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周總理一生不回故鄉的真正原因!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淮安。從此,他再沒有回往過。  周恩來的秘書之一王伏林曾回憶說:「總理離家後,固然沒有回過一次,但他經常思念淮安,思念家鄉。那年,總理從廣州飛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時,特地走到駕駛艙中,從飛機上看淮安。」那是1959年元月,當時駕駛員降低了飛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盤旋了三圈。周的衛士長成元功當時也在機上,成將周扶回座位,周一言未發,陷入沉思。後來,周對身邊工作職員說:「淮安的變化不大,大運河、(文峰)寶塔、鎮淮樓都還在,只有南門大街似乎變寬了。」  兒時每識一字都裝斗里  周家到周恩來這一輩,在淮安已是第四代。1898年3月5日,周誕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城(今楚州區)內駙馬巷的周家大院。  周父名周貽能,娶清河知縣萬青選的第12個女兒萬冬兒為妻。萬冬兒即周生母,外家人稱她為「十二姑」。  周恩來乳名「大鸞」。周家的後人從上輩那裡聽說,周出生前,周母夢到一隻大鳥飛入自己懷中,當夜便生下了周。《山海經》稱:「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這個傳統的中國家庭,以為萬冬兒的夢乃是吉兆,遂給這孩子起名「大鸞」。  周在8個月大時,因叔父周貽淦重病,為了「沖喜」,過繼過往。於是周有了自稱的「兩個母親」,生母萬冬兒和嗣母陳氏。  周恩來5歲時即進入塾館,而當時在淮安已有12所新式學堂。入塾之前,嗣母陳氏已教周認字念詩。陳氏教育手段很特別,每次周熟悉一個字後就裝進一隻小柳斗里,這隻柳斗現收躲於南京博物院。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周6歲,這一年,周家發了一筆意外之財。那年的春節,周貽能帶著妻子萬冬兒和三個孩子往30里外的清江浦萬家走親戚。初二那天,周父和周的十八舅,見街上有賣彩票的,兩人湊份子花50文銅錢,買了一張漢口鼎隆銀號發行的彩票。    開獎時,意外中彩了,獲得當時的天文數字獎金一萬元現大洋。周貽能其時又在湖北謀得一份差事,遂赴漢口領獎。周家中大獎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來,親朋上門祝賀,吃吃喝喝,加上萬冬兒是千金小姐出身,大手大腳慣了,所得的5000塊大洋很快就花光了。  從漢口領獎回來後,生母、嗣母帶著幾個孩子離開楚州,「躲」到周在清河的外婆家。進了萬家公館,周與表哥萬敘生等一道學習。作業完成後,便與萬敘生一起出往放鴿子玩。1950年,萬敘生往北京中南海西花廳看看已是國務院總理的「翔宇表弟」時,周開頭就問:「你還記得教我做鴿哨的事嗎?」  但中彩以後,周家的家道開始中落。不久,萬家也不能住了,他們住到了嗣母陳氏的外家「陳家花園」。  這次中彩,影響了周以後的決策行為:「得彩票,完全是曇花一現,我小時看到這狀況就想,為什麼前後有這麼大的變化,所以我最反對彩票了。」內地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才恢復彩票。「彩票太壞了,助長人的僥倖心理和不勞而獲的思想,一提彩票我就煩,所以現在我把彩票廢了,我要報復舊社會的彩票。」  周恩來有四位母親  周生母萬冬兒在35歲時即患肺結核病死,其時周只有8歲。周后來談到生母的死因時稱:「我家在祖父往世後,每況愈下,母親因操勞過度成疾。」幾個月後,嗣母陳氏也因染上同樣的疾病離世。兩位母親往世後,周不能再住在清河,在離開兩年後,又回到了在楚州的周家老宅子。  周貽能常年在外找事,無法照顧家庭,周與兩個弟弟後來由八嬸母管教。周家此時已無私塾,周便到離駙馬巷不遠的表舅龔蔭蓀家私塾「借讀」。  龔蔭蓀是一位有愛國思想的人,同情、支持孫中山的主張,結識了同盟會成員,還曾變賣家產資助革命黨的活動,龔後來因此被抄家。後來很多論者以為,就是在這段時間,周的思想受到了影響,產生了「革命」的想法。但這種觀點現在一些大陸學者已產生懷疑,淮安周恩來鄧穎超研究會秘書長徐忠以為,周的革命思想啟蒙應該是在走出淮安以後。周自己亦稱:「12歲以前我受的完全是封建教育。」  在龔家學習時,周的一個收穫是練得一手好字;另一收穫是又有一位新媽媽,即表舅媽蔡氏。  據江蘇省周恩來研究會常務理事秦九鳳的考證,當時龔家以為周「命硬」,生母、嗣父、嗣母都早歲而亡,要讓周這孩子長壽,得認一個能留住他的乾娘。正好表舅媽蔡氏生肖屬「牛」,「牛」諧音「留」,蔡氏又喜歡大鵬鳥,於是便在周10歲生日那天,認周做了乾兒子。  這樣,生母萬冬兒、嗣母陳氏、乾媽蔡氏,加上當年的乳母蔣江氏,周在成長過程中,實際先後受到四位母親的影響。  未回淮安之謎  真正改變周恩來命運的是1910年。是年4月,汪精衛等人刺殺載灃未遂被捕,轟動全國。周在這一年的春天,被四伯周貽賡接到東北。