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太極拳系列講座之一
標籤:文化 | 分類:太極拳 |
在智能功的功法淵源中,太極拳佔了很大比例。智能氣功繼承了太極拳裡邊的很多好東西。太極拳的要求和智能功動功的內容基本是一致的。如我們講的身形的動、靜態要求,有的和太極拳完全一致,有的基本一致。我們加練太極拳後就會更加豐富、充實我們練動功的內容。如,智能動功裡邊缺步伐,僅五元莊裡邊有個往前邁步的悠悠鶴步,所以練智能功的人不會走步。而簡化太極拳裡邊就有步,如雲手是橫著走的,摟膝拗步是往前進的,倒卷肱是退著走的。另外練智能功要主動運用意識,練拳術也必須用意識。過去講,練時身旁若有人。因為拳術有體有用,姿式是體,它的攻、防含義是用,用意念想每一招每一式是幹什麼的,這也是主動用意識,和智能功的練功內容是一致的。練拳就得結合著用去想,否則就沒意義了。
以上從煅煉的基本要求來講,太極拳跟智能功的淵源關係很密切。另外從理論基礎來講,太極拳也和智能功有淵源關係。太極拳本身立論於太極。儒家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醫學講太虛廖闊,肇基化元,五運七星,然後生成萬物……這些都是古典的整體觀。應該說氣功裡邊早就有太極這個觀點。宋朝周敦頤創太極學說,以後慢慢發展成為理氣學說。實際從氣功來講,太極就是氣,即元氣。宋明理學家們雖然也練功,但練得不深,體會不夠。他們只是講無極是理,太極是氣,不清楚氣和理的真正關係。從宋朝之後理氣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以後醫學以及一部分氣功都把理氣學說作為它們的立論基礎。而我們智能氣功的混元氣理論也繼承了傳統的元氣學說、道的學說。
傳統氣功也好,真正的太極也好,用太極理論來指導練功基本就講圓和空。好多門派講,象天則地,圓空法生。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是陽,地是陰,一說天地就是個陰陽,陰陽合在一起成為太極。太極無非是個圈,這個圈從外邊看是圓的,有形的,從裡邊看是空的。從理氣學說來講,太極化成氣。而氣功和拳術一講太極就是氣,這個氣就是個圓。這個圓形是實的,裡邊是虛的,所以太極是圓和空。但又不能這樣去理解真正的太極,這樣理解就把它歪曲了。這個圓有形,說它是實的,可又實在哪呢?實在有形的東西,有形而不實,有形而虛,實而虛。裡邊這個空又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空無的空,它是氣,氣是虛而實的。所以太極一虛一實,虛實交映,它裡邊在起作用。太極本身就講氣,如果氣有形體,就是個圓的。圓很活潑,很好動,方的就不好動。方的一推推不動,圓的一碰就動。所以太極非常好(讀三聲)動,不好(讀三聲)靜。另外圓體積最大,能容東西。大家要注意,太極這個圓不是一個平面的圓,而是一個球體的圓,任何太極都是一個圓球。圓球周圍有個邊,有個邊就是太極。球裡邊有氣,氣就是裡邊虛的東西。太極是無形無象的,但不是什麼都沒有。古人講太極是元氣,智能功就說它是混元氣。
古人運用太極,尤其從拳術上來講,就是體會(圓圈)邊上那個實,實而不實,實而空,(圓圈)裡邊這個虛、空才是真正的實。外邊這個圈叫空。空和實兩者交替變化就是太極的妙用。練太極拳就是練這個東西。我們一動作,那個圓是太極,這個太極是有形的,它要虛,一綳勁(實)就壞了。它裡邊這個氣是實,氣得充斥著。練太極拳總得想著這個氣才行。太極拳就是通過形體來練氣的。如果練太極不練氣,那是柔軟體操,不是拳。太極本身就是圓空法生,虛實變化,空能容能變,圓和空要生化,變化。從古人的理氣學說來講,無極就是理(道理),理能生出氣,虛和實要這樣起變化。智能功理論講混元氣無形無象,在人體裡邊開、合、出、入、聚、散、化;可太極不這麼講,它講陰陽的對立、統一、互根、互變等,以此指導拳,則是動靜、開合、虛實、屈伸、升降等,通過練太極拳的動作就能練出氣。這裡需要明確的是,如果把太極拳的指導理論——太極論,僅作上述理解還是不夠的,因為傳統拳術都符合上述陰陽變化的要求。太極拳除了注重太極即元氣這一點外,更注意陰陽之變的太極圖中的「S」形,這一連續變化並走向自己反面的弧線——「S」線,是太極的「生命線」。太極拳的弧線:走行及纏絲勁(螺旋勁)等都是依此而來。了此才能體會陰陽變化之真諦。
現在社會上研究拳術的都在考察太極拳到底是誰編創的,並為此爭論不休。武術界的一些學術權威認為太極拳的編創人是河南陳家溝的陳王廷,對此學術界仍有不同意見。因為陳王廷寫的《拳經》裡邊沒有太極這一名稱,另外他的創拳依據是《黃庭經》,可太極拳不應該以《黃庭經》作指導思想,它應以太極圖作指導思想,而太極圖是陳摶傳下來的。以前沒有「太極拳」一詞,「太極拳」一詞最早出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有人說太極拳是張三丰創的,現在又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尚需探討。當然我沒找到證明張三丰創拳的資料,史書上也沒寫他創拳,但有的書說他教過拳。我們就不管太極拳是誰創的,反正在應用太極理論指導太極拳方面,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起了很大作用。現在的陳式、楊式、武式、岳式、孫式太極拳,基本是以太極理論來作指導的。而太極理論實際就是元氣學說,內在的元氣、真氣、正氣都是它。
太極拳用太極理論來闡述它的道理,指導它的體和用。從體用來講,太極拳講走弧形,走圈,這跟智能功的理論是一致的。纏絲勁是太極拳的一個根本特徵,其實很多拳術,如八卦拳、形意拳,也都講胳膊擰轉,只是不叫纏絲勁。不過太極拳對此講得比較細緻。它是從太極立論來講這個問題的。陳氏太極拳講纏絲勁有逆纏絲、順纏絲,大拇指往外一翻是順纏絲,大拇指往裡一扣是逆纏絲。八卦拳講滾,形意拳講鑽。滾鑽落翻,胳膊都要轉,一轉不就是纏絲嗎?太極拳書中有螺旋勁、纏絲勁、抽絲勁三個名詞。纏絲勁是總的說法,什麼正纏絲、逆纏絲,胳膊上纏絲、腿上纏絲、腰上纏絲。螺旋勁和抽絲勁就不能這麼隨便叫了。書中對此沒有下定義。我在60年代練拳的時候琢磨過這個問題。我的體會是:進如螺旋,退如抽絲。進是螺旋勁,退是抽絲勁。螺旋勁是轉圈往前進,用力往前鑽。好比擰螺絲,得使勁摁著往裡鑽。胳膊往回一帶這麼轉叫抽絲。直著抽絲絲就容易斷,一邊捻轉一邊往回抽,絲就不容易斷。所以抽絲勁就是把幾根絲捻成一股往回抽。你看紡線時錠得轉動,這樣線才有勁;你若硬抽,線就容易斷。所以抽絲勁是往回抽的時候轉,螺旋勁是往前擰著轉。
