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五十五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55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五十五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55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面,倒數第三行,從二十九段看起:
【凈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
這是解釋佛十種名號當中的『天人師』,什麼叫天人師?《凈影疏》裡面說『能以正法近訓天人』,訓是訓導,也就是教導的意思。這一句裡面關鍵的字眼就是「正法」。什麼叫做正法?說法很多,如果是從究竟的意思來講,必須要叫眾生明心見性,所謂是斷煩惱、證菩提,這個法就是正法。這是我們講的絕對標準,當然不是一般眾生能夠做得到的。於是在佛法裡面,有所謂三乘,有所謂五乘佛法,這就建立多標準的講法,多標準是隨順眾生的根性。在五乘佛法裡面說天人法,天人法的正法,最低限度要不失人身,譬如我們現在得人身,來生還能得人身,不至於淪落到三惡道。這種說法就稱之為正法,這是正法標準最低的。
我們綜觀現代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幾乎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在動亂,只是動亂的幅度有大小的差別,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定的。現在的政治制度,專制也好、獨裁也好、民主也好,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都解決不了社會問題。而解決之道,儒佛說得很好,倫理道德。如果不講求倫理道德,不教導倫理道德,不修行倫理道德,社會無論什麼制度都是一團糟。而輔助倫理道德的,就是印光老法師所講的因果報應的事實。由此可知,倫理道德與因果(因緣果報)的事實,這是人天法裡面的正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挽救現代的世道人心,不能不特別深入的去講求。現在社會一般人的確所謂是急功好利、見利忘義,不知道果報就在眼前,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所以印祖在民國初年,一生當中,甚至於把大乘經典都放在一邊,專門弘揚《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陰騭文》。這些東西,現代人眼睛裡面認為這是迷信,這是騙人的。說得好聽一點,這是個善心,勸人做好事,拿這個來嚇唬人而已,不知道這是個事實。所以,對於因緣果報的理要說得透徹,事實要展現給大家看清楚。於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自然就知道收斂。在這個社會短短數十寒暑當中,知道應該怎樣待人、怎樣處事、怎樣接物,不背因果。這一世時間很短,人不是死了以後就完了,死了以後就完了,我們也不必去學佛了。實在講,死了以後就不得了,這個問題才嚴重。佛家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教導我們現前得利益,將來也得利益,以後永恆都得利益,這個法叫正法;現在得利益,將來不得利益,這個法不是正法,正法的利益是永恆的。這才稱之為天人導師,天人大師。
【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
《凈影疏》裡面是從理上說的,《會疏》這一段是從事上說的。事,確實如此,當然不是完全的。正如同我們人間一樣,我們人間有國王、有大臣,中國人所謂士農工商,今天所謂各行各業,皈依三寶做佛弟子的人很多,但不是全部。天上也是如此,天王、天人接受佛教導的也是一部分,可能還是少部分。因為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六道當中,學佛的緣分最深是在人道,成就殊勝也是在人道,正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是極為可貴。諸佛菩薩也在天上講經說法,但是天人的修行,沒有我們人間來得認真。原因是什麼?這是佛法里講學佛二十難,這二十難是佛說的,在《四十二章經》裡面講的,「富貴學道難」。天人比我們人間福報大,福報大往往就貪圖享受,對於學佛就疏忽了。他也知道好,他也很想學,他就是學不來,為什麼學不來?樂的享受他不肯捨棄。
這種情形在我們人間也不例外。我們拿海外學佛的跟中國大陸學佛的做個比較,就非常明顯。中國大陸這些學佛人,他們虔誠的態度超過我們太多,我們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包括台灣,都不能跟他們相比。那分虔誠,如果諸位將來到大陸去旅遊觀光,看到這些修行人,的確會深深受感動。經典,我們的經典是隨便拿到的,放的時候也隨便放。大陸上這些學佛的人拿經典一定是雙手捧著,頂戴而行。我們贈送《大藏經》,他們每個人拿一冊,穿袍搭衣頂在頭上,跪在地下迎接,我們在台灣沒有見過的,全世界任何地區沒有見過。這就是我們生在富貴當中,富貴學道難!他們苦日子過多了,所以對於佛法視如珍寶。天上福報比我們人間大的太多了,壽命也長,因此諸佛菩薩在天上講經說法,教化天人,難,比我們這邊難得太多了。
