狀和睾丸女性化的人。真正的兩性人也屬於這一範疇。
美國女作家瑪若莉·嘉貝宣稱,除了女人和男人之外還有第三種性別。她在《掩蓋的興趣》一書中把易裝者歸為第三種性別。因為她認為這些人通過穿另一種性別的人的衣服跨越了女人和男人的界限。其他作家不僅把易裝者歸入第三種性別,還把兩性人和變性人(那些認為自己生錯身體的人)也歸進去。
甚至有的文化中有四種性別:印第安納瓦霍人和幾個其他民族有那樣劃分,並以他們的神話為依據。
決定性別的因素越多,劃分就越細。人們可以宣稱,即使四個類別也不夠把所有的人都歸進去。因此關於性別數目想法的遊戲不能再玩下去。最後人們會這麼說:「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性別。」
第二部分第33節 男人還是女人
雙性人:醫學家把所有那些身體不能明確稱為男性或女性的人稱為雙性人。
——得克萊恩費爾特症的是男孩和男人,是卵子和精子結合時產生的。性別染色體沒有分配好,於是沒有形成XY模式,而形成了XXY模式。這一天生的男性疾病大多到了青春期才被發覺,常常由於睾丸不能產生足夠的男性激素而引起注意。陰莖和睾丸較小,年輕人的鬍子很稀疏,有的乳房隆起。這一癥狀是以美國醫生哈里·費奇·克萊恩費爾特命名的。
——男孩和女孩都可能得雙生殖器癥狀。由於天生的酶缺陷,他們的腎上腺皮層不產生可的松,而「不小心」製造了不少男性激素。有雙生殖器癥狀的女孩常常
一生下來就被發現,因為她們的生殖器看著多少有點像男性的生殖器。有必要的話,她們在幼年時就動手術,一生服用可的松,以平衡腎上腺的功能干擾。
——睾丸女性化(以及雙性抵觸)是天生的,但是大多數到了青春期才被發現。患該病的孩子一般被當做女孩,因為她們的生殖器長得像陰戶和陰蒂,她們在青春期乳房也發育,但是月經卻不來。通過一個體檢可以發現,腹部有睾丸,但是沒有子宮和卵巢。還可以發現一個男性的染色體組合(46,XY)。睾丸雖然產生男性荷爾蒙,但是缺少一種使荷爾蒙起作用的酶。患有睾丸女性化的人也被稱為「hairless women」(沒毛的女人)。
性交1別人幹得更頻繁
她對自己說:和他睡覺,是的——但就是例行公事。
卡爾·克勞斯
如果您相信有關的男性和女性雜誌,其他所有人都有充滿激情的性生活,只有您自己不是。您就會問:我是不是哪兒出問題了?不要驚慌。性小說和那些公開自己私生活的人喜歡添油加醋,使自己顯得勝人一籌。沒人會去管它是真是假。
確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對性進行了很多調查。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很多調查都有缺陷,被誇大的數字也不具有代表性。海蒂報告、《達官貴人》和《花花公子》雜誌的問卷調查以及雅努斯報告有嚴重的缺陷。例如謝爾·海蒂,她把問捲髮給在全國婦女組織的地區協會的成員名單中、爭取墮胎權的婦女聯合會、大學的婦女中心和那些會讀大學學報的婦女,是挑選出來的圈子。很遺憾,這些婦女無法代表美國婦女的普遍情況。《花花公子》的讀者和你我這樣的人也不一樣。但是到底誰在有關性的調查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清楚,於是很多人頭腦中都有這樣的印象——美國人都在性方面很積極。
在各種各樣的問卷調查中有一個值得稱讚,那就是以民意測驗研究者羅伯特·T·邁克爾為首的芝加哥工作小組:在一個持續六年的龐大的名為「全國健康和社會生活調查」的調查中,科學家用嚴肅的方法分析了男女的性行為和性觀念。當然也少不了這一棘手的問題:您和您的伴侶隔多久進行一次性交?
