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風暴】媒體稱中國奶粉市場正在下很大的一盤棋

2013年07月07日 06:28來源:新金融觀察

.share{float:right; padding-top:16px;position:relative; width:200px}.relateNews a { color: #004276;}.recNews a {color: #004276;}a { text-decoration: none;}a:hover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a:link { color: #004276;}a:visited { color: #004276;}a:hover { color: #BA2636;}a:active {color: #004276;}.adList3 a {color: #416571;}.adList2 a {color: #416571;}.labList { background: url("http://img.ifeng.com/page/label_2_bg.gif") repeat-y scroll right top transparent;float: left; width: 601px;}.con2 {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DDDDDD #DDDDDD; border-right: 1px solid #DDDDDD;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left; padding: 15px 10px 10px; width: 579px;}/*覆蓋圖注樣式*/#artical_real .picIntro { font-family:宋體; text-align: left; }#artical_real .picIntro span { font-family:宋體; text-align: left; }

4136人參與149條評論

奶粉風暴

中國奶粉市場正在下很大一盤棋。短短一個月時間內,管理部門政策頻出、行業內部兼并洶湧、進口產品遭遇反壟斷調查、著名品牌相繼降價,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奶粉行業颳起了風暴。

政策層面,以6月4日工信部制定並發布《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為端倪,多個涉及奶粉行業的政策陸續出台,表明了政府部門的決心和力度。7月開始,工信部集合國內100多家嬰幼兒奶粉企業召開發布會,部署實施嬰幼兒配方乳粉「雙提」行動有關工作,提高乳粉質量、提振國產奶粉消費信心。

企業內部,6月18日,蒙牛114億港元收購雅士利,成為中國奶粉領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案,緊接著,品牌價值百億的完達山傳出被收購消息,伊利牽手美國最大牛奶公司,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進口領域,自7月1日國家發改委對多個奶粉品牌展開反壟斷調查後,惠氏宣布降價11%,單品最高降價幅度達20%,其他品牌相繼跟進。

「雙提升」的頂層設計、對進口奶粉的反壟斷調查、動輒超百億的兼并重組,兩年內不再審批新的嬰幼兒乳粉企業,一套組合拳之後,奶粉市場會否出現預料的情景無人能夠下定論,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這次動真格的了。

帷幕拉開,燈光閃亮,奶粉舞台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身影去了又來,大英雄各懷心思。而對消費者來說,能夠買到質優價廉的奶粉才是最終訴求,主角到底是國產還是進口,並不是最重要的。

風起於青萍之末,國產奶粉危機,推手不是別人。進口奶粉稱霸一線城市、高端市場,打敗國產奶粉的正是國產奶粉自身。

奶粉信任,這樣一個辭彙的出現,無疑曾經是這個行業的恥辱,當國產奶粉在消費者心中的安全係數長時間難以提高的時候,用腳投票,選擇進口產品,消費者並不需要承擔過多的道德壓力。

進口產品步步緊逼,國產品牌應對乏力,5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陰影揮之不去,奶粉行業頭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何去何從在焦灼著國產奶粉的神經。

國產奶粉的未來將會怎樣?奶粉大戰中誰會笑到最後,消費者才是最好的裁判。

風暴的背後,其實是奶粉產業長期無法滿足消費的市場現實。

漩渦中的洋奶粉

摘要:奶粉風暴,進口產品首當其衝。

自今年5月份以來,由國家多個部門連續發布的消息顯示,在中國一路漲勢的洋奶粉恐怕「泡沫將破」。反壟斷調查成為扎破這個蒸蒸日上的熱氣球的第一根刺。

在業內看來,一切都是遲早的事。「只是沒想到那麼快。」一位在乳業有著10餘年從業經驗的行業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

新金融記者孫瑞麗

價格亂象

6月27日,合生元在香港公開自己正在接受有關反壟斷調查的公告,這份公告將此前一直受「進口」大牌遮掩的洋奶粉價格問題拉回到公眾眼前。一時間,盤算洋奶粉價格增長路線和成倍利潤空間的分析隨處可見,但是相關乳企卻很少發聲。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奶類分析師宋亮告訴新金融記者,洋奶粉進入中國市場確實需要投入包括關稅和鋪貨在內的成本,但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也利用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在國產奶粉不被信任的情況下,利用消費者的信任頻繁漲價,甚至把控終端零售價格,致使進口奶粉在中國市場價格飛漲。