『魔王外道』,天上有魔王,也有外道,人間有魔王,也有外道。外道的意思是廣義的,不是指佛教以外其他宗教,稱之為外道,這樣說,意思就太窄小了。佛家講外道的意思,是講心外求法,叫做外道。佛法稱為內學,內是心性,所以佛法是心學,內學,如果我們要向心外去求法,就叫做外道。由此可知,學佛裡面的人是外道的就占很大的比率,不知道一切法向內求,他去向外求。譬如我們現在常常見到的,許多同修到寺院來拜佛,目的何在?求佛菩薩保佑他,這個人就是標準的外道。為什麼?他是心外的佛菩薩來保佑他,這個錯了。如果真正的佛弟子他懂得,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哪裡?自己的慈悲心就是觀音菩薩;自己能夠大發慈悲,觀音菩薩就保佑你。慈心能夠化解一切災難,慈心能夠化解一切狠毒,觀音菩薩是教給我們這樣的,不是教我們心外求法,這個要懂得。念大悲咒的人很多,大悲咒很靈感,也是心外求法。念大悲咒主要是把自己的大悲心念出來,那個咒就靈;自己大悲心念不出來,這個咒就不靈。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是教給我們,如何開發性德。所以稱為內學,不是在心外求法。
『釋梵天龍』,「釋」是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梵」是大梵天,色界初禪天主,色界初禪叫做梵天。釋是代表欲界,梵是代表色界,無色界不說,無色界沒有形色,所以就不講了。「天龍」是八部鬼神,在佛法裡面稱為護法神。這是把色界、欲界的這些大眾統統包括在其中。『悉皆歸命』,這個「悉」我們剛才說過了,不是全部而是部分。所以用個悉,是指色界天、欲界天這些天龍鬼神,以及人間,包括三惡道。『依教奉行,俱作弟子』,這都是與佛有緣,才能夠聞到佛法、接觸到佛法,皈依三寶,作如來弟子。這是尊我們本師稱為『天人師』。我們再翻過來,看底下這一面。
【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這個意思也說得很好。為什麼六道裡面只說天人,其他的四道不講?單說天人師,沒有說阿修羅師,沒有說鬼、畜生師,沒有這個說法,單單說天人。這是有個緣故,就是六道裡面,唯有天道跟人道能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發這個心。其餘的四道,雖然學佛,這個心發不出來。三惡道習氣太重,雖學佛,無上菩提心發不出來;也就是說清凈、平等、大慈大悲他們做不到。
而人天當中,也並不是普遍都能做到,但是確實有能做到的。哪種人能做到?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佛為我們說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了、明白了,他這個心能發得起來。另外一種人是善根深厚,他不是一生才修學,無量劫累積的善根,所以接觸佛法,聽佛講經,他就能夠信解,就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把這兩種人歸納起來講,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容易發無上菩提心。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稱佛為『天人師』。
【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
這一段是解釋十號裡面的『佛』,解釋這個稱號。這個稱號用得最多、用得最廣,我們一般都稱釋迦牟尼稱他為佛,稱其他的號比較少,佛用得最多。另外一個用得多就是「如來」,我們稱釋迦如來也常聽說,釋迦天人師就很少聽說。所以十號當中,兩個號比較用得多、用得很廣。這是「佛」這個稱號。
佛是覺悟的意思。『覺』,在中國有這個字,當時在翻經的時候,沒有用中國的覺來翻這個佛,而另外造了一個新字。古時候的字少,社會沒有現在這麼繁雜,文字少,所以翻經的時候就造了不少的新字。佛字是新造的,沒有人字邊這個弗,中國古時候有這個字,念弗。印度這位老師,他是人,所以就加上一個人,用弗的音。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新造的字,它的意思是覺。為什麼不直接翻作覺?在翻譯體例裡面,有五種不翻,這是尊重不翻。我們對佛非常尊重,所以用音譯,不用意譯,音譯過來再加以註解,註明它的含義。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雖然它的意思是覺,我們中國這個覺字的意思不能夠包含,佛這個覺的意思,比我們一般中國人概念裡面是既深又廣。這是第二個理由,用音譯不用意譯。
佛字的含義,在經論裡面註解解釋這個字,把覺說有三種,由此可知,覺的意思就很廣。這三種,第一個是自覺,就是底下講的,『既自覺悟』。自己覺悟了,又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就是『覺他』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這個地方沒寫上,「覺行圓滿」,自覺、覺他達到究竟圓滿,才能稱之為佛。「覺」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說的,標準與無上正等正覺相應,這才是佛字的意思。用無上正等正覺的標準,就很容易明了。自覺就是正覺,標準是正覺;正覺的標準,必須要斷見思煩惱,這才是真正覺悟。若有煩惱沒斷,這個人決定是迷而不覺。所以佛法里講覺的標準,最低的是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就是他成正覺了。阿羅漢是正覺,見思煩惱斷了,這是自覺的標準。覺他是菩薩,自覺而後才能夠教化眾生,才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可見得他的修養比阿羅漢的確是要高深。這個境界是正等正覺,也就是菩薩,我們稱菩薩的境界。最高的就是覺行圓滿,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這個覺,不是我們一般觀念當中的覺悟。
