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絕學智庫:《易經》答疑百問(四)

16、「參天兩地而倚數」是什麼意思?

 答:參是叄,叄天兩地是大自然的倚(ji)數與耦數的對應。倚數是周天立度的依據。所謂周天立度,36O度為一圓周,360天為一周年。倘以四季分,90天為一季,四九三百六十天。倘以四維分,正好90度為一維,四九三百六十度。關於圓面積徑一圍三,方面積徑二圍四,這是人們必學的數理常識。但這個常識的發現歷史非常悠久,則是遠古祖先用監視日圭「推策迎日」的方式計算出來的。

 據《周髀算經》記載:「周公問於商高曰:『竊聞大夫善數也,古者包犧立周天曆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將尺寸而度,請問數從安出?』商高對曰:『數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趙注曰:「推方圓之率,通廣長之數,當須乘除以計之。九九者,乘除之原也)。

 所謂」圓出於方「,是說一個等邊四方形(或者看成立體也行)的四維,每維劃弧90度,則4×90=360度,正好為一圓。所以說圓出於方。而方的四維邊長,每維則只有60為度。(見下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周天的圓,即時間是以倚數,即天數90度為四時曆數(春夏秋冬)進行刻度的。至於空間的寬廣,則是以耦數(圓中包括的方)即地數60度的邊長為東南西北之四維的,從而正好永恆的對應圓的時間刻度。這好比時間與空間同時展開,時間的長度永遠是以90度為單位的延長,空間的寬度則永遠只能是以60度為單位的順從延伸一樣。對宇宙時空的數理推算就這麼演繹出來。再看90和60相比,地數只有天數的3:2。換一句話說,地數6隻有天數9的2/3,這就叫」參天兩地而倚數。「

 有意思的是:陽氣以十天干計算為周循,也就是說陽氣運行十天為一個小循環(稱之謂十天干,」乾「字左邊是」十日干「三字組成,右邊是一個」氣「字,倉頡造這個字時就把先人觀天的意象全部涵蓋在字中)。大約36個周期循環為一年,即360天。四季平分便是90天。根據天圓地方是中華文化的宇宙觀,以圓周計算便是90度。所以易卦的陽策以36來定就是這麼仰觀俯察得出的結論。再用36×乾卦陽6爻,正好=216策。這就是對太陽陽氣在一年內循環變化的基本認知。

 再看坤的陰氣變化,所謂陰氣地氣,實際上是對月亮的周期觀察。月亮叄五一變化,也就是十五天一盈缺,這被稱之為節氣。《黃帝內經》上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從這裡可以看出,以陰之」六氣「(即六節氣,共90天)正好對應陽氣」九周「循回,亦即四分之一時(季)。所以,用四時(季)乘陰之」六氣「,又正好等於24節氣,」立春、雨水……「就是以八卦這麼推算出來的。這就是八卦陰策只有24的認知原理。

 所以叫,」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繫辭上傳》)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月亮三五一變,與四季錯綜其數,形成生命節律的固定節氣,以顯天地變化的倫常,除了與自然完全合拍,誰有能力人為做到?

 再用24節氣×坤卦6爻正好=144策。所以孔子說」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當萬物之數是怎麼算出來的?不以上述陰陽變化的數理舉一反三,鄭彝元先生之前,前人沒有一個解通,全部都是臆測,早成絕學。事實上64卦總爻數為384,當以陰陽各半相分,則為384÷2=192。再用陽氣周年36循×陽爻192正好=6912策。而陰氣一年只有24節氣×陰爻192恰好=4608策。把這一年內陰陽交感的總策數相加,不多不少11520。這就是孔子的原話本意,」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而所謂」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是指陰陽二氣循環一年後的相交運行日。

 (360日這是一個大致時間,因為太陽年12個月為365天多1/4日,月亮年十二個月又只有354天多1/4日,一多一少取其中,所以說是個大致時間。而兩者相距的時日只能用閏年閏月來補齊,才能把陰陽拉平,使生命流程能與二十四節氣對應,永遠不變,不影響作物的耕種時間。稱之為」乾坤鑿度「。在這之先,孔子已明確的加以了說明。所謂」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以象閏。五歲再閏……「講解的非常清楚。但如何您讀後,仍有難以理解的詞意,我們下問再答)。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90與60對比,還是36與24對比,抑或是216與144對比,還是6912與4608對比,都是叄天兩地的自然數據。