練太極拳有一個總的、很關鍵的要求就是要氣貼於脊。《太極拳論解》裡邊講:「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這對智能功來講也是很關鍵的。可我們智能功功法裡邊沒注意這個問題。儘管我們講過一身備五弓,但沒有強調氣貼於脊,而太極拳非常強調這個問題。當時我為什麼沒有強調氣貼於脊?因為智能功講混元氣,強調氣要充斥周身,而沒有強調當中這個主幹。另外智能功不練下丹田,直練中上二田,所以我們練三心並站庄時守肚臍,守混元竅。這有它的好處,看來也有它的不足。我覺得作為練功的基礎來說,氣貼於脊還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練太極拳不講別的,僅氣貼於脊這一點就彌補了我們智能功的不足。
下面講一講我們練太極拳應該練什麼。
同學們千千萬萬不要把太極拳作為單純的拳術來看待,而要把它看作一門學問。我在談武術時曾跟有些人談過這個問題。1996年我去過一次台灣,當時台灣大學國術系請我講武術與氣功的關係。武術界一講武術就得比比,看誰行。在台灣講武術,人家和你比怎麼辦?我說:「我是搞氣功的,不是搞武術的,所以沒法講武術與氣功的關係。因為武術這門學問太深奧了。據我了解,它應包括武術、武功、武道,統稱為武學。當然武學中還包括陣法和用兵。」從招式練起來的是拳術。武功講功夫。以練內氣為主而後用到招式上去,這稱為武功。武道要研究道學,往成仙上走,所謂「武道通仙道」。武術如此,太極拳作為一門拳術也有三個層次,即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
練太極拳要從一招一式練起,既要健身,又要技擊。無論哪一家太極拳都要盤架子,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學姿式,熟悉動作,掌握姿式要求和動作要領。第二階段要在熟悉動作的基礎上把意念和動作結合到一起。這個意念就包括體和用。這一招是打人的還是防人的,是怎麼做的,得加意念。第三階段就需要認真體會裡面的變化。以後還要練推手,搞技擊。關於太極拳的要領,陳式太極拳講了13點,顧留馨他們也講了13點,有的書寫了10點,有的寫了6點,情況不完全一樣,我在這兒不多講,同學們看看書就行了。而且把我們講過的那些形體動作要求拿到太極拳裡邊基本上都適用。
太極功和太極拳不一樣,它從站庄(或打坐)練氣入手,先得練氣,包括練呼吸。而真正的太極拳是通過練功發動內氣之後出現的自發功。裡邊內氣一動稱為太極靈動,也叫開太極,太極開起來,身體慢慢打出動作,來通形體、經絡、內臟以至於神經。通哪兒哪兒就會有一定的動作,那些動作基本都是往複循環的。現在我們練的太極拳是一些定了型的姿式,什麼108式、幾十幾式。智能功講整體性有神氣統一於形,有神形統一於氣,太極拳的自發功就是神和形統一於氣。從氣入手(自發功只是其中一種形式),這是太極功。而太極道從意識上入手,意識更無形。智能功都是從根本理論講起來,先難而後易。理論很難,掌握了理論再去實踐就會容易。我們要從學問搞起來的,不能從一個簡單的術搞起來。所以我們練太極拳應是太極拳和太極功同時練,並以太極功為主,絕對不能死到一招一式裡邊。不過不練姿式也不行,練姿式時要有一個內在的核心和靈魂。
練太極拳首先要明了太極拳的根本宗旨。太極拳的根本宗旨不是技擊,可是現在各派太極拳都在搞技擊,而且認為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就是一本關於推手的著作,這樣就把《太極拳論》局限化、簡單化了,把精華的東西丟了。太極拳的根本宗旨是養生,我們要從這個高度去練。現在我們為了符合社會需要,要練拳術,但根本是練太極功。這麼講有沒有根據?我這次給同學們講的都是經典,其中一個就是《十三勢歌》。歌訣全文如下: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這首歌訣不知道是誰作的。有人說是張三丰作的,陳家拳就說是陳王廷作的。不過我覺得它不是陳王廷作的。為什麼呢?因為陳王廷有個《拳經總歌》,跟這個內容完全不一樣。《拳經總歌》是: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掤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將兩首歌訣作一簡單分析,即可明了兩者主旨的不同。陳氏歌訣立論於克敵制勝;《十三勢歌》則不然,「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就是說,它是以養生為終旨的。據此可知,這首歌訣不應是注重技擊的一般拳家所作。對於《十三勢歌》將來有機會再做全面講述。這裡僅從養生與武術結合的角度與層次,做一簡要地串講。《十三勢歌》可分為幾段。 從「十三總勢莫輕視」至「得來不覺費功夫」為第一段,是總說。
十三勢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這些姿勢實際上把各種動作都包括了。動功所有的動作都是從這裡邊演化出來的,只是名稱不一樣,變化的方法和靈巧度不一樣。反正就是這些東西。姿勢雖然重要,但最關鍵在哪?「命意源頭在腰隙」。(有的說是「命意源頭在腰際」。)這句話是全歌的關鍵。一般解釋為意念要注意腰那個地方。練太極拳關鍵在腰,所以這麼解釋不能算錯,但是不夠深刻。因為太極拳是用太極理論、理氣學說作指導的,太極拳理氣學說講性命,講意念注意「腰那個地方」就不夠了,講「腰際」或「腰那一片」範圍就更大了。腰隙應是腰椎骨當中那個縫隙,即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間的命門穴,那個地方是元氣發生的地方。我們的《混元整體理論》中講的混元神室就在兩腎中間。人體裡邊先天氣場在肚臍後面,兩腎當中,後天氣和先天氣在那兒混合變成人體生命的整體性。整體性的氣就在命門那一塊。