經過有代表性地抽樣挑選出來的3432個18至59歲之間的人對此進行了回答。結果讓人大吃一驚:36%的夫妻和40%的未婚情侶每周兩到三次,但是單身男女只有19%達到這樣的頻率;14%的男人在過去的12個月里一次都沒有,16%的男人有幾次。
在此之前總是認為,青少年、單身漢和有多個伴侶的男人性交最頻,但是科學家用數字清楚地駁斥了這一觀點。到處瘋狂捕捉獵物的單身男女只是有些報紙雜誌的胡編亂造,只不過想誇大一點。因為大多數關係穩定的情侶要頻繁得多,達到每周2.5次。單身漢的頻率只達到這一數字的四分之一。研究者在女人身上發現的結果也差不多。
讓人驚訝的還有,性交的頻率與種族、信仰或者教育程度都沒什麼關係。黑人的性交頻率和白人一樣。只有拉美婦女的數字高一點。沒念到高中畢業的婦女和高中畢業上過大學的婦女享有同樣多的性交。
美國人發現的情況在歐洲也漸漸被發現了。因為一個避孕套生產商對14個國家的將近10000個成人(16歲以上)進行的調查得出相似的結果:這兒的夫妻和情侶也是每周兩到三次。我們這兒沒有結婚的情侶和大洋彼岸的一樣對性更有樂趣:德國單身男女一年只性交69次;夫妻則每年118次;未婚情侶的性交次數也最多,每年146次,將近一周三次。雖然這一數字落在法國人的平均值後,據他們稱每年達到151次。但是誰知道我們的鄰邦在接受調查時有沒有考慮過得符合他們世界最佳情人的名聲呢?
德國一本雜誌《GQ》在對2523個20到40歲之間的男女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幾乎一半德國人(46%)每周要有好幾次性交,甚至有10%的人天天親熱。但是就像說過的那樣,這是一個帶有開玩笑性質的詢問。總而言之,對於夫妻和情侶,有機會就會做愛。而對單身男女,這些機會來得比他們希望的要少。
性交2上了年紀就對性不感興趣了
到了老年,性就成了禁區了。這可能就是老人不性交的原因之一,也是上了年紀對性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美國一個龐大的調查的最新數據卻發現事實正好相反:上了年紀後,性起了重要作用。對將近1500個人的調查中:50至59歲之間的男女幾乎有三分之二至少每周性交一次;60至75歲之間的男女還有三分之一的人一般每周至少進行一次;超過75歲的人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喜歡做與性有關的事。大多數上了年紀的男女把自己的伴侶評價為「非常有魅力」。各個年齡的女人都有一半認為伴侶有魅力,男人則有將近60%這麼認為。
臉女人偏愛特徵鮮明的臉型
《飄》中的大男人克拉克·蓋博令許多女人為之心跳加速。現在的演員又怎麼樣呢?是艾爾·帕西諾還是哈里森·福特或者羅伯特·德·尼羅更受歡迎,還是新人更得寵,像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強尼·戴普這些女人的夢中情人?
人們大都認為,鮮明的臉型就是有男人味道的臉型,也是確保男人令女人為之瘋狂的法寶。不管怎樣,不久前科學家還認為,長著稜角分明的臉、突出的下頜、高聳的鼻子和濃密的眉毛的男人讓女人無法抗拒,給男人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是團隊中的領頭羊。
在對什麼構成臉的魅力的研究中,蘇格蘭和日本的科學家卻意外地發現,女人和男人都偏愛帶點女人味的男性臉型,而不是粗糙的男人臉型。也就是喜歡萊昂納多而不是羅伯特。女人和男人都喜歡有點姑娘氣、翹鼻子、柔軟豐滿的嘴唇、彎彎的眉毛以及柔和的臉型。
還有讓人驚訝的事呢:無論是歐洲人、日本人還是俄羅斯人對此給出的評價標準都一樣。難道美不是在發現者的眼睛中嗎?
為了發現人們對男人外表的偏愛,科學家給參加實驗人員看經過計算機藝術變形的年輕男人的圖片。圖片一開始經過處理,使人看不出男女。然後參加實驗者可以在屏幕上改變臉型。當然他們不只改一個特徵,比如把鼻子變窄,還要使整個臉更好看,使各個臉部特徵都互相協調。
蘇格蘭費佛的聖安德魯大學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四年的研究。其中一個科學家說:「當我們一開始發現,人們偏愛女性化的男人臉型時,沒人相信我們。所以我們一再地重複實驗。結果還是一樣。」
研究者起初很不安,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認為男人的荷爾蒙激素使其臉型發生明顯改變——鼻子變大,顴骨突出——也一定對女人有信號作用。因為她們會想:這是一個真正強壯健康的男人,他能保護自己的孩子、妻子。
但是所有這些實驗研究得出的結論卻是這樣的:男人的臉如果比標準的男人臉型女性化15%,那麼人們就認為它很有魅力。女人把這些較女性化的男性特徵與溫暖、誠實、奉獻和父愛等品質聯繫在一起,更有男人味道的臉則顯得少了溫暖和誠實。
一部分原因可能在於,在電腦上設計出來的臉特別對稱。而對稱在動物世界中也很受推崇。因此很多魚更受那些側面的條紋對稱的同類的吸引。對稱與健康也有關係。偏離標準的變形常常是因為基因缺陷和成長中的不良影響。因此心理學家斯蒂文·剛斯塔特和生物學家蘭迪·索恩希爾對不規則的臉型及體形與它們對美的評價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成長時環境持續的不良影響造成了不對稱。這不僅包括疣子,還有寄生蟲,它們能夠顯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老人的臉也不對稱,相反,年輕人的臉很勻稱。女人幹嘛要忽略這些方面呢?