  況且,卦畫的陽爻以九論,從初九爻,九二爻,九三爻,九四爻,九五爻到上九爻,形成易卦專用術語。又如陰爻全部以六論,從初六爻,六二爻,六三爻,六四爻,六五爻到上六爻,也是因此而來。

 因為天數九的無限放大,與地數六的無限放大,其方圓都是」叄天兩地「的比例,它與日月星辰的時空演化,其循環軌跡幾乎完全一致。這就是易理的神奇。因此,劉徽在《九章算術序》中曰:」昔者包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註:神明者,日月星辰,德者,得也。即對日月星辰運轉規律的明白了解),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術以通六爻之變。暨於黃帝,神而化之,於是建曆紀,協律呂,用稽道源,然後兩儀四象精微之氣可得而效焉。「

 17、怎麼求卦和起卦?

 答:這個問題很簡單,一點都不神秘,只要把孔子《繫辭上傳》一段原話用現代漢語意譯,並加適當說明就非常清楚了。可是,如果我們不能舉一反三,老是胡亂的猜譯,找不到對應的,無論是自然的還是數理的根據,就會把它變成絕學,使其高深莫測,讓您永遠不知所以然。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意譯:一三五七九,這是陽數,奇數也叫天數;二四六八十,這是陰數,偶數也叫地數。這樣,陽數有五位,陰數也有五位,把它們的各自五位相加,於是各有得數。奇數相加得25,偶數相加得30。再把兩得相加等於55。這個55就是天地二數的基礎生數。用這個基礎生數來推算世間萬物的變化,可以叫神出鬼沒、無所不通。

(備註:為什麼要說」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孔子以後,沒有人將它解通。後文又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這就讓歷代儒者百思不得其解了。是錯了簡牘的原因呢?還是後儒傳寫筆誤?歷史上有很多爭論。筆者認為孔子前後的解讀都是有原因的。或者說都是對的,只是他沒有深入細說,後人沒能聽懂。這裡面應有很深的天機原理在其中,有待後人深入研究和發現。這就好比洋人萊布尼茨學我《周易》,從而發現八卦二進位,馮諾伊曼又據此搞出信息時代的電腦科技。其實《易》中的天機無所不包,點滴破譯都可受益無窮。筆者認為祖宗立卦時重五,是有自然原因的,因為舉手投足都是五。故左五便是陽五,右五便是陰五。因此,才有有關陰陽五行的自然之體會。這首先見之於手足左右各五之功用,理應是」包犧氏「立卦時」近取諸身「的必有之考慮。陽是生數,陰是長數,陰陽之合便是十。所以,遠祖立天干為十,陰陽各五。再看天數地數的總數加起來,正好等於55。如果我們撇開55中的函數,只從象上看這兩個5,品在一起一模一樣,正好是一雙手。如果這樣觀察自然現象,後文」大衍之數「只說五十,就是把五衍生了十倍,前後文就沒有丁點矛盾了。目前知道五的功用只在五行上,怎麼將其自然作用無限放大,乃是每一炎黃子孫必須好好繼承和研究的課題。這個備註沒有任何文獻依據,只有孔子要求」學而時(實)習之「的舉一反三的自然聯想,謹供各位看官受啟參考)。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意譯:占筮起卦用蓍草五十根作大象推衍,演算時還要取出一根置於一側放著,只用四十九根。把這四十九根蓍草任意撥開,就成了兩堆,用以象徵陰陽。從分成兩堆的蓍草中任取一根,夾在左手小指間,象徵天、地、人三才。然後再以四根為單位,分藪兩堆蓍草。每堆分藪下來的結果,左堆餘一,右堆必餘三(反之亦然),左堆餘二,右堆必餘二,如果左堆是整數四,這四也要當成餘數,右堆也一樣要當成餘四。這是因為用四來象徵春夏秋冬四季。然後把這個餘數放置一邊,象徵曆法中每年該有的餘數歸納而閏。五年閏兩次,所以還得將兩堆抽走了四根或者八根蓍草的蓍草堆合攏後再分,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再藪二次。

