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昌明: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帝國

錢昌明: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帝國 ——西方殖民主義的鼻祖、「教父」 錢昌明 · 2018-04-18 · 來源:烏有之鄉 0 收藏(0 評論(0) 字體: 大 / 中 / 小 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資本的不斷運作與增殖,就是「私慾」的無限膨脹。而資本的積累、增殖與運作,伴隨著的是掠奪、屠殺,剝削、壓迫——即不斷地製造人間罪惡的過程。

  錢昌明: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帝國

  ——西方殖民主義的鼻祖、「教父」

  葡萄牙、西班牙,同處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葡萄牙位於半島的西部,三面被西班牙包圍,僅西邊瀕臨大西洋,佔地92082平方公里。葡、西兩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西班牙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葡萄牙的歷史。

  古代伊比利亞半島曾是羅馬帝國一部分。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該地區成為西哥特王國(接受基督教)。8世紀10年代,阿拉伯帝國由北非侵入該地區,732年通過圖爾一戰,伊斯蘭擴張勢頭被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擊退,止步於比利牛斯山脈。此後,該地區在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收復失地運動」鬥爭中,形成雷翁王國等許多小王國,葡萄牙曾是雷翁王國的一個州;後該州獨立,1143年葡萄牙正式成為獨立國家。

  古代世界,亞非文明發展最早;其後,歐洲雖有過希臘、羅馬時代的「輝煌」,但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黑暗的中世紀」——期間,西方世界的發展遠遠落後於東方。直到15、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帝國橫空出世,這才有了近代西方的興起,並獨領風騷。葡萄牙、西班牙堪稱是近代西方最早的殖民帝國。  

葡萄牙殖民帝國

  15世紀時,葡萄牙王國人口剛過百萬。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國,憑籍探險、欺詐和武力,經過半個世紀的對外殖民掠奪與擴張,迅速變身歐洲第一殖民帝國。

  近代世界史,是一部資本主義發生、發展的歷史。這一發展過程,既是歷史的一種進步,同時又是一種血與火的野蠻。近代的資本主義制度,把私有剝削制度推到了最高、也是最後的發展階段;同時,人類也為此承受著最為深重的災難(至今已經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甚至還在繼續孕育毀滅人類的核大戰的滅頂之災!)。

  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資本的不斷運作與增殖,就是「私慾」的無限膨脹。而資本的積累、增殖與運作,伴隨著的是掠奪、屠殺,剝削、壓迫——即不斷地製造人間罪惡的過程。馬克思說: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資本論》)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帝國的歷史,生動地印證了馬克思這一觀點。

  14、15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像熱那亞、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等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也就是資本的僱傭關係。構成這種關係:一要有資本;二要有被僱傭的勞動力;三要開拓市場。資本與勞動的結合,產生商品;商品通過市場(貨幣形式)交換,實現資本增殖。這樣,通過:生產——流通——再生產(貨幣——商品——再貨幣)的方式,實現資本的不斷運作與增殖。在這一循環過程中,黃金、白銀——作為「一般等價交換物」(貨幣),成為一種必不可少、且具有非常特殊地位的金屬。為此,西歐的商人、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王室貴族、高級教士,無不沉浸在「尋金熱」之中。

  其時,威尼斯商人的《馬可波羅行記》,把東方的中國描述成「遍地黃金」的「天堂」,極大地刺激了他們對東方商品與財富的渴求;奧斯曼土耳其對拜占庭和整個近東地區的控制,阻截了東、西方的商貿交通,促使西歐需要從海上尋找一條通往東方的新的通道。另外,中國指南針與火藥的西傳,使歐洲掌握了航海與熱兵器(槍、炮),造船技術的發展和「地圓說」也為新航路的開闢提供了條件。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為了控制商貿要地,為了追求東方財富,加上佔有獨特的地理優勢(瀕臨大西洋,沿岸南下經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葡萄牙率先進行了探尋新航路的冒險活動。

  1415年葡萄牙王子亨利,打著宗教的旗幟——宣揚基督教的「普世主義」,採取突然襲擊的戰術,渡海峽攻陷了北非摩爾人(伊斯蘭教)的貿易重鎮休達港,建立了葡萄牙向外進行殖民掠奪、擴張的第一個據點。歷史學家把此一軍事行動,視為近代歐洲向外擴張的起點。

