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看到的世界,只是萬分之一

今天讀老金的公眾號,看到一句話:

「自從取關了所有廣告傳播類公眾號,屏蔽了傳播從業人員的朋友圈後的一個多月。我再也看不到所謂的刷爆朋友圈的廣告案例了。」

這句話很有意思。

很多業內所謂「刷爆朋友圈」「現象級案例」,斬獲了什麼什麼獎項,做到多少PV的作品,真的有那麼多人看嗎?

我回想了一下,每次看到類似這樣的東西,其實,源頭都是互聯網、廣告、傳播類的朋友。真正「刷爆」朋友圈的,整個2016年,大概也超不過10個。

這就是圈子的力量。

它讓我們緊密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卻也讓我們對外界產生誤判。

我們總會認為,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它就是什麼樣的,但實際上果真如此嗎?

大概是兩個月前,一篇來自GQ中國的文章《追蹤三個月,看MC天佑如何統治直播江湖》刷爆網路,將火遍YY生態的「喊麥」文化揭露在大眾面前。

很多人這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群MC,這麼一群聽眾,以這樣的內容,這樣的方式,統治著直播市場。

我將幾首經典的「喊麥」作品——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人飲酒醉》——發給幾位互聯網和文化行業的朋友,讓他們聽聽看。很快得到了他們的回應,總而言之,大概是下面兩種:

  1. 謙虛地表示自己欣賞不來;

  2. 「這種東西都能火?」

然而,不管怎麼說,不管有多少人覺得這些東西俗、難等大雅之堂,它們就是火了。

火的背後是什麼?其實是一種圈子的斷層。

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揣度外界的事物,但實際上,我們能看到的世界,只是萬分之一。

211、985畢業,出入高檔寫字樓,住著小區房,用著蘋果三件套,周末的消遣是逛街、購物、看演唱會——這樣的人,非常難以想像,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或許只有初中或小學文化,年齡在16到30歲之間,身份是服務員、街頭小販、車間工人,聽不懂我們掛在嘴邊的「消費升級」「互聯網+」,看不懂政經、科技新聞,唯一的興趣愛好,就是在休息的時候聽聽喊麥,給自己一點想像和期盼。

這些娛樂作品,或許很俗,文字水準很差,但對於這些人來說,卻是他們能夠接受、能夠理解、能夠真正認同的。

關鍵是什麼呢?這些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娛樂方式,永遠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裡面。

但他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多數人」,他們構成了市場的主力。

國內公關界的名人、羅輯思維背後推手申音,在一篇文章裡面,提到過兩位創業者,W和L。嗯,這裡的L不是我。

W從小就是天才少年,首都名牌大學畢業,在美國拿了碩士學位,回國創業之後,成了國內前沿科技的方向標。

相比之下,L做的事情,要「Low」得多。他從華南某所普通高校畢業,公司是做手機網遊的,聚焦的是農民工群體和珠三角的打工一族。他的用戶是這樣的人:拿著300元的山寨機,掙著2000的月薪,許多人連電腦都沒有。

但是,申音說:我所認識的投資人都對W的評價很高,但一旦要投錢,他們的首選都是L。

為什麼?因為精英市場,太小太小了。草根階層才是真正的市場。我們原以為中國的互聯網市場會是一個金字塔,但實際上,它更接近一顆圖釘。精英們站在釘子上,下面全都是草根階層。

我參加過一場活動,L也在,那時直播還沒火起來,GQ的文章也還沒有出來。他說:「你們最看好的直播平台是什麼?我認為是快手。在座可能沒有人聽過這款軟體,但是在三四線城市、農村、打工人群之中,快手是最流行的APP。你們可能覺得上面的主播很low、很土,但他們每人都擁有幾十萬幾百萬的粉絲。」

真正會火起來的,不是高雅的生活方式,而是最接地氣、最貼近人性本質需求的東西。

在知乎上,很多人問:為什麼網上有那麼多粗製濫造的頁游廣告?有的還能請來明星代言,但無論畫面、特效、遊戲性,都劣質得難以入目。真的有人會玩這種遊戲嗎?

