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如何取捨微細因果?

高僧大德如何取捨微細因果?

一、「托噶如意寶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向世人展現了他嚴謹的作風和高超的境界」 節選自《晉美彭措法王臨終開示----談藏傳佛教的現狀》

有些未破戒的比丘也僅僅流於形象上的護持凈戒。他們雖然天天在積累資糧,而內心裡卻仍幻想得到今生的名聞利養。這種人也不可能存在解脫的機會。還有一些人本來就沒有好好修持,卻自以為行持如法,特別喜歡在他們面前吹噓自己的善妙功德。看到這些人,我也只能心生厭煩。 對比他們,我便更加欽佩和仰慕我的根本上師托噶如意寶,我認為他老人家才真正具有大德風範。以常人觀點來看,他的財富不可謂不豐厚圓滿,但他本人卻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日常生活異常檢朴,有時候甚至到了缺乏食物的地步。但即便這樣,托噶如意寶也從不輕易享用他們的供養,而是像普通僧人那樣參加誦經,以獲得其中所應分得的一份財物。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看,他老人家的一生可說是非常平凡,幾乎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然而,其不凡之處也正在此---這正所謂寓偉大於平凡之間。托噶如意寶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向世人展現了他嚴謹的作風和高超的境界。但你千萬別以為托噶如意寶是一個吝嗇之人,在對諸佛菩薩的供養方面,他從不吝惜。僅以供類為例,在他一生中,平均每天供的燈就多達五百餘盞!

二、沒有證悟無我空性之前,取捨因果一定要小心謹慎

說到阿底峽尊者,我想起他的一位上師阿瓦德達巴。這位上師比較特殊,有時候阿底峽尊者請他傳法,他往往不傳;有時候沒有請他傳法,他反而主動給你傳。一次,他們師徒過一座特別狹窄的木橋,到了中間,上師突然回過頭來,對阿底峽尊者說:「弟子你知道嗎?修行中最關鍵的,就是沒有證悟無我空性之前,取捨因果一定要小心謹慎!」阿底峽尊者將這句教言銘刻於心,不僅自己終身奉持,而且處處以此教誡弟子。

但現在有些人卻恰恰相反,只是稍微聽聞過空性,聽到過一點密法,就馬上捨棄因果。曾經有個人編了很多「大圓滿」的書,上面標著自己的名字,結果我從不同側面了解,發現他根本不信因果,這是非常可怕的!

整理自索達吉堪布大圓滿前行及顯密問答

來自:德格·寧瑪嘉絨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13f0y.html

三、牢記聖者教言,善於取捨因果

1、 節選自《走出修行的誤區——關於上師和弟子》--大恩上師希阿榮博堪布

《時輪金剛》中明確指出,十四條密乘根本戒中關係到上師的有三條:不擾亂上師心,不違背上師教言,以及金剛道友間不相互嗔恨。這第三條戒律常被人忽視。人們只知道上師是嚴厲的對境,卻不知道金剛道友之間關係緊張、破裂直接關乎上師,因此也是嚴厲的對境。我們若有機會與其他道友共事,一起為上師、為佛法做點事情,應該珍惜這份福報和緣分,隨喜道友的發心和行為。即使有意見分歧也可以溝通解決。很多時候,為了護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僅我們自己的意見、方式可以放棄,甚至我們所做的「善事」或「正確的這件事」本身也可以放棄。我們不必堅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如果參與者都能夠通過共事減輕煩惱、增加法喜和道心,就是完滿了。法王如意寶曾告誡弟子:不要惹眾生心生煩惱。無垢光尊者曾建議修行人:一切按上師說的做,這就是最大的供養。又固執又不善於取捨因果的我們,也許應該時刻牢記聖者的教言。佛經中道友們的聚會告一段落,不是也常常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來描述當時的情景么?

2、下節選自《希阿榮博上師昌都、玉樹弘法紀實:八、協慶寺》自菩提洲網站:

法王的教言你們不要忘記!還有就是僧眾們生活在一起,還要特別注意取捨因果。法王如意寶曾經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托噶如意寶的弟子白瑪旺加堪布在札煕寺講課時,老人家在取捨因果方面非常細微,即使是僧眾平時燒火用過了的木炭,他如果用了的話,也一定會用等量的新木頭補上,否則他根本不會使用也不讓別人使用。法王如意寶當年在學院時,也非常注意這方面的因果。他常常講:一方面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另一方面自己能不能往生心裡還很猶豫,因為自己的父親早早去世,母親帶著幾個孩子生活很艱難,後來法王到了洛若寺,最初在寺廟的廚房燒茶,寺廟的管家們常常會給法王一些吃的東西,法王說管家們沒有很注意,因為吃了僧眾的東西,他可能無法往生極樂世界,甚至會到三惡趣中感受果報。那幾位管家現在可能已經在惡趣當中,每每講到這樣的故事,法王就讓學院的僧眾們為他們念誦百字明迴向。法王是真正的佛,他老人家顯現上都如此細微地取捨因果,凡夫就更應當小心。如果你是一個很大方的人,完全可以拿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不要拿寺廟的東西去大方。你可能認為這樣對他們好,其實是在害了他們的同時,自己也造下了去三惡趣的因。當年印度那爛陀寺的嘉炯班智達佛法聞思很高,但因為不小心動用了僧眾的東西,最終墜入惡趣感受果報,所以僧眾的財物沒有說什麼人就可以私自享用,什麼人不能享用,任何人私自享用了僧眾的財物,業障是一樣的。當然,作為出家人,在有資格享用的時候,是可以如法享用的。」