  亨利首次冒險的成功,很快得到有關各方的支持。國王給予經費,並授予他享有部分航海與貿易壟斷特權;教皇任命他為「騎士團團長」;亨利還辦起了航海學院,研究航海設備、技藝,培養專門人才。此後,他組織了多次航海探險活動,把馬德拉群島收入葡萄牙版圖;1441年他創造了沿西非海岸南航的新記錄——到達布朗角(今茅利塔尼亞的努瓦迪布角),並帶回10個穆斯林俘虜。1448年亨利派人在布朗角的阿爾金島建立永久性的堡壘,成為葡萄牙後續擴張的重要據點。1454年,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又特許葡萄牙壟斷西非海岸的海上交通線,讓其控制了繞非洲海岸通往東方的航路。

  1460年亨利病逝,但他已為葡萄牙殖民帝國的擴張事業奠定了基礎。由於亨利的航海活動,這時,葡萄牙已把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幾內亞灣——約3500公里的西非海岸線納入自己版圖(包括馬德拉群島)。

  亨利死後,葡萄牙以航海探險為形式的對外殖民掠奪、擴張活動,繼續進行。1469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與大商人戈麥斯達成協議:容許戈麥斯擁有對幾內亞的貿易壟斷權,並可獲得從塞拉里昂往南發展的「機遇」;戈麥斯必須每年向國王繳納20萬雷阿耳(葡幣),並必須每年以推進100里格(1里格=6269米)的速度,在西非沿岸往南「探險」。結果,戈麥斯很快就獲得了高額回報。他從西非把一船船的奴隸、象牙和黃金運回葡萄牙;「黃金海岸」、「象牙海岸」等地名也由此產生。僅五年時間,戈麥斯的船隊又為葡萄牙征服了近3000公里長的海岸線,這相當於亨利當年的全部「探險」成果。

  1481年,若奧二世繼任王位,把葡萄牙的殖民擴張推向一個新的階段。1842年葡萄牙在迦納(黃金海岸)建立了軍事要塞聖喬治堡,作為葡萄牙在非洲海岸的權力與領地的中心;同時,又把它作為進行新的殖民掠奪和下一步軍事擴張的基地。

  1482年、1484年,葡萄牙通過卡奧船隊兩次南航,把它的殖民勢力擴展到了剛果河(扎伊爾河)口,又增加了1000多英里的海岸線。

  1487年,若奧二世再派出迪亞士船隊,進行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偉大航行。這一次,迪亞士不僅把葡萄牙人開闢的新航路再延伸了1260英里;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把船隊駛入了印度洋。在歸途中,迪亞士在非洲南端看到了一個大海岬,並把它命名為「風暴角」——後被若奧二世改稱為「好望角」,以寄託他找到通往印度航道的期望。但若奧二世在取得成功的同時,卻犯了一個無法彌補的大錯:他拒絕了熱那亞水手哥倫布的遊說,未能支持他的「探險」航行。這促使哥倫布轉向求助,讓西班牙完成了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航行。

  美洲的「發現」,激化了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個殖民掠奪者之間的矛盾。1493年5月,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調停下,規定:以亞速爾群島和佛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線為分界線,並把該線以西的一切殖民土地都劃歸西班牙,以東的一切土地歸葡萄牙。此即「教皇子午線」。1494年6月,葡萄牙與西班牙再簽訂《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在「教皇子午線」基礎上往西略作調整(把美洲的巴西劃給了葡萄牙)。就這樣,兩個殖民強盜,打著基督教的旗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歐洲以外的世界,如同切西瓜一樣一分為二地瓜分了!

  1495年若奧二世去世,侄兒曼努埃爾繼任王位。1497年7月,葡萄牙進行了它最為重大的一次通往印度的探險航行——派出達·伽馬船隊。該船隊擁有4艘船、170名船員,除翻譯、牧師和軍人外,大多是由奴隸和死囚組成。它是一支探險隊,更是一支強悍的戰鬥隊。達·伽馬被國王授權,既是大使,又具有商人和軍人統帥的多種身份,可根據需要使用這些頭銜。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傳播基督教義」,「取得東方財富」。同年12月,船隊繞過好望角;次年3月到達了東非的莫三比克。