在性命學說裡邊,性就是神意,命就是氣。「命意源頭在腰隙」是什麼意思呢?關鍵是這個「在」 字。簡單捷說,就是我們人的氣和神意的發源地在腰隙命門,練太極拳要從那兒發出意和氣,不是想到命門,得從命門那兒出來。意念和氣從那兒出來,這才叫「命意源頭在腰隙」。意識不是在腦子裡邊嗎,怎麼跑到那兒去了?那就得練。練太極要練氣,太極之氣得從丹田出來。《心會歌》講有三主三賓,腰為第一主宰,喉頭為第二主宰,神意為第三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手為第二賓輔,足為第三賓輔。一般對《心會歌》解釋不夠,以為「主」是重要,把它解釋為:第一重要是腰隙,第二重要是喉頭,第三重要是神意。其實這裡的第一、第二、第三這個秩序,是講的練功的步驟。即第一步要以腰為主宰,丹田來輔佐它。用丹田氣來輔佐腰即氣貼於脊,把丹田氣收到腰那去,賓和主結合到一起。先得注意腰隙,老注意,注意得非常好了,一動意念就在那兒,一動彈丹田連著手。丹田連著手就是腰連著手。太極拳不是丹田氣直接過來,而是從脊柱「一身備五弓」這樣過來。所以命意源頭在腰隙是氣和意念真正要從腰部命門那兒出來。命門相當於「一身備五弓」中脊柱的弓背,從那兒一動彈到全身的整體。練法是:一開始先注意命門,意念把氣引到命門,氣集中到命門之後,命門升發的氣和全身的氣聯起來,用的時候再從那兒發出來。這就是從整體練練整體性。把我們的意念、神、意、氣、形往命門集中,等集中好了,習慣了,再從那兒爆發到全身。不是光注意它就完了,要從那兒發出來,這樣才是從養生的高度來練太極拳。
把意念和氣集中到命門,並從命門發出來,命門氣一動,全身就動彈了。這裡就有了虛實變化。意氣形都集中起來都發揮了作用,這就是實。你往那兒一站,背後的兩條肌肉(舊稱筋)以及站立的那條腿中意氣形都發揮了作用,這是實,抬著的那條腿是虛,這樣的虛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怎麼掌握平衡呢?有個虛實變化。如,走路時兩腳挪動呈現虛實變化。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這種虛實變化,它自己會調整好虛實,這種調整是無意的,自然發生的。比如走路一下睬空了,或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身體一栽馬上找平衡,周身就平衡了。平衡就是虛實的調換。有時不注意,一塊小石頭絆你一下,就會栽個跟頭,什麼道理呢?因為平時我們走路時很自然地平衡這麼動,這兒加一點力量就不平衡了,就栽跟頭。有了功夫就不會這樣。在練功過程中你要隨時用意念來調整它:我這條腿抬起來是虛的,就把意念加重點兒,使它虛中有實;那條腿立著是實的,我把意念往起提一提,使它實中有虛。「變換虛實須留意」就是這個意思。練功的時候要用意念來調整它。練太極拳隨時都要有意念,動作說停就停,正往前進時說回來馬上就回來。每一動作帶著意念,就容易調整虛實了。這麼一比劃是虛的,碰上東西,要實就來個實,需要走又是虛。所以練太極拳時做每個動作都要用意念來貫注形體,這樣才能「氣遍身軀不少滯」。你要貫注周身,用意念調整每個地方。光注意一處,別處就空了。你往前一注意,前面實了,後面就空了,人家一撥擼,你就倒了,這是沒有照顧周身。要氣遍周身就要守住周身。太極拳講有前有後,有上有下,有左有右,要整體的。智能功講從整體練練整體性,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對「靜中觸動動猶靜」這句話,一般解釋為要注意練皮膚的敏感性,以便推手時能清楚感覺到對方,管它叫觸動。作為推手來講,這算聽勁的一部分內容,這麼講是對的。但是這句話我認為更重要的卻是講太極功。練太極功安靜下來之後,裡邊就會出現動感,形體出現自發功。這時感覺很靈敏,甚至能感覺到身體哪兒不好。出現自發功後,在動的時候還要靜,你千萬不要隨著它去動,這是練自發功的一個關鍵。動起來後還是處於靜觀,動猶靜,動著還是跟靜著一樣,不要管它。《道藏?顯道經》中講,練功時手舞足蹈動起來也屬於自然之氣,不是邪氣,一般一個時辰(兩個鐘頭),最多兩個時辰,可以停止。自發功有真動、假動和半動之分,假動是自己用意念來動彈的,真動是裡邊氣沖的。我們有時躺著,裡邊氣一衝,胳膊激靈動一下。拿氣沖得動彈,那叫氣動,是真動。有時氣一衝身體一晃蕩,這一晃是氣沖的,它找不到平衡自己又回來了,這一半就不是氣沖的,是自己恢復平衡的,這就是半動。自發功中有氣動,有自己用意念暗示的動,還有半動。真正自己動起來,那是真動。一開始練站庄身體晃蕩,這算不算自發功?也算,但非常初級。這是松馳平衡,內氣還沒有起來。
「因敵變化示神奇」講的是兩層意思,一層是身體裡邊的阻力(有病氣,不好通)對於氣的衝動來說是敵人,體內的氣在衝動時要克服它,哪不通就解決哪兒的矛盾,就可以出現各種各樣的動作,或優美,或難看。60年代我在北京日潭公園練功時碰到一個人,有一次他跟我聊天,說:「我在家練得好,在這兒練不行。」 他練雙盤坐時雙腿搬不下來了,氣不好通,那還入得了靜?他說他在家練站庄可靈了,有時「二哥」來,有時「二妹」來。二哥一來是剛的,動作非常大,什麼動作都有,有時翻個跟頭撞到門上。二妹一來很柔和,晃晃蕩盪,一個跟頭眼看要栽到爐子上,它自己一晃又晃回來了,它自己自我調整。這個狀態是真自發功。現在自發功大部分都是哆嗦,那不是真自發功,只能算個半自發功。這是對人體裡邊的「因敵變化示神奇」。另外自發功真發起來之後,你從外面來攻他,他可以自動反應。1964年我曾給一位姓敖的女士看過病,她曾練過二年多真武門的掐訣念咒。她練功一年多的時候,發起自發功來能懸起三尺多高,別人用劍砍她,她會自動反應。另外她發起自發功來後可以給人治病,哪兒有病,就自動拍哪兒。所以自發功治病也是「因敵變化示神奇」。練太極功是這樣,練太極拳則不然。練太極拳練得會懂勁了,皮膚比較敏感,推手時一搭手,就知道別人用的是什麼勁(勁源、勁路、來勁、去勁、橫勁、豎勁、大勁、小勁,等等),然後作出相應的破解反應。
