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也談「不懂天文曆法,讀不懂中華文化」
轉載自 http://blog.gmw.cn/blog-284365-391925.html 本真中華文明
南方日報(2010年10月17號)以《不懂天文曆法讀不懂中華文化》為題做了報道,新華網、光明網、鳳凰網、中國政府網做了轉載。報道中談到:
「廣東有這樣一位工程師,他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化研究,藉助天文曆法解開了文化源頭的一系列難解之謎。他的研究成果表明,中華文化不是始於文字,更不是始於儒家與道家,而是始於文字之前的天文曆法。」
中華文化始於文字之前的天文曆法!這句話說得蠻有道理!但是,「藉助天文曆法解開了文化源頭的一系列難解之謎」,還有接下來的文字:「遠古中華先賢以太陽為坐標創建了太陽曆,以月亮為坐標創建了太陰曆,以北斗星為坐標創建了北斗歷,最後將三種曆法「合三為一」創建了陰陽合曆。」卻背離了獨具特色的古代中國天文學基本內容與原理。
一、遠古中華先賢不是「以太陽為坐標創建了太陽曆」
首先,作者對「坐標」一詞的理解就是錯誤的。什麼是坐標?坐標是為確定天球上某一點的位置,在天球上建立的球面坐標系。球面坐標系有兩個基本要素:
①基本平面。由天球上某一選定的大圓所確定。大圓稱為基圈,基圈的兩個幾何極之一作為球面坐標系的極坐標。
②主點,又稱原點。由天球上某一選定的過坐標系極點的大圓與基圈所產生的交點所確定。
比如圖1《天地空間圖》中的「天球北極」與「天球南極」、「天球赤道」、「黃道」「經線」、「緯線」,可以稱之為「坐標」。而太陽、月亮,木火土金水這五大行星,包括地球自身,則都只能稱之為是運行著的天體,而不能稱之為是「坐標」!
其次,是早在六千年以前的遠古中華先賢,不是「以太陽為坐標創建了太陽曆」!而是以北天極、二十八宿為坐標,根據北斗星、
圖1《天地空間圖》
太陽、月亮,木火土金水這五大行星,包括地球自身的運行規律,創建了「以天為陽,以地為陰」的「天地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
《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介紹了,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出土實物都可以證明:二十四節氣起源於六、七千年以前,甚至更早。史前史的二十四節氣曆法,除了觀測天象、確定物候之外,還要用律管候氣來進行測定;制訂二十四節氣曆法是依據渾天坐標系所蘊涵的天地之氣豐富內容;二十四節氣分節氣、中氣,是依據地氣上升與天氣下降規律;依據赤道----用「氣」的本質、現象與規律為根據而命名的二十八宿來劃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不僅標示了中華大地的氣候特徵,而且標示了整個地球的氣候特徵。大家都知道的,北半球的北京人與南半球的阿根廷人,無論什麼時候都是腳對腳地站得很穩,而北京人所處的冬至時分,卻是阿根廷人的夏至時分.反之亦然.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1]!
二、獨具特色的古代中國天文學基本內容與原理
古代中國天文學獨具特色,其基本內容,就是學術界都熟悉的渾天坐標系----以地球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極為上,以南天極為下,以與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為圓形天道所界定的天地框架。
張衡所著《渾天儀注》記載的:「天將地包裹在其中,日月五星附麗其中,運行有一定的軌道。天地這個整體的框架:就象一枚雞卵,假想的天球就象雞卵的外殼,地體就象雞卵中的黃,孤居於天之中心,天如車輪在運行,圓轉得沒有開端沒有終點,
圖2《天地框架圖》
其形狀混混沌沌,所以稱為渾天。赤道是腰帶,天的肚腑,從東到西將天圍腰攔截。」[2]
把抽象的《天地框架圖》落實到客觀存在的天地空間,我們就可以在晴朗的夜空,看到真真切切的北極星、北斗星、二十八宿(參見圖3《二十八宿半隱半顯圖》)。
那麼,這個天地框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換句話說,就是北天極、北斗、二十八宿這些特定星象是如何確定的呢?這就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原理。
張衡的《靈憲》論述了天地框架----天極、赤道、經線、緯線,是在推論出天地本原之後確立出來的。那麼,天地的本原是什麼呢?是天地陰陽四時之氣。古人將天地陰陽之氣分為四時,天地框架----北天極與南天
圖3《二十八宿半隱半顯圖》
極、天球赤道、經度、緯度,就是依據四時之氣而界定出來的。這就是《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所指出的:
「天雖高不可度,地雖廣不可量,以氣動復言之,其猶視其掌矣。」即天雖然高遠不可攀登,無法用尺寸度量,地雖然寬廣無法有限制地進行測量,但是以春夏秋冬之氣的往複運動來分析,就象觀察自己的手掌一樣。