末後一句是比喻,『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賊就是我們平常講小偷。小偷是乘別人不提防的時候,才能夠竊取財物,賊是這個意思。如果別人覺察了,知道這個地方某個人是小偷,我們大家對他要提防,他就沒有能力了。不但沒有能力,他也不敢下手,為什麼?東西丟掉了準是他。所以賊也就不敢做壞事,也就不敢竊盜。把賊比喻作無明,比喻作煩惱,無明、煩惱能夠妨礙自性的智慧功德。這個東西起來,我們智慧失掉了,功德也失掉,就好像被小偷偷了一樣。如果你要能夠覺悟,覺而不迷,它就不起作用,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可以現前,不會被它障礙,這是比喻這個意思。
【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
我們先說這一段。這一段是《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這個注注得非常詳細,龍樹菩薩注的。翻成中文是在南北朝那個時代,所以稱『秦言』,秦言就是中國話,這個多半都是羅什大師譯場上用的。鳩摩羅什那個時候是姚秦,姚興作國王的時候,國號也叫秦,所以秦言就是中國話。唐朝譯經可以說是最盛的一個時代,所以經典裡面常常也用唐言,古譯的時候多半稱秦言。
『佛陀』是梵語,中國話意思是『知者』,知跟前面覺是一個意思。『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這是舉個例子。他覺知的能力很強、很深、很廣,他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現在,舉一個例子,眾生的數量。此地說的眾生是說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動物,有情識的。非眾生數,這是講的植物跟礦物,無情的眾生。換句話說,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過去、現在、未來,有多少數量,他統統清楚。這些話,現代人,特別是現代年輕人,他很難接受。所以,有不少知識分子看了佛經,都以為佛很會說大話,我們世間很多人想不出來的,佛都很輕易的說出來。實在說,佛所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絕對沒有誇張。他為什麼會知道?這是一般眾生不能理解的。所有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能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是所變的。你要是把能變找到了,所變哪有不明了的道理?
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法的數量,沒有法子曉得。不要說遠的,就最近的,我們頭上有多少根頭髮,我們不知道;我們眉毛更少了,有多少根眉毛也不知道。而佛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所以佛說法,當年一些弟子當中也懷疑,於是這些弟子們就來試驗試驗,看看佛是真的還是假的。就問佛,這一棵樹上有多少片葉子?佛就答覆了,告訴他有多少片。當然他也不能一片片去數,他們也很聰明,把樹搖一搖,落下多少,把它收拾起來,再問佛,現在有多少葉子?佛一說,再把落下來的一比照,果然沒錯,這才對佛講的話能相信、能佩服。這所謂是一切知,沒有不知道的。這是講數量。
『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哪些法是常住的?所謂常住,它永遠不變,這叫常;凡是會變的,都叫無常。這個裡面有事、有理,事有常,也有無常,理也有常,也有無常。佛統統知道,這才叫做佛。
【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他是坐在樹下,這個樹,佛經裡面的名字是叫畢缽羅樹,我們中國以後把它翻成菩提樹,在『菩提樹下』。他在這個樹下示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我們俗話講示現成佛,在這個樹下成佛,以後稱這個樹叫菩提樹。成佛就是『了了覺知』,對於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能夠了了覺知。所以稱他作佛陀。
【又曰,佛一切智慧成就。】
這也是《智度論》裡頭另外一段所說的。『佛一切智慧成就』,我們通常講智、講覺,覺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講智也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智是體,覺是作用,沒有智你怎麼會覺悟?所以智跟覺是分不開的,一個講體,一個講用,有用必有體,有體必有用。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體性,我們現代哲學名詞里講的本體。正確的知一切法的本體,這種智慧叫一切智。阿羅漢能夠證得的就是一切智。體是空寂的,所以萬法皆空,空是從體上講的。
第二種叫道種智,道種智是從相上講的。現象非常複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它有個道理在。所以道種,道是道理、是方法,它演變的過程;種是種種不同,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無量無邊,這是種種。對於這些現象也能夠徹底明了,也是了了覺知,這個智慧叫道種智。所以,道種智是知一切現象,一切智是知一切本體。
