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不清的太極拳---張方

說不清的太極拳---張方(2007-05-14 23:12:52)

轉載

分類:太極拳

一、說不清的太極拳     都說太極拳創於明朝丹士張三丰,更有吳圖南先生在20世紀初就考證出了太極拳最早始於南朝的韓拱月,可惜在南北朝之後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卻找不出有關流傳的記載,在明朝武術家戚斷光的《紀效新書》中曆數了「古今拳家」,卻不見太極拳的蹤跡。甚至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成後,逢人問所學何拳,答曰:綿拳。伊仍不知太極為何物。咸豐年間,武氏推薦楊露禪雲京城教拳時,有拳師請楊一試身手,楊仍自稱所學綿拳,除石人、木人、鐵人不能打外,余者皆不在話下。在號稱中國太極拳發祥地的河北永年也有很多人稱太極拳為「綿拳」或「沾拳」。  有武史大家顧留馨和唐豪者考證出太極拳起源於河南陳家溝,可首次將陳家拳命名為陳氏太極拳的陳家傳人陳鑫卻是楊露禪和武禹襄的晚輩,是距武禹襄發現王宗岳的拳論半個世紀後。在1919年陳鑫才寫出《太極拳研究》一書中也說「此歌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辭顯受戚繼光《拳經》的影響。」歌辭的內容跟太極拳不貼邊兒。陳氏拳以炮捶為主,參以洪洞通背的拳譜理法。唐豪去陳家溝查證後說,陳鑫手中有一本《心意六合拳譜》,陳鑫以此參照創編了陳氏拳的《三三拳譜》。筆者系戴家心意拳嫡傳,查唐豪在陳鑫處所抄的拳譜目錄,此拳譜系南山鄭氏傳王自誠等人的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成書年代當在乾隆四十四年之後。拳譜里雖有曹繼武的《六合十大要序》,但更多的則是少林拳學的內功,尚沒完全脫離少林心意把的母胎,與今天的太極拳原理相去甚遠。如果陳鑫家傳的拳法真是一脈相承的太極拳,幾代人的傳承不可能沒有自成一派的拳理、拳法吧,又何必去參照《心意六合拳譜》呢!  十多年前在楊禹廷大師的入室弟子王輝璞先生的門下學藝時,有同門的師兄弟謝禎(全國吳式太極拳冠軍)曾教我吳式太極快拳。謝禎得之於馬岳梁先生的悉心傳授,但輝璞先生卻不主張我練吳式太極快拳,認為快拳練不出太極拳的功夫,他本人沒學過任何「太極快拳」或「太極長拳」。而馬岳梁先生傳授謝禎時曾講過:所謂快拳就是早年楊露禪傳給全佑的拳架,今天的吳式太極拳既是從楊家傳的拳演變而來。謝禎演練的吳式快拳輕靈迅急,發勁冷脆,與今天南北兩派的吳式太極拳都不一樣。無獨有偶,楊家也傳有快練的長拳和小架,也有跳躍和發勁等練法,與陳家溝的拳法真是如出一轍,那麼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拳時是否知道自己所學的是太極拳?如果他學的真是太極拳?不可能在陳家溝練了幾十年後還說自己學的是「綿拳」或是「長拳」吧!今天的楊式太極拳已無疑是太極拳的四大流派之一了,但最初楊露禪所學的拳法卻不應該稱之為「太極拳」。  有說趙堡太極拳是現存最古老的太極拳種,它的傳承能夠說明太極拳起源於道家而源遠流長的發展史。翻開趙堡太極拳最具權威性的資料《太極拳正宗》一書,作者杜元化是任長春的弟子,而任長春與武禹襄是同門師兄弟,都是陳清萍的弟子。《太極拳正宗》的成書年代是在1935年之後,距其師伯武禹襄在舞陽得王宗岳拳論後創編太極拳架相隔了七十多年。杜元化肯定了解武、李二家太極拳譜的部分內容,而武式太極拳也已經開始傳播。