  「我在五明佛學院時,從沒有動用過學院的哪怕一點點的財物,就是因為工作原因吃一次飯,我也會用自己的錢給補上。到其他寺廟也是一樣,否則我不敢享用,我這個人沒什麼功德,但在因果取捨方面我會很細,這就是大恩上師在佛學院常常強調的結果。當年在學院的時候,對於僧眾們剩下的食物如何處理,法王讓我們到經論中去找教證,看看佛陀有沒有特別的開許,因為如果扔掉的話會很浪費,如果送給別人的話會很不如法,給動物吃,吃僧眾的東西對那些動物也不好。到後來大家都沒找到經文的開許,最後一起商量決定把剩下的食物賣出,錢留下來繼續用於僧眾,法王也同意了。這個做法一直延續到現在。」上師今天這看似不經意的「聊天」中,蘊藏著很多佛法上的甚深道理,成就者們細微取捨因果的故事讓協慶寺佛學院的僧人,特別是年輕僧人們感到極大的教益與加持。

  「在密法里,最重要的就是守持清凈的密乘戒律,雖然密法中的戒律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密乘十四條根本戒律,再具體就是密乘五根本戒。在五條根本戒中最關鍵的就是對金剛上師和金剛兄弟不能破戒。無垢光尊者講過,如果對金剛上師為對境破戒的話,無論如何懺悔,也會墮入地獄。所以這條非常重要。現在白瑪多吉堪布在里傳給你們密法的竅訣,將他從法王如意寶那裡求得的珍貴教法傳給你們,對你們的恩德很大,對於他的教言和他對佛學院工作的一些安排,你們一定要依教奉行。對於白瑪多吉堪布這位上師你們不用觀察,在五明佛學院的時候,幾乎所有人對他是最信任的。依止上師以後就應將上師的一切行為觀為清凈,像米拉日巴和那洛巴那樣,當時他們在依止了上師以後,上師顯現上讓他們做的事情都與佛法沒什麼關係,但他們依教奉行,最後獲得了與上師無別的成就。還有就是金剛兄弟之間不能有矛盾。如果對上師破戒或者沒有與金剛兄弟搞好團結,自己的聞思再好,但總有一天你會非常後悔。現在協慶寺佛學院無論在戒律方面還是聞思修行方面做得都很好,這樣繼續下去,將來可能會讓全世界的眾生都獲得利益。今天講了不少,但看到這麼多僧眾都坐在下面,我也感到自己造了很多業,我向你們懺悔。」講到這裡,上師開始念誦《無詮義懺》修法儀軌,協慶寺佛學院的幾百名僧眾也跟著上師一起念誦。在僧眾們的誦經聲中,上師上午的開示結束了

四、問:如何善護因果?

---節選自《大悲導師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開示錄》

答:在發心上,要先求已利。有人說,「我發心利眾,寧可捨棄家庭!」事實上,如果你不能自利,如何能利他呢?我們發心的究竟目的是為了眾生,但在眼前先要能逮得已利。年龍上師、色德上師皆持這樣的論點。求法、修法要踏實,有些人只是記住了一些口訣,而忘了反觀自身,使心法相應。比如說「輪迴之苦」你知道嗎?他可能會馬上給背一通:「輪迴苦、空、無常……」,但他並沒有深思自己的問題。 我們求法、修法,在因果的取捨上一定要細緻,我們求法、修法時遇到的各種違緣,皆是往昔因果取捨不細所致。如佛相好,具足三十二相,皆因往昔修諸善法而來。尤其是佛的莊嚴頂相是從恭敬善知識而來。佛往昔為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四句偈,寧願身點千燈以作供養,而置身命於不顧。我們說求法時,應恭敬承事上師,如經所言:「如侍國王」。如能以如是之心侍師,外侍師法即圓滿;內懷真誠,內侍師法即圓滿;自己的智慧與法義能夠相合,密的侍師法圓滿。所以,侍奉上師「如侍君主」是很重要的。不要從上師的身影上跨越,不要跨越僧