張衡的《靈憲》詳細記載了:「昔日聖賢的天子,推步天體運行的軌跡,確定天地運行的中心與赤道大圓。端正儀錶,定出度數。推論出天地剛開始生成的狀態,是渾渾沌沌的氣團,這氣團運轉了很久很久,元氣開始剖判分離,清輕的氣發散上升為天,重濁的有形質的物質下降凝聚成地。天的氣為陽,明亮而且運動不止;地體之內的氣為陰,幽暗而且相對靜止(在地體內部運化)。『動』以運行施布,『靜』以和合化育,陰陽之氣交接和合化生精氣----四時,四時化生化滅萬物。在天成象(天象、星象、氣象),在地成形(春、夏、長夏、秋、冬)。天有九個方位,地有九個區域;天有三辰:日月星;地有三形:兩極、赤道;有天象可以校訂,有形狀可以測度。於是有賢能的人開始以此為綱紀來經天緯地。」[3]
《靈憲》強調:天地的本原是「氣」,「氣」的陰陽構精,化生出四時,孕育出萬物。是「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氣」,確立了天的九個方位,地的九個區域。這才有了兩極、赤道,「才有天空星象可以顯現,有地體形狀可以度量。」天地的經度、緯度是依據「氣」的四時規律確定出來。在界定出天地框架的基礎之上,渾天說根據重差勾股術和地面相隔千里,由日晷所測的日影相差一寸的方法,推算出整個天地的大小。《靈憲》指出:
「八極(四面八方)之空間,直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是八極的一半,地的上下亦與天相同。整體進行測度,是使用渾儀。運用鉤股定理,立竿測影,進行實地觀
圖4《立體四象(也稱「四靈」)圖》
測,全都是移動一千里,日影相差一寸而獲得這些數據。超過這些之外的空間,即是『宇宙』。『宇』(空間)之外表沒有極限,宙(時間)之兩端沒有窮盡。」[4]也就是說,「天地」是有極限的,「宇宙」是沒有極限的!中華文化中的四象(也稱「四靈」),就是有極限的「天地」之中的四組星象----蒼龍、朱雀、白虎、神龜(見圖4《立體四象(也稱「四靈」)圖》)!
三、二十四節氣是依據渾天坐標系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制訂出來
《靈憲》不僅清楚地描述了天地的大小,而且明確指出「天地」是上下(兩極之間)短,四圍(赤道)寬的橢球體。天地框架是有極限的,宇宙則是無窮無盡沒有極限的。渾天說還指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地影遮避了月球所導致的。地影是圓的,那麼地體自然是圓形的。《靈憲》:「月光生於日光之所照耀,月光隱沒於日光之被遮蔽,月亮正對著日光則月光充盈明亮,日光被遮蔽則月光也就沒有了。月亮正對著日光時,月光常不相合,是被地體遮蔽了。這稱為『闇虛』。遮蔽在星則星光微弱,遮蔽在月則為月食。」[5]
明代著名醫學家張介賓先生也明確指出:
天空遼闊,本來無法測量;可以測量的是二十八宿的旋轉,因為二十八宿依附於天體(這裡指地體,「宿」的位置是以地體為中心而確定),而且「宿」有度數,所以天氣的運行規律被揭示得明明白白。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這些天體在運行中有的遲緩,有的迅疾,可以用宿來標記它們運行的度數。氣沒有形體,不容易體察;所能夠體察的,是寒來暑往和季節的順序。有季節的順序,則時令相承襲,萬物生、滅有期限,於是就可以用來考察標記天地之氣化育生成萬物的規律了[6]。
《六經天文編》指出:
「五星由西向東運行有的遲緩有的急速,北斗由東向西運行,在黃昏、黎明時分更替著顯現。二十八宿分配五行的時段與日月,各有陰陽四時的隱藏與顯現。」[7]
即四時五行是以二十八宿為坐標,依據北斗、太陽、月亮、五大行星等天體的運行規律,直接對應地體上的氣候、物候而測定出來的。
《靈樞·癰疽》所講的:
「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上應星宿,下應經數。」[8]
「天度」就是指二十八宿所標識的周天360度(古代中國天文學將周天劃分為365.25度);「地紀」就是指十二支所標識的天球、地球的十二條經線。也就是說。天度、地紀都是渾天體系的坐標。《渾天儀注》將這一「天地系統」論述為:
「天地各乘駕著氣而生存,運載著水浮游在太空之中,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從正中分開,則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蓋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環繞地下,故二十八宿一半顯現一半隱沒;其兩端稱之為南北極。北極是天的正中心,在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經常顯現而不隱沒;南極也是天的正中心,在南入地下三十六度,經常伏藏而不顯現。」[8](參見圖3《二十八宿半隱半顯圖》)二十四節氣所標示的北半球冬至時分,是南半球的夏至時分.反之亦然.就是依據渾天坐標系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制訂出來!