  其時,東非地區已形成了許多城邦國家,其文明水平完全可同葡萄牙媲美。只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宗教和商業利益,各城邦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與鬥爭,尚未統一。葡萄牙人通過利用矛盾、籠絡馬林迪蘇丹(今肯亞)的手段,在當地站住了腳跟。同年5月,達·伽馬在一名熟悉印度航路的嚮導(阿拉伯航海家馬傑德)幫助下,到達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在歸途中,由於熱病和壞血症,導致許多船員的死亡,被迫棄焚了一條船。9月,達·伽馬帶著1/3人員和兩條船返回里斯本,雖說損失慘重;但他從印度帶回的胡椒、肉桂等的價值,遠超過本次遠航總費用的60倍!至此,葡萄牙人真正開闢了從一條從歐洲通往東方的新航路,並進一步開始了對東方的殖民掠奪和擴張活動。

  1500年3月,經過周密的準備,曼努埃爾國王又派出一支遠征艦隊。委派貴族卡布拉爾統率,包括13艘艦船,1200餘人。艦隊不僅「發現」了南美的巴西,並再次去到印度。那時的印度完全是一個地理概念,除北部是莫卧爾帝國,其餘地區全是一個個小王國。這一次,葡萄牙人採取了相互離間、「炮轟卡利卡特城」的方式,把它變為自己永久性的貿易和武裝據點。此後,葡萄牙幾乎每年都派艦船遠征印度,不斷擴張它的勢力。

  1505年,葡萄牙正式向印度委派了第一任「印度總督」弗蘭西斯科·德·阿爾梅達。這位「總督」果然不孚所望,很快控制了東非海岸與阿拉伯和印度的貿易,並把柯欽變成葡在印度新的貿易中心。在1508年的第烏海戰中,阿爾梅達打敗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組成的聯合船隊,完全控制了印度洋的制海權,確立了海上霸權。

  1510年,第二任「印度總督」阿爾布克爾克,征服了果阿,把它成為葡萄牙在東方進行殖民掠奪的統治中心;1511年控制了馬六甲(滿剌加)。1522年,葡萄牙人又佔領雅加達,1562年和1564年再把安汶和持爾納特變為它的屬地,完全佔領了摩鹿加群島(即馬魯古群島,今印度尼西亞群島東北部)。此後,葡人又把觸角伸向中國的澳門、日本的長崎。

  到16世紀全盛時期,葡萄牙已成為跨越地球一周的3/4地區、佔有40多個領地(包括非洲、美洲、亞洲)的西方第一殖民帝國。  

西班牙殖民帝國

  1230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雷翁王國,合併於卡斯提王國。1479年,因卡斯提女王伊莎貝拉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聯姻,兩國實現了合併,成為西班牙王國實體。1492年西班牙攻取了阿拉伯人的最後一個王國——格拉納達,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但西班牙這一國名(「Espa?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遲至1837年才正式使用。

  西班牙殖民帝國的歷史,幾乎是緊隨葡萄牙而起,且同是始於航海探險。然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出現,卻是在一次偶然中與哥倫布的命運緊密相聯。

  哥倫布「發現美洲」

  義大利熱那亞水手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1——1506),懷著「地圓說」的信念,制訂了一個橫渡大西洋去到東方的探險計劃。他先是求助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的支持;然而,其時迪亞士已在進行發現「好望角」的航行,國王也不信他向西航行的「地圓說」方案;加上若奧的顧問們斷定哥倫布僅僅是為了獲得大筆酬金而來,故加以拒絕。哥倫布無奈,只得轉向求助西班牙。

  幾經周折,哥倫布終於以一個異國陌生人的面目,出現在西班牙的宮廷里。其時,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皇后,正在為部署對格拉納達的統一戰爭而傷神,只是把哥倫布計劃作為擬訂從軍事上包抄敵人後路方案而稍加留意。然而,極大多數大臣都嘲笑哥倫布的計劃,認為這只是個「頭朝下、腳朝上」(按「地圓說」的假設)的一種荒謬妄說。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哥倫布的計劃遭拒,1491年他黯然離開西班牙王宮。

