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選美皇后被謀殺了,但最可怕的還不是這個

1996年12月26日,凌晨5點52分,大部分美國人還沉浸在剛剛過完聖誕夜的瘋狂中,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警察局裡,打進了一通電話。

一個女人驚慌失措地報案:我女兒被綁架了!

受害者,這個6歲的小女孩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美國著名童星——瓊貝妮特·拉姆齊。她剛剛在當年的美國兒童選美大賽中脫穎而出,當選「美國小小姐」。

綁架者留下了一封兩頁半的勒索信,上面寫著是一個外國團伙劫走了小女孩,並向父母索要11.8萬贖金。

可不久後,警察和父母在自己家的地下室,找到了女兒的屍體。

當他們推開門時,小女孩被一塊白布蓋住,腦袋被鈍器砸出一個大傷口,脖子上有深紅色的勒痕,性器官有外力侵入的痕迹。

屍檢後,警方得出結論,她因為勒脖窒息而亡,死前被性侵。

這樁謀殺案立刻引起轟動,報紙電視爭相報道。但如今過去了20年,殺死小女孩的真兇依然沒落網。

今年,這起懸案被拍成了一部紀錄片,並在聖丹斯和柏林電影節展映時,引爆口碑和關註:

童心無歸處

Casting JonBenet

這是一部「非正常」的記錄片。

我們看過很多犯罪紀錄片,大多數都是以抽絲剝繭的方式,講述當年案件始末、疑點,力求用最客觀的態度重現真相。

比如網飛的《製造殺人犯》,播出後超過50萬人網上請願,要求美國總統特赦被冤入獄的Steven Avery。

HBO的《紐約災星》播出後,曾逃過抓捕的嫌犯羅伯特·杜斯特,因為紀錄片里出現的新證據,多年後終於落網。

關於瓊貝妮特·拉姆齊謀殺案,2016年CBS也曾拍過一部紀錄片,請來前FBI調查員、李昌鈺等專業人士,根據20年前的蛛絲馬跡,推斷案發經過和兇手。

換句話說,上面的紀錄片旨在讓兇手得到應有的懲罰,讓真相水落石出。但《童心無歸處》根本不在乎兇手是誰。

導演基蒂·格林更想知道的是——20年後即使案件毫無進展,為什麼我們還是經常能在雜誌封面、電視新聞里看到這個6歲小女孩,穿著裙子選美的畫面?

為什麼公眾會對這個案件上癮,甚至產生病態的迷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被害小女孩瓊貝妮特·拉姆齊,短短的一生。

剛滿6歲的瓊貝妮特長相甜美又能歌善舞,是兒童選美大賽的冠軍。

她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富裕家庭。父親約翰是一家電腦公司的總裁,母親佩西同樣選美出身,曾經當選1977年西弗吉尼亞選美小姐。

她還有一個9歲的哥哥。

一家合照

如果瓊貝妮特還活著,現在應該已經27歲了。

可是沒有如果。

聖誕節次日,警方在接到報案後,極其潦草地檢查了小女孩的家。看到門窗沒什麼外部入侵的痕迹,就匆匆忙忙收官了。

後來才有警官突然想起:咦,我們好像沒有徹底檢查整棟房子。

於是他們又回來了。在報案的24小時後,終於搜到了地下室,打開門,父親約翰看到女兒躺在地上,小臉發青。

瓊貝妮特在數小時前死亡。

所以,假如警察及時搜查案發現場,小女孩會不會有一絲獲救機會?

而另一方面,父母報警後,警察並沒有封鎖這棟房子。在發現屍體之前的這段時間內,房子里各種親戚來來往往,幾乎所有可能的證據都被破壞。

不僅如此,在缺少證據的情況下,警方做出了自己的大膽猜測,還把猜測透露給了媒體:照片上溫馨的一家四口,除了被害者,其他三名都可能是兇手。

頓時,整個美國炸開了鍋。

有什麼比充滿戲劇性的真實兇殺案,更能吸引眼球?

這起案件開始頻繁在電視、報紙上亮相。媒體每天鼓吹群眾,猜猜誰才是兇手?

記者天天圍在拉姆齊家門口,等待更多猛料。

甚至直到案子過去10多年,猜測還沒停止。

可相比「豪門風波」「完美家庭背後的破碎」等聳動的新聞,一些更重要的證據似乎被集體忽視——

拉姆齊家有一扇窗戶是打開的。

地下室,也就是小女孩被殺害的現場,也有一扇氣窗被打碎。

在地下室還發現了一個鞋印,尺碼與拉姆齊一家的腳碼完全不匹配。

最重要的是,內褲上的DNA顯示,嫌疑犯為男性,跟受害者的父親、母親、哥哥DNA都不匹配。

在2006年,曾經有一個戀童癖約翰·馬克卡爾主動自首,說自己就是當年案件的兇手。但後來調查,發現他壓根不是。

他的DNA與兇手的DNA完全不符,案發當晚也有確鑿的不在場證據。

那為什麼大家還抓著這一家不放?