四、四時、陰陽五行、彝族十月曆、十二支紀十二月的曆法與二十四節氣相通
四時的每一時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六個節氣(見圖5《六氣節令圖》)。
陰陽五行與二十四節氣相通,由彝族十月曆體現出來。
彝族十月曆是解放前,一些非常閉塞的地區仍在行用的非常古老的曆法。這種曆法將一年分為十個月,每個月36天。用土、銅、水、木、火分別配以「公母」紀月。彝族人稱這十個月為十個「補摩」(公母),用土公、土母、銅公、銅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來紀
這十個月(見表1)。這十個月分為五季,夏季
圖5《六氣節令圖》
為土;秋季為銅;冬季為水;春季為木;春夏之交為火。漢族以春天為木,夏天為火,秋天為金,冬天為水,夏秋之交為土。二者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土、銅、水、木、火即是漢族的陰陽五行,因為漢族所說的「金」最早就是指「銅」。公母、天地和陰陽則是同義語[9]。
表1彝族十月曆法補摩與五行、五季對應表
月份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補摩 |
公 |
母 |
公 |
母 |
公 |
母 |
公 |
母 |
公 |
母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五季 |
春 |
夏 |
夏秋之交 |
秋 |
冬 |
陳久金先生還在《天干十日考》中證實了:十干在古代是用來紀十月曆的十個月名的[10]。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彝族十月曆是依據夏至和冬至來制訂的,與月亮沒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曆法將一回歸年分為陽、陰兩個半年:從冬至到夏至為陽年;從夏至到冬至為陰年。它以土公月為一歲的開始,以夏至為月首。即一月為土公,二月為土母;三月為銅公,四月為銅母;五月為水公,六月為水母;七月為木公,八月為木母;九月為火公,十月為火母。用十二獸名(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來紀日,鼠日為首日,豬日為尾日,每十二日為一輪,每三輪為一個月,每三十輪為一年。「補故」(夏至)過大年(3天),「補久」(冬至)過小年(2天)。每四年之中有一年的大年和小年都過3天,稱為「雙大年」[11]。
表2十干紀十月曆法與陰陽、五行、五季對應表
月份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陰陽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五季 |
春 |
夏 |
夏秋之交 |
秋 |
冬 |
經自然科學史專家陳久金先生考證,彝族十月曆就是四千多年前中華民族曾經行用過的,中國最古老的曆法[12]。彝族十月曆則承傳了這一曆法。而且彝族十月曆的五行配公母,與漢族的陰陽五行配屬五季基本一致。十干紀十月的曆法與陰陽、五行、公母、五季的對應關係見表2。
十二支紀十二月的曆法,不是我們現在行用的依據月亮的圓缺規律而制訂的太陰曆。它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月份,冬至在子(11)月的正中,每兩個節氣為一個月,每個月30天左右。這一曆法,是將一回歸年等分為十二個月,再分為四季,每季三個月。其空間依據是在地球上所觀測到的一回歸年之內,北斗從東到西旋轉一周天的規律(參見表3)[13]。
表3十二支所紀十二月份對應二十四節氣表
十二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十二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正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節氣 中氣 |
大雪冬至 |
小寒大寒 |
立春雨水 |
驚蜇春分 |
清明 穀雨 |
立夏小滿 |
芒種夏至 |
小暑大暑 |
立秋處暑 |
白露秋分 |
寒露霜降 |
立冬小雪 |
表4六經旺於一年的脈象時日表
六經 |
時令 |
日數 |
氣候 |
脈象 |
少陽 |
冬至後首甲子 |
六十 |
陰氣未消陽氣初生 |
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
陽明 |
冬至後二甲子 |
六十 |
陰氣漸消陽氣漸盛 |
浮大而短 |
太陽 |
冬至後三甲子 |
六十 |
陰氣盡而陽氣全盛 |
洪大而長 |
太陰 |