我們是從太極功的角度講的。這種講法有根據嗎?張三丰的《道要秘訣歌》裡邊有兩句與太極有關係:「看玄關,無他訣,先從竅內調真息。神恬氣靜極自然,妙自無生現太極。」安安靜靜看玄關,神很恬然,氣也靜了,這時裡邊出現太極,這個太極是運動的。「古仙翁,多半語,恐泄真機不妄舉。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無定自領取。到而今,我盡言,此在有定無定間。有定曰竅無曰妙,老君所說玄又玄。」這說的是練功的內容。有個門派練功時定在一處意守,一般是無定,不守。可太極中派是在有定無定之間。什麼叫有定無定之間呢?要守而不守,不守而守,守當中那個虛無。練太極功要用這種意念意守,不能死守命門,要先守而後忘。那兒空空洞洞,從有當中去守無。所以自發功不能絕對意守,死意守出不了自發功。不意守也不行,意念往命門一想就放開,空空蕩蕩,自發功就可以出來。所以這和張三丰的理、法是一致的。張三丰的《打坐歌》中說:「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衝天。這個消息誰知道?啞自做夢不能言。」神和氣交合之後,渾身上下氣都能動起來,這個情形誰知道呢?啞巴作夢說不出來。「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也是這個意思,講內氣要動起來。當然,練太極功氣動後的意念活動和練結丹走任督二脈的意念活動是不一樣的。
「事事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從練太極拳的角度來講,你要用意注意每個姿式,然後就得到功夫了。但從練太極功的角度來講就不是這個意思了。練太極功每做一個動作,心得存在那兒,不是幫著它去做,而是放在那兒靜觀,去體會它是怎麼動的。「得來不覺費功夫」,得到什麼不覺費功夫?按古文講,得之於內稱為德,你在身體裡邊得到的東西稱為德。道是宇宙根本物的體,德是用。「得來不覺費功夫」是指,自發功出現後你認真去體察,內氣就越來越充足,你不用費力,很自然就得到裡邊的變化規律了。
第二段是:「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基礎功)
所謂「刻刻留心在腰間」,站庄練太極功時,意念要隨時注意腰間命門處,但又不能死注意,只須知道那個位置,那兒是一個球,意念中空空蕩蕩、無形無象,這樣才行。然後「腹內松靜氣騰然」,按我們的要求,兩個髂前上棘往腰陽關收,腹內放鬆,兩肋放鬆,這樣氣就動起來。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頭往上頂,尾閭要中正。站立(或坐)時頭頂百會與會陰成一條直線。從太極功的角度來看,這兩句話是講站庄時的要求和意念活動。(當然練太極拳也應該這麼練。)你按這樣的要求去做,就容易出自發功。關鍵是要找准當中那條直線。你要經常找,看百會和會陰是不是在一條直線上。站庄時把腰放鬆,肩微往裡扣,脊柱松直,意念從當中往下一放,百會跟會陰成一條直線,自發功就容易出來。從太極拳的角度來講,那是關於形體的要求。從太極功的角度來講就更深了一層,那樣可以調動內在的氣機。兩者都要注意百會、會陰成一條直線,頭頂要懸,全身是輕的。百會、會陰成一條直線,這是練動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也是真正啟動內在真氣很關鍵的一環。練太極拳練熟了,一動彈,裡邊氣自然就起了。怎麼做才容易發動內氣呢?就是百會和會陰成一條直線。你練一段之後,意念一動,胳膊自己就起,它自己收回來,推出去。但你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把腰鬆開。
第三段是:「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進修功)
一般太極拳書對這幾句解釋得比較簡單,說練功要注意姿勢,要體會屈伸開合,老師教你入門,用功得靠自己。其實這裡邊還有一層深意。當你練太極功出自發功了,怎麼去運用自發功?「仔細留心向推求」。這個「推」是個動作。包括自己單練的單、雙推掌以及和他人合練的單、雙推手,後者是太極拳的重要內容,而前者則是各家都注重的武術基本功。各家拳都講雙推掌,單推掌是武術基本功。如少林羅漢十八手中就有雙推掌。手從上面往下一落推出去,這叫雙推掌,仔細留心向這個「推」來求。求什麼呢?「屈伸開合聽自由」。這麼推出去,再回來,一推一回不是屈伸開合嗎?要自然地用意念去體察屈伸開合,動作很慢。這是從太極功的角度來說的。從太極拳基本功上來練雙推手,推出去,回來時有小螺旋,又開出去……大小螺旋走。每個動作都很自然地開合屈伸。如果從內家拳上走,每一個關節都轉圈(僅手就有24圈),肩是圈,肘是圈,腕是圈……太極無處不是圈。走著圈去屈伸開合,從這個意義上去練太極拳。當然我們現在還練不了它,我們是先講高級的,然後從基礎的練起來。
「入門引路須口授」,如果我們不講這個屈伸開合,你就不知道怎麼做,就光練拳去了。可這個雙推手裡邊有太極,有拳,你屈伸開合,走意不走氣,慢慢手就很靈活了,氣就能貫出去了。「功夫無息法自修」,我覺得 「功夫無息法自修」有誤,應該是「功到無息法自修」,練功練到沒有呼吸了,那就要從太極功入太極道了。練功到高層次不是可以息住、脈住嗎?呼吸停了,脈搏也停了,到那時自己靠內在的精神境界去修鍊。過去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當然,「功夫無息法自修」 也是講得通的,意思是說功夫是沒有止境的,自己要勤懇修練,不要停止不前。一般拳書也都是這麼講的。
第四段是:「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論述練功的關鍵)
「若言體用何為準?」練拳有體,有用,什麼是體用標準,拿什麼來衡量呢?「意氣君來骨肉臣。」意念和氣是君,是主導的,骨頭和肉(形體)是臣。有君有臣,一個是發命令的,一個是服從的,被支配的。練太極拳掤捋擠按,用意念去走拳,意念一動氣就跟著走,這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練太極功同樣是這樣,那個氣是自動的,意念跟著氣走,是氣意君來骨肉臣,形體動作是被氣沖著走的。所以練太極功、太極拳都是如此。意念一動,氣就動,氣一動形體就動。其實我們成人平常的動作都是如此。你想拿筆才拿筆去,想拿毛巾才拿毛巾,想拿板擦才拿板擦,意念一想,形體就動。用氣功的辦法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生命運動規律強化起來,這就是功夫。功夫沒別的,就看你讓它幹什麼用。我們人的活動都是在意念支配下的活動。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意識的,人的生命活動成了完成意識活動的手段。意識一動,生命活動就去做。人的生命活動既然是這樣,還練它幹什麼呢?那就是我們引導它幹什麼。這較常人上升了一個螺旋。