不過女人在選擇時並不總是很明確。雖然她們一般覺得帶點女性臉型特徵的男人特別有魅力,但並不是在整個排卵期間都是這樣:那時她們覺得有明顯男人味的臉才漂亮。但是這隻持續很短時間,只夠搞點短暫的花絮。那麼到底是生理學還是對強壯健康的基因的渴望決定女人的選擇?對此科學家還沒有定論,因為有很多事還沒解釋清楚。因為有意思的是,調查中還沒出現有鬍子的男人。
第二部分第34節 體重胖女人比胖男人多
誰更胖,男人還是女人?如果把「身體質量」指數作為標準,那麼德國只有16%的女人超重,超重的男人卻有52%。這一「身體質量」指數是以公斤為單位的體重除以以米計算的身高的平方得出的結果。舉個例子:一個80公斤的人高1.75米,那麼「身體質量」指數就是80除以1.75的平方,結果是26.1。指數超過25就是超重,30以上就被醫生稱為極其超重或者肥胖症。
禿頭1女人不會脫髮
皮膚病專家說,大約50%的男人是禿頂。女人卻可以保留她的一頭秀髮,這真是不公平。可惜對於女性來說,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大約一半女人也會在某個時候發現,頭髮變稀疏了,因為這些女人患「男人的脫髮症」。這是血液中循環的雄性荷爾蒙造成的。雖然很少有婦女的後腦勺完全掉光頭髮,但是頭髮會明顯變少。其他掉發的原因可能是:壓力大、缺少維生素和礦物質、甲狀腺功能障礙和嚴重的感染。
禿頭2男人能幹出一番事業——不管他長得怎樣
誰想在事業上青雲直上,就也要對自己的外表加以注意。對於很多行業的女士來說要穿套裙或者女士西服,男士則要穿西服、襯衫、打領帶。當然了,不僅要注意儀錶,還要保養好身體。特別是求職時第一印象很重要——有些男性求職者一開始就處於下風:因為他們有多招人喜歡與他們腦袋上有幾根毛也有關。至少瑞士艾姆尼特健康民意測驗研究機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1998年,本特·提舍教授把虛構的應聘材料給人事主管們看,並問他們想請哪些人參加面試。後來又給他們看了一回照片,詢問了一遍他們的意見。有一點被詢問的人並不知道:照片經過了處理,顯示的是同樣的人——有時有一頭秀髮,有時則半禿。結果是人事經理想請41%的有頭髮的人參加面試,而半禿的人中只有27%接到面試通知。人事經理的選擇說明,有一頭密發的人顯得更親切、嚴肅和靈活。在這點上,男女人事經理的看法都一致,儘管他們否認根據主觀印象挑選應聘者,聲稱評價應聘者時也沒有外表要求。另外還有一點,提到的這一研究是應一家生產生髮劑的藥廠的委託進行的。
男女平等所有婦女都要求男女平等
如果一個蠢婆娘和一個笨男人一樣獲得了一個非常棒的工作,那麼我們就實現了男女平等。
希爾德嘉特·哈姆布呂歇
有時有些女人真讓人覺得奇怪:因為如果涉及到職業和事業或者工資和薪水,人們總是覺得,所有婦女都要求自己獲得和男人一樣的待遇。
女權主義者的旗幟上寫的口號主要是「男女平等」和「機會均等」。女政治家也為這樣的要求而努力,在自己的政黨內提出倡議和制定項目,致力於給男女提供同樣待遇。
然而事實是,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還任重道遠。統計人員一再證明,男人比女人多掙33%,在很多公司的高層中,一大堆男人中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女人。儘管如此,22%的女人還是認為,男女平等已經實現了。至少2000年初,受聯邦家庭事務部的委託,阿倫斯巴赫調查機構對2113個男女進行的調查得出了這樣的結果。
30%的女人相信,女人和男人有同樣的晉陞機會。14%的人認為在工資和薪水方面已經實現了男女平等。該機構雖然沒有對很多人進行調查。但是很容易得出這些問題的相反結論。因為如果70%到86%的人還覺得有必要採取行動,那麼剩下的人可能還覺得滿意。
問卷中要調查的另一個問題是,有多少婦女「非常重視」自己在各個生活領域的男女平等。百分比顯示:許多婦女對工資和薪水(21%)、教育和就業機會(29%)、職業選擇(33%)和晉陞機會(36%)方面的男女平等「不大重視」。在愛情婚姻方面,大約25%的婦女對男女平等方面也表示滿意,或者她們接受一向如此的不平等關係。36%的婦女並不重視家務分工,這一比例在30歲以下的婦女中佔24%。
男人對男女平等的狀況更不挑剔了。與78%的婦女相比,只有44%的男人覺得非常有必要對此採取行動。
幸福
惟一幸福的人就是未婚男人和已婚女人。
瑪蓮·黛德麗
G點女人身上的G點純粹是胡編亂造
對於所謂的G點,在會議上、學術雜誌上、男人之間、甚至女人之間——她們當然得了解嘍——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它到底存在不存在?它在哪兒?難道這個點只是生活在美國的德裔婦產科大夫格萊芬貝克先生的胡編亂造?