 (註:這樣再把兩堆蓍草合攏藪,如果三次歸奇於仂,提走的蓍草餘數都是8的話,因為最大為8。那麼三八也只提走二十四根。因為共有48根蓍草參與分割與運算,所以最後兩堆多下來的蓍草最少也還有24根。再將這24根蓍草用4季除,24÷4=6。這個6便是一陰爻,而且是可變的老陰爻。於是畫一(――)卦畫,稱之為所求卦的初六爻。這樣三變只能畫一爻,所以後文說」十有八變而成卦「,正好三六一十八。而現在的人是用三個銀錢去丟卦,手擲銀錢落地,三個正面為老陽,三個反面為老陰,正反反為少陽,反正正為少陰。這是朱熹告訴的方式,替個人算算小命可以,測國是的重大抉擇,是絕不能採用的)。

 乾卦蓍數取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蓍數取象一百四十四策(參讀第16問答題)乾坤兩卦共三百六十策,相當於陰曆年與陽曆年的中間數(365天與354天的平均數)。這樣乾坤陰陽各192爻的總策數,分別與陽36周相乘和與陰24節氣相乘之積的相加便有11520。這個數就是世間萬物的衍生數。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意譯:所以,求卦起卦必須通過分二、掛一、揲四、歸奇這個四營的步驟,才能筮得《周易》該有的卦形。分三六一十八次的同樣的步驟才能求得完整的一卦,這還是不談變卦和互卦的小成卦。只有在這一基礎上引伸出來,進而觀察各種變爻關係,上下關係,互動關係,才能觸類旁通,把各種可能因素算清楚,則行事才能無不有始又有終(不做虎頭蛇尾的無功之事)。

 18,怎麼理解陰陽、剛柔、仁義?、

 答:《說卦傳》的開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這段文字解《易》的道理既簡約,又博大精深。關於」易「」幽贊神明「」生蓍「」參天兩地「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我們已經在前面一一做了回答。而還有的」陰陽「」剛柔「」仁義「三個概念,一為天道,一為地道,一為人道。這是《易》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我們盡量從易從簡上來作回答。以便各位看官一讀就懂。

 至於」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句話中還有另外三個概念」理「」性「」命「,則是中華文化的最高義理。今天已經不用」義理「一詞論道了,而是代之以洋話語境,稱之為最高哲學(但說最高哲學則似是而非。因為義理,情在理中,魂在理中。而哲學,則沒有靈魂。這是中華文化跟西洋文化其概念內涵的根本不同)。這三個概念的最高義理,我們也恐怕只能放在三百問的最後來作總結回答了。

 首先還是先讀孔子《說卦傳》中對」陰陽「」剛柔「」仁義「之道由來的進一步解釋: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通過這段話的解釋,我們知道了昔者聖人作《易》的目的,是想回答性命是從哪裡來的。以便從而順成生命的自然流程。於是發現陰陽變化是生生的原因,把它稱之謂天道。又發現生命是由大地把它長成物體和形狀的,從而有柔有剛。因此,又把這剛柔看成為地道的養生功能。回頭再來考察生命的自性是怎麼回事?於是,便發現人能感恩,也就是說生命能感恩,從而生出孝敬之心,仁愛之義。所以,情感仁義是人道。

 由於陰陽、剛柔、仁義都是生命出現的原因,所以,從秩序上看,也就是從時間上看。乃是天道的陰陽在先,地道的剛柔在後,生命的仁義為末。因此,陰陽又是剛柔與仁義發生的總原因,故在普遍論理的情況下,陰陽又常囊括剛柔與仁義,以其」消「」息「而論道。總體說,從空間上看,此六者兩兩相伴,前後照應,互為因果。