  一天,窮困潦倒的哥倫布路過拉·雷伯特修道院(The convent of La Rabida),無奈地上門想去乞討一些麵包和水,正巧遇上了修道院長。院長被這位乞討者陌生的外來口音所打動,就此攀談起來;當聽完了哥倫布傾注自己全部心血的方案後,竟大受感動,當即表示願意幫助他。原來這位修道院長是皇后伊莎貝拉的「教父」,隨即給他寫了一封致皇后的信,表示贊同哥倫布的計劃。哥倫布重又返回王宮,這次國王賞賜給了一頭騾子(作為坐騎)和一些體面的衣服,但仍一直未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他很失望,決心離開西班牙轉道去法蘭西,把自己的計劃奉獻給法國國王,遂不辭而別。

  也許只有失去了才會珍惜。當伊莎貝拉獲悉哥倫布已去法國邊境的消息後,她立即派出使臣緊緊追趕,直到一個山口的關隘處追上了他,並以皇后的保證才止住了他去法國的步伐,這就有了歷史上哥倫布「發現美洲」的遠航。國王與哥倫布簽訂了《聖塔菲協議》:任命哥倫布為新獲得土地上的「統帥」和「總督」;允許他獲得從這些土地上徵收並保留1/8的金銀財寶和利潤;並獲得了「海軍上將」的軍銜和「唐」——這個貴族的標誌。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聖瑪利亞號、平松號、尼娜號)、120名船員,踏上了開闢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征途。當時歐洲人的航海活動,主要是在地中海地區,僅有葡萄牙人在非洲沿岸進行,很少有人去過大西洋。人們普遍對這個大洋有一種神秘的恐懼感,把它稱為「黑暗的海洋」。

  哥倫布的船隊先到了加那利群島,然後,船員們帶著巨大的憂傷,向這最後一塊所知道的陸地告別,駛向那未知的大洋。哥倫布對同伴們講馬可孛羅書中的故事,大講遠方偉大、神秘的中國,力圖激發船員們的熱情。他還使用了兩本《航海日誌》:一本是真實的,自己看;另一本是虛假的,供同伴們看——故意縮短航行距離。目的為了排除船員們的害怕與擔憂的心情。

  天氣很好,風總是由東向西吹著,船隊離歐洲大陸愈來愈遠。經過三個多星期的航行,他們一直沒有見到過陸地。在漫長的航行中,卻遇到一次又一次的驚恐與失望:

  船員們曾經發現羅盤指針不再指著北極星,(當時他們不知道這是正常的磁偏角現象),使他們感到害怕;船隊曾經被巨大的海藻團所纏繞,一度讓船隊動彈不得;更有好幾次曾經觀察到了「陸地」,但最後發現這只是天上的一片浮雲┄┄。

  隨著時間的推移,船員們越來越感到驚恐。他們害怕將再也盼不到西風,以致返航無望。單調枯燥的航海生活,單一的食物,炎熱的天氣竟使淡水開始變質,這些使這些西班牙人越來越感到:這個外國人(哥倫布)是不是決心要以犧牲他們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美夢?他們偷偷地策划了一個陰謀,打算把哥倫布扔入大洋,然後立即返航;回去說哥倫布是在船頭上觀察星星時,不幸失足掉入海洋里了。

  哥倫布識破了這個陰謀,他通過對船長的說服工作,向那些密謀者提出要求:容許再給他三天時間。如果三天後再找不到陸地,他願意聽從處置。原來哥倫布已經發現了飛鳥,他預判這證明離陸地已經不遠了。果然,10月11日,船員們也發現了一條帶著草莓的荊棘樹枝,這時,他們才相信已經與有人居住的陸地鄰近了。

  1492年10月12日,一個美麗的小島顯露在西班牙人的面前。哥倫布以為他已到達了印度,立即換上了鮮紅的服裝,登上這個小島。他在海岸插上了西班牙國旗,隨即跪在地上,親吻著泥土。同時,裸露著上體圍著草裙的印第安人正在驚奇:這些穿著光鮮服飾的人,是不是從天空雲層中、從長著翅膀(風帆)的船飛下來的?不久前還打算把哥倫布扔進大海的船員們,這時卻向他歡呼,熱烈地擁抱他,親吻著他的手。慶幸是哥倫布的冷靜、沉著與堅定,讓他們的航行贏得了勝利。