當他1950年首次談到G點這一性敏感區時,他還被他的同事笑話。但是20世紀60年代其他男女性學家也開始研究格萊芬貝克的看法和認識。一開始說不存在G點,但新的研究卻推翻了這一說法。有意思的是,密教經典信徒早就知道G點了。密教經典是一種古老的印度宗教哲學。歷史上留下來的文字詳細地描述了這一特別敏感的區域的興奮狀況,還指出了女性射精,而我們西方國家的人卻還在為有沒有這個現象爭論不休。
格萊芬貝克點,也稱G點或者G區,是一個包含很多神經末梢、血管、腺和管道並被尿道包圍的組織。在性興奮時,該組織充滿了血液,因此膨脹,這時才能被明顯感覺到。此外不能把G點和陰蒂——位於兩片小陰唇之間的小小的膨脹起來的突起搞混了。
新的研究結果還表明,G點周圍的這一組織含有一種在男性的前列腺里也有的酶。因此有時也把它稱為女性的前列腺。
G點帶來了混亂,因為根據解剖,它在另一個位置。有幾個婦女長在靠近陰道口的地方,有的在陰道內5厘米深的地方。科學家認為只有在興奮的時候才能摸到它,女人則感覺到離陰道口不遠的內壁上有一個突出的組織。因為G點位於通往尿道、膀胱的地方,有的婦女在高潮時有要小便的難受感覺。有的甚至說在性交時沒有感覺到興奮的G點,卻尿濕了一大灘。瑞士身體和性治療師多莉斯·克里斯亭格認為,必須通過性刺激把那些人從性冷漠中喚醒。
第二部分第35節 酋長(1)
酋長的重要程度常常通過簇擁他的印第安人的數目顯示出來。
烏蘇拉·米勒,外交部的婦女專員
後宮沒有供男人住的後宮
發明一夫一妻制的應該是女人。各種學科的大多數科學家,比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斯蒂文·平克宣稱:「在大多數社會中,多個婦女願意分享一個丈夫,但是在任何社會中都沒有男人願意分享一個妻子。」但是大多數發表這一觀點的人都忽視了各個大陸中的較小的社會。因為有的社會允許婦女在特殊情況下同時擁有幾個丈夫,還不包括各個情人。例如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吉特印第安部落那兒,婦女有特殊的地位:在秋天,當這一部落的男女沿著海岸叫賣好東西,如熏肉、魚乾、木頭和珍珠母時,決定這些東西價錢、做生意、賺錢的是女人。有錢的女人花得起錢,她們常常有兩個丈夫。
在喜馬拉雅也有一妻多夫制。那兒卻是出於另一個經濟原因:從利米到尼泊爾的高山上,富裕的西藏家庭把他們的地產放在一起。如果他們把土地分割給繼承人,地產就大大貶值。此外父母還需要兒子從事田地勞動,養牛、氂牛和羊,給領主服役。好幾個兄弟娶同一個女人,因為他們的父母勸他們這麼做的。兄弟之間年齡常常相差很大,這帶來了一些問題。如果一個兒子結婚時才15歲,那麼對於一個20歲的女人來說,他算不上真正的丈夫。也許她覺得他太不成熟。同時和她結婚的25歲的哥哥的機會就好得多。如果弟弟不想失去他的繼承權和家園,他就幾乎只有先接受哥哥的優先權。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妻子會更青睞他。
巴西的卡內拉——以前亞馬遜流域的好戰的狩獵和採集部落,幾十年前婦女有婚外性行為是允許的,而不是禁止的。這些婦女除了自己的丈夫外,還有好幾個情人。這也有其原因。卡內拉民族相信,為了生一個有生存能力的孩子,需要幾種不同的精液。也許開化的歐洲人會笑話他們。但是這一想法並不完全是無稽之談。也許是該部落的具體經驗導致他們產生這一觀念。因為如果一個女人的身體接受不同男人的精液,它們就在她的子宮和輸卵管內發動一場精子之戰。只有最強壯最靈活的才會活下來,在對它渴望的卵子的受精之戰中獲勝,就像英國生物學家羅伯特·貝克最近才剛剛能夠令人信服地描述這一現象。此外如果一個父親去世了,可以確保還有其他父親照顧孩子。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美國人類學家斯蒂芬·貝克曼報道說,現在研究者可以證明在18種文化中都存在共同分享父權的觀念。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的昆部落的一個婦女尼薩對有幾個丈夫的好處進行了如下解釋:「一個女人必須干各種各樣的活,不管去哪兒都要有個情人。如果她一個人去那個地方,一個情人給她玻璃球,另一個給她肉,還有的給她其他吃的東西。因此她受到很好的照顧,直到回到本村。」
仇恨
一個人絕不應該把一個男人恨到那種程度,以至把他送的鑽戒還給他。
扎·扎·嘉伯
家務現代男人承擔一半家務
女人的手小得多,因此她們在打掃時更能把手伸進角落裡。
黑爾格·施奈德
在一個有母親、父親和兩個孩子的家庭中,每年要洗5078次盤子,刷1825次鍋,用吸塵器吸或用布擦30000平方米的地板。1999年婦女雜誌《布里吉特》登出了這則嚇人的報道。還有更糟的呢:據說在75%的家庭中,這些家務都是由妻子做的。這就是說,每周要洗73個盤子,刷26個鍋,還要打掃433平方米的地板。這還不夠讓妻子們渴望一台洗碗機、一個清潔工或者(甚至)一個新丈夫嗎?
