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玄牝門中覺悟生死之根本(1之參閱)

老子在第六章中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一段主要將穀神的特徵,以及穀神的作用告訴我們,使我們通過對穀神的了解,明了天地萬物的來源,從而在念頭之處下功夫,而成就自己的修學道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谷」是指山谷,山谷在聲響發生時,會在氣流的作用下產生回應,小聲有小回應,大聲有大回應,這種現相在從前由於人們不知其原因,認為是神的傳動,被稱為「穀神」。因為山谷本無神,體空虛無,故能隨響而有應。所以「谷」代表道體空無,因為道體空無,才會隨順眾生之造作,回應而生育萬物。「神」代表妙有,「有」是道體的作用,道體起作用,就是妙有。老子稱為穀神,佛法稱之為「識神」,也叫識心,意為精神的作用,它能起意識作用。古德說:「世間眾生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凡夫迷而不覺,把識心當本心,不識真心認識神。識心和本心是一不是二,大道不起作用時,叫本心;大道起作用的時候,叫作識心。「無量劫來生死本」,這個歷劫生死的根本,就是凡夫眾生把識神喚作本來人,把道體所起的作用當作真我,而不知「道體」本身是真我。因為道體無生滅,而道體的作用有生滅,有來去,如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眾生當看到道體起作用,有生滅的時候,眾生也會跟著產生苦樂感受。佛法講眾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眾生生的時候很痛苦(要住十個月的胎獄);當死的時候,要與親人生離死別,會感到更加的痛苦。

說「識」其實就是真妄和合的心,我們一般人講的心,一般人概念上有心,心在哪裡不曉得,心是什麼也不曉得。外國的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他以什麼為自我?我能夠想像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我,這是相當高明了,知道身體不是我。我能思惟、我能想像,這個東西大概是我,比一般人聰明。識心通常講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以中文意為無沒識,或者叫本識識,又稱藏識。無始劫以來,由於恆被第七識執著為實我,或執為實法,所以,第八識又稱我愛執藏識。八識之中,前七識都有生死,當識心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這個「我」,它可以隨著自己的造作,流轉五趣六道、輪迴天上人間,是永恆而不會消失的。正是因為它不會消失,所以老子說「穀神不死」。

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為「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識先進入母胎;人死之時,眼、耳、鼻、舌、身、意識一個個都死亡之後,阿賴耶識才最後離開,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它的作用是「作總報之主」。總報就是一切眾生,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智正覺眾生。識是總體,是總報之主,作佛是它,作菩薩也是它,作餓鬼、墮地獄還是它。識心能建立有情之體,有情之體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生命的來源。生命從哪兒來?生命是從它而來。能建立涅槃之因,這是講超越世間,即成佛作祖,成佛作祖也是它,成佛作祖離開它也不行。它能執持萬法而不失其心性,以其為萬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因八識在整個識中作用最強,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天地之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又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阿賴耶識這個「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線一樣,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阿賴耶識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在三世的生命里流轉。雖然人有「隔陰之迷」,不知道前世、來生,但生命的業力流轉,那是絲毫不差的。所以,修道的目的,就是從阿賴耶識中,把污染的種子轉化掉,使阿賴耶識轉化成清凈的、沒有污染的大圓鏡智,轉識成智,是學道的目的。

「是謂玄牝」,「玄」意為深奧不可思議,在這裡代表道體,代表本心自性;「牝」是雌性之物,泛指陰性的事物,在這裡意為識心。玄是牝之理體,牝是玄之作用。道家紫陽真人說:「念頭起處為玄牝」,道家白玉蟾說:「念頭動處為玄牝」不起心不動念時,這個心稱為玄,或者稱之為本心;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個心稱為玄牝,或者稱為識心。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門」是進出之門戶。玄牝之門,是天地萬物出入的門戶。天地萬物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這個門戶之處而來的,這個門戶是眾生無量劫來的生死之本,佛法稱之為:「勤苦生死之本」。眾生無量劫來,生生死死的根本,就是這個玄牝之處,即起心動念之處。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我們流浪生死,不能入於涅槃的原因。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綿綿」是起心動念的狀態,人的念頭是前念滅,後念生,前不落後,後不超前,念生念滅,無常遷流,由於念念遷流的作用,使我們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生老病死,運轉不停,連綿不絕,相續不斷,故說「綿綿」。「若存」意為好像是存在。人的起心動念,虛妄不實,似有實無,緣起性空,故說「若存」。「用之不勤」,勤是盡的意思,盡心儘力謂之勤。不勤就是不盡,沒有盡頭。只要你使用,它能一直出現,沒有竭盡的時候。如同敲鐘一樣,人若一直不停的敲,鍾就會一直不停的響。同樣的道理,眾生如果一直不停的造作,大道就會一直不停的感應,生生不息,世世不滅,由生到死,會不停的往複循環。佛法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裡面沒有盡頭,人如果一直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苦海就會一直存在。什麼時候不再起心動念了,什麼時候不再造作了,當回過頭的時候,岸邊就出現在眼前。

我們要經常想想,「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這是個大問題。佛法告訴我們,凡夫在六道里生生死死,是酬業而來,是為「酬償業報」而來的。我們想想,這一句話確實不錯。你過去造善,這一生就很幸福,一生稱心如意,得的是善果。如果過去造的業不善,這一生的生活就很痛若,事事不順心,事事不如意。這就是「因果報應」,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事實真相之後,才能心安理得,不再怨天尤人。命里是富貴的,就安於富貴;命中是貧賤的,就安於貧賤。因為清楚事實真相後,心就安了;心安了後,人就定了;人定了,就能生智慧,生智慧才能改造命運,這是事實。過去世我們造的業,這一世要受報。真正明白之後,我現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縱然有惡報,很快就會報盡,使善業增長。如果是善的福,有時候不需要等到來生,這一生就能現前。

