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社會轉型有何可參考之處?--再談民主化的社會本質
這段時間台灣自由行開放後,不少大陸觀察者到台灣,比如韓寒、李承鵬,都發表了一些對台灣社會轉型後的觀察,新周刊還出了一個專輯叫「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台灣人對很多讚美之辭似乎不太買帳,還有人寫了「台灣最丑的風景也是人」以為回應。這說明台灣社會轉型的經驗引發大陸一定的興趣,但對台灣的觀察卻見仁見智。作為台灣社會轉型的親歷者,也對大陸社會發展有親身的參予與體驗,我希望能提出一些較客觀的觀察,個人以為台灣提供了幾個重要的經驗,可以作為他山之石的借鑒。
首先是中國人是能實行民主制度的,台灣和大陸同文同種,又經歷十分類似的社會、經濟發展歷程,所以台灣經驗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而且伴隨著社會轉型而有的民主化畢竟是大多數後進國家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共同經驗,除了少數例外,如新加坡(但新加坡畢竟只是一個城市,借鑒意義不高),大陸也應該會走上這條轉型之路。
二是民主制度只是整個社會轉型中的一環,所以我喜歡使用「社會轉型」一詞,而不想太突出民主化一辭。民主制度建立只是政治制度的轉型,這二十年來台灣在政治制度上確實開放了、自由了、民主化了,但社會、司法制度上卻有些跟不上,經濟制度上,台灣經營之神張忠謀最近更感嘆這二十年來愈來愈保守,所以經濟被「台灣民粹主義」綁架而漸趨封閉。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的背後更有行為的演化,除了強調自治、自我選擇、公共參予與個人權利外,配套的還有多元、包容、自由、強調同情心、同理心、少鬥爭、多協商,因此加強了人權的概念,這些當然可以歸納為廣義的民主精神和民主生活方式。同時轉型更需要自我管理、自組織能力、自我負責以及志願者行動。除此之外,行為和結構是同步演化的,一起產生制度創新與變化,所以相應這些行為的還有人際關係及社會結構的變化。台灣在經濟制度上遠遠落後,台灣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行為上仍嫌不足,台灣政客在少鬥爭、多同情上更是跟不上政治制度的變化,所以不協調的現象還是很多。很多國內論者喜歡非左即右地支持民主或反對民主,都是把複雜的社會轉型過度簡化思考的結果,不想認清社會轉型的本質,對民主制度的順利運作其實是極大的傷害。
其三,民主制度的建立需要「錢」的基礎,台灣從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到全面選舉制度建立,剛好是平均國民所得從六千美元到一萬三千美元的時間,中產階級人口成長到過半人數,韓國也差不多是在這個區間中發生這一波社會轉型,因為有了相當數量的中產階級才提供了社會轉型較堅實的基礎。
其四,民主制度的建立需要長期的「伏筆」,非一蹴可成,台灣在民主化之前一直保持著基層選舉,也有「慈濟功德會」這樣較為發達的民間組織,更在解嚴之後有雨後春筍般冒出的社會運動,這些都訓練了人民自組織、自治理的能力,對台灣社會轉型的平順成功貢獻很大。觀察大陸社會,最值得警惕的是我們社會的志願者精神不夠,民間自組織也不發達,這是民主化很大的障礙。
第五是民主制度不是萬應靈丹,更不是一切改革的因,反而是行為與結構演化進程中的果,好的制度當然又促成了更多好的行為與結構的演化,但即使到今天台灣社會轉型後還是有一堆新、舊問題要解決。然而這期間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卻大半被解決了,以美元計算的平均國民所得在經過十年的相對停滯後又在2004年恢復成長,如今已接近23000美元,所以這二十年的社會轉型就「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階段任務而言還是必需的,台灣也不像一些國家上百年也轉不出這陷阱。系統演化是不斷進行的,當然上一階段的超越並不是長治久安了,而是新的挑戰又來了。
最後,民主最怕的就是頭腦簡單的人當家作主了,變成民粹政治,每天搞對立,喊打喊殺。在九零年代台灣人的行為追不上政治制度的快速轉型時,民主也很不成熟,知名本土心理學家黃光國還寫過一本「民粹亡台論」表達憂心。社會轉型不是制度建立就有了,更不是由上而下「頂層設計」就有了,主要靠的是由下而上的行為與結構的演化,所以大家走出家門去作一個志願者,參予自組織活動,才是真正推動民主事業的不二良方。
如果我們都能走出家門作一個志願者,開始參予一些公共事務,中國社會轉型的基礎就成熟了,這個日子很快就會來。但如果我們只是白天作三聚氰胺產品,晚上當正義天使到網上亂罵一通,民主制度只會帶來民粹,帶來又一次文革式災難,就像很多南美國家,比如阿根廷,最近又是一波經濟衰退和惡性通膨,從二十世紀初的世界最富國行列到現在,一百多年轉不出中等收入陷阱。
健康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有適應能力、有制度創新能力,也就是能夠由下而上自我演化的社會,也一定是政治權力、社會權力、經濟權力三權平衡的社會,任何一權的過分壟斷都會讓社會失去適應演化的能力。而台灣這二十年社會轉型就和任何民主政治加資本主義社會一樣,都有危機讓經濟權力獨大,這正是管理學大師明茨伯格認為美國之所以在這十幾年內深陷危機的原因。台灣今天,很多人會以為郭台銘的權力超過了馬英九,這是一樣的道理。但民主化後,台灣的社會權力在不斷上升,使得原本被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壓抑很深的社會權力得到平衡。郭台銘在大陸造成十三連跳的自殺時,台灣五百教授聯名抗議,說他是台灣之恥,郭也只好虛心認錯,再有權力的人在其他權力制衡下也不會過份傲慢。讓社會權力增強,使之與政治、經濟權力更為平衡,我以為或許是台灣這一波社會轉型最重要的成就。
大陸台灣雖然同文同種,台灣經驗的借鑒意義特別有價值,但畢竟大陸有一些不同的歷史進程,地方大的多,人口多的多,所以大陸的社會轉型之路還是要自己摸索、創新才能得到。台灣轉型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值得參考,失敗之處則值得警惕好少走彎路,予其台灣好、台灣壞的爭辯不如客觀分析台灣這二十年來的轉型經驗,才能得到對大陸轉型有價值的建議。
推薦閱讀:
※論文大燜鍋:AJPS經濟精英與民主化
※沒有國民黨,就沒有民進黨:民主化過程中的政黨政治與社會運動
※論文大燜鍋:JDE論文速遞 海歸領導人與國家民主化
※當代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有否能力對社會產生建設性(突破性)的影響?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解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