「詳推用意終何在」,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的在哪?「益壽延年不老春」,是為了益壽延年。你練什麼有什麼,都是用意念去做。小時在我們農村老家,賣香油技術高的,直接用油提(有一兩、二兩、四兩的)往瓶里灌,油成一條細線「嘟」一下就進去了,一點不灑。而技術不高的得拿一個鐵灌注插在瓶里,然後往裡倒油。你的意念往哪注意,它就出什麼樣的結果。你練什麼內容,生命活動就按那個方向去發展。人的生命活動就有這麼個特徵。「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這個問題很關鍵。練太極拳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技擊,而是為了益壽延年。那些專搞技擊的太極拳名家們,一般活的歲數不太大,有的只活了五六十歲。我想他們就忽略了「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近代的吳式太極拳名家楊玉廷老先生就不專門注重推手、技擊,他就是搞益壽延年,結果活了一百多歲。「詳推用意終何在」,詳推的「推」字,既有推論之意,又可做前述的推的動作解,(亦即拳的核心),我更注重後者。若結合「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來理解「詳推」,不僅要練這個「推」,還要用意念來想這個「推」。練拳可以用形體練,也可以用意念想。不用形體光想著練,就完全發揮意識的作用。果能如此,則目的可達,目的為何,「益壽延年不老春」是也,我們老祖宗在數百年前,能把練太極拳的目的闡述的如此明確,真是能可貴,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應有著巨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五段是頌辭,「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這首歌訣共有一百四十字,每個字都非常有用,把要說的都說了。如果不從這裡邊認真去研究,就會白費功夫,留下終身遺憾。我們還是把這個「推」字和前面一樣看待。你光練太極功,內氣動起來了,但若不從這個「推」中去求,就沒有武功。這一推裡邊變化很多。因為武功中手的很多變化都是從雙推手演化過來的。如果你有了太極功的基礎,再從推上去做,既養了生,又練了技擊。技擊是個末末的東西,我們不把它放在重要地位。我們要從太極功的高度來啟動體內的真氣,把身體功能強化起來,達到益壽延年。
我們講太極拳關鍵是練氣,是不是因為我們練氣功才這麼講?其實不是這樣,太極拳本身練氣。今天我先結合太極拳的有關著作給同學們講講太極拳練氣的問題,然後再講如何氣貼於脊。
先講孫祿堂的太極拳。孫祿堂是近代著名的拳家,他的功夫很好。其理論研究在近代拳家中也是很深刻的。他不僅對宋明理學、太極學有研究,對道學也很有研究。孫式太極拳也叫開合太極拳。這本書是1924年出版的。書的開頭是「太極拳之名稱」,講太極拳的名稱是怎麼來的。下面我就邊念原文邊解釋。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人生下來之後,有這麼一個氣,叫元氣。元氣對人的生命活動有保養作用。
「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這兒講的是中和之氣。中和之氣的講法源於儒家的《中庸》。從宋明理學之後,在中國的道學、儒學和武術中,理氣學說佔了很大比重。他這個解釋是按儒家的理氣學說講的。「喜怒哀思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原來講氣功時管這叫中和,由這引發的氣叫中和之氣。
「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這個氣全身各個地方都有,一直在流行,里里外外都是這一個氣。
「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 他說拳的開合動靜,都是根據這個氣來的。孫祿堂寫的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拳譜都是從這個氣來立論的。
「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一個放,一個伸,一個收,一個縮,拳的這些表現和妙處也是從這個氣來的。
「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這是講拳的開合動靜問題。
「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練拳無非是個開合伸縮的問題,這裡邊就是太極一氣。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他講體和用,一個是理,一個是氣。這是他自己的體會,真正的儒學不這樣講。他從拳術的角度這麼講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
「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太極裡邊那一點動態的真陽即意識的運用,運用就是太極。
「古人不能明示於人者,即此也。」古人不能明白告訴你的就是這個東西。
「不能筆之於書者,亦即此也。」不能寫到書上的,也是這個東西。
「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從開合動靜相交的地方去悟徹本源,本源是什麼呢?
