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採用公曆的,是誰先使用的?
我國目前使用兩套曆法,一套公曆,一套農曆。
公曆一年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約每四年設一個閏年(實際上每400年中設97個閏年,即平均4.1237年閏一次),閏年在2月份增加1天。
農曆一年至少12月,有時13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約每三年設一個閏年(實際上「十九年七閏」,即每隔19年加上7個閏月),到了閏年,要加的不是一天,而是整整一個月。
現在的90後大多只用公曆,不用農曆,特別是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完全不懂農曆是怎麼回事兒,你告訴他「今年五月是小月」,他會瞪大眼睛說:「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五月不一直是大月嗎?怎麼會是小月?」你告訴他「某某農曆年是閏年」,他會不懂裝懂地說:「哦,那麼這一年的2月一定是29天!」事實上,農曆的閏年未必會閏到二月,農曆的二月最少也有29天,最多會有30天。
不過我相信,讀到這條回答的朋友應該都了解農曆和公曆的區別,無需贅言。
在現代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仍然以農曆為主,農民習慣於將農曆稱為「陰曆」,將公曆稱為「陽曆」。事實上,這個認識也是錯誤的。
乍看上去,農曆每到初一都看不見月亮,每到十五都是月圓,這是一套以月亮運行為依據的曆法,確實應該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而公曆的日期與月亮運行基本無關,是一套以太陽運行為依據的曆法,確實應該稱為「太陽曆」,簡稱「陽曆」。
但是您知道嗎?陽曆要比公曆早得多得多,陰曆要比農曆早得多得多。
現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共用的這套公曆是在1582年定型的,又叫「格列高利歷」。中國最初使用格力高利歷,始於清朝末年,然後又在1912年1月1日由中國民國臨時政府立法確認,並在此後的幾十年內反覆不斷地向全國推行。新中國成立後使用公曆,只是延續了民國時期的習慣,並沒有標新立異。
(民國時代的日曆)
我們現在用的公曆當然屬於太陽曆的範疇,但它並不等同於太陽曆。太陽曆是個很大很大的曆法大家族,從古中國到古埃及,從古巴比倫到古希臘古羅馬,都曾經制定過屬於自己的陽曆,也都制定過屬於自己的陰曆。
以中國為例,我們至少在商周時期就在同時使用陽曆與陰曆。換句話說,早在三千年前,我們就流行使用陰陽合曆的兩套曆法了。但是,當時的陰曆非常粗糙,陽曆的推算更加不嚴格,常常在使用幾百年乃至短短几十年時間以後,就得再重新推算一次,掐掉某一年的某幾天,或者為某一年延長几天,本來365天,改成368天。
直到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我們中國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春節。因為每一個朝代的歲首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把正月初一當做一年的開始,有的把十月初一當做一年的開始……為什麼要這樣變來變去呢?就是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搞出來一套靠譜的陽曆,人為規定的日期往往不能與太陽的運行周期相匹配,看起來很精準的曆法,用著用著就跑偏了。
明清兩朝,天啟皇帝和康熙皇帝都讓傳教士修訂過曆法,並且大加讚賞。為啥?因為跟歐洲已經相當完備的曆法知識相比,古代中國的天文學家們在太陽曆這個領域真的不佔優勢。
(傳教士湯若望為滿清制定曆法)
前面說過,現行公曆是1582年定型的,由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組織一幫天文學家修訂完善。但是它的起源並不在羅馬,也不在義大利以及歐洲的其他地區,而是在古埃及初具雛形的。
大約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已經認識到,每當尼羅河開始泛濫時,在清晨便可看到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在埃及的地平線上,所以他們將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的那一天定為歲首,將天狼星與太陽再次同時出現的那一天的前一天定為歲尾,歲首和歲尾相差365天左右。
於是古埃及人制定了這樣的曆法:將一年的365天分為12個月,每月都是30天。這樣當然無法整除,所以年終的5天不屬於任何一個月。
古埃及人又經過千年以上的長期觀察和持續記錄,總結出了天狼星和太陽的運行規律:每隔120年,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的那一天就會比120年前相差30天;每隔1460年,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的那一天就會比1460年前差一年。
於是古埃及人又更新了他們的曆法:每120年增加一個閏月。
(古埃及人是現代公曆的草創者)
兩千年前,這套曆法傳到了歐洲,羅馬統帥凱撒在這套曆法的基礎上制定了「儒略曆」。
儒略曆將年份分成平年和閏年,每四年設一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一年12月,單月31天,雙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其它雙月每月都是30天。
愷撒死後,他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因為自己生在8月,單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變成了大月31天。同時他又把9月、11月定為小月,10月、12月定為大月。經過這樣的改動,每月的天數就跟現在使用的公曆完全相同了。「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平年二月二十八。」我們小時候背的公曆大月口訣就是這麼來的。
(八月之所以能成為大月,就是因為這哥們兒在搗鬼)
試想一下,假如奧古斯都當年沒有故意搗蛋,那麼現在的公曆會更有規律:一、三、五、七、十一等單月都是31天,四、六、八、十、十二都是30天,二月例外,這樣更容易記憶。
儒略曆在歐洲使用了一千五百多年,漸漸出現了曆法日期與太陽運行不一致的現象(無論多麼精密的曆法,只要沿用足夠長的時間,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都要重新修訂,包括現在的公曆),所以教皇格列高歷組織學者們修訂儒略曆,將每四年一閏的規矩改成了「每個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紀年都從閏年改為平年」。這個新規矩一出爐,現代公曆就誕生了。
當然,現代公曆除了包括這套成熟可靠的太陽曆,還包括公元紀年。中國公元紀年當然是從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的,但它在歐洲通行卻非常早,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儒略曆剛剛流傳到歐洲的時候,基督徒就發明了公元紀年:他們把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了公元元年。
推薦閱讀:
※公曆與農曆有什麼區別?
※公曆七月生肖好運榜
※數字與非公曆紀年
※一種新式公曆農曆逐月換算年曆卡
TAG:公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