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進步值得信仰 (評論: 十月圍城)
06-03
現在是2009年,華麗麗的建國六十年,熒屏與熒幕上都充滿了DANG單方面的回憶與歌頌,按照我老爹的總結就是:全面展示我們如何弄倒國民黨。 今年秋天,我陪朋友一起看赫赫有名的獻禮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她從小到大是個好孩子,學習好,思想好,行為積極上進,黨員,國家機關從業人員,不看毒草,不聽靡靡之音,更不會有絲毫反動思想。 我們一起看到影片中的瞿恩就義,孫淳叔叔一邊喊著口號一邊倒下。我朋友鬨笑起來嗤之以鼻:真假,太假了,你說是不是?!我說不是的,雖然你不相信,但是當時這位瞿恩的原型叫做瞿秋白,他的確是唱著國際歌,喊著共產主義萬歲死掉的。DANG今天很操蛋,並不代表所有信仰這種主義的人都很操蛋。 從什麼時候開始,連好孩子們也開始什麼都不相信。 不相信有人會為了主義而慷慨赴死; 不相信有人會大公無私捨身取義; 不相信有人立志為生民請命為萬世開太平。 執政者將自身的理想與主義抬得越高,我們所感受到現實的就越荒謬,實用主義君臨時代,娛樂精神空前風行。 文革時,家鄉有青年在街頭打鬧嬉戲,高喊著:你們敢打革命爺,你們敢打革命姐。至此,「革命」再也不是一個神聖的詞語,它完全淪為一個笑話。 我們還沒開始建構,就已經開心地擁抱解構,我們還沒開始做夢,就已經嘲笑理想,我們還沒學會相信,就開始提防欺騙。最終我們打倒了神聖,最終我們熱情地擁抱庸俗,最終未能建築起自身核心價值的社會,不可避免地以大量物質享受來彌補空虛與維持穩定,我們被忽悠太久,產生最大惡果不是我們笨了,而是我們奸詐了,我們誰也不相信包括自己。 一直以來,我不喜歡革命,我恐懼它巨大的破壞力,我厭惡它的血腥後果,我討厭它可以隨時成為攻擊異己的工具,我更憎惡它隨時變化的面孔,吞噬自身兒女時比吞噬敵人更加兇狠。 一直以來,我不喜歡主義,尤其那些認為自身的道路才是人類終結目的的主義,當他們被壓迫的時候他們表演得如此純潔理想,當他們成為主流,他們所表現出的排外性與空前專制往往比前任統治者更甚。 所以,我看《十月圍城》不僅僅是抱著八卦的心態,更是因為被它片花中孫中山的一段獨白給觸到。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應該說這是我見過的關於革命最好的解讀,它讓我在某種程度上,終於和「革命」這個詞握手言和。 我可以厭惡革命,可以反對主義,但是對於革命者,對於為主義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主義吞噬的人們,我心懷尊重。 我今日之所感所知所思所享,無不來自於百年來這些努力去實現臆想中「中國明天」的人們。他們或偉大或淺薄或愚蠢或無私或卑劣或聰明或成功或失敗或一代領袖或千古罪人,我可以評判他們,同時心懷某種敬畏與感激。 我們已經無法體會到當初那些熱情,因為我們失去了那個感知熱情的時代環境。 革命、民主、自由、主義、共和、共產、大同……都是曾經被用以呼喚理性、現代性、個性、人性與新的時代,同時也這些詞也被用以喚起多數人的暴力,用以鞏固權力,用以踐踏權利與扭曲人性、創造同質化。 就在不遠的年代裡,人們感知國家的衰敗與無望,人們有著各自臆想的正義與理想,人們為了捍衛思想而廝殺,當思想成為組織,人們捲入其中,最終組織的榮衰代替了思想的成敗,最終組織的目的代替了過程的正義,組織代替了理想,成為正義本身。 《十月圍城》中,革命者臆想著只要保衛組織,保衛領袖就等於保衛正義,於是可以欺詐義士作為誘餌引開殺手,清廷官員臆想著只要保衛朝廷統治與社會的安穩就等於保衛正義,於是可以大開殺戒血流成河。 相同的是,他們都認為自身是正義。 影片的主角並不是這「正義」的雙方,而是那些為了這場理想之爭、,明天之爭而付出生命的小人物,他們倒在政黨、革命家、政治家、軍閥、黨魁、知識分子、大商人們叱吒風雲的舞台下,他們是渺小的配角,他們所求的無非是俗世幸福,而時代給了他們一個小時,去成就歷史。 我總是想起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關於馬賽曲的故事,馬賽曲的作者一生除了寫出這首歌之外乏善可陳。彷彿時代在兩個小時的時間中選擇了那個普通的人物,借他的手寫出來這偉大的旋律。 或許,在中國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個偉大的組織;或許,在中國社會的方向抉擇中,我們總是抽到下下籤;或許,我們任何一個機會都導向失敗;或許。我們總是一遍遍重複著歷史的錯誤與悲劇;或許,我們至今還不知自己來自何方,去向何處。 在衰敗、痛苦與危機重重的年代裡,青年們「閉上眼就能看到中國的明天」,這種深刻的幸福與樂觀,在今天的我們從未體會過。 去年回家時在飛機上讀顧准,在生命的倒數第二年,他在信件中和自己的弟弟探討「終極目的」這一命題—— 「從來都沒有什麼終極目的,有的,只是社會的進步。」 