 (這裡提示各位看官,我把陰陽、剛柔,仁義等事物的正反兩面,用」兩兩相伴,前後照應,互為因果「作表述,應該說認理是相當準確,符合道理之自然本身的。也是想帶頭自覺否定」兩兩相對「這種西方語境。前面已經說過,西洋文化的相對意識,對我子孫的誤導已貽害深重。因為,」相對「一詞,其概念的內涵設定,就明明白白地帶有了」對立「和」對抗「的情緒與意圖。想用它表述自然生生之道,本身就是個錯誤,永無可能。最終,還會引導人與人相互殘殺和鬥爭,反過來破壞自然的生生而毀生。這已是誤導了人類數千年的不爭事實。請各位用心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所以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才是陰陽相伴本身,夫妻恩愛本身,天地人道本身)。

 中華文化本身就是鑒於如此認知原理,於是,就把陰陽看成生生的天道,以六畫卦的最上兩爻做表示的。又看萬物都在地上長出,形態有剛有柔,就把最下兩爻看成地道。只有生命是在天地之間長成的,所以用中間兩爻表示人道。從而把卦位依序定死。這就跟一加一隻能等於二一樣,卦位定死就是道理不能變是同樣的自然原理。於是,通過定位後的卦爻之變和互卦相比,就可綜合判斷天地人世間的萬事萬理,從而判斷事物的發展與變化。

 可見,《易》理中的陰陽、剛柔、仁義是聖人畫卦摹擬世界演化的根本依據。它是仰觀俯察天文地理的結果,也是卦用六爻的直接原因。所謂」乾乘六龍以御天「,所謂」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其實,皆指所謂」六爻效天下之動也「的不同表述。什麼是天下之動?日月星辰,風霜雨露。所謂」效「者,即反覆摹擬之,反覆檢驗之。因為,只有」動「才是世間一切事物的生生之源。因此,」陰陽「」剛柔「」仁義「此六者,便同」六虛「、」六龍「,」六宗「」六爻「的時空概念一樣,它們之間具有相同與相通的對應意義。

 19、關於律與歷的關係是怎麼回事?

 答:律與歷是中華文化認知自然的兩個重要觀念,其中有情、理、義的多重含義。所以,對觀念性的道理,我們不能用概念一詞來作等同的理解。這就是東方文化完全不同於西方文化的認知進路。我們知道規是畫圓的工具,矩是畫方的工具。今天把」規「和」律「兩者連起來做片語,稱之為規律,用以表達自然的道理,是迎合西方科學的概念來論概念的,表意沒有情義,語意極不完整。

 那麼,律的本來又是什麼呢?第一,是聲率,二,是命源,三,是時序。聲率是對自然的天籟之音而定義,命源是對生生的氣理而定義,時序是對時間的終始而定義。此三者又均有數理不變的邏輯。這就是一個律字在中華文化中的使用功能及其來歷。所以,我說它具有情、理、義的三重含義。把祖宗文化的這些個道理重新梳理,這就是我輩該做的文化搶救,即」為往聖繼絕學「是也。

 對律呂的發現,傳說是黃帝的樂官,一個名叫伶倫的人。他以《易》中最大的陽數九,按其數理損益,發明了律呂飛灰,從而搞出十二律呂。律呂飛灰究竟是怎麼回事?史書只記傳說,沒有詳實的細節資料。伶倫受命研究音律,他跑了很多地方,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跑到昆崙山北。發現了一種能做律管的竹子,於是就採伐一些厚薄均勻的竹子,把它中間掏空,做成長短不一的十二根管子,用它來測量一年十二個月的地氣,看這地氣是如何發聲的。從而找出自然音律與生命流程的生化對應。這種方法被稱之為」候氣之法「。

 據說,他把十二根同樣粗細的竹子一頭平鋸,另一頭斜削。最長的一根九寸,最短的一根四寸六分。然後把斜削帶尖的一頭同時插入陰山的地下,並將毎根長短不一的竹管裝上葦膜灰,此灰名叫」葭莩「,非常輕。然後把它全用布幔遮蓋,外面再築不通風的房室,自己躲在裡面觀察。到了11月的冬至日,陰氣已極,陽氣來息,《易》理叫做一陽生時,地氣把這最長管中的」葭莩「吹出,同時發出」嗡嗡「的聲音。這就叫」律呂吹灰「。這種第一次和第一個月也是第一根九寸長管」吹灰「的聲音,後來製造一種黃鐘把它複製出來,就被定名為黃鐘。吹灰的時辰就是冬至準時分。依次的第二個月節氣亦如此,直到一年的十二個月都有不同音律相對應,周而復始。