「在中國的嬰幼兒奶粉市場,除了中高端奶粉,近兩年還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超高端嬰幼兒奶粉。」宋亮說,「在奶粉市場,劃分奶粉中、高端並不是看奶粉質量,而是依據價格高低劃分。超高端嬰兒奶粉是指在全國零售渠道內,每900克的平均零售價格在300元以上的產品。」

一組數據顯示,相比於高端嬰兒奶粉(在全國零售渠道內,每900克的平均零售價格在160元-300元的產品)2012年銷售量以20.7%的速度增長,超高端嬰兒奶粉的增長速度達到了129.8%。

「之所以會有這麼驚人的速度,一是生產商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現在的父母,都想給孩子吃更好的東西,價格上去了,顯得檔次也就上去了。二是生產商以更改配方和包裝為由頻繁調價。」一位嬰兒奶粉經銷商告訴記者:「但其實,這幾家奶粉的質量幾乎都是一樣的。」

在家樂福嬰幼兒奶粉專區,貨架上的嬰幼兒奶粉按照國產和進口分別擺放在過道的兩邊,記者觀察發現,每900克價格超過300元的品牌主要是惠氏和合生元,合生元的一款超級呵護較大嬰兒配方奶粉的價格甚至達到了480元。

銷售人員告訴新金融記者,惠氏是這些品牌中調價最頻繁的。據介紹,惠氏奶粉在2011年超高端奶粉的市場份額平均僅有10%左右,但是在2012年初,惠氏公司宣布旗下高端品牌「啟賦」(1階段,900克)售價將從378元/桶調至408元/桶。遭受反壟斷調查後,這個系列產品的價格在家樂福的最高標價為388元。

對於惠氏最新調價情況,其銷售商不願多說,但是她告訴記者,惠氏此前每次調價,幾乎都是漲價,其官方一般解釋都為配方升級,成本上升。

據權威數據統計,2012年惠氏在超高端嬰兒奶粉領域的比例達到了20.7%,成為僅次於合生元,同時遠超雀巢、澳優、雅培的第二品牌。

至於合生元,在市場份額僅佔5.7%的背景下,其超高端嬰兒奶粉的市場佔有率卻一度達到了42%。

一位接近合生元的乳製品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合生元近兩年主要發力嬰童渠道,並在全國主要城市重點推廣。記者了解到,以會員製為主要模式的合生元嬰童店主要開展論壇和母嬰救助基金等活動,並且成為其發布和推廣新品的主要平台。

不過,以價格為標尺的超高端嬰兒奶粉成倍的增長速度讓合生元和惠氏在2012年的市場統計中頗為顯眼。在一份行業調查報告中,惠氏和合生元因為直線上漲的態勢多次被標註為「注意」。有行業人士透露,在超高端領域太過顯眼的市場表現,也讓他們在這次反壟斷調查中首當其衝,成為發改委打擊終端價格控制行為的目標。

政策指向

進口奶粉在華近乎直線的增長速度早已引起了各方不同的關注。一方面,有更多的進口品牌想在中國市場上繼續撈金;另一方面他們高速的市場佔有速度讓差點被擠沒的國產奶粉早就想重整市場,收復失地,這個訴求顯然也符合政府相關部門的意願。

在部分行業人士看來,中央對進口奶粉的整頓之心早在去年就表現得很明顯了。2012年,在進口奶粉中相繼爆發了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美贊臣奶粉金屬污染、雅培召回事件等。隨著進口奶粉頻繁發生的「質量門」事件,國家質檢總局出台了《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其中對乳製品提出了准入評估的要求,只有經過風險評估並符合要求的國家才被允許向中國出口,對於出口商和代理商則實行備案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難度。

今年以來,關於進口嬰幼兒奶粉的會議和相關政策更是接踵亮相,讓不少進口奶粉的代理商和生產商都暗覺緊張。5月31日,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工作。這次會議更讓不少行業人士看到了整頓的決定。

聖元市場主管余斌品事後曾表示:「還是忍不住要說說李克強總理就嬰幼兒奶粉制定政策的事,這必將成為奶粉行業2008年後的又一次重大轉折點。」他提出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有大型自有牧場的企業看好,大型民族品牌看好,網路代購看衰,假洋鬼子中小品牌看衰。