最後的是一切種智,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這種智慧叫一切種智。確實在修學過程當中產生這種現象,阿羅漢、辟支佛,知道一切體,曉得萬法皆空,但是你要問問他,一樁一樁這些事相叫他說他說不清楚,他沒有這個能力。菩薩有道種智,也有一切智,就是體跟相他都知道,他不能夠圓融,這樣的人很多。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中國人學佛,或者是中國讀書人不學佛的,大概現代人比較少,古時候人很多,沒有不讀過《壇經》的。《六祖壇經》,學佛的人讀它,不學佛的讀書人也喜歡讀它。你看《壇經》裡面,六祖遇到的印宗法師,印宗法師對於一切智、道種智他都清楚、都明了,他圓不過來。所以遇到六祖的時候向六祖請教,六祖過去在黃梅五祖那裡住過,他向他請教,五祖當年教導你們的時候,對於禪定、解脫他怎麼講的?而六祖回答他,沒有加以解釋,六祖直截了當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們所研究的都偏在一邊,沒有把它圓融起來,圓融起來才叫做佛法,才真正覺悟。
不二法,就入不二法門,這個境界了不起。你心裡還有二,你決定在六道、在十法界,為什麼?你還有分別執著。十法界從哪來的?分別來的;六道從哪來的?執著來的。你還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他教印宗是超越十法界的方法,確實是正法,一句話把印宗點醒了,你怎麼可以逗留在分別執著裡面?所以這個開示就非常高明,只要心地清凈,沒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明心見性。而後十法界依正莊嚴,心就像一面鏡子,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是了了覺知。才有一點分別執著,照的作用就失掉了,這個能力就沒有了。
所以,佛在經論當中,常常把心比喻作水,水要乾淨,不能有污染,水要平靜,不能有波浪,它就起作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一切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煩惱是染污,這水就不清凈,混濁了,分別是波浪,有分別就有波浪,有煩惱就有污染。你能夠把煩惱斷掉、分別斷掉,你這個水就恢復到澄凈,你心就清凈平等。清凈平等心就能照萬法,不但照現在,能照過去、能照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的。所以佛說,這個能力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所有一切眾生各個都有,很可惜的,眾生心現在有污染、有波浪。但是佛說這個污染跟波浪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可以把煩惱捨棄,你可以把分別放棄,你真心就恢復了。真心恢復,你的智慧、德能、作用跟佛果地上無二無別。所以佛從這個事理觀察,一切眾生跟佛是平等的,無有高下,生佛平等,生佛一如,都是從這個觀點上來講的。這是講佛的三種智慧成就,「一切」就是一切種智成就。
【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為佛陀。】
『悉』就是知道、明了。『一切世間』就是講十法界。底下一段。
【成實論十號品曰。】
《成實論》現在研究的人不多,底下一條講的《俱舍論》,這兩部論典在中國也很有知名度,也很有地位。因為在隋唐初期,中國佛教形成十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就是根據這兩部書建立的,所謂成實宗、俱舍宗。成實宗就是以《成實論》為主要的經典,俱舍宗就是以《俱舍論》。《俱舍論》屬於相宗,《成實論》偏重在性宗,就是一個講空,一個講有,《成實論》講空,《俱舍論》講有。但是它所講的,沒有法相唯識講得透徹,它講識只講到第六識,第七、第八識沒有講到。《成實論》裡面講空,也沒有般若講得那樣深刻。在『十號』,就是佛的十種稱號。裡面說:
【如是九種具足。】
「指前諸號」,從如來到佛這個九種稱號,這九個意思都具足。
【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十號最後一個號叫『世尊』,世尊的意思,必須具足前面九號的意思,才能稱為世尊。『三世』,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從時間上講的,『十方』是從空間上講的。所以十方三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空。時空裡面,包含的世界就很多,我們今天講的星球、星系,實在是數不清。而一個人能夠具足前面九種號,確實是非常稀有,能令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對他尊重、對他尊敬,所以稱之為世尊。所以「世」是指的十方三世,這《成實論》上說的。底下括弧里說,「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號,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智度論》是大乘論典,《成實論》是小乘論典,對這個都有解釋,但是大同小異。而《智度論》裡面,把「佛」這個稱號是第十個稱號,而「世尊」是第十一個稱號,除這個之外,意思都相同,講法也一樣。
【俱舍論曰,道義云何,謂涅盤路,乘此能往涅盤城故。】