如果讀過《了凡四訓》,你就會知道,像了凡先生那樣修學,而有成就的人,在中國歷代不知道有多少,只是沒有寫書留下來而己。了凡先生是為了教導自己的孩子們,才把他的經歷寫出來,否則也不會將這些事在社會上宣揚。了凡先生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將他一生的命運,他是將整個命運都轉了過來。

佛家常說「佛事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我們去求,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要懂得理論與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沒有不感應,沒有求不到的。如果求不到,那麼其中一定有障礙,將障礙找出來,把障礙消除了之後,就有求必應了。《法華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乃至這部《道德經》都是教我們所求的,是真正是至高無上,是究竟圓滿的成佛的方法。成佛都能求得到,那些世間名聞利養、功名利祿、富貴長壽,那有求不到的?世上最難的是成佛、成菩薩,這些都能求到,何況其他。所以一定要懂得道理與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才能將業報身轉變成智報身。

所以,轉識成智是我們學道的目的,《壇經》說,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所以《壇經》說:「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有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大圓鏡智性清凈」,這個大圓鏡智就是大道、是自性,是我們的佛性、法性和真性,或者說是法界、法身。法界我們通常講法界性,法界性現的相就叫法身,這都是清凈的。自性清凈,沒有覺迷、沒有善惡、沒有禍福,什麼都沒有,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只是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世尊在《華嚴經》上讚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大圓鏡智性清凈。

「平等性智心無病」,轉識成智的關鍵,就在於轉第六識跟第七識。平等性智是第七識轉的,第七識的特點是執著,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有執著就不平等。自性清凈心本來是平等的,這一有執著,平等性智就沒有了,沒有不是真的就沒有了,而是迷失掉了,迷了以後這個智慧就不顯現了。現在我們要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八識的特點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當心念動的時候,自性就失去了清凈。「智」是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四智菩提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不是學來的,不是修來的,而是自性本來就有的。

我們現在是心有病,病出現在哪裡?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這就是病。順境裡面,會起貪心,想佔有、想控制;逆境裡面,會起瞋恚心、怨恨心、嫉妒心、貢高我慢心。還有一切不善的心,這是更嚴重的毒害心。這是心有病。轉過來之後,這個都沒有了,心就平等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沒有疾病,心裡健康。心無病就是菩提心現前。「識」把菩提心障礙了,轉過來之後,障礙去掉了,菩提心就現前。四智叫菩提,這叫大圓鏡,叫平等,叫妙觀察,叫成所作,四智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一樁事情兩個講法。所以我們要懂得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消除障礙。

「妙觀察智見非功」,這是用功第二個階段。根利的人他可以把六、七識同時轉變,這是根利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利根,我們可以先轉第七識,再轉第六識也行,也是好事情。第七是執著,第六是分別,所有一切的毛病都是出在這個地方。所以古來一些大德教導我們修行怎麼個修法?放下而已。第七識是執著,把執著放下,平等性智就現前;把分別放下,妙觀察智就現前。只要有分別,這個妙觀察智不會現前,因為它會產生障礙。如果還有執著,這個平等性智就不能現前。平等性智現前,這個地位是阿羅漢,是辟支佛;妙觀察智現前,這個地位是菩薩,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所以能把這兩句做到,就會超越六道。如果我們不肯放下?那就是造輪迴業,輪迴業是對一切人、事、物不肯放下自己的執著,不肯放下自己的分別,這是造輪迴業。分別執著就是輪迴業,無論是造善、造惡或者造無記業,統統叫輪迴業。如果是造善業,這是三善道受生;如果是造惡業,這是三惡道受報。出不了六道輪迴,只能在這裡頭生生世世,受因緣果報的限制,這是苦不堪言。

「成所作智同圓鏡」,成是成就,成就我們的所作。我們作的是佛的事業,它就成就佛的功德;我們所作的是凡夫的事業,它就成就凡夫的果報。所以在我們凡夫這前五識也成所作,成就我們所作的六道輪迴造作。我們要知道眼耳鼻舌身是造業的工具,它為什麼會造業?因為它是聽從第六識、第七識的指揮,聽從第六識的分別,聽從第七識的執著,是這兩個識在後面指揮它。身體的本身沒有善惡,它是辦事的,是聽從命令辦事。如果將第六、第七這兩個識轉變過來,那麼就是平等性來指揮它,就是妙觀察來指揮它,那它的成所作就是佛菩薩的事業。在八個識中五、八是果轉,六、七是因轉,因轉變過來之後,果會隨著轉變。

我們現在被命運控制,這是業報身,學佛學道的好處,就是將「業報身」轉變成「願力身」。如果不能轉變,我們讀道德經,就會白學了。轉成願力身,我們就是「乘願再來」,從今往後,我們的身是乘願再來的,會和老子釋迦牟尼佛一樣,是「乘大悲願力」再來,這是我們學道現前得到的好處與利益。「大悲」是對一切眾生,從前是業報身,念念為自己,事事為自己,起心動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為個人、為家庭,這是業報。從今之後,我們起心動念,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佛法為道學。佛法是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念念想如何將這個傳統的教育在世間推廣與發揚光大,使一切眾生都有機緣接受佛陀與老子的教育,修學佛陀與老子的教育,這就是將「業力」轉變成「願力」。


推薦閱讀:

覺悟 201~300則
要常常好運氣,須自心覺悟
說「我媽永遠是對的」的男人能嫁嗎?嫁人是需要覺悟的!
覺悟301~400則
世間覺悟歌

TAG:生死 | 覺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