  其實,哥倫布所到達的這個小島,根本不是印度;而是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也叫華特林島。美洲的土著居民卻因他的這一錯誤,成了「印第安人」。船隊又航行到了另外幾個島嶼,最後到達了古巴島和海地島。1493年1月4日哥倫布起航回國,3月15日回到了西班牙。其後哥倫布又分別於1493年、1498年和1502年,進行過三次航行,考察了中南美洲的許多地方,但始終沒有找到心目中的印度和中國。1506年他孤獨地逝世於巴利阿多里德。

  哥倫布遠航,雖沒有到達印度和中國;然而正是他的遠航,奠定了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基礎。他在1492年10月14日的《航海日誌》中寫道:

  「這些人(按:指印第安人)根本不會擺弄武器┄┄用上50人就能征服他們,並使他們做一個人想要他們做的事」。

  哥倫布的這幾句話,連同葡萄牙人的「榜樣」作用,不僅鼓勵了西班牙人,而且還激勵著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直至整個歐洲人,在此後整整的三個多世紀里,掀起了對亞、非、拉地區的殘酷的殖民掠奪與征服戰爭。

  征服中、南美洲

  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帝國的建立,可分為三個階段。那就是:征服西印度群島,征服墨西哥地區和征服秘魯地區。

  1492年12月,哥倫布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據點(「納維達德」——意為「聖誕節」),至1502年西班牙全部掌控了海地。其後,西班牙又以海地為基地,把殖民勢力擴張到了整個西印度群島:1508年侵佔了波多黎各;1509年佔領牙買加;1514年征服古巴。在侵佔了西印度群島後,西班牙的殖民勢力再持續地向南推進。

  中美墨西哥地區是美洲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老的瑪雅文明,就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今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一帶,是他們培植了玉米、西紅柿、甘薯、煙草等多種重要農作物。瑪雅人早在4000年前,就進入文明時代,形成奴隸制國家,公元4到10世紀到達全盛時期。它們建造了富麗堂皇的神廟、陵墓和宏偉的紀念碑。1946年發現的博南帕克神廟,是其卓越的藝術古迹和代表作。瑪雅人創造了象形文字,既表意又表音,語言已有3萬個辭彙。文字被祭司集團所壟斷,用來寫詩,寫神話,寫祈禱文和編年史。數學上,他們採用20進位制,會使用「零」的概念。天文曆法上,能算出日食的時間;定一年為365天,為18個月,每月20天,年終加5天。公元10世紀初,瑪雅文明遭到嚴重破壞(原因至今未能破解,仍是個謎),只有尤卡坦半島北部得以保持至15世紀。

  1325年,阿斯特克人在部落首領的統率下,在特斯科科湖畔定居下來。以後,建立城市,不斷擴展,其領土東到墨西哥灣,西到太平洋。到15世紀,阿斯持克人社會非常繁榮:有灌溉農業,種植玉米、蠶豆、甘薯、棉花和西紅柿等作物;建造了壯麗的金字塔式的神廟、堡壘和引水橋;還建立起特諾奇蒂持蘭城(即今墨西哥城)。

  如果說,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島,靠的是一個哥倫布;那麼,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和秘魯,實際上是靠了另外兩個人,這就是:科爾特斯和皮薩羅。

  埃爾南·科爾特斯,1485年出生於一個西班牙的麥德林古老世家。他17歲棄學從軍,1504年到西班牙的殖民地聖多明各,成為那裡的小農場主。1511年,科爾特斯跟隨委拉斯開茲參加了征服古巴的戰爭。後被任命為財政官,還當選過古巴聖地亞哥的市長。

  1518年,已成為古巴總督的委拉斯開茲,任命科爾特斯出征墨西哥。科爾特斯組建了由11艘戰船、508名步兵組成的戰鬥隊,裝備有16匹戰馬和10門火炮,加上100多名水手、200名奴隸,於11月啟程。其時,墨西哥境內的阿斯特克奴隸制帝國,統治著北起新墨西哥和得克薩斯,南到哥斯大黎加的69000平方英里的地區,總人口約600萬。然而,國王蒙特馬蘇二世,是一個對內殘暴、對外軟弱的統治者。面對西班牙入侵者,他根本不想抵抗;而是採取給敵人送厚禮,以求退兵的方案。