不但有,而且很多,而且很多人一擲千金。

我在一家頁游公司的朋友告訴我,他帶的項目,每月的流水是八位數。一個項目上線幾個月就能回本,賺一陣子錢,等到土豪用戶不玩了,再換個外殼,重新上線,又是一個項目。

玩這些遊戲的是什麼人呢?

是各種在80、90年代,因為行業紅利和個人頭腦富起來的老闆。他們沒有精力去玩複雜的遊戲,更不願意投入過多的時間。他們想要的,就是即時的反饋,威壓一方的成就感,在遊戲中發泄現實生活的壓力和煩悶。

很多面向「精英」的遊戲,活得苟延殘喘。反而是這些簡單粗暴、以人性最核心需求(比如成就感、優越感)為吸引力的頁游和手游,賺得盆滿缽滿。

這才是我們所生存的世界。

現在的你,大學學歷,月薪不錯,坐在(或者躺在)舒適的家裡,用著不錯的手機,讀著這篇文章——也許你自己意識不到,但實際上,你已經是中國互聯網最頂端的5-10%人群了。

真正的「多數人」——他們的生活、喜好、習慣,我們或許根本都接觸不到。

把我們跟他們隔絕開來的東西,就叫做圈子。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朋友就是什麼樣的人,你接觸的、認識的就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圈子就是什麼樣的人——你接收到的一切信息,分析事物的視角、方法,認知世界的方式,全都是構建在這些基礎之上的。

當你所在的「圈子」,將信息變成一個內生循環——也就是說,你發出的信息,只有這個圈子裡的人能看到;你接收到的信息,也來自同一個圈子裡的人。這個時候,會怎麼樣?

舉個例子吧。

我在一篇舊文「貧窮的原因是什麼?」中提過:

貧窮,很多時候是這麼一個過程:它誕生於家庭,受環境的滋養成長,又反作用於意識,進一步把這種貧窮遺傳下去。

簡單來說,如果你出生在貧窮的環境中,周圍都是相似的環境,那麼,你就很難掙脫出來——因為你根本就不會有這個意識。你只會受到這種生活影響,成家,生子,撫養後代,繼續貧窮。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父母:跟他們說「孩子要上學」時,他們反問:為什麼要上學?上學花那麼多錢,現在出來打工,不是也挺好?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呢?因為他們身邊的人,他們看到的人,他們知道的人,都是這樣。

你跟他們說互聯網,說機遇,說大城市,說全球日新月異的變化,他們是沒有這個意識的。

這就是圈子的力量。

如果不是從固有的環境中掙脫出來,接觸到其他不同的人、不同的圈子,是沒有可能改變的。

用李普曼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個「擬態世界」。

這個概念,最早是李普曼用來描述媒介對現實世界的扭曲的,同樣很適合這個語境。

我們總會有一種傾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收到某個對象的信息越多,對它越了解,就會更傾向於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認知中,世界是這樣的:最核心是我們自己;最內層是我們的朋友、親人,身邊的人;更外層,是與我們處於同一階層的人;再往外,是我們嚮往的上一個階層。

至於那些不被我們了解的、不被我們的「圈子」所接納的群體,他們要麼不存在這個世界裡,要麼離我們極其遙遠。

儘管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就在我們的周圍,與我們發生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這就是「擬態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脫節。

這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大家都很熟悉了,今年震驚全球的兩大政治事件: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

為什麼絕大多數媒體和精英都猜錯了?他們愚蠢嗎?並不。他們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太久了,忘了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說了這麼多,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跳出來,跳出現在的圈子,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儘可能去接觸更廣闊、更現實的世界。

或許,你可以試試,跟穿梭在我們城市中的「隱形人」聊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研究他們的信息渠道,理解他們的思維和想法,真正去了解他們的訴求。

也就是說,想辦法,將自己的「擬態世界」,調適到與現實世界儘可能地接近。

我想,你的思維,一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推薦閱讀:

新藥引進等不起,地下制售博生機 自製救命葯
人類的非洲祖先如何走遍世界?DNA研究揭秘
為了編一個架空世界,需要儲備一定的地理知識,都需要哪些?盡量詳細深入一些。
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在世界處於什麼水平?
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莫過於母愛

TAG: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