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楚漢相爭:誰沒有底線誰就可以獲勝?
2200多年前,秦末漢初,發生了持續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最終以劉邦勝出而告結束。對於劉邦勝出的原因,歷史學家一直各有各有的解釋。但近年來中國的自由派學者卻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劉邦勝在沒有底線。這個「假說」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頗有情懷的70後導演陸川甚至以此為主題拍了一部電影《王的盛宴》。
不幸的是,在《王的盛宴》上映的2012年,雖然出現了中國首部突破10億票房的電影,但陸川寄予厚望的《王的盛宴》卻徹底失敗了,成了一部從口碑到票房全部慘不忍睹的年度「爛片」。
按照這個先入為主的主題,陸川在影片中,通過劉邦的晚年噩夢與自述,將自己得天下的成功之道歸功於敢於突破一切原則,同時把項羽設定為一個悲劇英雄,因為他無論再高尚仁慈,勇冠三軍,也無法對抗一個以勝利為唯一目的的人。
其實,陸川設置的這個主題不過是在拾人牙慧而已。這些年來,公知們對自己憎恨的歷史巨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妖魔化,說他不懂政治、不懂經濟、不懂軍事、不懂外交、不會寫詩、不會寫文章等等,但如此一來,公知就陷入一個巨大的悖論——他們解釋不了他何以能夠取得最後的輝煌勝利?於是就只好將他取得勝利的原因歸結為「毫無底線」。
但「毫無底線就可以獲得最後勝利」的結論,首先就解釋不了中國的近現代史。比如在近代中國還有比袁世凱更沒有底線的人嗎?他收買流氓包圍國會,威逼議員「選舉」自己為大總統;他暗殺宋教仁,武力鎮壓國民黨;他偽造民意,悍然稱帝。但最後,他卻在舉國反對的聲浪中憂懼而死,並沒有勝利。另一個毫無底線的政治人物則是蔣介石,他動用青紅幫鎮壓工農運動,他一言不合就武力扣押黨內元老胡漢民,他豢養特務肆無忌憚地用暗殺手段對付民主人士,他在國共內戰中甚至下令使用毒氣,結果他也遭到了慘敗。
在世界歷史上,最沒有底線的政治人物當屬希特勒。他在進攻波蘭前召集的高級軍事會議上聲稱:「心要狠,手要辣,誰強就是誰對」,在此後長達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也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心狠手辣,採用一切殘酷手段去謀求勝利,但結果如何呢?他在柏林總理府地下室自殺了,他所夢想的「千年帝國」也只存在了12年就灰飛煙滅了。
無須專門研究歷史哲學,單憑經驗我們就可以明白:一個沒有底線的人在公司辦公室都很難生存,又如何能夠在歷史面前通過億萬人的檢驗?對政治家來說,沒有底線就不可能獲得起碼的政治支持,最後必然會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因此也就絕不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揆諸楚漢相爭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劉邦之所以能夠在他和項羽之間長達四年的戰爭取得最後勝利,不是因為他不講原則和底線,恰恰相反,而是因為他遵守了一系列最重要的原則和底線,這使他能夠比項羽更獲得老百姓的支持,最終打敗了武力上遠比他強大的項羽。
劉邦一入咸陽,就向老百姓宣布廢除秦王朝所頒布的種種暴政苛法,如「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恢復了言論自由,他還同關中人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取消了秦王朝的各種橫徵暴斂和無度勞役,而這些正是秦末農民大起義所追求的目標。公元前207年,劉邦平定三秦(即秦朝的三個降將,被項羽封為雍王、塞王、翟王,目的是防範漢王劉邦)後,就把秦王原來的苑囿、林圃分給農民耕種,並免除了漢中、巴蜀等地農民的租稅兩年。劉邦的這些措施獲得了農民的支持,從而在政治上獲得了強大的依靠力量。
然而,在劉邦實行這些正確的政策時候,項羽卻被強烈的報復欲所支配,完全忽視了起義農民的願望。作為楚國舊貴族後裔的他,正是農民起義使他擺脫了四處流亡的生活,並有機會在歷史舞台上扮演一個英雄的角色,但他卻不懂得農民為什麼要起義,他念念不忘的只是要向滅楚的秦國進行報復:他坑殺了幾十萬投降的秦卒不算,還要引兵屠咸陽城,殺了秦王子嬰不算,還要火燒阿房宮,「收其貨寶婦女」。咸陽的大火一直燒了三個月,徹底毀滅了先秦以來大量的文化典籍和各種文物,對中國文化的破壞遠遠超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不亞於後來汪達爾人之毀滅羅馬城。
項羽在作戰中,如果遇到抵抗,破了城就大肆燒掠,坑殺所有年齡15歲以上的男子。他的軍隊到了哪裡,就把殺戮和毀滅帶到哪裡,老百姓對他憤恨極了。當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農民斬木為兵,揭竿而起,不顧性命地起來抗爭,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就是為了讓一個殘暴的項王取代秦王嗎?