在家務方面很快就掀起陣陣風波:不僅丈夫和妻子在吵,專家們也持不同觀點,並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調查研究,來澄清「誰做的家務多——女人還是男人?」這一問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體會,但是這件事也許永遠也說不清楚。因為如果涉及到購物、做飯、熨衣服和打掃時,誰又能做到實事求是呢?
如果《布里吉特》雜誌說得正確的話,那麼就有75%的家務是由女人做的,那麼就很清楚,雖然經歷了婦女解放,女人和男人卻並沒有合理地分擔家務。但是不能這麼籠統地說。下面就讓我們試著回答圍繞家務的15個最重要的問題吧。
1.女人想要什麼?理性心理學協會1998受《為您》雜誌的委託詢問了2671個婦女,她們覺得自己應該負責哪些家務,丈夫應該負責哪些(可以重複)。結果反映了傳統的角色分工:男人干粗重的活兒,操持家務還得由女人負責。
——93%的婦女說,丈夫應該洗車。沒有一個婦女認為這是典型的女人乾的活兒。
——73%的婦女認為,與官方打交道的事應該讓男人做。只有2%的婦女把這歸為女人的活兒。
——47%的婦女覺得男人應該負責修理工作。只有9%的婦女認為女人做也可以。
——只有2%的婦女願意讓丈夫給自己熨衣服。78%的婦女把它看作女人的事。
——4%的婦女認為洗衣服是男人的活兒。69%的婦女認為女人洗衣服才對。
——只有4%的婦女想把布置居室的任務交給男人。54%的婦女認為她們能幹得更好。
婦女主要還希望她們的白馬王子有三樣東西:誠實、絕對的忠誠和——總算說到了——一塊兒做家務。
2.男人想要什麼?很遺憾,我們沒有找到類似的關於男人希望女人做什麼、認為自己應該做什麼的詳細調查。我們只在調查中發現,婦女雜誌《女友》做過一個對1026個男人進行的有代表性的問卷調查。根據該調查,只有一半男人願意承擔一半家務——至於那另一半自然不見得是願意獨自承擔做家務。
3.職業男女覺得怎樣才公平?1993年家庭事務部進行了一個題為「夥伴一樣的男人」的有代表性的調查。根據這一調查,大約四分之三的被詢問男女覺得「共同安排家務很好」。如果男女雙方都有工作,那麼結果就又不一樣了:因為90%的婦女,但只有72%的男人覺得,每一方都要承擔家務。換句話說就是,28%的男人,卻只有10%的婦女覺得職業婦女應該比同樣有工作的丈夫多做家務——難道被詢問的人已經那麼進步,認為男人在家務方面不應該比女人做得少,而要做得更多?1993年的結果在三年後的「男女平等——事實和人們的觀念」這一調查中得到了印證。
4.誰做什麼家務?可以希望很多事情。但是阿倫斯巴赫民意測驗結構1999年進行的一次調查發現了現實到底是什麼樣的。1750個婦女要在五個工作類別——洗衣服、熨衣服、做飯、打掃和修理中勾出她們一直負責的工作。結果顯示,有四項典型的女人乾的活,卻只有一項典型的男人乾的活。
——在88%的夫妻家裡,妻子洗衣服併疊好歸類。
——在87%的夫妻家裡,妻子負責熨衣服。
——有客人來時,72%的家庭中由妻子做飯。
——72%的妻子負責擦窗。
——在誰負責修理工作時,意見有分歧,81%的丈夫說這是他們的事,同時卻有71%的婦女說:「這是我的活兒。」
波鴻的社會心理學家艾爾克·羅曼博士卻斷定,仍然存在著非常傳統的角色分工,「日常的事情,也就是打掃、燒飯、清洗衛生間、倒垃圾、洗衣服和熨衣服,都由女人承擔……即使雙方都有工作也是如此。」
5.一連干幾個鐘頭的家務?家務的分工還是很明確:女人做飯、洗衣服和打掃衛生;男人干粗活。如果大家乾的同是長時間的活,就沒人抱怨了。調查卻表明,男人比女人狡猾,因為女人只是風風火火、幹勁十足地做家務,完成得更快。聯邦統計局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根據調查,女人每周做35小時的家務,男人則只干20個小時。即使雙方都有工作,還是得出了這樣的結果:職業婦女每天在家干四個鐘頭的活,丈夫則只干一個半小時。那些全職工作的婦女也好不到哪兒去,因為她們周末做家務——很遺憾,從報道中無法得知,丈夫們是遊手好閒還是也做點家務。