他的預測在短短半個多月時間內就一一得到了印證。6月18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指出,要爭取在兩年時間內將國產奶粉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並培育形成1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與此同時,蒙牛花費124億港元收購了國產品牌排行第五的雅士利,這個舉動對於蒙牛來說名利雙收。

進口奶粉品牌站在一邊看著國產奶粉在政府的支持下有風生水起之勢,內心不免落寞。

然而,心理落差尚未平復,6月20日,包括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工信部、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等在內的國家九部委聯合重申了對嬰幼兒奶粉市場的管理制度。

其中「不準委託加工,不準貼牌生產,不準分裝生產,不準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準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簡稱「五不準」)「讓不少貼牌奶粉企業的心都碎了。」青島一位奶粉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急剎車

據上述奶粉企業負責人掌握的情況,「五不準」具體要求公布出來後,不少貼牌企業將無處遁形,「我接觸過的幾家企業已經開始打退堂鼓了。」他說。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針對貼牌乳企的「五不準」公開僅僅一周後,發改委又啟動了對外資企業的反壟斷調查。

在反壟斷調查初期,進口奶粉四大品牌美贊臣、多美滋、惠氏、雅培相繼被查。

「我們願意積極配合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也願意為中國消費帶來更多實惠。」惠氏相關負責人對新金融記者表示。作為在超高端領域佔有一定支配地位並且表現突出的乳企,惠氏乳業在合生元之前,率先做出了降價反應。有業內人士估計,這或將在進口奶粉領域形成示範效應,給一路漲勢的進口奶粉剎剎車。

惠氏乳業相關負責人7月5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還表示,惠氏乳業承認自身存在對經銷商和零售商進行價格控制的做法。為了表明惠氏營養品積極配合、不斷完善的態度,惠氏正在努力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

在回復中該負責人還提到,惠氏將在7月8日開展主要產品的降價活動,平均降幅11%,其中單品最高降價幅度達20%,並表示這些產品在2014年將繼續優惠供應給中國市場。同時承諾近期上市的新配方產品一年內不漲價,4個品種低於原有配方價格。

此番有憑有據的降價承諾似乎讓消費者感到了一絲驚喜,但是仔細比對惠氏降價的系列產品不難發現,其涉及降價的S-26金裝幼兒樂系列產品、金裝四維營養媽媽配方奶粉和金裝膳兒佳思維營養配方奶粉價位在200元左右,處於高端。其價位在300元以上的超高端系列奶粉卻並未提及降價。對此,惠氏不再給予回應。

南開大學研究反壟斷法的法學院教授許光耀告訴記者,在我國,反壟斷法的執行權分別劃分給了工商總局和發改委,其中發改委主要負責有價格內容的調查,也就是涉及反壟斷法第14條的內容。他指出,在我國反壟斷法的制定比較晚,相關處理經驗非常少。合生元和惠氏在超高端嬰幼兒奶粉領域佔有支配地位,起訴可參考去年調查茅台和五糧液違反反壟斷法的案例。

「如果執行到位,這或許能讓價格還在上漲的進口奶粉剎剎車。」許光耀說。

結局難料

在國家政策的組合拳之後,奶粉市場的變化已經悄然出現,只是最終結局怎樣,難有定論。

受國產奶粉接連不斷的質量安全事件影響,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顯得愈來愈沒有信心,才轉而投向進口奶粉。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進口奶粉對市場佔有率短期還會呈現強勢。他分析,此次對進口奶粉的整頓,打擊最大的是以合生元為「老大」的貼牌乳企。至於此次反壟斷調查,短期內可能會使進口奶粉價格下降,並且有可能會使進口奶粉減少對華供貨量,但是長期來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很難恢復,所以對進口奶粉的依賴還會持續,而到時受此番打擊的進口奶粉可能會出現供需矛盾,最終將導致新一輪的漲價。

