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卷二)
【圖 一】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釋】: 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凈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凈,就是道,就是修行了。「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
【圖二】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釋】:芸芸眾生,人人都具足真如妙心,依此真心來修行,將來功行圓滿,決定成佛。這個心,上至佛祖下及眾生,是無差別的道理,是我們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來,我們眾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
【圖三】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釋】:說到修佛學佛修行,很多人認為,找個清靜的地方,遠離這個世間紅塵才可修,或者搞個閉關、出家才能修,卻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將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飯穿衣、種地砍柴、遊山玩水,無不是參禪悟道。如果離開現實生活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一切修行不能離開世間,離開世間的修行永不可能成就。
【圖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釋】:「深心」是指懇切的願心。要在佛法方面好好熏習,深心才發得起來。否則光聽法義,菩提願心雖然發起來了,沒經過充分薰習、磨練,過不久還會退心。人生會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考驗,會有很多讓人退心的機會。這個時候你不退心,就是進步。心定在不退上,這才是真正的深心,真正的定力。定力要在人世間的「八風」(利、衰、毀謗、榮譽、當面稱讚、譏笑、苦、樂)里磨練。很多人菩薩行的的口號喊得很響,一遇到打擊就一蹶不振,這不能叫深心。一個人發了大心,願大障也大,要善於在障礙中涵養自己的深心。
「奉塵剎」,剎指佛土,塵剎是說微塵那麼多的佛土。「將此深心奉塵剎」,把我們的深心奉獻給微塵數佛土的佛和眾生。心沒有形象,怎麼奉獻?通過事供養、法供養來表達,把你所有生命的時光、精力投入到弘法利生事業,奉獻給佛和眾生。
【圖 五】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釋】:我們能在這一生得人身,機緣非常難得、非常可貴。可貴在哪裡?可貴在人類容易覺悟。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緣,這個機緣並不長,人生的壽命很短促,活一百歲的人很稀少,縱然活一百歲,也是一彈指、一剎那而已。壽命很短,顯得這個機緣格外的可貴,得人身如果不聞佛法,那真可惜!我們想想,得人身而沒有機緣聞佛法,實在是佔大多數。今天佛法借著科學技術,普遍向全世界宣揚,這個世界的眾生有福,無論他信與不信,「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世間人有福。雖然如此,能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這是真的成就;不能脫離,這一輪迴不知道輪迴到哪一劫才能夠再得人身。既然我們得了人身,又聞到了佛法,那麼我們就一定要發大心——發大菩提心。我們要學佛、學菩薩;成大菩薩、成圓滿佛;不要學羅漢、做自了漢。我們要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慈精神和大悲願力,就一定能成佛,這是佛說的。
【圖 六】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釋】:公案:當年六祖慧能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後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慧能的詩偈做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因此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會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痴,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
【圖七】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當作如是觀。
【釋】:先解釋「有為法」
【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無為法】有因緣造作之法,叫做「有為法」,無因緣造作之法,即叫做「無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滅變異的有為法,最後六法,才是清凈寂滅的無為法,也叫做「真如實相」。事物是無常壞滅的,一切現實中的事物也是一樣,在不斷變化,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人們所看到,所理解,所認識的,只是當前的一種狀態,而不是真正認識到某個事物,一切事物都只是一種狀態而已,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它們,水的波浪,閃電乃至一切,都是虛妄暫有,故如夢幻泡沫,並不「實在」。這種虛妄的分別之性,就是「無明」,也就是佛所說的「眼病」,執著於眼前暫時所看到的東西為「實在」,就會生出無盡的煩惱,迷失本來純凈妙明的自在真心。
【圖八】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釋】:《金剛經》上的一首四句偈頌,目的在於破除眾生在相上的執著。佛祖於菩提樹下證道時,說了一句話道破天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只要放下妄想執著,背塵合覺,就能回歸本來面貌,本來就是佛啊。所以說在六識的範疇尋求成就佛道,執著於外相,心外求法,是不能成就的。學佛就是修心,佛法需向心內求。
【圖 九】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無論經歷多長的時間(劫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單位),自己所作的善業惡業都不會消亡,以這些業為因,遇到合適的條件,就會感受相應的善惡果報(如種子是因,合適的水、土、陽光、溫度、空氣為緣,到一定時候種子就能生長開花結出相應的果,業也是一樣)。業周遍一切。因緣果報的規律真實不虛。
【圖十】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
諸佛的教導不是讓我們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以智慧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尋找中道的解決方式。做好我們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維去發現和分析乃至解決,則是我們自己的覺醒、覺察而後最終覺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自凈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圖十一】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切菩薩於因位時所應發起的四種廣大之願,故又稱總願。又作四弘願、四弘行願、四弘願行、四弘誓願、。有關四弘願之內容與解釋,國內一般採用六祖壇經之說,即:(1)眾生無邊誓願度,謂菩薩誓願救度一切眾生。(2)煩惱無盡誓願斷,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3)法門無量誓願學,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4)佛道無上誓願成,謂菩薩誓願證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願可配於苦、集、滅、道四諦,前一誓願為利他,後三誓願為自利。
【圖 十二】
【開經偈】 武則天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讚揚佛法的教理無上甚深,無上就是指世間沒有一種學問可以超越佛教的義理。「百千萬劫難遭遇」,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世舍了人身,來生是否還能再來做人那就難保了。一切要看我們現在所造的是什麼業,萬一造了惡業,很容易就進入畜生、餓鬼、地獄道,根本沒有機會聞修佛法,得道解脫。「我今見聞得受持」,既然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地追求與研究佛法,依照佛的教法來奉行與修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學佛者受持佛法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徹底了解如來的真實教理,信、解、行、證,趣入佛道。
這首偈語乃唐皇武則天所做。這首偈可以說是充分地表達了輪迴迷途的眾生有幸見聞佛法時的歡喜。數百年來雖有許多人曾經試圖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不比原作,可見這首詩偈之精妙。頌流傳至今,並成為眾多修行人頌經之前必不可少的發願文。千百年後的今天,大凡佛教寺院,在家居士,每天在未誦經文以前,都要先念這四句「開經偈」。
推薦閱讀:
※滿載祝福關愛 聖誕節祝福簡訊集錦【圖
※父親節,對爸爸說出你的愛【圖文】
※【圖】龍鳳吉祥
※鞋子怎麼穿能穿出好風水【圖】
※僅此情花一朵,只待你收藏在心【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