然而在杜元化的《太極拳正宗》里卻只有一篇所謂陳清萍的《太極拳總論》,不見張三丰和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既然趙堡的太極拳是張三丰傳王宗岳再傳蔣發,蔣發傳趙堡和陳家溝,那麼這二地的傳人們為何沒有傳承祖師的經典拳譜呢?  筆者斗膽做一假設:在武禹襄探兄於舞陽縣發現王宗岳拳論之前中國根本就沒有太極拳,是王宗岳的拳論點化了武禹襄,使學貫黃老和程朱理學的大秀才武禹襄用太極陰陽學說將自己所學的綿拳(或長拳或炮捶)改頭換面,使之老幼咸宜,養生與技擊並重,又將其賦予了道家丹學和文化內涵,方名曰:太極拳。筆者的這番怪論肯定會遭到太極拳各大門派的有識之士們的抨擊。但各位方家和學者們,誰又能將太極拳的源流說得清楚呢?    二、練不成的太極拳     太極拳的健身功能似乎不容置疑,筆者也有親身體會。1975年筆者得了一場怪病,回北京外祖父家休養,外祖父在年近六十歲時被醫院查出胃癌,做手術後隨一位陳姓老友習太極拳。這位陳老先生原籍四川,青年時在鏢局裡做過鏢師,以峨嵋派功夫為看家本領,精通多種拳械。經外祖父引見,我拜入陳師爺的門下(比我外祖父還年長十餘歲)系統學習峨嵋派功夫,也兼練太極拳。陳老先生傳的太極拳很簡練,也就十幾個勢子,都是抱著球左轉右轉,與目前流行的傳統太極拳那豐富多彩的拳架和功夫不能同日而語,只能算是較原始的道家健身術。不過陳老先生說過:過去山上的老道是先抱著木球練,再換泥球,最後是石球。我和外祖父均沒下這樣的功夫,我的身體就練好了,外祖父的胃癌也沒複發,一直活到1986年才因老年病去世。  然而後來筆者系統修習和研究太極拳後,卻發現不僅我身邊的很多練家們下了幾十年的功夫內氣沒練出來,反而身體卻成了亞健康狀態,而且查一下歷史上幾位著名宗師的生卒年和健康史,你會發現這些大師們並不長壽,武式如武禹襄(1812-1880年)68歲,李亦 (1832-1892年)60歲,郝月如(1875-1935年)60歲。吳式的創始人全佑 (1834-1902年)68歲,而楊式的楊班候(1837-1892)55歲,楊澄浦(1883-1936)卻僅活了53歲。這些大師們或是本門派的開派者,或是本門派的掌門人,功夫高深莫測、登峰造極,但他們的離世卻並非無疾而終的仙逝,皆是因病故去。據說楊澄浦四十多歲時就腹大如鼓,體重超過二百斤,按現代醫學看,大師屬於肥胖症類型。再看楊澄浦和吳鑒泉二位大師遺下的拳照,則有不能收臀坐胯之弊,與當代競技派的全國冠軍們的拳架不堪相比。雖然二位大師的功夫名藻華夏,但以太極拳養生功能的標準和現代運動學的理論來看,這兩位大師卻不值後學者頂禮膜拜,似乎太極拳的養生和技擊兩種功能不可兼得。  在先師王輝璞編撰的《吳式太極拳》一書中有「太極拳史小記」一欄,內載「武當嫡派內家真傳太極神功目錄」,第七、八卷為玄功之宗旨,有「南官之秘法,乃紫 府靈文,仙家密寶也」。這本拳譜的原本我見過一次,是太極拳與道家丹學相結合的修練方法,拳譜雖照例假託張三丰遺傳,但據我看不過是百年之內的高人偽作。很多太極拳家都以鍊氣化丹為終極目的,輝璞也確實在丹田處煉出了一個球,並能旋轉,但卻沒能返老還童,得享天年,王輝璞先生(1912-1995年)83 歲時因感冒腹瀉而去世。武式太極拳的另一位宗師霍夢魁先生(永年李福蔭先師的弟子)也是煉丹有成者,可惜也是同輝璞先生一樣因腹瀉而過世。看來通過修鍊太極拳而得道成仙只是一種美好願望,至於能延長壽命者也不過吳圖南和楊禹廷等大師廖廖數人而已。  太極拳難以練成的原因還有就是在理法上雖無可挑剔,可在練法上卻繁雜混亂,各派均持己說,相互之間排斥否定。舉楊澄浦的練法十要和武禹襄的身法八要中的幾項,各派所持的理解就有很多相左之處。  1.提頂:A虛領 B實領 C松頂 D拔頂  2.吊襠:A提肛 B提會陰 C翻小腹 D提尿道,還有如裹初、開襠、圓襠之說。  3.松胯:A開胯 B縮胯 C裹胯 D胯 E沉胯  4.含胸:A松胸 B擴胸 C垂胸 D吸胸  5.