為解開這個問題,導演基蒂·格林別出心裁地想到另一種拍攝方法。她以要拍攝一部重現瓊貝妮特·拉姆齊死亡之謎的紀錄片為由,在小女孩的家鄉博爾德市,公開發布演員招募廣告。前後有超過200人來就小女孩、爸爸、媽媽、哥哥、警察等角色進行試鏡。

這些人中既有專業演員,也有非專業、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每個人都會坐在鏡頭前,談論自己對當年案件真相的猜測、了解。

而這所有的試鏡片段,就構成了這部《童心無歸處》。

所以看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試鏡者為了能建立自己與所扮演角色之間的情感關聯,不惜對著鏡頭,透露了他們親身經歷的私密故事——

比如當年迫於媒體和民眾的壓力,母親佩西做了四次筆跡鑒定,鑒定師發現她的筆跡與勒索信上的筆跡有相似之處。

基於這一點,有一個試鏡者坦言,自己也曾做過筆跡鑒定,她覺得鑒定師無所不能,因此她認為勒索信就是母親自己寫的。

因為我也做過筆跡鑒定,那很神奇。我人不在那裡,而專家能真的分辨出我當時右腳踝有傷。

也有人斬釘截鐵地說,自己曾失去過三個孩子,所以當她看見女孩媽媽面對鏡頭、面對公眾說起女兒的死時——「那是我見過史上最糟糕的演技之一」。

但也有人表示對這對父母的遭遇感同身受。

一個前來試鏡父親角色的男人,透露了自己在某一天醒來時,發現女友莫名死在自己床上的經歷。雖然事後法醫證實女友是自然死亡,但他說自己「懂那種被大家懷疑的感覺」。他認為這對父母是無辜的。

「當你坐下來問,你對拉姆齊的案子有什麼了解?他們馬上就會說:我的母親患有躁鬱症,所以我認為小女孩的媽媽一定是做了A、B、C……」

說白了,試鏡者們在鏡頭前的推論、猜測,早已遠遠超出了復原這件謀殺案本身。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個人經歷和生活體驗,評斷拉姆齊一家。

當年兩夫妻召開記者會,向公眾表明自己絕不是兇手,並懇求大家把關注點轉移到尋找真兇時,公眾們卻覺得:

你們怎麼沒有手握手,丈夫怎麼沒有摟住傷心的妻子呢?

警方曾對外公布,小女孩生前最後幾小時吃過菠蘿,而廚房裡裝著菠蘿的碗上,有當時9歲的哥哥博爾克的指紋。

而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哥哥在接受採訪時,依舊會因為沒有表現出悲傷,被群眾懷疑:

你反社會,你不是兇手誰是?!

試鏡中,你可以無數次聽到「假如是我,我就不會這麼做,所以他們這麼做一定是……」這樣的句子。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關於母親、父親、姐妹和兄弟的故事,每個人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找到自己跟拉姆齊一家的聯繫。

然後把生活中的個人創傷和怪癖,強加在他們的身上。

就像海報上的標語:Everyone wants the part that"s missing.

誰是兇手重要嗎?並不。

你看這兩個面試者,他們在互相交換對「兇手是誰」的看法時,臉上甚至還掛著微笑。

探討這個案子,對人們來說更像是一劑瀉藥。在各種大大小小的猜想、揣測里,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做了自己,找回了一些人生經歷中,錯過或失去的東西。

80分鐘的紀錄片里,最後一幕很精彩——

屋子裡,飾演著同一角色的不同演員們,在各自版本的故事裡流淚、哭泣、慘叫。

平行空間里,上演著多出真相。

鏡頭拉遠,原來一切都只是戲。

唯有另一個世界的瓊貝妮特·拉姆齊,穿著天使的翅膀,翩翩起舞,任人評說。


推薦閱讀:

當心:男人女人謀殺愛情N個惡習
這句話,才是謀殺愛情的元兇!
別讓婚姻里的不對等,謀殺了你的愛情
一場海釣時發生的意外,母親死亡,他卻成了謀殺祖父和母親的嫌疑人
幾十年前,一場釣魚引出的命案,至今未破

TAG:謀殺 | 這個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