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附錄三 論發菩提心
附錄三 論發菩提心(節錄)
編者按:本文選自噶舉派(白教)祖師岡波巴著《大乘菩提道次第論》,張澄基教授翻譯。文中對發菩提心的重要性、差別、目標及原因,論述甚詳,可供讀者研究和學習。 菩提心的體性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志取圓滿菩提。如《現觀莊嚴論》云: 「發心為利他,志取大菩提。」 現在由三方面來講述菩提心: 一、用譬喻來講說; 二、用地界來講說; 三、用性相來講說。 聖無著菩薩於《現觀莊嚴論》中,曾用譬喻來解說從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間的各種菩提心。頌曰: 「地金月與火,庫海及寶藏,金剛山藥師,日歌如意寶, 王庫與大道,車乘及噴泉,谷響江河雲,喻凡二十二,闡說菩提心。」 這二十二個比喻,配合起來解說從最初發心志求菩提,一直到證取法身中間經過的五道(或五個階段)的歷程。 發菩提心的譬喻 一、志求菩提的慾望像是大地一樣,因為它能夠為一切白法作根基。 二、菩提心就像是黃金一樣,因為它直到成佛之間,都沒有改變。 三、具足殊勝的菩提心,就像月亮一樣,一切善法都漸次增長。 這三個比喻是象徵姿糧菩薩道之前、中、後三個階段。加行道的譬喻則是: 四、就好像用熾燃的火,可以燒盡三種一切智之障礙。這樣用火來比喻菩提心,最適用於加行道。因為道智之火初次發生,越燒越廣,終能燒卻一切障礙而得證入真見道位。 五、菩提心具足布施波羅蜜多,所以像是一個大寶庫一樣,能夠使一切眾生滿足故。 六、菩提心具足持戒波羅蜜多,所以像寶礦一樣,能夠出生一切珍寶,為一切功德之依處。 七、菩提心具足忍辱波羅蜜多,像大海一樣能容納一切,又能使一切不需要的壞東西下沉海底,高諸擾亂。 八、菩提心具足精進波羅蜜多,就像金剛鑽石一樣,最為堅固,難以摧損。 九、菩提心具足禪定波羅蜜多,不為一切緣想或妄念所擾亂,就好像山王一樣,不可動搖。 十、菩提心具足智慧波羅蜜多,就像藥物一樣,能治療煩惱和所知二障的疾病。 十一、菩提心具足方便波羅蜜多,就像是善知識一樣,於一切時不捨棄利益眾生的行為。 十二、菩提心具足願波羅蜜多,就像是如意寶珠一樣,能成滿一切願求。 十三、菩提心具足力波羅蜜多,就像太陽一樣,能夠成熟一切所調的眾生。 十四、菩提心具足智波羅蜜多,就像是音樂一樣,能夠用詩歌的方式,來對眾生說法。 以上十個比喻與歡喜地等十地相配合,包括見道和修道等位之行境。 十五、菩提心具足神通故,就像大王一樣,具有離諸障礙的大威力,能夠成就利益眾生的事業。 十六、菩提心具足勝智故,就好像庫藏一樣,能蓄藏一切萬物。 十七、菩提心具足與菩提分相應之種種法,就好像先聖所行之大道一般,開顯出吾人繼踵先賢之大路。 十八、菩提心同時具足悲心與正觀二德,所以像是乘騎一般,生死涅槃二俱不舍,安樂行道。 十九、菩提心具足總持與辯才,就好像湧泉一樣,於已聞之法及未聞之法,皆能受持,智慧和智識源源湧出,無有窮盡。 以上五點是簡說菩薩之超勝道法。 二十、菩提心具足法苑花園,因此聲譽昭著,志求解脫的人,普聞其名如洪聲震谷。 二十一、菩提心具足人人能行之大路,就好像一派江河一般,於利他之事永不退失。 二十二、菩提心具足法身,就好像浩蕩的雲聚一般,以住兜率天(降世出胎,出家苦行,降魔成道……)等相示現成佛而攝度眾生。 以上三喻是專指佛地而言。 上述二十二喻是想用簡單的譬喻來說明從最初的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間的各階次之特徵。 發菩提心的差別 從地道的觀點來講,發菩提心其差別有四: 一、由信樂之啟發而發菩提心——此指具足信樂之初機資糧道和加行道之發心。 二、由具足殊勝之證悟而發菩提心——此指從初地到十地之發心。 三、由趨入成熟之覺地而發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發心。 四、由凈除一切諸障而發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 如《莊嚴經論》云: 「信樂或殊勝,成熟並利他,凈除諸障礙,由深淺次第,發心有多種。」 由內容的觀點來看,發菩提心則有兩種差別:一是勝義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如《解深密經》中所云,勝義菩提心的性質是怎樣的呢?那是空性和悲心的結晶,是空朗、不動、離一切邊際和戲論的。《解深密經》說: 「勝義菩提心是超越世間之一切的,是離戲論邊際的,是非常明朗的,是屬於究意義的範圍,無垢,不動,像一樣無剛的明燈,極為光明燦爛的。」 