冬至後四甲子 |
六十 |
暑濕當令秋氣始生 |
緊大而長 |
少陰 |
冬至後五甲子 |
六十 |
陽氣衰而陰氣盛 |
緊細而微 |
厥陰 |
冬至後六甲子 |
六十 |
陰氣全盛 |
沉短而敦 |
表5十二支與十二正經直接對應表
十二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十二經 |
膽 |
肝 |
肺 |
大腸 |
胃 |
脾 |
心 |
小腸 |
膀胱 |
腎 |
心包 |
三焦 |
陰陽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素問》記載了十二支紀十二月的曆法劃分為六個季節:風、寒、暑、濕、燥、火的《六氣歷》。《難經?第七難?論旺脈》則闡釋了「天時有季節氣候的不同,脈象亦有大小陰陽的變異,就是說當令之時應得當令之脈方為正常的現象。」並將人體三陰三陽經的脈象,與這六個季節直接對應的變化規律進行了詳細闡釋[14](見表4)。
十二支紀十二月的曆法就是《素問.陰陽別論》所說的與人體十二正經直接對應的十二個月,即「春季劃分寅卯辰,夏季劃分巳午未,秋季劃分申酉戌,冬季劃分亥子丑,總共十二個月。十二脈,指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之脈。十二脈與氣數直接對應,所以與天地之氣相互感應。」[15](見表5)
以上可見,四時、陰陽五行、彝族十月曆、十二支紀十二月的曆法,都與二十四節氣相通。
五、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於河圖洛書,河圖洛書與彝族十月曆息息相通
陳久金先生在《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中,詳細分析了彝族十月曆的五個陽月、五個陰月與河圖洛書中十個數字中五個奇數、五個偶數的直接對應關係,認為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於河圖洛書,河圖洛書起源於彝族十月曆[16]。
「十干」、「十二支」與「八卦」共同誕生於羲黃時期,它們與四時、五時一樣,都是以天地之氣的根本特點與性質----陰陽五行為基礎,對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的分時段考察與標記,也都是依據二十四節氣劃分出來。
十干所紀一年分為十個月的曆法,就是《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的:「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長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腎主冬,……其日壬癸。……」其中的甲乙日、丙丁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素問》的主旨就是五臟之氣與五季之氣相通[17]。
與陰陽五行相通的五季,是將二十四節氣等分為五;與八卦相通的八個主要節氣,是將二十四節氣等分為八;十干所紀的十月曆,是將二十四節氣等分為十;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曆,是將二十四節氣等分為十二。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都被古人稱為氣數,它們各自有各自的功能與作用,都能夠在二十四節氣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並體現出自身的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對反映在物候、氣候、氣象、星象中的天地之氣運行規律進行的完整標識。作為中醫學術理論的臟腑、經絡、氣血等學說,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紀十日、十二支紀十二月直接對應,是因為人體氣血的運行繫於天地之氣的運行,人體氣血運行規律與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相一致。所以,洞悉二十四節氣的全部科學依據(筆者有《二十四節氣原本不是太陽曆》專門進行了分析),是透視陰陽五行八卦、干支與中醫學術理論全部科學依據的根基。
太極八卦與二十四節氣相通,則體現在《古太極圖》的八卦與八個主要節氣直接對應。如:坤-冬至、、震-立春、離-春分、兌-立夏、乾-夏至、巽-立秋、坎-秋分、艮-立冬。有關這方面的詳細分析,筆者有《古太極圖揭秘》專門論述。
六、彝族十月曆不是太陽曆
與二十四節氣的性質不是太陽曆一樣,彝族十月曆的性質也不是太陽曆!