從來都沒有任何一個人,一個組織,一種主義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也沒有任何一個人,一個組織,一種主義值得你去放棄自身的判斷力。也沒有任何一個人,一個組織,一種主義能夠替代進步本身。 所以,值得信仰的是進步本身,而不是任何標榜「進步」的組織。 今天的主流,無非也是昨日的異端,今天的異端,也許就是明日的主流。 歸根結底,時代一定會以自己的方式向前進步,任何人「萬萬歲」的說夢,任何組織「代表人民」的意淫,任何主義「永遠先進」的自欺欺人,最終都會落敗於時代的力量,這或許是我們僅存的樂觀與希望所在。 前段時間,我還很得瑟地數落過香港影業,演員凋敝,市場縮水,一線花旦均被大陸包攬,香港導演只能來大陸找投資、找演員、找市場。 現在看來,對比剛剛上映的《三槍》,我覺得張藝謀可以找塊豆腐撞撞。相比較大陸導演在「大片」中每況愈下的表現,儘管資金缺、市場缺、演員缺,香港電影依舊完勝。內地的投資,內地的演員,卻進一步成就了香港這座城市,香港電影人不可撼動的文化地標位置。、 我雖然有點難過,但是不得不服,也不得不承認—— 我一直希望中國影壇出現《十月圍城》這樣的片子。 它觸及了我一直很感興趣的時代與人物,同時它很好看。 在中國這麼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我們值得驕傲的不僅僅是那些老祖宗的家底,更是自晚清以來為中國明天而不斷奮鬥的人們,儘管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臆想的正義與未來,儘管並非每個人都被時代所青睞,但是他們卻代表著進步的可能性。 小時候不喜歡讀近代史,憋屈而令人心煩,古代史多好,我們多牛x,我們是世界第一。 現在能慢慢體會到,讀懂它,才會真正理解今日之中國從何而來,才能有資格去思索今日之中國向何而去。 可惜,對於那段歷史,我們缺乏空間去探求,媒體議題缺失,社會平台狹小,它沉入戲說、樣板戲、娛樂的海洋深處。 找不到一個社會的普世價值不可怕,可怕連尋找價值的人都沒有,可怕的是我們連探討它的空間都沒有,更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探討它的興趣。 革命成功了,民主不一定會來。 一個黨成功了,民主不一定會來。 一個主義成功了,民主不一定會來。 千千萬萬人死去,民主不一定會來。 甚至我們知道,民主只是個孩子,它能被不同主義,不同黨派抱來抱去,被打扮成不同摸樣。 但是如果我們失去了對民主的興趣,我們失去了對進步的相信,我們無法正視在追尋民主與進步中的鮮血、失誤、愚蠢、卑劣與其他種種最壞的事情,我們永遠不值得去享受它的光明與幸福。 瑪麗蓮夢露說的好,如果你無法忍受我最壞的一面,你也無法得到我最好的一面。 古往今來,所有讓人奉獻才華、勇氣、激情乃至生命的美好事物皆如此。 在看完《人間正道是滄桑》之後,我去查了查瞿秋白的故事,在他生命的最後關頭,他寫了最後的文章《多餘的話》,他說如果他還有生存的機會,他寧願做一個普通的學者與知識分子。那一瞬間,相對於我DANG那些最終走上歷史前台的男一號們,這位最終死在歷史中的男配角顯得更為親近。他不再是曾經的黨魁,他也無非是時代選中的一個普通人。 所以,容我最後再推薦一次《十月圍城》,一部關於時代中普通人抉擇的影片—— 這是一部很有誠意的片子。 這部片子節奏緊湊且台詞功力非常出色。 這部片子終於實現了「一個好看的故事」和「一個深刻的故事」的融合。 這部片子中不少演員貢獻了迄今為止最優秀的表演,尤其是王學圻與甄子丹。 這部片子以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運最終書寫了一個宏偉的命題。 這部片子內涵極其豐富,導致於我在觀影途中,腦海中不斷浮現各式各樣的人物與姓名。 這部片子沒有單方面歌頌革命,也不是簡單的正邪之戰或者好壞之爭。 這部片子沒有我寫的這麼沉重,相反它很商業,它非常好看。 …… 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評,也是我打出的第一個評級。 並非我看的其他影片不足以打動我,而是從這部影片開始,我看到了華語電影的某種可能性,我看到了「民主、革命、主義、未來……」這些辭彙重新以嚴肅姿態回歸主流議題的可能性,即使有人是為了去看偶像,有人是為了去看笑話,有人是為了去看武打,只要有人去看,我還是看到了思考的可能性,看到在這個娛樂時代中,我們願意再次擁抱沉重的可能性。 鑒於以上珍貴的可能性,我給它五顆星。 值得迷信的不是陳可辛,也不是香港電影,而是終究會到來的進步,更是精神不滅的薪盡火傳。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信仰?現在的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
※道教為什麼式微?
※作為基督徒,你信主後有哪些改變?
※這些標誌分別代表哪些宗教?
※為何幾乎所有宗教,人要進天堂必須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