那麼,世俗菩提心的性質又是怎樣的呢?同上經云: 「世俗菩提心是:由於慈悲心的激發而立誓要度盡一切眾生,出離輪迴。」 勝義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緣故而獲得,世俗菩提心則是由於受領正法和假借表相而產生的。《莊嚴經論》中曾說明這個道理。那麼,什麼人才具有勝義菩提心呢?」實地或歡喜地以上的菩薩才具有勝義菩提心。《莊嚴經論釋》中說: 「生起勝義菩提心是指第一歡喜地而言的。」 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別則有兩種不同:一是願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入菩薩行論》云: 「簡說菩提心,應智有二種,一願菩提心,一行菩提心。」 關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別說法別多,不盡相同(主要的不同派別有二:一是文殊傳龍樹之一派;一是彌勒傳無著之一派)。根據文殊——龍樹——寂天這一派的說法,願菩提心就好像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對圓滿佛位生起了「意欲獲得」的願求。行菩提心則像是「真正的在路上行走」,對成佛的行為,已經實地的在踐行了。這是《入菩薩行論》所提示的。 從聖彌勒——無著大師——尊者金州這一派的說法來講,則願菩提心是一個立下的誓願:「誓願為利益眾生故,自己必定獲取圓滿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種誓願:「誓願學習和實踐那成佛之因——六種波羅蜜多。」與這種說法相似的有《大乘阿毘達摩集率》。論云: 「發菩提心有兩種:一是一般性的;一是個別性的。一般性的發心是:『噫!我一定要現證那無上菩提之圓滿佛位啊!』特殊性的發心則是:『我要圓滿踐行布施波羅蜜多(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波羅蜜多啊!』」 以上由譬喻、地道、內容三個角度來講述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目標與原因 發菩提心的目標是什麼呢? 是志取菩提和救度眾生。如《菩薩地論》中所說,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說要去尋獲那大乘之智慧。救度眾生的意思是說,眾生不足是一個、兩個或幾個。只要有虛空的地方,就有眾生。有眾生的地方就有煩惱,有煩惱的地方就有痛苦。為了解除這些眾生的痛苦,所以才發菩提心。《普賢行願品》說: 「虛空邊際(無)盡放,所有眾生亦無盡,一切眾生無盡放, 業與煩惱亦無盡,業與煩惱無盡放,我此行願亦無盡。」 至於發菩提心之因,《十法經》說: 「發菩提心的原因有四: 一、郵發菩提心的功德而發心; 二、對如來發生誠摯的信心而發心; 三、看見眾生的痛苦而發心; 四、因善知識之導化而發心。」 《菩薩地論》中亦說有發菩提心之四因: 一、因為具足圓滿菩薩種性的緣故,而發起菩提心。 二、因為佛陀、菩薩及善知識之攝受而發起菩提心。 三、因為看見眾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發菩提心。 四、於遠劫之輪迴苦痛及菩薩之種種之間難行苦行,心無怯弱,勇志無畏,因而發菩提心。 《莊嚴經論》中,解說菩提心有兩種:一是因接受正法之指示而發起之菩提心,就是所謂世俗菩提心;另一種則是因見空性而發起之勝義菩提心。先說前者,頌曰: 「友力、因力及根力,聞和善業串習力,堅固以及不堅固,依他發心此當說。」 上面這個頌子是要解說依他(人或他物相助之因緣)而發起菩提心之一般性質。這就是說要仰仗外顯的表相(如語言表相和其他表徵)而生起之菩提心,所以是屬於有相世俗菩提心之類。 「友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因為與善知識為伴,其感化力能使之發心的。 「因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其內具種性之「佛因」之力能成熟了,因而發心的。 「根力」的意思是說因為因緣時至,那內具之佛種性自己開發了出來,因而發心的。 「聞力」是指因聽聞佛法之義理,因而發心的。 「善業串習力」的意思是說有些人一生一世中,常常聽聞和受持佛法,因此而發菩提心的。 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依靠善友等外力而發菩提心者,其菩提心並不能真正的堅固;從佛種性等內因之成熟而激發之菩提心,才是堅固的。 