「則可以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是什麼呢?
「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太極圖不是有一個圈嗎?他說圜就是有形的虛圈。
「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裡邊實的、無形的東西就是研。
「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沒圈的裡邊是實,有圈的裡邊是虛,這兩個是太極拳的虛實之理。
「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這個圈裡邊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那麼實的是什麼呢?是氣。
「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沒有凹,也沒有凸,就是這個東西。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一放開整個天空都是它,一收縮一點點也是它。
「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太極拳就是一虛一實——外面的虛圈和裡邊的無形之氣。太極拳之所以叫太極拳,就是因為由太極而來,太極就是虛和實的應用。孫祿堂這本太極拳書一開頭就這麼講,他完全講氣——太極之氣,也就是元氣。練拳是這樣,下面再講幾個姿勢。
開始練功時,要兩腿並著站立。一般練拳的都不講究兩腿並,孫祿堂的形意、太極、八卦一開始都是兩腿並,和立正的姿勢是一樣的。無極生太極,一開始是無極的姿勢,所以第一章是無極學。同學們聽聽就行了,我就不多解釋它。
「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無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混混噩噩,一氣渾然者也。」安安靜靜呆著不動彈,這就叫無極。
「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秉陰陽之性,本有渾然之元氣,但為物慾所蔽,於是拙氣拙力生焉。加以內不知修,外不知養,以致陰陽不合,內外不一,陽盡生陰,陰極必敝,亦是人之無可如何者。惟至人有逆運之道,轉乾坤,扭氣機,能以後天返先天,化其拙氣拙力,引火歸原,氣貫丹田,於是有拳術十三勢之作用。研求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太極者是也。」一動之後才是太極。
「……總而言之,曰內外體用一氣而己。以練架子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為知人功夫。練架子時,內中精氣神貴能全體圓滿無虧。操練手法時,要在周身靈活不滯。先達雲,終朝每日長纏手,功久可以知彼知己,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矣!」無極學的姿勢就是往那兒一站,一呆就完了,空空洞洞,渾渾噩噩。那太極學呢?第二式就是太極。
「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安靜之後找那個虛靈的極點,也就是自己那個虛靈的意識。「我要練功了」,裡邊要動那個精神,那個虛靈的意識指的是這個。
「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勁,實為人身之基礎。」氣隱到裡邊成為德,現至外邊成為道,練拳的內勁即意識的勁。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內家拳術。名稱雖殊,其理則一,故名之曰太極。」內勁、靈明的意念活動稱為太極。
「古人云,無極而太極。不獨拳術為然,推而及於聖賢之所謂執中,佛家之所謂圓覺,道家之所謂穀神,名詞雖殊,要皆此氣之流行已耳。故內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裡,豈僅健身體,延年壽而已哉!」太極拳跟佛家、道家是相通的,不光是益壽延年的。孫祿堂講的太極拳是比較中肯的。太極功就是根據孫祿堂的太極拳簡化而來的。
然後就是「懶扎衣」。以前穿長袍馬褂,練拳之前,先把衣服摟起來。
「先將兩手合向里扭,扭至兩手心相對」,他是半陰半陽掌這樣起的。半陰陽掌有它的特殊性。
「兩手再徐徐同時一氣如抱著大圓球相似。」其實是一個氣球。
「兩手之距離遠近,順著自己的兩肩,向左斜角自下邊往前,又往上邊起,兩手起時,與吸氣同時如同畫兩條弧線,畫至離丹田處。」他的太極拳叫開合太極,手起來後要伸開,兩手一前一後。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時,即將兩手仍如抱著一圓球,靠著身子,與呼氣同時往回返畫弧線。」就這樣起來,再出去。
「此種呼吸不可有聲。右手畫至心口,與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兩腿於兩手返畫時,要同時徐徐往下彎曲。……頭亦極力往上頂勁,心要虛靈。
「將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時,左足再向左斜角邁去。足後跟似落未落地之時,兩手再從心口前後著徐徐一氣,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極處,兩肩亦同時往回縮勁。」講的還是一個氣。然後往後縮,不要用拙力。
「外形式似停,而內中之氣不停。兩肩里根與兩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縮勁,腹內要圓滿虛空,神氣以意逆運至丹田。」他在講太極拳攬雀尾的時候都在講氣,手動時象拿個氣球。
「再將右足往前邁去,足後跟著地,隨即將兩手一氣著。」兩手一動氣要連著。後面講到兩手離開三寸許,再向前推。
「以後仿此自起點至五節,要一氣流行。不惟五節如此,由始至終,亦要周身節節貫串。」開合太極拳每打一個姿勢都要做個開合,攬雀尾完了也就是一個開合,開合又是氣的開合。
「即將兩手如同抱著氣球,內中之氣,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一開氣球有向外放大之意,一合再收回來,所以孫祿堂的開合太極拳都是在練氣。所以我們講太極拳要練氣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杜撰。「孫祿堂練過道家功,所以他那麼說啊!」練別的太極拳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再看看比較早的陳氏太極拳。
陳鑫於20年代寫的拳論分為幾個大問題,其中一個就是談氣的問題。我們就談談陳鑫的《太極拳推原解》。
「其樞紐在一心」,太極拳的樞紐在於心,就是意識。「心主乎靜,又主乎敬;能敬能靜,自葆虛靈。」智能功的「內靜外敬」也是講這個問題。他是根據《管子》里古老的氣功來要求的。「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他在這裡提了兩個穴位:百會和中極。中極穴在恥骨上一寸。要注意中極裡邊,這是人體的關鍵。他這個講法不確切。中極往裡一寸、兩寸、三寸還不夠,應該是中極向內和會陰向上兩條線的交叉點,有的稱為會陽,其實會陰和會陽差不多。「初學用功,先求服應,求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太極拳就是這麼一個氣,這個氣是充塞天地的。後面一段講太極拳的用處,就不念了。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能莫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練太極拳就是練用意念來支配氣。這個氣是什麼呢?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裡邊談了13個問題,其中第三個問題講到「輕靈圓轉,中氣貫足」。我挑一些念一下。念這些東西就是讓同學們知道,傳統氣功和傳統武術是一致的,太極拳和氣功更是一致的。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練太極拳要用內勁,內勁是用心勁、用意念支配氣而產生的。
「中氣貫脊中。」中氣要貫到脊中裡邊。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前面是百會、中極,後面是百會、長強,他就是沒有講會陰。
「以心中之中氣運平四股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也,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心中的中氣要往四肢運。中氣是什麼呢?