「有可能比現在還要高。」宋亮說,並公開表示,「經過此役,市場格局依舊,崇洋情緒依舊,唯價格恐將有變,短期靜默,長期必漲。」

對於接連兩次的乳業震蕩,不少行業人士也在反思國產奶的出路究竟在哪。

2008年之後,當時國內市場中的孕嬰店非常少,這是一個專業的、服務性的渠道。有企業看中了這種模式之後,很快得到了擴張。

不過,在此次反壟斷調查中,該企業也涉及控制終端零售價格等違法行為,並在7月2日宣布對奶粉出廠價進行下調。

相比於行業人士推崇專業服務為主的孕嬰店營銷模式,聖元市場主管余斌品則把這種模式看成「吃奶粉利潤的寶寶店」,列為近年來奶粉行業的怪現狀。

除了對長期的奶粉局勢以及短期營銷模式的分析外,也有行業人士對短期降價行為的背景下,國產奶粉的處境做出預判。

有一部分行業人士認為,進口奶粉降價會引發消費者更加強烈的購買慾望,對國產奶粉的打擊會更大。

宋亮向新金融記者表示,對於國產奶粉在這場變動中的局勢尚不明了,但是很期待價格泡沫早破,這樣才有利於市場早日回歸正常。

風暴背後的國產品牌

摘要:在國產與進口失衡無法控制之前,藉助整頓的契機,逐漸使天平回歸正常,是國產奶粉的最好契機。問題在於,消費者會有耐心嗎?

新金融記者彭俊勇

信心

500億元,這是奶粉行業的整個市場容量,只是在這個版圖上,屬於國產奶粉的面積越來越小。

新金融記者得到的AC尼爾森數據顯示,在奶粉市場上,尤其是高端奶粉市場,進口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早已超過了國產品牌,2012年嬰幼兒奶粉市場報告顯示,前五名分別是美贊臣、多美滋、惠氏、貝因美和雅培,國產品牌中只有貝因美一家。

從三聚氰胺事件開始,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逐漸減少,進口奶粉進口量多次創出新高。在2008年之前,國產奶粉佔據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2年後,進口與國產實現了雙分天下,在此之後,國產品牌逐漸走弱。三鹿事件給中國奶粉行業造成的影響仍然沒有完全解除,即使是在5年之後,談起國產奶粉,安全問題仍然是懸在全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即使企業認為「我們的質量和技術完全是世界一流的」。

洋品牌大舉入侵,進口產品牟取暴利、中國消費者最終買單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而一漲再漲的價格成為了詬病的焦點。

「我長期以來一直堅信價格泡沫一定會破,很少有人相信我的判斷,今天居然有了先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期盼一直降下去,降到160元以下才是國產品牌的重大利好。」面對奶粉風暴,聖元董事長張亮這樣表示。「只要市場能夠更加理性健康,聖元即使有損失也值得!」

與其說是進口打敗了國產,毋寧說是自身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導致進口奶粉的大行其道,正是中國市場為進口奶粉的崛起提供了平台,在奶粉出口大國紐西蘭,有十來家嬰兒奶粉包裝廠,多數都是專門為中國市場而建立的。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工業司副巡視員高伏表示,部分企業素質需提升,企業間的無序競爭、惡意傳播不良信息現象時有發生,個別企業為牟利不擇手段,敗壞了嬰幼兒乳粉行業的聲譽。

「撕破嬰兒奶粉的價格泡沫比市場整頓的任何舉措都能命中要害,」張亮認為,「擠掉價格泡沫,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擠走目前大批的境內外投機分子,在沒有暴利的產業,留下的只會是那些嚴肅的專業企業。」而這,需要企業有著遠大的志向,嚴謹的經營態度,真誠地面對消費者,才能夠在沒有暴利的產業中生存並獲得長遠的發展。

事實上,業內人士介紹,面對反壟斷調查,進口品牌雖然採取了降價措施,但更多是一種姿勢和態度,挑選市場銷售不好的產品進行試探。目前降價都是銷售份額佔比較小的品項,主力品項未動,這樣子降價不會傷筋動骨。

「160元的奶粉和610元的奶粉有什麼區別嗎?」張亮反問。

兼并

面對進口奶粉的步步緊逼,整合與再造成了國產奶粉涅槃重生的選擇,這一次,大企業聞風而動走在了前面,在蒙牛的帶領下,中國奶粉企業的兼并大潮打開閘門。

7月3日,在繼蒙牛乳業將雅士利國際收入囊中之後,國內另一乳業巨頭伊利集團也在暗中布局,開始壯大在奶粉領域的實力。

一天之後的7月4日,「2013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日上,總計100餘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參會,中國奶粉行業的重量級企業悉數到會。「比行業大會還重視,」一代表笑言,同樣是在這一天,國內奶粉行業的兼并重組從企業層面正式提升到了行業層面。