即使是雙方都有工作並有孩子的夫婦,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中,妻子每天平均要花五個鐘頭打掃衛生、看孩子;父親們只干兩小時。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男人——至少在家務方面——更懶。不過現在的男人比他們的父輩已經多做了很多家務,這還算挽回了他們一點面子。1965年和1991年的數字顯示的是以前的東德、也就是現在新聯邦州地區,以及德國西部地區的情況。
——1965年已婚的東德男人每周只干7小時家務,西德男人是3小時;相反,已婚的東西德婦女每周要干31小時。
——1991年德國東部地區的男人每周干16個小時家務活,德國西部地區的男人則是13小時;同一年,已婚的德國西部地區婦女每周大約干32小時,德國東部地區婦女則花27個小時在家務上。
目前維爾茨堡和班貝克的科學家與波恩運用社會學研究所一起正在研究,這一趨勢會不會繼續發展。
第二部分第36節 酋長(2)
6.幹活還是幫忙?那些不想把現代男人說得一無是處的人還火上加油,說他們真的做各種各樣的家務。柏林一位教授政治社會學的高校教師瓦爾特·霍爾斯坦教授雖然承認,男人「最近幾年中在家務方面的幫忙確實從43%上升上67%」,但是他同時強調指出,要注意用詞,「也就是要注意:是幫忙,而不是幫妻子干。」
《為您》雜誌的一個對1057名婦女進行的調查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因為35%的被詢問者證實,她們大多一個人做家務。58%的婦女說:「我丈夫在家務上幫忙。」海德堡跨學科婦女研究所對「家務方面的幫忙」進行了研究,詢問了440個萊茵河內卡河兩岸的婦女。《今日心理學》的烏蘇拉·努波總結說:「只有20%到30%(的男人)在妻子洗碗、打掃衛生、洗衣服、熨衣服時幫點忙。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應負責打掃衛生和整理。」
女作家加布里勒·米歇爾在談論《最後的污垢——關於做家務的樂趣》一書時也談到了這一話題。她說她注意到:「男人到現在為止很會打掃,但是卻以一種和婦女不同的看法在打掃。他們很少打掃衛生,出於自覺自愿就更難得。除了少不了的擦車外,他們也偶爾擦窗、灶台或者花園裡的搪瓷小矮人——但從不是什麼都擦,而且幾乎從不打掃衛生間。」
7.主觀感覺?10%的男人稱,他們定期洗衣服——但是只有1%的婦女相信這話。研究表明,男人喜歡高估自己。例如1996年美國科學家通過問卷詢問了227個已婚或者有固定關係的男女。結果是,如果男女雙方都工作,女人做的家務比丈夫多——這是女人們說的。男人則又是一種說法。他們聲稱,他們比他們有工作的妻子更關心家務。到底為什麼會出現兩種矛盾的說法?研究者認為有兩種可能:1.許多男人根本沒有搞清楚,女人已經做過這些家務活了;2.男人把自己和他們的父親、爺爺相比,覺得自己確實多做了不少。但是他們不和女人的工作量比——就像統計者證明的那樣,和她們一比就少幹了好多活兒。
呂內堡大學的一項研究得出了這一結果,即現在的男女在家務方面回到了傳統的角色分工,自己卻並不承認。女人和男人陷入了兩個不同的「陷阱」。1.雙方都稱,他們公平地分配家務。事實上女人卻承擔了繁重的家務活,像洗衣服、打掃衛生和做飯。男人只在洗碗、倒垃圾和粗線條的打掃工作方面幫點忙。2.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骯髒的概念。男人說,自己對乾淨整潔不在意,他們的妻子卻把這看得重要得多。呂內堡的研究者認為,如果女人在家務方面幹得多一點,以滿足她自己的要求,那麼傳統的角色分工就又抬頭了。
8.丈夫幹得更多嗎?只要還沒結婚,男人就在家務方面幫點忙。結婚證書似乎使事情變得更糟了——這是阿倫斯巴赫民意測驗機構的調查得出的結論。
——未婚男人有58%都負責做飯,丈夫們則只有29%的人做飯。