在楚漢戰爭中的彭城之役,劉邦被打得大敗,兵力損失過半,蕭何從關中、巴蜀、漢中等後方為他徵召了幾十萬後備部隊補充到前線。要知道,這些地方在楚漢戰爭之前已經損失了幾十萬人,劉邦出關進擊項羽時又帶走了幾十萬,這已經把當地的青壯年拿掉了一大半。在這種情況下,蕭何又能動員包括老弱在內的幾十萬人上前線,而沒有出現大澤鄉起義那樣的事件,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老百姓是願意幫助劉邦打敗項羽的,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劉邦不可能從大敗中恢復元氣,更不可能最後戰勝項羽。
但在《王的盛宴》中,所有這一切都不見了,歷史似乎成了項羽、韓信、劉邦三個人的遊戲,似乎劉邦贏得勝利的唯一武器就是無恥。坦率地說,這一結論既反映了當代中國精英一貫地蔑視人民,缺乏人民視野得基本立場,也是當今中國精英生活的真實寫照,因為在狹小的精英圈子裡,確實越無恥就越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不過,即便排除了人民,按照當時精英集團的標準來衡量,項羽也絕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發跡前看到秦始皇巡遊的盛況,情不自禁地說「彼可取而代也」,表明他並不像《王的盛宴》美化的那樣熱衷於「民主」。他用陰謀襲奪卿子冠軍宋義的軍事領導權,並殺害了他,在分封天下時,又違背了楚懷王與諸侯「先破咸陽者為關中王」的約定,把先破咸陽的劉邦趕出了關中這個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最後,他給楚懷王安上了一個空頭的「義帝」稱號,趕出了彭城,然後又在途中把他暗殺了。顯然,如果要比誰「沒有底線」的話,項羽明顯更勝一籌,儘管劉邦也遠不是聖人。
在劉邦與韓信的關係上,《王的盛宴》把韓信描述成一個天使般無辜的人,劉邦完全出於猜忌迫使蕭何害死了韓信,這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應該說,劉邦在韓信問題上確實犯了錯誤,那就是在沒有證據證明韓信謀反的情況下,「偽游雲夢」誘捕了楚王韓信,但問題是,劉邦並沒有把事情做絕,在查不到韓信謀反的證據後,改封韓信為淮陰侯,並安置在長安。但韓信由此怨懟不已,自己邁出了毀滅的一步:串通叛將陳豨謀反。韓信的計劃是釋放官府的徒隸襲擊皇后和太子,這個計劃是可行的,因為西漢的官府有很多徒隸,一個官府就有兩三千人,各官府的徒隸加起來,總數是很大的,萬人的隊伍頃刻間就可以組織起來,這些人多是反對劉邦政權的政治犯、刑事犯,是有可能響應韓信的。另外,韓信謀反時,劉邦並不是像《王的盛宴》中描述的那樣卧病深宮策劃陰謀,而是在外率領大軍征討陳豨,京城空虛,是呂后在蕭何的協助下誘殺了韓信。史書記載,劉邦從前線回來後聽到韓信被殺的消息「且喜,且憐」,這倒是符合劉邦複雜性格的真實記述,因為韓信之死去除了一個威脅他權位的隱患,但韓信畢竟為他打天下立過大功。
韓信、劉邦之爭,是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本無所謂是非,但在全國已經統一,大規模戰爭已經結束的情況下,如果韓信、陳豨的謀反得手,全國必將陷入新的戰亂,這是不符合當時老百姓的願望的。秦末和漢初的政治形勢完全不同,劉邦建政後,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除了少數野心家,沒有誰希望重新陷入動亂,這也是韓信、陳豨的謀反能夠迅速被平定的一個基本原因。
作為一位70後的年輕導演,陸川在拍攝《尋槍》時展示他的才華。但現在看來,《尋槍》之所以獲得好評,可能和姜文的深度介入有關。陸川在拍攝《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時,就表現出他得一個明顯缺點:無力駕馭大的歷史題材,喜歡用自己臆造的主題去剪裁歷史——拍歷史題材的電影當然應該有一個主題,但這個主題應該是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當中提煉出來,而不能自己臆造,或簡單地從書本甚至互聯網上照搬過來的——在《南京!南京!》中,陸川想表現的主題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寬容主義和人道主義,但忽視了中國是侵略戰爭受害者的立場,在整部電影里,觀眾沒有看到屠殺平民,只看到屠殺俘虜,看到了日本士兵試圖強暴民女,居然就被拉開了,慰安婦竟全部都是志願者,在影片的結尾,日本軍官角川由於無法承受負疚感而自殺了,兩個中國士兵卻苟活了下來。總之,透過陸川的鏡頭,觀眾會感到日軍在南京的一切暴行都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諒的,日本士兵也是人,而且日本人已經因為他們的暴行而受到了良心上的懲罰。而在《王的盛宴》中,中國歷史變成了「無恥者勝利,高尚者失敗」的歷史,歷史的大是大非被湮滅在無邊的黑暗中了。試想,作為這樣一種先輩的後人,作為這樣一種歷史文化的承載者,我們除了自慚形穢,乖乖地接受西方的教訓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面對慘淡的票房和觀眾的惡評,陸川表示他「很憤怒也很無奈」,2012沒有成為世界末日,但卻成了《王的盛宴》的末日。我不知道陸川是不是又習慣性的流下了眼淚?我只想說陸川想哭就哭吧,哭出來心裡能好受一點,但關鍵是要能夠接受教訓。不過,從他抱怨「電影被五毛圍剿所以票房不佳」來看,他真的是和項羽一樣到了「別姬」時刻仍然極度自戀的人,不承認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失敗,這也許能夠解釋他在《王的盛宴》中為什麼對項羽如此情有獨鍾了。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wyzxwk0856)
推薦閱讀:
※別人家的老公,真的沒有那麼好!
※你有沒有一個人的時候
※炫富?並沒有……我買LOGO只是因為它美而已!
※誰說唐刀沒有實物?日本正倉院唐大刀圖賞(資料)
※男生什麼行為讓女生覺得沒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