  然而,蒙特馬蘇二世的軟弱,並沒有換來科爾特斯的寬容;相反,更刺激了他的貪婪,侵略者要的是阿斯特克帝國的全部。結果是:軟弱者越軟弱,強硬者越強硬。

  科爾特斯在尤卡坦海岸登陸後,乾脆下令焚燒了所有的船隻。目的是要堅定所有征服者的決心。他要讓大家懂得:已經有來無歸,只有死戰,取得勝利才有活命。同時,他充分利用托通那克部落對蒙特馬蘇二世統治的不滿,煽動叛亂,形成內外勾結、裡應外合之勢。

  1519年11月8日,科爾特斯率領隊伍到達阿斯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持蘭城,蒙特馬蘇二世親自開城門迎接,表示歡迎「訪問」。特諾奇蒂持蘭城的繁華遠超西班牙人的想像,驚得他們目瞪口呆。科爾特斯充分利用自己所受到的禮遇,反客為主,耍手腕反把這位愚蠢的國王囚禁起來。最後蒙特馬蘇二世在科爾特斯的要挾下,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下令把主張抵抗的人全都抓了起來;還以最高軍事和宗教領袖的名義,召開酋長會議,迫使他們服從、效忠於西班牙國王和科爾特斯;打開「蒙特馬蘇寶庫」,獻出了他父親珍藏的所有寶藏。

  軟弱和屈辱,仍未能保住蒙特馬蘇二世的性命。1520年初夏,由一位祭司領導的印第安人起義中,他在扮演一名「勸和者」角色時,被憤怒的人們用石塊活活砸死。科爾特斯憑著800名西班牙兵力,通過挑動印第安人之間的矛盾,充分利用6萬名反叛的「印第安聯軍」,於1521年用血腥的戰火,征服了自加勒比海到太平洋沿岸的廣大區域,重新命名為「新西班牙」。

  雙手沾滿了印第安人鮮血的科爾特斯,為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創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被西班牙國王任命為「總督」、「總指揮官」,晉封為「巴爾侯爵」。1547年他死於一次在返西班牙的歸途中。

  另一個人叫皮薩羅,他是西班牙征服秘魯——南美地區的主要殖民者。

  當時南美有一個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據有以秘魯為中心的廣大區域。它統治著自北至南、綿延3000多公里的版圖。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阿斯特克文明一起,是古代美洲的三大文明之一。

  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出生於1475年,是一名西班牙軍人的私生子。為人健壯有力,且機智多詐。年輕時參加過莊園主械鬥,後去義大利打過仗。1502年,隨新任殖民地總督到了海地。1510年參與去哥倫比亞的探險隊,1519到1523年任新建的巴拿馬市市長。1524年又組織探險隊去南美西海岸探險,發現印加帝國,他稱這塊土地為秘魯。

  受了科爾特斯征服阿斯特克人「偉大業績」的刺激,皮薩羅提出了一個征服印加帝國的計劃。他的計劃遭到了巴拿馬總督的否決,於是就轉而直接向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提出請求。國王批准了皮薩羅的計劃,任命他為巴拿馬以南沿岸新發現的965公里地帶——新卡斯蒂爾省「總督」。於是他回馬拿馬組織了一支隊伍,並於1531年1月向秘魯進發。遠征隊只有一隻船,180個人和37匹馬。

  真是老天不長眼,命運之神居然眷顧了皮薩羅。其時,印加帝國老國王恰好去世,兩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剛經歷了一場激烈的內戰:南部地區支持的阿塔華爾帕王子贏得勝利,繼承了王位;北部地區支持的另一王子阿斯卡爾遭到失敗,致使印加人內部分裂,整個北部地區在內戰中受到了極大的摧殘與蹂躪。因此,當西班牙人向印加帝國進軍時,整個北部根本就不設防。北部地區仇視國王的氛圍,使皮薩羅制訂了一個大膽的「擒王」計劃。皮薩羅通過與國王使臣的接觸,提出要在北部的卡爾馬卡城會見阿塔華爾帕國王。

  1532年11月15日,皮薩羅同阿塔華爾帕國王在卡爾馬卡城會面。皮薩羅向國王提出接受基督教和接受西班牙國王統治的兩項要求;遭到拒絕。皮薩羅立即翻臉,下令事先埋伏的騎兵攻擊國王衛隊,並親手擒獲了毫無警惕性的阿塔華爾帕。整個猝不及防的戰鬥,僅僅只進行了半個小時。