——五分之一的未婚男人洗衣服,丈夫們則只有十分之一會洗衣服。
——結婚前,13%的男人自己熨衣服;當他們結婚後,他們的熱情迅速消失——只剩3%的男人還自己熨衣服。
9.失業的男人更勤勞?在大多數研究中,科學家調查的對象都是妻子為家庭主婦的家庭或者男人全職工作、女人半天或全天工作的情侶。維也納經濟大學的研究者想知道,男人如果沒有工作會不會幹更多的家務。柏林的瓦爾特·霍爾斯坦教授從研究中得出結論:「待在家裡沒有工作的男人不比他們工作時多動一個手指頭。」
10.德國東部地區和德國西部地區之間的差別?如果以為德國東部地區的丈夫們比德國西部地區的要勤快,那就錯了。因為即使在民主德國時期還是保持傳統的角色分工,一般雖然夫妻雙方都工作,但是他們可以把孩子送進託兒所或者幼兒園,需要照顧的爺爺奶奶肯定可以住進敬老院里。但是那時和現在一樣,在德國東部地區還是婦女承擔了大部分家務。只有39%的德國東部地區的婦女心甘情願當家庭主婦,而德國西部地區有62%的婦女一心一意地做飯、洗衣服和打掃。
另一項調查把德國東部和德國西部地區的父親們當成了靶子。根據該調查,將近三分之二的德國東部地區父親們贊成,婦女應該和他們自己有同樣的職業機會——當兩個人都工作,應該公平地分派家務。但是只有46%的德國西部地區的父親們這麼想,四分之一的男人對這一觀點不屑一顧。因此看上去彷彿東部的父親們比西部的父親們進步一些。但是慢著,因為德國東部地區的父親們只關心自己的要求——妻子是家庭主婦的東部父親們只有三分之一在家務方面幫很多忙。
11.和其他國家比?在家務方面比德國男人更懶的幾乎沒有了——從這個研究其他國家家務的研究結果中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和七個國家比,德國男人位於倒數第二的位子,比他們更懶的是日本男人,日本男人把90%的主要打掃工作都留給妻子做。最勤快的是俄羅斯和美國男人,他們承擔三分之一的家務。但是至少在教育兒女方面,德國父親們和其他國家相比還算可以,他們和美國男人一起榮登榜首,因為他們承擔了三分之一的教育孩子的工作。墊底的仍然是日本男人。
12.為家務爭吵?《為您》雜誌的調查得出,26%的被詢問婦女認為,家務活分配得很公平。同時卻「只」有58%的男人幫女人的忙,35%的婦女一個人負責家務。那真讓人納悶,為什麼婦女會說「公平」呢?
想探究幸福夫妻秘密的波鴻女心理學家愛爾克·羅曼也覺得奇怪。在採訪中,她驚訝地發現,大多數婦女從不抱怨自己家務活幹得比男人多,也不抱怨男人指望她們多幹家務。奧地利自由黨的家庭事務發言人愛迪特·哈勒也在1997年的一次採訪中說:「很多女人很樂意做家務。」
格拉茨的一個社會心理研究甚至得出這一結果,很多婦女對她們的懶丈夫非常仁慈,80%被詢問的奧地利婦女雖然說,她們希望自己的男友或伴侶在家務上幫更多的忙,但是其實只要男人稍微有那麼一點表示,她們就已經很滿意了。如果男人過高評價妻子乾的家務,表示願意幫點忙,那麼妻子們已經要不安了。那樣的男人被認為「很體貼」,妻子們已經會表揚他們比別的男人做得多了。
但不是所有婦女都那麼好商量,因為大多數夫妻早晚會為了家務爭吵。好幾個調查證明,在大約44%的男女關係中不時要為此鬧個雞犬不寧。如果分別問男人和女人,那麼只有9%的男人,卻有32%的婦女稱家務方面的男女分工是一個吵架的原因。受婦女雜誌《為您》的委託進行的一項調查詢問了1057個婦女:11%的人抱怨,自己的丈夫不遵守協議;9%的婦女不時為家務爭吵;10%的人說,如果丈夫在家務方面不夠幫忙,她們會考慮分居。
一個美國研究甚至還宣稱,在美國十分之一的失敗婚姻是因為總為家務爭吵。問題還在於,一半的美國丈夫不能或者不想達到妻子要求的完美程度。德國的情況是不是也差不多,我們就無從得知了。《曼海姆離婚研究》卻得出了另一個有意思的結論:丈夫掙的錢越多,做的家務就越少,對孩子的教育也越少。美國調查發現的結果就讓人寬慰多了:夫妻年紀越大,對家務的爭吵就越少——於是也不會常常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導致離婚。