拔背:A松背 B隆背 C拔大椎 D圓背 E貼背  以上僅列出練法中的一小部分,均是摘抄自近百年來各種太極拳著作。都說太極拳難練,這麼多相互矛盾的練法叫你無法適從,你怎麼可能練成?於是有人說練太極拳要跟著感覺走。    三、打不了的太極拳     太極拳素以「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吸引武學後生,但是不用力不等於不用勁。周身鬆開,節節貫通求的就是一個整勁,否則不能技擊,至於「四兩撥千 斤」的技擊方法,筆者認定早在中國古代的各家槍法中就都用「以巧破千斤」做為使槍的準則了,筆者所學的心意門的岳武穆槍法和八卦門的雙頭蛇均有圈槍母式,先輩名家明言:槍既一圈矣。槍法中的纏、拿就是以柔克剛、沾連粘隨和「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擊方法,由此可知這種技擊方法非太極拳獨擅專用。認真研究起來,從技擊角度上看,太極拳並無超越其他優秀拳種之處,如八卦、形意及南派的白鶴、詠春等。  而在實戰檢驗中,清朝雖有楊露禪號稱「神拳」和楊 班侯「天下無敵」的傳聞,可是當今的自由搏擊和散打全國冠軍中卻無一人是以太極功夫傲視群雄者。20世紀60年代有吳式太極拳南派掌門人吳公儀接受白鶴門掌門人陳克夫的挑戰,雙方在澳門擺擂台較量。比武中陳克夫被擊中鼻子出血,而吳公儀也被打掉了假牙且中拳的點數也不比對方少,吳氏太極的柔化功夫並未能體現出來,因此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和引進落空及以柔克剛的技擊專長,也就不能不讓人產生懷疑了。郝為真先生的大弟子閻志高先師在20世紀50年代來瀋陽設場執教時,曾挫敗數十位各大門派的高手,但據當年在場親眼目睹過的前輩講:閻老師與習練太極拳的搭手試勁用的是太極拳之法,而與更多的拳師們放手相搏時,形意、八卦和長拳什麼都用,看不出路數,沒有什麼沾連相隨、不丟不頂,出手就將對方放倒。閻先師的嫡傳弟子陳明潔(雲玥)先生是戴家心意拳的主要傳人,也是程派八卦拳的重要傳人,一生中也多次與各門派的高手較技,據他的弟子王善德先生講:陳先生總是用崩拳,在對方的拳腳上一搓或一抖,對方就被拔跟彈出,從沒失過手。筆者忝為戴家心意拳的嫡傳弟子,戴家心意的崩拳有二種練法,而用法則可隨心所欲,但均不離「壓、搓、頂」三勁合一。陳明潔先生將戴家心意 拳的抖擻勁融入了太極推手中,總結出了「驚彈抖炸」四種勁法,但同時陳先生也認為:這四種勁法雖好,也是要在雙方搭手摸勁時,對方「給上」的條件下,才能用得上,而在散手搏擊的實戰中,就不一定能發揮太大的作用了。筆者也經常根據說從沒輸過手的老先生們摸手,你只有「給上」他,他才能把你打出一二步遠;而有一次我與一位重量級的推手冠軍較技時,雖然我多次「給上」他,他仍不能將我打出,你說今天的太極拳真的能打人嗎?    題外話  筆者無意否定太極拳是中華武學的瑰寶,因為本人也是吳武兩派太極拳的重要傳人。但由於太極拳是被近代武林界的秀才們刻意用傳統文化包裝後才得到廣泛普及的,因此難免有故弄玄虛的誇大其辭。而在歷史上能在養生和技擊上二者並重的太極拳大師稱雄於武林界者,確實是鳳毛麟角。當然,完美無缺的武術拳種和養生方式也不可能存在。但太極拳做為以技擊為目的的傳統武學,在今天,由於練功方式和訓練程序的退化,正在演變成一種文化,一種藝術。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凌波微步」
張俊山:太極修鍊中的所悟所思
談談太極拳腳和膝的作用
最新視頻:太極小架名家-陳長義大師精彩表演2016.8.5-必看
楊式太極拳的3種境界——張世昌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