人的衣物,要恭敬三寶。敬重是一切功德的泉源,佛見一切眾

生皆是佛,因一切眾生自性平等,要敬重一切眾生,所以要嚴

謹地要求自己,謹慎地取捨因果。 果能如是,則能使自心廣大包容一切,除成佛以外,我們已無別的去處了。若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超越了因果,是超越了對立的智慧。有人說除了此法、除非彼法,否則無由得證大圓滿,如此絕對的說法即為有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種「絕對見」必會有摧毀他的另一種見,所以包容一切才能消除對立,能夠尊重一切諸佛、菩薩、眾生乃至自己,則已超出了輪迴的一切因果顯相,因清凈的心已包容了不凈的輪迴。如《維摩詰經》云:「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在密法中即稱為「凈相」。

見上師作「佛」想,見其眷屬作「菩薩」想,見其房舍屋宇作山河大地「越量宮」想,如是心中自生清凈,而不會產生污穢不凈想、衰敗想,這是趣入證悟究竟解脫的殊勝道路,這即是「善護因果」。 我們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違緣呢?因為有很多分別和惡業在給我們作障道。它使我們的心與覺悟產生距離,如果我們開始包容,斷一切惡,行一切善,調伏自心的話,這種距離就會逐漸減輕,障道和違緣也就會自然消除。如果能如是體會,對一切生平等心、清凈心,則不愁不覺悟了。這是對因果的取捨。儘管這隻對因果的取捨,但是如果你的確把握了它,就懂得了出離,懂得了成佛的道路。

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因為當你真正開始慎於造因時,就已經趣入了佛的智慧了。有智慧的人才不去造惡因,而凡夫們因多造惡因而增加了自己與覺悟的距離。在因果的取捨上,一定要向那些大成就者那樣,非常細緻。每一微細之因都會結

出一個大果,所以謹慎一切,常懺惡業,亦令諸善業發揚光

大,再令心趣平等,不再造作任何因果。

自性是超越因果的,而要超越因果,必須完全包容它,而不是與之對立,這是從因果上獲得覺悟的方式。

五、大成就者夏扎仁波切如何取捨因果:

-----節選自《依怙主恰扎桑吉多傑仁波切傳記》,弟子移喜泰賢(陳建強)、啤嗎哈尊(羅美玲)敬撰

依怙主夏扎仁波切從不浪費他人對其之供養,盡量將之回饋於其寺內或閉關中心內修行之貧困者,並以供養用於實修之弘法計劃。由於其宗風主重「實修」,不喜「空談」,所以大多數資源均用於興建閉關中心。

 

依怙主夏扎仁波切雖然身為具大證量之修行人「不畏輪迴,不羨涅盤」,但依然長年茹素,不沾肉食,更要求跟隨其修行之所有弟子均要素食。

 

有很多修行人認為修持密宗無須素食。有些甚至認為只要不存殺生之念,一切皆空,食肉不會有「因果」的問題存在。問題就在於「你是否肯定自己可以達至如此高之證量,真的可以斷此因果嗎?」普普通通的觀想所謂「空性」,對斷除「因果」是毫無作用的。無殺生之念並不等於無須負上「因果業報」,只能說是稍為減輕業報而已。此等業報,足以影響臨終者之去向。而眾生受刀割而亡,傾刻間所生之嗔恨心令體內釋出大量毒素。食其肉者,猶如慢性中毒,體內因經年累月之積集而儲存大量難以清除之毒素。有人認為素食者會因太執著素食而影響「大圓滿」之「自性」修習。此等理據極之薄弱,只能說是此等修行人未夠水準而已。

 

大證量者如依怙主夏扎仁波切並非為個人之「自性」修習而決定是否素食。純粹為憐憫眾生,不忍此等眾生受過刀之痛而起嗔恨心,永難脫離畜牲道。更不忍食眾生之肉,因為這些眾生於過去多生多世均曾為其父母。仁波切「以身作則」引領所有弟子如此。扣扣相連的結果是令愈來愈多的眾生可以逃離「過刀亡」之極險輪迴,亦可令修持力弱,不足以切斷「因果輪迴」之徒眾增加善因。若仍然無法生起真正之慈悲心,不妨前往屠場聆聽那撕裂般之凄厲哀號與哭叫!