13.女人自己有責任嗎?在關於家務公平分配的討論中,不時掠過這樣的想法,女人做家務比男人多是她們自作自受。吉瑟拉·戈德勒也同意這一觀點。德國家庭主婦協會的女發言人相信,婦女只是得用另一種方法教育她們的丈夫。按照她的觀點,很多母親溺愛兒子,有的不願交出烹飪木勺和地板刷。她們總是說:「算了,我做更快。」
14.請個清潔工就解決問題了?如果有人不想再進行痛苦的討論,而且收入不錯,可以請個清潔工。但是不來梅大學的女教育學家和婦女專員瑪莉娜·弗里瑟卻相信,如果另一個婦女必須替她們打掃衛生,大多數婦女會覺得不舒服。而且她們還會良心不安,因為她們一般沒法和清潔工簽訂勞動合同。我們無法檢驗,這一良心不安的說法到底對不對。事實卻是,根據聯邦勞動機構估計,有80萬人從事家政服務,幾乎都是打黑工。
另一方面,很多婦女覺得和丈夫討論公平分擔家務很煩。特別是當她們有全職工作時,她們寧可花幾個錢請個清潔工。但是慕尼黑社會學家賴因哈特·克萊斯爾對此並不讚賞。在他的《永遠的第二》一書中,他宣稱,現代婦女由於剝削了「波蘭好保姆」,才能幹出一番事業,「誰洗碗?誰照顧孩子?誰洗衣服、收拾東西或者做飯?如果可以讓廉價的勞力來干這些事,夫妻之間就不會再出現這些典型的問題。」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在說,如果家裡有個清潔工,雙方都工作的夫妻似乎就解脫了。但是下面幾句話中,這位片面的社會學家卻只把妻子們當成得益者:「新的傭人使現代婦女能夠真正享受那些她們只在理論上贏得的自由。這是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獨立的高收入婦女既要求有家庭婚姻也要求有職業。」
但是不管怎樣,只要還有幾千個從事家政的清潔婦,但是卻沒幾個清潔夫,男人幹得就還是少。在這一職業因素方面也不存在公平的分工。
15.只有通過法律嗎?不久前,人們還能有充分理由宣稱丈夫工作、妻子做家務帶孩子。在1977年之前民法(BGB)一直確保了丈夫的特權。妻子只有在「把工作與對婚姻和家庭的義務協調一致」的情況下才能工作。
許多男人頭腦中還總是有早就過時的對家庭主婦的渴望作祟。德國青少年機構的一個研究發現:如果掙的錢夠的話,一半西部父親希望妻子不工作,照看家裡和孩子;東部的父親們也有11%希望妻子是家庭主婦。
對於幾位女政治家——尤其是社會民主黨和綠黨——這一切太漫長了。奧地利婦女部部長赫爾加·康拉德(SP)1996年想出了這一競選標語:「所有男人都要干一半家務。」公開要求男人和妻子公平地分擔家務、照料孩子。奧地利報紙拿這一離經叛道的事開玩笑,登了題為《襪子成為離婚理由》、《男人洗碗的義務——奧地利嘲笑一條法律》的一些文章。當女部長大聲宣布,要通過法律規定「一半對一半家務」時,政治家們也對此充耳不聞。
德國也有類似的失敗的戰鬥。1995年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男女平等專員烏拉·施密特想通過法律規定男人承擔一半家務和照料孩子的義務。接著綠黨的婦女政策發言人伊爾明格拉特·舍威格里克於1999年初又提出建議,要把「操持家務是夫妻共同的事」這句寫入民法。全國一片嚷嚷,尤其是馬路小報幫男人說話。「我收到的抗議信像潮水一樣湧來,」伊爾明格拉特·舍威格里克在一次採訪中說,「有野蠻的咒罵和侮辱,也有人揚言要把我弔死。」
總而言之,談到家務,男人是並且會繼續是逃避工作的人。但是如果一個女人覺得處於不利地位,她難道不會有所行動嗎?買個洗碗機,請個清潔工,或者她不能和她自私的丈夫分手嗎?
推薦閱讀:
※原來天長地久只是誤會一場,寫給12星座的14句心裡話 ...
※證人誤會
※凈空法師:很多人誤會,好像我專門提倡凈土,別的宗派都排斥,沒有這個道理,我是希望把每一個宗派都興旺起來
※不要讓誤會扼殺你的愛情
※誤會老公出軌他順水推舟逼我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