「頂勁領起來(頂勁:心之中氣。領:如提起)」,心裡邊的氣把頭領起來。「頂勁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下掤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百會一領,中氣就能夠通。
「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百會一通,上下氣都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其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他講中氣是對的,但對路線講得不夠準確。一般的太極拳是不怎麼講經脈的。武當派、太極派裡邊只有兩派練經脈,完全按經脈走。陳鑫寫書時在動作里加了很多經脈的道理,有的地方講對了。有的只是泛泛講,實用意義不是太大。
「中氣最難名,即中氣所行之路處也最難名」,中氣不好說,怎麼走的也不好說。「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你要不是經常練功有了本事,體會不出來。「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不偏不倚講的不是形體。「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精神要得這個中。「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這點講對了,身體里的中氣和肢體里的中氣是一個氣,不是幾個氣。「此處不偏,而後四肢之中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呈多偏勢,而中氣之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神裡邊定住了,姿勢有偏頗的時候,這個氣不偏。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這一段講氣比較多。我們講太極拳都要練氣,而且練太極拳有太極拳的練法,有太極功的練法,而太極功直接從氣上練起來。我們這個講法看來和傳統太極拳是不矛盾的。只是傳統太極拳並沒有分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一般社會上練拳的包括孫祿堂也沒這樣講。
剛才介紹的這些太極拳著作都是20年代出版的,那麼更早的太極拳著作是不是這樣講的?比較早的著作是武禹襄根據自身對王宗岳《太極拳論》的體會寫的《打手要言》、《行功歌》,後來不知誰把他的材料綜合整理成《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後他的外甥李亦畲又寫了《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但內容都是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對練太極拳很關鍵,它對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講到了。(在網際網路的網路快報裡邊也有它,他們的解釋還很不錯。)它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裡邊精華的東西都集中起來了。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要用心(意識)來運氣,運氣的時候要沉著,即氣沉丹田。這麼做能把氣收到骨頭裡邊。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用氣來運形體,心怎麼動身體就怎麼動。我怎麼動不起來啊?練功得練到一定程度。一開始你還感覺不到氣,練到以後體會到氣了,再以後,氣和神合一了。太極拳有兩種練法,其中一種是自發功的練法,氣一衝意念隨著動,意念和氣合到一起,最後也是神氣合一——不是氣在動,而是神和氣合成一個了。意念一動氣就動,氣一動意念一動,這是從自發功練起來的。另外就是普通從姿勢上練起來,也是用意不用力,要用意來動它。抻胳膊用意識抻,形體要放鬆,不要使勁。怎麼放鬆呢?手帶著胳膊動,就都放鬆了。這是個竅門。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太極拳頂頭懸,精神一提起來,就不會顯得很遲鈍、重濁。練氣功的時候也是如此。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虛實變換得用意、氣,意念一動,氣帶著形體動,這樣才能變換靈活。從前面幾句來看,練太極拳就是練意和氣。象昨天講的《十三勢歌》共有140字,其中就有7個「意」字。其實太極拳就是要練意念、練氣。
「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練太極拳時要發勁,發勁時要沉著,還要松靜,意念、氣、力、形得專註到一個方向。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身體一立象口鐘一樣,前後左右上下都要中正,這樣氣才能正。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對九曲珠有好幾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身體的上、中、下三節,胳膊的肩、肘、腕三節,腿的胯、膝、踝三節,共有九節,稱為九曲珠。但這樣講似乎沒有抓住要點。九曲珠從裡邊講應該是指脊柱,脊柱上有九個彎曲,你要把脊梁骨一個壓一個地連起來,將來氣貼於脊,力由脊發才會有作用。當然講上肢、軀體、下肢各三節,「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也可以,但對於「中」、「主於脊」、「主於腰」就不夠了。
「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太極拳練時軟,用時綿里裹針,「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
「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鶻」是鷹的一種。「形如搏兔之鶻」是講形體象鷹抓兔子一樣,很快。「神如捕鼠之貓」,貓要逮耗子的時候,在耗子洞前守著,精神非常集中。一個是形蓄而待發,很勇猛;一個是神很安靜、集中,其實練任何拳都得這樣,練我們的形神庄、五元庄精神也要集中。
「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安靜時跟山一樣,運動時象奔騰的江河。有的說要「靜如秋月,動若飆風」。