底下三段是解釋「道」,我們常講佛道、菩薩道,道是什麼意思?『道義云何』,什麼叫道?『謂涅盤路』,趣向涅盤的這條路,佛法裡面稱之為道。四諦裡頭,苦、集、滅、道,而滅就是涅盤,道就是如何修證涅盤的方法,這個方法稱之為道。用路來做比喻,叫涅盤路。『乘此能往涅盤城故』,涅盤城也是個比喻,好像說我們的目的地。小乘的涅盤,在佛法里叫偏真涅盤,實在不是究竟圓滿的,對凡夫來講算是涅盤,對菩薩來講它還差很遠。大乘涅盤才是究竟圓滿,真正到一切法不生不滅。
【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
《華嚴大疏》是清涼大師著作的《華嚴經疏鈔》,疏是清涼做的,鈔也是清涼做的。清涼這部註疏,對我們後人在大乘佛法裡面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貢獻。一直到現代,差不多將近一千五百多年,後人對於《華嚴經》的研究、修學、註疏,都不能超越清涼的範圍。可見得他這個註疏價值非常高。這個裡面對『道』也有個簡單的解釋。『通至佛果』,佛果就是涅盤,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能夠通達這個這種的修學方法,就稱之為道。
【贊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這一句也可以把它做為解釋道的意思。『究暢』,究是究竟的意思,暢是暢通,沒有阻礙。『道要』,「道」就是修行方法,而方法裡頭最精要的,「要」是最精要的,那我們就曉得了,最精要的是念佛。念佛成佛,念佛能至佛果。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涅盤道,每一個方法都是通到涅盤道,每一個方法都可以修證無上菩提。但是,最方便的、最究竟的、最穩當、最快速的,無過於念佛。所以他說「究暢道要無障礙」,這句話是讚歎念佛人,用念佛這個方法修成佛之果。再看末後這一段。
【漢譯經曰。】
這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的第一種,後漢時候翻譯的。這是經文。
【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
這段是經文。『世饒王』,「世饒」兩個字是讚歎他的,是讚歎這位國王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福報,在人間來講都達到究竟圓滿。饒是豐饒,就是豐足的意思,豐富沒有欠缺,世是世間,在世間能夠智慧、福報都達到圓滿,這樣一個國王。『聞經修道』,他那個時候在世,正好遇到世間自在王佛,出現在他同一個時代。佛常常講經說法,這位國王也常常聽經,也是佛法會當中的一員。他很聰明,智慧很高,領悟得很深很廣。『歡喜開解』,聞了佛法之後,真是法喜充滿,開是開悟,聽了覺悟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他明白了,解就是明白了,通達而沒有障礙。於是他捨棄了王位,『行作比丘』,他出家了,他把王位捨棄掉之後,出家修道。
【義寂雲。】
義寂法師,底下幾句話是註解。這一段是解釋世饒王。
【准彼經文,世饒王者,亦為法藏在俗時名,沙門義為勤息。】
他出家之後,他的法名叫『法藏』,他是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的,佛給他起了個法名叫法藏。所以法藏比丘就是『世饒王』,世饒王在沒有出家的時候,大家稱他為世饒王,以後就是法藏比丘。
經文裡面有「行作沙門」,這是解釋沙門。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如果以佛身示現,決定是生在帝王家,不是為王,就是為太子,像釋迦牟尼佛,是凈飯王的太子。他一定要做這樣的示現,這是我們在前面一章,八相成道裡面讀過。為什麼要生在帝王家?他的意思是告訴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所以生生世世不能夠超越輪迴,淪落在生死苦海,就是名利看不破,爭名逐利。他生在帝王家,名利他全部都得到,他不要去求。你們所求求不到的,我這裡統統都滿足,滿足怎麼樣?不要了、捨棄了。這就告訴你,這些東西並不是人生真正追求的東西,一個覺悟的人、真正聰明人,是要追求永恆。世間這些功名富貴,實在講是曇花一現。而且你仔細去觀察,裡面的果報、恩怨、酬償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造這種業又何必?所以佛做這個示現,就是給世人提出警告,讓你看看他的做法,讓我們來反省,讓我們去深思,我們在人生旅途當中應當選擇哪一條路,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法藏不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也不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他有高度的智慧,他有很大的能力,他能夠捨棄世間,去學佛。實在講,學佛是世間最偉大的事業,全心全力教化眾生。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然後去教化一切眾生,這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意思叫『勤息』,這是中文翻譯的,意思叫勤息。也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普通諸位要看佛學字典,查沙門,大概都是這個解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叫沙門。下面:
【會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