 這種伶倫用九的損益法而削成的相對短管,通過地氣發出的飛灰及其聲音,被一一命名記載。根據這種聲率仿音製作的樂器,它們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這十二種樂器的聲率名稱就簡稱律呂。又因,這律管的長短尺寸的奇偶數不同,其所代表的月份奇偶數也不同,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所以十二律呂其實是六律六呂,律陽呂陰。又因陰陽互根,通常說的」六律「,就包括了六律六呂。當然,關於律呂的發現與發明,這些都是傳說,想重新做一次試騙,必須要有相應的人力物力,試驗經費,中間還有很多細節也並不清楚,有待釐清。

 於是,音律的秩序就這麼被發現,它與曆數同源。而其律管長短的損益法是將最大的天數九按3:2進行損,名之曰」參天兩地「;然後再將損下來的數用同樣的3:2進行益,這也叫」參天兩地「。9÷3=6,這叫九的三分損去一分便是六,這是第一損。那麼,有損便有益,再將六以三分之,6÷3=2,二是六的三分之一,那麼,所謂的益就是在第一次損的基礎六上加上它的三分之一6+2=8。其他依此類推。伶倫的律管長短就是用此」參天兩地「的自然天理求算出來的,所以律與《易》理同,」《易》與天地准「。

 關於這一原理,《史記。律書第三》是這麼記載的:」律數: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去就是損,三分損一分的意思。益就是三分加一分的意思。宮、徵、商、羽、角是六律的五音歸類。其」參天兩地「損益計算公式如下:

  宮;81

  徵:宮×2/3=81×2/3=54

  商:徵×4/3=54×4/3=72

  羽;商×2/3=72×2/3=48

  角:羽×4/3=48×1/3=64

 再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說律與歷同源?司馬遷在《史記。律書第三》中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一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又說」武王伐紂,吹律聽聲,推孟春以至於季冬,殺氣相併,而音尚宮。同聲相從,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這裡面回答了六律的推定,其中已含有這麼幾層道理:第一,王者立法,物度軌則;吹律聽聲,推算四季;同類相聚,同聲相從。這些統以六律為根本。由此可見,律與曆本來就是一體之本。那麼對歷的推算又是怎麼來的呢?

 司馬遷在《史記。曆書第四》中說:」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祗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歷,首先是對日月星辰變化的考定。這便是說,咱們的祖先是以自己為坐標,觀察天體在天球上的變化(今天叫以地球為中心)。這跟究竟是太陽繞地球轉,還是地球繞太陽轉,其對生命流程的本質理解沒關係。所以,現代力學的天體運動原理,並不能否定以人為坐標的生命流程原理。因為兩者根本沒有衝突。

 對五行流轉的陰陽消長認知,對陽長陰短的時空矯正,乃是中國曆法的生命流程。可以說這一生命流程會永世不變。一年365天又1/4多,這是太陽運行的周天結果,今天換成地球繞太陽的周期。倘以360度為圓周論,它多了5度又餘1/4,只能是橢圓。倘以月圓月缺作觀察,12個月又只有354天多1/4。這就為難了遠古的祖先。於是他們以天干地支分時辰,用以調整陰陽變化的對應關係。從而發現」天行疾,地行遲「,對其進行」乾坤鑿度「,然後矯正時差,不誤農時。這就是黃帝考定星曆的來歷。

 再把天干配地支,從甲子到甲子,即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共以六十時日為周期。也就是說十天干運行了六個周期,而地支才五個循環,甲與子才能重新相會。這就叫天行疾,地行遲。然後六個甲子日周期,6×6=360天,接近一年度,相差也有五天多。那怎麼辦呢?只能以地氣循環為標準,測准冬至日,即每年陰氣到了極點,陽氣初生的那一刻,一般都在農曆十一月。再以六十花甲子推算,從而進行損益,多的天數就用閏年解決,多的月數用閏月解決就很方便了。

