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京軍休漫談端午與屈原

漫談端午與屈原

發布日期:2014-06-24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

端午,陰曆五月初五日,本名端五。亦名「端陽」、「重五」、「重午」。端午所以成為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是因為它和一位偉大的詩人有關。這位詩人就是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雲名則,字靈君,戰國楚人。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姜齊,西抗強秦。在同國內反動貴族鬥爭中遭饞去職放逐,長期流浪湘沅流域。後因國政更腐敗,加之國都亦被秦兵所破,深感自己無力挽救國家危亡,遠大政治抱負難以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這段文字我是從《辭海》中摘錄下來的。而《辭海》又可能從《史記》「屈原列傳」濃縮而成的。司馬遷對屈原評價很高,認為他「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也」。這位被司馬遷推崇備至傑出的歷史人物,在先秦典籍中,竟沒有任何記載,彷彿壓根兒不存在這個人似的。這件怪事,只要想一想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把歷史上的屈原從「無」拉回到「有」,把根本就不「存在」,變成確確實實「存在」,除了司馬遷,另二位不可不提。一位是劉安。思想家、文學家。劉邦之孫,世襲淮南王。好讀書,善文辭,才思敏捷,曾招致賓客數千人,收集、整理,綜合先秦諸子百家思想,集體編著了《淮南子》一書。其中,《離騷傳》就出自劉安筆下。有人說,司馬遷的《屈原傳》,是從這篇文章轉引過來的。很有這個可能。另一位是賈誼。政論家、文學家。能誦讀詩文,善文章,十八歲負有盛名。由於才華出眾,受權貴忌妒排擠,貶職下放長沙。一次路過湘水,感慨萬千,聯繫自身的遭遇,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熱忱歌頌屈原的事迹和精神。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吧,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和屈原並列為傳。有人把賈誼、劉安、司馬遷三人譽之謂初漢文壇上三傑,這是恰當的。可惜,他們三人與屈原一樣,命運多錯,都是悲劇式的人物。劉安以所謂謀反罪而被迫自殺。賈誼憂鬱早卒,只活了三十二歲。至於司馬遷,由於李陵事件牽連,遭受宮刑。在完成了巨著《史記》之後,去向不知所終。悲哉,這些先賢們,是走了,但精神仍在。這種精神集中到一點,就是愛國恤民,正直清廉。二千多年來,在華夏大地上,這種精神一直流淌著,發揚著。特別是到了現代,通過郭沫若老先生大手筆,創作了話劇《屈原》,更是把這種精神,推向了一個新境界。所以我感到,我們今天談端午,不僅僅要吃粽子,懸菖艾,看龍船,更重要的是剝開形式包裝著的寶貴內核,吸取其豐富的精神營養,以提高自己的素質,乃至文化修養。附帶說幾句,談到端午,在我們江蘇,切不可忘記伍子胥這個人。伍子胥也是楚國人,只不過出生比屈原早了一百多年。在他的父兄被害後,逃亡到吳國,幫助闔閭,殺死了吳王僚,受到重用,派他到高淳一帶練兵。他很能體察民情,減輕賦說,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成績卓著,因而深得民心。後來被昏庸的吳王夫差賜死,拋屍大江。聞訊後的百姓,為了紀念他,特將開闢的五里長的新河,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胥河。據傳,最早龍舟競渡的民俗,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關於吳地人紀念伍子胥的事,司馬遷的《史記》有記載。不過地點在蘇州。講的是胥山,而不是胥河。寫到這裡實在寫不下去了,只得附上小詩一首,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初夏端午日漸長,熱風吹雨灑青秧。菖蒲艾草雄黃酒,除毒驅蚊助健康。奠祭汨羅靈君客,胥河憑弔伍員郎。武文合璧興邦業,民俗遺風萬代揚。 鼓樓四所郭珍富 二0一四年六月
推薦閱讀:

南京哪裡能吃到靠譜的歐包?
如何看待說「我在南京是有一定地位的」的女孩被打?
為什麼有些人談及南京大屠殺就覺得日本人殘忍,談及廣島原子彈卻覺得美國人乾的好?這算是一種雙標嗎?
如何評價連鎖餐飲品牌「南京大牌檔」?
南京現在到底是不是國家中心城市?

TAG:南京 |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