這也是「勤息」的意思,勤修一切善法,息滅一切惡法。但是善惡也有標準,不是我們以為善,就是善,我們自己以為是惡,就是惡,往往我們把標準搞錯了,甚至於把標準搞顛倒,這叫迷惑顛倒。佛法裡面善惡,最簡單的一個標準,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稱之為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這個標準,我想凡是利益一切眾生都是善,我們會點頭,沒錯,說得不錯;凡是利益自己的都叫惡,我們聽到會搖頭,利益自己的怎麼叫惡?佛法講,利益自己是真惡,不是假惡,為什麼?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出三界,你為什麼不能了生死,你要搞六道輪迴?為什麼不能出三界?就是因為有個我,壞就壞在我上。
你看《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若菩薩」,假若是個菩薩,這個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不承認,他不是菩薩。菩薩是什麼?菩薩是覺悟的人,換句話說,一個人還執著有我、有人,佛說這個人沒有覺悟,還是在迷惑顛倒。我們起心動念都要為利益自己,我執是天天在增長,你就是修一切善法,你所得的是善的果報,講得好聽一點,人天福報,你出不了六道;真正要想出離六道輪迴,一定要把我舍掉。所以,佛教菩薩,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去修福,絕不為自己,他這個方法非常之妙,把自己忘掉了。對自己有沒有利?對自己有大利!眾生有福,我也是眾生之一,我怎麼會沒有福?念念為眾生,把自己這個「我」的觀念淡掉,我的觀念忘掉、舍掉,就超越三界。
阿羅漢、辟支佛出了三界,憑什麼?我執斷了,他沒有我執。但是他還有分別,所以他不能出十法界。再要能把一切分別都斷掉,就是六祖講的,入不二法門,他就超越十法界。他能夠破我執,還不能破法執,法執是分別,還有分別,他就出不了十法界。我相、人相破掉了,但是他眾生相、壽者相還在,眾生相、壽者相是法執、是分別,我、人是我執所生的。所以善惡是有標準的。
【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
這個解釋是佛說的,實在講,『沙門』這個名稱,在佛陀出世的那個時代,是所有一切宗教修行人的通稱,不一定是指佛教。佛在經上講,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就是我們今天講宗教、講教派,有九十六種,這是著名的大的教派,小的就不說了。這些教派裡面,出家修行人都叫做沙門,那個意思很正確,他們都是斷惡修善,所以沙門是個通稱。但是善惡的標準,那是每個教派都不一樣,標準都不相同。佛教出家修行也用這個名詞,也叫沙門,但是佛教的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跟一般教派完全不相同。一般教派沒有佛這個標準,所以這些宗教修行,能夠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出不了三界,脫離不了輪迴。所以,佛制定這個標準,才真正為我們解決問題。
經上佛解釋這個也解釋得非常好。『辭親出家』,這是事,在事相上。佛教出家,一定要得父母同意,如果父母親不同意,不可以出家,一定要得父母同意。『識心達本,解無為法』,這是理。要認識心,佛法所修的,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可以說這八個字是共同的目標,要認識真心。本是本性,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就是「達本」。「解無為法」,無為法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對於這個事實真相通達明了,這才稱之為沙門。可見得佛教這個沙門,要求的標準就很高了。依照佛這個說法,在大乘是法身大士才能稱沙門,我們中國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佛號大沙門。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佛在經上講的沙門的標準。把這個意思降一等,小乘初果到阿羅漢,也可以稱沙門。他們也是「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但是標準沒有這麼高。所以他們的識心,的確是意識心,六識心,取的是這個意思,這個標準就很低了。這都是講佛家所說的標準,跟世法裡頭的標準不相同。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沙門這個名詞跟著佛的經典也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之後,就變成佛教出家人的專有名詞。其他的這些宗教,他們出家,像道教裡面出家的,他們不稱沙門,這是變成佛教裡頭的專稱。如果在中國佛教裡面,這些祖師大德用沙門這個名稱,這是很謙虛,因為沙門是學生,比稱法師要謙虛多了。所以在中國變成一種出家修行人謙虛的稱詞,我是在學生,我是在這裡學修善斷惡,我在學這些,這稱為沙門。
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人天乘與大乘佛法
※寶志禪師的大乘贊十首 ----[梁]寶志和尚
※初學大乘先大乘起信論還是百法明門論?
※轉輪王集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二 十善業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