這次離開淮安,周終其一生,再也沒有回過淮安。  1946年,周曾有機會回淮安家鄉。當時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到南京,南京到淮安只有300里。1950年1月,周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一個會議上說:「那時我就很想從南京回到淮安看看,由於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  據周的貼身警衛韓福裕於1991年10月講述,當時周主要考慮三點,一是擔心支屬被國民黨迫害,二是怕給地方土改帶來困難,加上時局不穩,未能成行,「沒有到我母親的墳前盡我做兒子的一份孝道」。韓稱,周曾表示,現在全國解放了,「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往看看的!」  於1949年後成為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卻也一直未回淮安。1958年曾盛傳周要回淮安看看,於是當地官方拓寬了南門大街,又將周記憶中的鎮淮樓改造成獨棟的樓宇,所以1959年周在飛機上俯瞰淮安時,感覺「南門大街似乎變寬了」。  1960年,在北京接見家鄉幹部時,周稱:「我很想回往看看,從12歲離開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1961年9月,周恩來在廬山開會,往看看住在四周的表妹萬貞時,萬的嗣子鍾則朱曾問「七舅」(指周)為什麼不回往。周搖搖頭說:「現在不能回往。一回往就找麻煩,親戚們全找來了。我滿足不了他們。我要等到大家的生活都進步了,我再回往。」  周不只自己不回家,還阻止弟弟周恩壽回往。周是怕給組織上添麻煩,而且周家在地方也是大戶人家,「衣錦還鄉」,影響不好。周恩壽夫妻死後才得以「回家」,把骨灰葬到了淮安。  周恩來出錢讓當地平掉祖墳  「我家有一點墳地,落在何方,我已經記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墳,有人認出,請即採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徵求我的意見。我先此函告為證。個人家事,麻煩你們甚多,謹致謝意,順祝健康!」1958年6月29日,周恩來親筆給時任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及淮安縣委寫信,希看當地平掉周家祖墳。秦九鳳稱,此後,周先後幾次提出平祖墳的要求,但直到1965年春節除夕,才真正如願。如今,淮安當地撥款50餘萬元人民幣,用於周家祖墳的建設和保護。  周的祖父母、堂祖父母、嗣父母、生母等人,均葬於這塊祖塋地。秦九鳳稱,周祖籍浙江紹興,曾祖父周光勛、周光燾兄弟倆並未葬於此地,而是回葬於紹興城外凰獅子山,「落葉回根」。  當年參加平墳、現已74歲的村民夏殿坤說,當時還是生產隊編製,隊員接到大隊幹部的平墳通知覺得很忽然。由於要過年了,生產隊已不再上工。聽說要平掉周總理的祖墳,當地人都不敢幹,也不願干。特別是聽說要將周已逝先人的棺木降下深埋,不少社員都想不通。當地人迷信,「降棺」就是「降官」。  由於天冷地凍,土地十分堅硬,參加平墳的社員只得用鐵錛掘開硬土,挖到上午10時,終於挖開了7座墳,7座墳內共有13口棺材。由於棺材太重,在無法起抬的情況下,有人向當地的供電所借來了鐵葫蘆(註:一種能吊重物的鐵滑輪),才將一口口棺木吊離原位。當時挖起的棺木頂頭均有紅漆寫的死者的姓名、出生和逝世的年月日,但由於當時大家忙於深埋,無人留意記錄死者姓名。  夏殿坤稱,當時的平墳實行承包制,四五個人一組,各負責一座墳,哪組先處置好哪組先回家過年。夏所在的那個組最辛勞,是周祖父的宅兆,周祖父生前娶有一妻一妾,所以是一墳三棺。周祖父棺材又沉又大,兩次抬斷了耙桿和木棍。  夏稱,這次平墳並不是義務勞動,參加平墳的社員事後每人領到了一元人民幣的辛勞費。這筆錢是周委託辦公室寄到淮安的,還有青苗損失賠償費,共計70元人民幣。給這筆錢,當地人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以周的人品,不願意白用集體的勞動力;二是當地迷信以為,挖祖墳是犯忌,一般人是不會幹的,周家得花錢請人才能消災。  周當時不只要平淮安的祖墳,還要平掉紹興曾祖父周光勛的墳。當時,紹興方面與淮安一樣,不肯平周家祖墳,看到周光勛的墳已襤褸不堪了,還預備重修。周對家人說:「我告訴他們不準修墳,要平墳,最少不準修。假如他們修,我一定要付錢,二是仍要平掉。當然對平墳的題目,也不能由我一個人決定,以後如有機會到紹興,我要找本家開個會,共同研究把墳平了。」此後,全國上下掀起了大規模的「平墳還田」運動。
推薦閱讀:

故鄉情
我羨慕那些來自鄉村的人
春風又綠了麥田
人是故鄉親,月是中秋明
揭秘:周恩來一生不回故鄉的真正原因(2)

TAG:原因 | 故鄉 | 一生 | 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