事實上,雖然在前十大奶粉品牌中國產佔據了將近半壁江山,伊利、聖元、完達山等品牌都有自己忠誠的消費群體,國產奶粉總體產業集中度低的現實在短期內仍難以改變,政府力量的推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127家,年產量約60萬噸,但是年產量在3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3家,從國內市場看,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品牌僅占高端產品份額的20%到25%。而在政府層面,則計劃爭取在兩年之內,使嬰幼兒配方乳品的十大本土品牌企業的產量占社會總量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60%以上,五年後提高到75%以上。

支持

兼并重組時下成為了中國奶粉行業最熱門的話題,各大品牌奇招迭出的同時,對國產奶粉的保護呼聲漸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嬰幼兒奶粉上,保護國產品牌的例子並不鮮見。在美國,根據WIC計劃(母親和嬰兒幼兒營養計劃,)美國每年400萬新生兒,其中將近50%獲得政府奶粉補貼,這個補貼是限定品牌的,所以,表面上是補貼給了消費者,但參與該計劃的美國嬰兒奶粉本土企業獲得了該計劃實質性的市場保護,其他企業很難再進入這個市場。而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就是,美國市場的嬰兒奶粉價格最近十年基本沒有變化。

美國WIC計劃的目的不是控制市場價格,但是,計劃參與者對政府是有價格約定的,否則,你就不能進入這個項目。

對於政府來說,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舞台,守住自己的行政邊界,恪守中立地位,對行業整體發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扶持國產品牌同樣是應有之意。

事實上,相對於進口奶粉的咄咄逼人,國產品牌並不是毫無亮點,在三、四線城市以及更為偏遠的農村地區,國產品牌的佔有率一直保持在高位,問題在於,在整個奶粉市場金字塔最頂端的一線城市中,國產品牌只能處於尷尬的防守局面。

「整頓和打擊價格壟斷對民族品牌是利好還是利空?一定是利好,但能好到哪裡去是個問號,真正的好,還得靠自己!」張亮在微博中表示:「做一個成功的企業要踏實、耐心,不能指望外力成就企業,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智慧和決心才能無往不勝。」

坐以待斃還是鳳凰涅槃,對中國奶粉企業來說,選擇其實很簡單。

超高價奶粉新戰場

簡介:剛剛受到反壟斷調查的合生元和惠氏奶粉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一項表現尤為突出:在超高端乳粉市場的嬰童渠道,二者均保持了直線上升的趨勢。

不同的產品選擇不同的渠道,以往以商超為主打的奶粉市場正在面臨著分化,其中嬰童店成為超高價奶粉的新戰場。

新金融記者孫瑞麗

零售分化

一對年輕夫婦在國產奶粉為主的貨架旁駐足了不到半分鐘,還是轉身去了對面擺放進口奶粉的貨架上挑選。一旁穿紅色T恤的銷售員趕緊迎上,順著他們的目光,推薦了多美滋。

「就買這款吧,價位不算太高,也是進口的。」銷售員說,7月5日,這樣的一幕在家樂福上演,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的商超中,類似的情景早已司空見慣。在國產與進口的選擇中,最後的勝者往往是那些進口產品。

在銷售領域,進口奶粉強於國產的同時,不同級別的奶粉,渠道分化也已經顯現出來。「不和便宜貨玩」,成為超高價奶粉的選擇。

據2012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報告,過去一年中國嬰幼兒奶粉銷售額增長的驅動力之一是價格增長,而孕嬰店與超高價乳粉呈現同比增長之勢。

據業內人士介紹,一般來講是以價格區分所謂的高端與超高端奶粉,高端奶粉是指在全國零售渠道內,每900克的平均零售價格在160元-300元的產品。超高端奶粉是指在同等克重下,價格在300元以上,甚至400元以上的產品。從產品本身來說,二者並沒有太大區別,唯一顯眼之處在於「就是價格高」。

「有能力就想給他喝進口的。」當這樣的選擇一旦做出將很難改變,從這一刻起,國產奶粉離這對夫妻的購物單越來越遠。在對消費者的一項消費意向調查中,第一次購買對之後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不出意外,新金融記者面前的這對夫婦將成為進口奶粉的擁護者之一。