眾生同源本一真

幻體分處不分神

為何共嚼爹娘肉

遍地哀號慘煞人

 

每年一次的大型放生,依怙主夏扎仁波切均親自主持;給予眾生極具力之「無畏慈施」。來自世界各地之「放生」捐款,因響應聖者善舉而群集。仁波切以有限資源,放最多之生命,故此每年之放生十分龐大。有人疑問:「眾生之命,今日放之,明日遭人吃之,難逃一死,放生之意義何在呢?」依怙主夏扎仁波切於其《救度生命之利益》一文內開示:「所有這些教法的背後,顯示一個最重要之事實:於此世界上,沒有一種罪業比殺害生命所犯之罪業更大。其隱意是:沒有任何一種福報比救度生命更能積聚深廣之福德。沒有任何之讚頌及榮耀佛陀,比得上我們用盡一切方法去救度那些無辜、沉默及不能自衛的動物、鳥類、魚類及昆蟲等,從而給予它們寶貴的禮物——生命。」

 

放生者心存善念,對去除「貪、嗔、疑」之「心性」修習有幫助,亦於因果上有實際之益處。被放之眾生若能有機緣接受大證量者之加持,於意念上種下速脫畜牲身之「因」,將可大量增加其脫離三惡道之機會。此為「放生」之真正意義所在。修習「大圓滿」至最高境界之大證量者──依怙主夏扎仁波切,以高齡八十八歲之疲累身軀,為「放生」之事而歲歲奔走,怎會沒意義呢?修持淺薄如我等,真的可以「撥無因果」嗎?何必自欺欺人呢?懇請審視一下自己之修行力量。不要將「不要執著」、「一切皆空」等「口頭禪」掛於嘴邊。無謂誤己誤人方為上算!

 

依怙主夏扎仁波切正在以身示範,寓「修」於「行」,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說是簡單並不簡單,你可以嗎?說是困難並不困難,只要決心而為,有何困難?

 

有修行人曾如此說:「食眾生之肉與之結緣,以修持之力去超度它們。」此等言論即使大證量如依怙主夏扎仁波切亦從未說過,可知其言行足以影響跟隨他之無數修行人,內里牽涉幾多生命?幾多因果?即使其本人有脫離輪迴之把握,但其跟隨者可以嗎?被食之眾生真的可以因此得救嗎?體內之毒素會自動清除嗎?

 

如果能夠修習「靜、慮」至一定階段,對此問題作深層剖析將會清楚而驚嘆依怙主夏扎仁波切之「身教」是如何地深具意義。於這個是非曲直經常顛倒,連佛法亦慘遭扭曲之末法時期,依怙主夏扎仁波切之教法恰似一股清泉流於濁世之上。洗滌、解惑、滋潤及拯救無盡之眾生心靈,並以「大行」加持他們之「身、語、意」令迷執之愚疑解開,增長他們的智能。

 

悲憫苦海輪迴眾

放生灌賜脫困因

莫為貪慾尋借口

聖者典範凈辯爭

 

《成就山法精華》中開示:「所有不同種類的抽煙,皆被認為是破戒魔的鬼計。故此,你應從心中摒棄之。酒雖然被視為「三昧耶」的證物,但決不能無控制地酗酒。」

 

依怙主夏扎仁波切特別告誡那些吸煙的人,開示如下:「吸煙之害處足以封閉頂門之梵穴,於臨終時難以從此處上生三善道或脫離輪迴。即使修「頗哇」亦甚為困難,會因此穴封閉而救助失敗。修行人必須為他人及自身著想,不可吸煙。」

 

對於酗酒依怙主夏扎仁波切亦是勸止的。有一件趣事,足以反映。有一位已故仁波切之照片無故放置在依怙主夏扎仁波切之房內,大概是該仁波切之弟子希望其上師獲得依怙主夏扎仁波切之加持與憶記。依怙主夏扎仁波切發現此照片時,說:「此人酗酒犯戒,此相片不可置於我房中,拿走。」侍從拿走此照片時,發現另一相片置於其後。依怙主夏扎仁波切問:「這是誰人?」答曰:「此人是該仁波切之兒子亦是酗酒的。」依怙主夏扎仁波切說:「大概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吧。」

 

依怙主夏扎仁波切另一大行是堅持帶領徒眾每年均要於釋尊成道日修持「優尼」──長達十六日之禁食修持。參與者於第一天可以飲水及吃一餐午飯,但不準吃含「五辛」之食物,過午不食,此日可以與人交談。第二天全日禁食,不準飲水,亦不可與人交談,只准持頌祈禱文及大禮拜。第三天清晨先接受一條新的戒律,然後進食半流質之食物,可以與人交談。如是周而復始地間竭性進食及飲水,修持十六日,非一般意志薄弱者可以支持。對消除宿世業障、消減體內毒素、訓練堅強之意志力、提升精神領域之清明,超越飢餓痛苦之體驗、還凈已犯戒律等,極有幫助。

推薦閱讀:

不同的年紀,該有不同的取捨
德家:人生,要懂得取捨
格局——八字取捨,沒有框架不成局,九成的人都是看不準的!
夢齋心語:取捨與差別
高級的人生,懂得取捨

TAG:因果 | 取捨 | 高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