「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練功或對手時,蓄勁象把弓張開一樣,拉起來掩而不發;發勁時象箭一樣出去,很快。有的說太極拳動作慢悠悠的,怎麼打人呢?現在練太極拳的大部分是老頭、老太太和體弱多病的人,而好多練長拳、炮錘之類的人身體原來就棒。有些練太極拳的講得挺漂亮,但和人家一比劃就輸了。所以人們都說太極拳打不了人,是「豆腐拳」。其實太極拳綿里藏針,是很厲害的一種拳術。來的緩我就緩,來的快我也快。「彼不動,我不動,意在彼先」,你不動,我也不動,意念在你前邊;「彼若動,己先動,力在彼先」,你要動還沒動,我先動上了,力量在你前面。你要不快,能走到前面去嗎?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練太極拳的時候要走圈,用的時候就不走弓背了,而要走弓弦。化你的時候還得走圈。
「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這裡關鍵是「力由脊發」,力量由脊樑發出去。腳步跟著身形來轉換。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兩句對練拳很有意義。往複摺疊是什麼意思?象摟膝拗步,手打出去了,怎麼摺疊?腰若松不了,你摺疊不了。手一推出去,怎麼回來?一出去,到頭了,腰往外一松,又長出去了,一長出去,手上半個圈,外面半個圈,一個圈拿回來,這就是一個太極。練太極拳的沾連粘隨,都在這個關鍵上練。腰松不開,沾連粘隨就不好練。腰鬆開了,往後一松,手就往前邊去了,跟著自然就回來了。這個情況得用腰來解決。當然我們練太極拳並不著重技擊,我們著重養生,但是道理要懂,懂得腰是關鍵,得解決腰。腰解決不了,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光練力由脊發,將來會力由脊發了,弄不好就會出毛病,腰松不開,氣機不能上下流通,不能轉換。很多練太極拳的到了晚年紅頭漲臉,虛陽上越,得半身不遂,就是因為腰沒解決好。力由脊發,必須松腰。他這裡講得就不夠了。我們現在先不用管這個,先練姿勢,你能做到松、輕靈、圓活就行。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你非得能夠軟下來。一開始你若綳上勁,那就成拙勁了。太極拳為什麼練氣練得快呢?形體放鬆了,氣好通。一綳勁,肌肉一緊張,氣就不好通。
「能呼吸,然後能靈活。」練太極拳第一步先不配合呼吸,到第二步才配合呼吸。一般開時呼,合時吸;升時吸,降時呼。和呼吸配合好了,姿勢就自然了。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這個氣指的是內裡邊的氣,和呼吸之氣不一樣。太極拳利用呼吸之氣來調動內裡邊的氣。這是兩個氣,裡邊有兩個開合升降。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心即意識是發命令的;氣是旗,意識一發命令氣就動彈;腰就是旗杆。對心和氣來說,心是主導的,氣跟著動彈。有的說:「腰為纛,手為旗。」腰一動,手就動彈。對腰和四肢來講,腰是主導的。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一開始練的姿勢要開展,以後要緊湊。有開展,有緊湊,才可以達到縝密。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我們練拳時每做一個動作,意念先想,想得越具體越好,然後用意念帶著身體來動彈。腰要放鬆,氣要斂到脊骨里。
「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裡邊把精神固住,外面很安詳,不急不躁,很自然。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這裡要注意,《十三勢行功心解》是武禹襄解釋的,他的《打手要言》也是這麼寫的。現在的陳氏、楊氏、吳氏、孫氏太極拳都是腳根先著地,而武式太極拳是腳尖先著地,一出去跟貓一樣。因為武式太極拳步小,是活步。「邁步如貓行」至少有這麼幾層含義:一是貓很輕靈;二是一落腳尖先著地;三是貓要跑、跳時,它的腰會弓起來,有彈性。我們現在練太極拳為什麼要腳後跟先著地呢?這是按照調動陰陽之氣來練的,真要用到武功上,還得腳尖先著地。因為一抬腿,離得近首先是膝蓋一撞;離得遠,腳往下一落地,身子還得跟進去。腳尖先落地,這樣腳會更加輕靈。腳尖一落地,腳心還得含起來,氣才能收住。練武功腳要輕靈。原來武功練踢腿,腿往下一落,腳尖先點地。「運勁如抽絲」,這個昨天已經講了。陳鑫籠統地講了纏絲,有正纏絲,逆纏絲。要說螺旋勁、抽絲勁,就是「進如螺旋,退如抽絲」。退如抽絲,往回才叫抽。進如螺旋是往外轉出去,拳可以轉,張著手也可以轉。你們可以試試,把拇指、食指伸開,放鬆了轉動,注意食指,慢慢指尖穴位就會有感覺。劍指也可以這麼練。這麼練慢慢就可以把經絡練開。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要「全身意」,把神意集中,在於把神蓄起來,不要把神意注到氣上去。練太極拳要以心使氣,又講在精神不在氣,這是怎麼回事?把精神全注意到氣上去了,意念和氣定住了,不靈活了,就獃滯了。把神蓄起來,「神如捕鼠之貓」,神一蓄,氣自然而然就蓄起來了。你不要管氣,一管氣就滯住了。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這句話有弊病,應該是「在氣者無力,在意者純剛」,或者是「尚氣者無力,尚意者純剛」。意念全放在氣上,就不好轉化為力了;完全用意念,剛勁就來了。
《十三勢行功心解》不僅講要用氣,而且要「氣貼於脊」,「氣斂入骨」,把氣收斂到骨頭裡邊。怎麼才能斂氣入骨,怎麼才能氣貼於脊,好多書上都沒有講這個問題。有的說一含胸就氣貼於脊了,哪有這麼簡單!太極拳要主宰於腰,腰若不鬆開能主宰於有腰?很多練太極拳的只會磨腰,腰象磨一樣轉圈。僅僅如此,還不叫主宰於腰。腰椎以至於脊椎會一個一個地轉才行。一開始主宰於腰,將胳膊抬起,身體轉,胳膊也跟著轉,身體回來,它也跟著回來,手象鞭稍一樣晃蕩。你要是轉快點,身子停了,腰膊還走,它打個圈就會回來。以腰帶動形體就是這個意思。你得把肩關節、肘關節放鬆了,不放鬆不行。放鬆後,腰一動,肢體跟著動。將來氣充起來,身體一動,也是要主宰於腰,肢體就過來了。
分享到新浪微博 閱讀(197)┊ 評論 (0)┊收藏(3)┊列印┊舉報已投稿到: | 排行榜 圈子(已加精) |
---|
前一篇:蘇菲亞?布朗SylviaBrowne:來自靈界的答案後一篇:龐明:太極拳系列講座之二
推薦閱讀:
※太極拳起式收式的意函與實踐要求
※靜心才能真正練好太極拳
※一、太極拳歷史簡介
※丹田內轉法是太極拳的精華
※太極拳中醫健身系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