奶粉風暴正酣之時,家樂福嬰幼兒奶粉專區跟往常沒什麼兩樣,只是銷售員感到前來諮詢的人問得太多了,顯得很謹慎。

「奶粉調價並不一定都是漲價,有時候也降價。」剛說完惠氏在進口品牌里調價最頻繁,這位銷售員像是突然意識到了什麼,趕緊補充道。

然而,在與之相鄰的惠氏和雅培擺放的貨架旁,卻很少有人問津。銷售員告訴新金融記者,雖然很多父母很想給孩子買更好的進口奶粉,但是在這種零售渠道,超高價的嬰童奶粉相比於在嬰童店,缺少很多服務元素,性價比並不是很高。

孕嬰店才是高價奶粉的主戰場。

嬰童店新戰場

在青島愛尼可營銷總監王松旭的印象里,提起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存活的國產奶粉品牌,他就會想起貝因美,這個靠知識營銷策略贏得消費者青睞的品牌還有另一個秘訣,就是較早建立了自己的孕嬰專賣店。

「孕嬰專賣店在2008年之後很少見到,但是定位高端的貝因美因為沒有奶源優勢,便把自己的營銷策略定位為知識營銷策略,通過在育嬰店開展育嬰工程和愛嬰工程,傳播在當時還很缺乏的育兒知識。」王松旭說。

這項策略很快便取得了成功。在當時國內沒有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影響的還有完達山和飛鶴等國產品牌。但是兩年後,只有貝因美脫穎而出,站在國產奶粉的高端領域,在進口奶粉的擠壓下,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王松旭告訴記者,這種模式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當時國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品質的嬰兒奶粉需求在急速擴大,增長率在中低檔嬰兒奶粉的3倍以上。另外,母親是嬰兒奶粉的重度購買群體,她們本身不專業,但容易相信專家。而當時的奶粉多數停留在品質安全的產品特點層面,心理層面的宣傳並不多見。

另外,還有一個現實條件迫使國產奶粉不得不走嬰童店路線。在國內高端奶粉市場進口品牌林立的貨架上,國內的消費人群毫無疑問會去選擇同等價位下的進口奶粉。國產品牌根本無力競爭,它們不得不尋找適合自己走高端路線的通路。

至於高端奶粉最後的價格難以把控,艾格農業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認為,隨著進口奶粉價格的節節攀升,在流通渠道,很多消費者已表現出一定的經濟壓力。但是在嬰童店,他們在享受配套的孕嬰服務的同時,很願意承擔高價的奶粉。

「孕嬰店很大程度上養活了這部分超高價的奶粉。」陳連芳表示。

在對國內乳業市場上幾大奶粉品牌公開反壟斷調查之前,中商流通生產力研究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就曾含蓄地表示,在此前公布的國內排名前十的乳粉品牌中,沒有見到貝因美。他告訴記者,貝因美實際上在國產品牌中排名很靠前,但是政府手中的乳企名單中,分為兩份,其中一份是即將受到調查的企業,貝因美就在這份名單上。

資料顯示,貝因美2012年在高價和超高價的奶粉市場中,均佔有較大的份額。不過有趣的是,在這批公布的因控制終端價格而被發改委調查的名單里,貝因美很少出現。

「因為它是國產品牌。」一位乳品行業從業人士告訴記者。

在這場高價泡沫破裂之前,貝因美、惠氏、合生元等品牌在超高端嬰童渠道還呈現增長之勢。

在受到發改委的調查之後,貝因美很快便發出公告,稱承認反壟斷調查,正在緊急降價。

「實際上嬰童渠道在為消費者更好提供服務的同時,在利潤空間上也很難有上限。」王松旭表示。

此外,在這場壟斷調查之後,首現降價風潮的也主要是零售領域的產品。在惠氏給記者提供的回復中,也未見到超高端奶粉。


推薦閱讀:

紐西蘭奶粉還能吃嗎?
嬰兒一歲過後就可以不用吃配方奶粉,改吃鮮奶,那市場上都有哪些牌子的鮮奶較好?
洋奶粉美贊臣、惠氏啟賦涉嫌添香,孩子吃上癮無法停奶,這個是真的嗎?求解答
如何優雅地沖奶粉?有什麼特別的沖奶粉技巧嗎?
蛋白質的關鍵在於是不是優質蛋白質

TAG:中國 | 市場 | 媒體 | 奶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