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兩個陣營:納粹烏克蘭VS紅色烏克蘭

一個民族的兩個陣營:納粹烏克蘭VS紅色烏克蘭 2014-04-23 19:12:23 作者: 朱世巍 評論: 字體大小 T T T

1942 年7 月,南線,蘇聯步兵將德軍從烏克蘭的村莊中驅逐

在1941年6月22日開始的「巴巴羅薩」行動中,德國以300多萬陸軍部隊的龐大兵力沿著漫長的蘇德國境線發動全面進攻。戰場南部的烏克蘭地區成為兩軍重兵爭奪的焦點。經過一番極為激烈的大規模裝甲會戰,開戰一周後的6月30日,烏克蘭古城利沃夫(也稱為倫貝格)落入德軍第1山地步兵師之手。入城德軍中包括陸軍第277高射炮營,後來的西德高級政客——基督教社會聯盟主席弗蘭茨-約瑟夫·施特勞斯(曾任西德國防部長),正是該營一名下級軍官。在德軍前進道路上,到處是蜂擁而來歡迎的烏克蘭民眾,以至於延遲了一天的行軍時間。入城後,德軍得知利沃夫此前爆發了一次反蘇暴動,但遭到蘇聯內務部隊的堅決鎮壓,數千人被殺死,屍體丟到地下室里澆上汽油焚燒。接下來,獲勝的德軍也把大量猶太人和共產黨驅趕到一起,讓他們自己挖好墳墓,然後集體槍殺。

事實上,德軍所進佔的這個地區,原本屬於舊蘇波國境地帶,而利沃夫城,則是著名的烏克蘭民族主義活動中心,早已見慣了腥風血雨。

利沃夫古城

利沃夫的「東斯拉夫人」

利沃夫古城建立於1256年,得名於建立者加利奇大公達尼洛的兒子利夫,後逐漸成為加利奇-沃倫公國(古烏克蘭國家)的中心。1340年,利沃夫遭到波蘭軍隊侵略,9年後淪入波蘭統治之下。15世紀,在利沃夫形成了反抗波蘭統治的兄弟會,開啟了此後持續數百年的民族地下鬥爭的序幕。1772年,波蘭被第一次瓜分後,利沃夫又落入奧地利之手。1848年,當地爆發了反奧地利起義,隨即被鎮壓。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崩潰,西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宣布該地區獨立,建立所謂「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但波蘭軍隊很快又開進了利沃夫。至此,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是,利沃夫這個烏克蘭人的城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雖然多次易主,卻從未被納入與烏克蘭人同為「東斯拉夫人」的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也沒有被征服了大片東斯拉夫人土地的蒙古人統治過。

所謂「東斯拉夫人」,也就是現今所謂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的統稱。1000多年前,東斯拉夫人形成以基輔為中心的國家,稱為基輔羅斯。12世紀下半期,基輔羅斯分裂為眾多公國。在1240年,基輔城被蒙古人摧毀,一度被金帳汗國統治,後來又被立陶宛和波蘭所佔有。「東斯拉夫人」至此徹底地四分五裂。一般來說,處於立陶宛和波蘭治下的東斯拉夫人,就是現今所謂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波蘭人曾試圖使他們接受天主教而同化之,雖然沒有完全成功,卻造成烏克蘭人較為「西化」的傳統——尤其是烏克蘭上層,而與長期處於蒙古人統治下,且堅持東正教的另一支東斯拉夫人——也就是所謂俄羅斯人,形成了難以名狀的隔閡。

但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行為模式極為蒙古化的俄羅斯人,正逐漸崛起而成為一個強大帝國。這引起了長期遭受波蘭人欺壓的烏克蘭人的共鳴。1654年,包括基輔在內的大片烏克蘭地區擺脫了波蘭人的統治,選擇與兄弟民族的俄羅斯合併——但前述如利沃夫等地區卻不在此列。俄羅斯所控制的烏克蘭疆域變化不定,時大時小。甚至有些烏克蘭地區長期處於拉鋸狀態——比如羅夫諾地區,也曾被波蘭長期統治,直到十八世紀才併入俄羅斯。帝俄崩潰後一度建立過蘇維埃政權,但不久又被波蘭吞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根據布列斯特和約一度放棄了帝俄所控制的東烏克蘭,可隨後又給搶了回來。所謂西烏克蘭依然四分五裂——一般指沃倫州、外喀爾巴阡州、伊萬—弗蘭科州、利沃夫州、羅夫諾州、捷爾諾波爾州、切爾諾夫策州等地。如前所述,這一地區的歷史相當動蕩,不斷被各路強權佔領和瓜分。大體來說,在一戰前,西烏克蘭主要分屬於沙俄和奧匈帝國。兩大帝國崩潰後,又遭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等國的瓜分。其中利沃夫為中心的地區再度落入波蘭人之手。在這個時期,利沃夫是歐洲最落後地區之一,工人只有4萬。狀況可謂暗淡至極。

責任編輯:茶青 來源: 微信客戶端@國家人文歷史 1 2 3
推薦閱讀:

希拉里領先民主黨陣營全國民調 拜登或錯失良機|拜登|民主黨|希拉里
趙干城:赫魯曉夫把肯尼迪「嚇得不輕--兩大陣營的博弈促進了---
衝擊立法會後,"佔中"陣營起內訌

TAG:民族 | 烏克蘭 | 紅色 | 陣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