 比如:以月亮盈虧計算每月日期,12個月共有354天又1/4日。把這354日用花甲子相除,顯然只夠五個花甲子餘54天多,這54天多就算成是坤鑿度的多餘日時。那麼,乾的周期,即太陽年顯然是365天又多1/4日,倘以6個花甲子相除,又餘5天多1/4日。這顯然又是乾鑿度的多餘日時。然後把乾的6個花甲子數,拿來填補坤的54日餘數不足的1個花甲子,再加乾余的5天,這樣便可依次推算出下一年的冬至日是哪一天。假如先一年的冬至日為冬月甲子日的話,那麼,下一年的冬至日便是第二年冬月的己巳日。以下依此類推,從黃帝時代確定冬至日起,只要文化不中斷,用六十花甲子依序推算,可確定一億萬後的某一年冬至日是花甲子的哪一天,哪一時,分秒不差。所以,《論語。堯曰》篇告訴我們,堯把帝位禪讓舜時,一再囑咐」天之曆數在爾躬「。舜禪位於禹時又同樣囑咐。可見,律與歷對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這就是中華文化律與歷的基本原理。

 20、什麼是卦辭和爻辭?

 答: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辭,用來說明該卦的形象要義。卦辭分卦名和卦形西種意義表達。比如乾卦,卦形下寫著」乾。元亨、利貞「。其中」乾「就是卦名,」元亨,利貞「就是卦辭。卦辭是對卦名形象意義的總體回答。相當於文章的概論。

 爻辭是寫在每一卦的爻畫之後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每爻都有爻辭象事狀物論吉凶,道得失。亦叫象辭和兆辭。每一爻辭的開頭都以初、上、九、六為題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陰陽爻畫的排列,乃是對天地人道的象徵定位,表達宇宙的時空節律。六爻一卦,均從最底下的一爻往上數,就跟萬丈高樓從地起一樣。這最底下的一爻就稱」初「,最上的一爻就稱上。

 那麼,為什麼把」初「」上「又跟」九「」六「相連,從第二爻到第五爻又用其位次與」九「」六「相連呢?原來,九是宇宙間的最大個數,它只能用三分,因此既是奇數中的最大個數,也是陽變的極數原因。眾所周知,九一變為一十,所以逢九必變,又回一。因此,九就是陽氣的極數,乾天的極數。於是,把陽爻稱之為九。比如乾卦六爻皆陽,第一爻就稱」被九「,第二爻就稱」九二「,接著便是」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所以,對每卦中陽爻的表述依此位次類推,全部以九論。這是讀卦必須搞清的常識。

 反之,同樣的道理,因」九「與」六「的比率是」參天兩地「的不變數理(前面已經詳細解答,不予贅述),六便成了地數,代表陰氣的極數。所以每卦的陰爻亦類推,分別稱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和」上六「。這樣表述卦爻的時空關係,天人關係,爻畫的象徵意義就好明確了。比如既濟卦的第一爻是陽爻,曰: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意思是:初九爻象徵曳住車輪,不讓其尾被水沾濕,這沒有過錯。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意思是:六二爻象徵婦人丟失了遮簾,不必去追逐,七日內可失而復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意思是,九三爻象徵殷高宗征伐鬼方,苦戰三年而勝,切莫任用小人。

  」六四,(綿)有衣袽。終日戒「。

  意思是,六四爻兆示,華美的衣服變成破爛,當整天警惕災禍方可無恙。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意思是,九五爻象徵東鄰之國殺牛大祭神祗,不如西鄰之國誠敬簡樸的以心祭神。心誠便可實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厲「。

  意思是,上六爻兆示渡河被水淹頂,非常危險(只有修德守身才能渡過)。

  以上這些舉例就是卦辭爻辭的各種象徵比方及其兆示提示。這就是卦爻辭的敘事作用。

推薦閱讀:

民間小術去痦子瘊子
民間秘傳相面口訣劉恆註解(三)男怕耳煽風,女怕鼻露空
《八字命理民間技法》
治療蕁麻疹的民間偏方介紹
民間盲派斷命口訣

TAG:易經 | 智庫 | 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