  國王被俘投降,印加帝國立即陷入了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皮薩羅利的用亂局和印加人內部的分裂,控制了局面。1533年8月,他又背信棄義地處死了印加國王阿塔華爾帕,同年11月,佔領了帝國都城庫斯科,把這座20萬人口的城市洗劫一空。印加帝國就此消亡。

  皮薩羅征服了印加王國,控制了今天的秘魯、厄瓜多的大部分地區、智利北部和玻利維亞的一部分,為西班牙殖民帝國征服了在南美的領地。但其本人卻在取得這些輝煌「勝利」後,在與其同夥因分贓引發的互斗中,於1541年6月被仇人剌死於利馬城(該城於1535年建造)的豪宅中。

  佔有菲律賓。

  1519年9月,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之命,率船隊開始橫渡大西洋,作環球航行。船隊由5艘帆船、265名船員組成,配有68門火炮,攜帶兩年的給養。船隊沿哥倫布的航線到達美洲,再沿美洲的東海岸南下,1520年10月,終於發現繞過美洲南端、連接太平洋(因麥哲倫祈求「太平」而得名)的麥哲倫海峽(初名為「萬聖海峽」,後世為紀念麥哲倫而改現名)。

  1521年3月,歷經千難萬險,麥哲倫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根據國王查理一世的承諾,麥哲倫成了該地的「總督」。4月27日,當麥哲倫以殖民征服者的身份,登上馬克坦島去征討不服從的部落時,結果被酋長拉普拉普的標槍扎中被殺。1522年9月,殘餘船隊(僅只一艘船、18個人!)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1569年黎牙實比被任命為菲律賓「總督」,1571年率兵攻佔馬尼拉,至此,亞洲的菲律賓,也成了西班牙殖民帝國的一部分。  

葡、西殖民主義的罪惡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藏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

  資本主義來到世間,就是掠奪、屠殺和奴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製造的殖民主義罪惡,成了近代西方殖民者的鼻祖與「教父」。

  歐洲人的探險、開闢新航路,其首要目標,就是為了追求黃金和財富。因此,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所到之處,第一件事就是尋覓與掠奪黃金。

  隨著西非探險殖民活動的進展,原先缺乏黃金的葡萄牙,開始變為擁有大量黃金的富有之國。從1457年起,它鑄造了大量克羅塞多金幣。有人估計,自1496年到1521年,從西非向葡萄牙每年流入的黃金,約相當於17萬金幣!

  西班牙在美洲掠奪到黃金、白銀更是難以計數。黃金首飾曾是印第人的飾品。哥倫布在海地時,就曾勒令14歲以上的印第安人,必須按年上交一定數量的黃金。如到時不能完成,當格殺勿論。

  科爾特斯向墨西哥的阿斯特克人進攻前,阿斯特克國王蒙特馬蘇二世曾向他獻禮求和。禮物中有兩隻大圓盤,就是純金銀製品。圓盤直徑均在6英尺(1公尺約3.2英尺)以上:一隻代表太陽,用純金製成,重800盎司(1盎司相當於31.1克左右,800盎司約為25公斤!);一隻代表月亮,用純銀製成,重460盎司。

  皮薩羅在征服印加帝國過程中,曾一次從印加國王勒索到黃金13265磅,白銀26000磅。

  從哥倫布踏上西印度群島後的150年間,西班牙人通過明火執仗的搶掠,強迫印第安人在墨西哥、秘魯等開挖金銀礦等手段,從美洲獲得了約875噸黃金、約45000噸白銀。

  葡、西殖民主義者有一個基本邏輯。那就是:歐洲以外的世界,均為「無主的土地」;非基督教徒,都不是「上帝」的子民,可以徹底地剝奪他們的一切權利。這一邏輯就是近代西方所遵循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不僅掠奪他們的金銀財寶,且視當地人的生命為草芥,可任意殘殺。