勝義菩提心生起之因者,頌曰: 「能使諸佛心歡喜,廣積福慧二資糧,於法得無分別智,殊勝發心應如是。」 總之,勝義菩提心可以由三種不同之因緣而生起: 一、由聽聞佛典而開發菩提心; 二、由修習定慧而開發菩提心; 三、由現量證悟而開心菩提心。 那麼,發菩提心的儀式,應該怎樣舉行呢?這可以分成兩種:一是有師承的儀式;一是無師承的儀式。如果能夠打到一個合格的上師,就是路途十分遙遠,只要對自己的生命和戒行沒有毀滅的危險,那就應該前生該上師之處,去領受發菩提心戒。傳授菩提心之上師,其合格的條件是:對菩提心戒之儀軌,十分熟稔,他自己本人沒有毀犯菩提心戒律;對身語之適當行為,了解通達,不過分注重繁縟之小節,對徒弟有悲心及愛護。《菩提道燈論》云: 「應於善師前,受納菩提戒,彼師須合格,具足諸性相, 深諳戒儀軌,自持清凈戒,堪傳具悲心,此是善上師。」 《菩薩地論》云: 「為了發起菩提心之大願故,應該找一個上師,他的條件是與法相合,深通經教,自己具足菩提心戒,並善能解說戒相及其義蘊。」 如果有這樣的上師,但去往彼處會有生命及破壞梵行之障礙等危險時,那就是等於「無有上師」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如來佛像之前,唱誦發菩提心之文句(或行,或願),以至誠懇切之心,念誦三次,這樣也可以得到願菩提心或行菩提心戒。《菩薩地論》說:「若是找不到具足這樣條件的人,發心者就可以在如來佛像之前,自受菩薩戒。」若是上師和佛像都沒有,就觀想對面虛空中,諸佛菩薩顯身,自誦發菩提心文,這樣也可以得到菩提心戒。《集學處論》中亦如是云云。 發菩提心之功德 發菩提心的功德,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 願菩提心的功德有八: 一、趨入大乘——一個人如果不發菩提心,那麼,他即使有圓滿的行持,也不能算是趨入大乘。若不趨入大乘,則不能獲得圓滿菩提。但如果發了菩提心,那麼,他就立即趨入了無上菩提之道,成為大乘行者之一員了。 二、成就菩薩學處之法器——這是說如果沒有成佛的願望,或沒有那一股熱誠的願菩提心,那麼,勤修菩薩學處和受持三種戒律(即別解說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就成為毫無意義的事了。如果有了成佛的願望,則三種戒律和菩薩學處,就皆有意義,堪為大乘法器了。《菩薩地論》云:「發菩提心者,菩薩學處之依仗也。」 三、徹斷罪業之根——「惡」,只有用「善」來對治,而一切善法中最高最勝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法就是對治一切惡法的良藥,能滅盡一切違反佛法之事。 四、種植無上菩提之根——眾生的心好像土地,菩薩的慈悲好像雨水,能使之滋潤。菩提心就像種植樹木之根一樣,能開敷花葉,結累無上佛果,利濟有情。 五、獲取無量功德——《勇施請問經》云:「菩提心功德,若具色相者,遍十方虛空,亦難容受之。」 六、得佛歡喜——《勇施請問經》云:「若有一信士,以種種珠寶,莊嚴諸佛剎,供養諸如來,逾恆河沙數。若復另一人,發大菩提心,合掌作供養,此人勝前者。菩提心功德,無邊無際故。」 七、一切眾生咸皆蒙益——《華嚴經》云:「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間利益,堪為諸殊勝業作利益,作依作根也。」 八、速成佛道——《菩薩地論》云:「發了菩提心之後,就不會墮入二邊。因此,能速疾成就佛道。」 行菩提心之功德有十。除了上述願菩提心之八種功德外,再加上成就不斷的自利和利他相續,合為十種。行菩提心生起後,就會與以前大不相同。在一切時,連同睡眠和昏迷狀態時,甚至放逸之時,自己的福德都會不斷的加強和增長。《入菩薩行論》云:「發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時,功德亦不斷,其量等虛空。」 發起菩提心後,就能成就種種利他之事,除滅眾生各種疾苦,成就各種安樂,煩惱也能逐漸克服斷除。《入菩薩行論》云:「於諸失樂者,皆令得安樂;受諸煩惱者,除彼一切苦;彼煩惱無明,皆令得清凈。如是善功德,誰能相比擬?如是善知識,何處得尋覓?如是大福慧,何處能獲得?」
推薦閱讀:
※附錄 李順祥八卦分類預測
※附錄四 林子傑《命理隨筆》(二) - 青雲道者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風水實學 第十九章:附錄
※附錄 相關人物
※紫微斗數精成 附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