  葡萄牙、西班牙在創建殖民帝國的過程中,對殖民地人民進行了種族滅絕性的屠殺。仗著熱兵器的優勢,凡葡、西殖民者足跡所至,無不都是以當地居民的鮮血洗地。

  1415年,作為歐洲殖民主義向外擴張的開端——葡萄牙王子亨利突襲北非的休達港,就是從屠殺開始的。亨利就是因為在這場血腥屠殺中建立了「功勛」,才被封為「騎士」的。以後,葡萄牙人在征服東非與印度的過程中,屢屢實行「屠城」。如1500年12月,卡布拉爾船隊炮轟卡利卡城,整整持續了一夜,死人無數。僅洗劫港口的商船,就一次性殺害了無辜船民600人!1502年,達·伽馬船隊再次炮轟卡利卡特城,還把向他們兜售海魚的38名漁民弔死在桅杆上示眾,後又將他們碎屍以震懾劫後餘生。再如,1511年8月,葡萄牙人侵佔馬六甲,照例實行「屠城」,把馬來人殺了個精光,剩留下少數與馬來人對立的印度人、緬甸人和爪哇人,以利自己日後的統治。

  西班牙人在征服中、南美洲的過程中,一直實行恐怖的屠殺政策。

  從哥倫布踏上美洲土地的那一天起,屠殺印第安人的血腥就開始了。特別是他第二次到達美洲開始統治西印度群島後,更是變本加厲。據美國學者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在《美國人民的歷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揭露:

  哥倫佈於1494年登上希恩潘尼拉島時,島上有近20萬的印第安人。但到了1508年,僅短短14年中,數以10萬計的印第安人在戰爭、奴役和挖掘淘金中消失了,島上只剩下6萬印第安人。津恩教授問道:這不是種族滅絕又是什麼?

  西班牙人在征服墨西哥的阿斯特克人的過程中,僅在一次重大祭祈活動中,就殺死了600名印第安酋長和3000名平民!1532年9月,在一次突然襲擊的戰鬥中,皮薩羅的騎兵就屠殺2000多名印加人。

  中南美洲在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下,印第安人人口銳減。例如:海地島,西班牙人入侵時有6萬,到1548年時僅剩下500人;牙賣加島,1503年西班牙人入侵時有人口30萬人,到1548年時,幾乎完全被消滅了;秘魯和智利,16世紀前半期有印第安居民150萬,過了50年只剩下30萬人。據西班牙人自己估計,16世紀前半期,被他們殺害的印第安人約有1500萬人!(參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

  除了屠殺,就是在被征服地區擄掠人口,作為奴隸進行販賣。

  早從15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探險」時代起,歐洲殖民者就開始掠賣非洲黑人。

  1441年,享利王子組織的探險隊,從摩洛哥南部劫掠了10名非洲穆斯林,帶回歐洲,賣作家奴。1444年,又專門組織了「捕獵隊」,在西非捕捉了235名奴隸,從此,奴隸貿易開始發展起來,並整整持續了4個世紀。葡萄牙人還把塞內加爾河口的戈雷島,作為專門從事奴隸貿易的重要樞紐和中轉站。僅1450年到1500年這半個世紀,葡萄牙人在西非就掠賣黑人達15萬人!

  葡萄牙人開了頭,隨後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也都相繼緊跟,進行慘無人道的奴隸貿易。殖民者組織的「捕獵隊」,偷襲黑人村莊,燒毀房屋,把黑人捆綁著押往停泊在岸邊的販奴船,往往一夜之間把一座座黑人村莊變為荒無人煙的廢墟。為擴大奴隸的來源,其後殖民者乾脆採取以槍枝、火藥誘騙某些部落酋長,挑動部落間的戰爭,在交戰中將成批的俘虜出賣給歐洲的奴隸販子。在歐洲殖民者的挑動下,這種部落間的「獵奴戰爭」,始終沒有停止過,造成非洲黑人的大量死亡。

  據黑人學者杜波依斯研究結果,400年間,從非洲運抵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萬人。死於獵奴戰爭和販運途中的黑人,約為此數的5倍。整個奴隸貿易使非洲喪失了1億精壯勞動力,其中60%是運往美洲而損失和犧牲的。

  (《近代西方的「興」與「衰」》連載之一)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推薦閱讀:

西班牙我來了|前往板鴨途中需注意的小細節
西班牙清靜自助游|昆卡:藝術家扎堆的地方風景都不會差
1000個接地氣的西班牙語表達方式(6-10)
在西班牙留學生活你發生過什麼糗事?
西班牙留學問題詳解第三趴-------DELE和SIELE題型的區別

TAG:西班牙 | 殖民 | 帝國 | 葡萄 | 葡萄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