曆法的性質是指,某一種曆法是根據對某一種天體的主要視運動而制訂出來的。
現今學術界認為,世界上的曆法大致分為三種:陽曆、陰曆、陰陽曆。一般說來,以對太陽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而制訂的曆法,叫作陽曆。以月球平均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59……天)為一月,只有年的月數可人為規定,即以對月亮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而制訂的曆法,叫作陰曆。兼顧這兩種天體的視運動而制訂的曆法,如以月球平均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一個月,但通過設置閏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數又跟地球平均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相等,如我國的農曆、藏曆等叫作陰陽曆。
古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曆法,卻不屬於現今學術界所劃分的這「三種曆法」中的任何一種。首先,二十四節氣曆法不是以對太陽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其次也不是以對月亮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再其次更不是兼顧這兩種天體的視運動而制訂的曆法。圓圓的天穹就象大大的錶盤,北斗星斗柄就象錶盤上的指針,二十四節氣是依據斗柄指向二十八宿這一圓形天道的角度來劃分的。古人早就知道,由二十八宿來劃分五種性質氣(木、火、土、金、水)的運行,各有陰陽四時的隱沒與顯現。即北半球顯現出來的夏至時,南半球則隱沒著冬至時,反之亦然。
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通的彝族十月曆,之所以被學術界一直稱作「太陽曆」,是因為在發掘出彝族十月曆時,歷史學專家江應梁先生、民俗學專家劉堯漢先生、自然科學史專家陳久金先生,就共同分析彝族十月曆的性質。認為彝族十月曆既非陽曆(公曆),也非陰曆(太陰曆)。只是在制訂這一曆法的過程中,有對太陽位置的觀測,才把它定性為「太陽曆」。
「江應梁教授早年著《涼山彝族奴隸制度》一書說:『大小涼山中統一實行著一種曆法,非陽曆也非陰曆,是把一年劃分為十個月,每個月固定為三十六日,……』經過我們三人共同調查研究,將此『非陽曆也非陰曆』定性為陽曆,從而肯定彝族十月太陽曆的性質。」[18]從劉堯漢先生的論述來看,這幾位學者把『非陽曆也非陰曆』的彝族十月曆定性為太陽曆,是非常勉強的。而就二十四節氣的天地陰陽合曆性質而言,彝族十月曆應該是以天為陽的「陽曆」。
結語
我們不欣賞國外,我們不背叛祖宗——中華民族!就應該追溯數百年來殖民、半殖民主義用中學西解、中學西化、中學西范如何強姦了本真中華文明!了解了這一過程,就會明白中華優秀文化不能深入中華民眾的根結----是中國學問西方化阻斷了中華優秀文化與當代中華民眾密不可分的關係!
正如李約瑟先生所說:「歷代對中國生活的膚淺觀察者(他們對中國文獻一無所知),往往人云亦云,因此最後中國人自己也相信了這。點。中國的哲學家馮友蘭在40多年前寫的一篇論文用了這樣的題目:『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19]馮友蘭先生的冒昧結論:「中國向來沒有科學」為學術界的主流意識所熱捧。
好好的傳統文化,學校偏偏不能教。生生的都給弄丟了。對於文明的沉浮,我們能做的是返本歸真中華文明!做回歸本真中華文明的先驅!
放眼整個學術界(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中國傳統科學等學科),有很多意氣風發的中國人,在面對現實的時候,困惑過,憤怒過,但是沒有繳械投降過!更沒有苟且偷生般地活著,他們沒有複製過往的文化,而是在努力回歸本真中華文明的基礎上,探詢改變沉淪社會的新思想、新方向!
由學者轉而成為民主鬥士的聞一多先生,曾經對西洋文明有過美好憧憬,但留美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對西洋文明產生了幻滅感。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這首在澳門回歸的日子裡傳唱祖國大地的《七子之歌》,就代表了中國人的已經覺醒,尤其是他吟出的《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
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鳩舌總猜疑。
唐賢讀破三千卷,
勒馬回韁寫舊詩。
更是抒發了中國人努力回歸本真中華文明的雄心壯志。我們需要中華民眾欲信、欲求、欲行的精神食糧,這樣的精神食糧只能是由本真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生長出來!
劉明武先生多年來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為結束本真中華文明萬馬齊喑究可哀的被動局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尤其是他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化研究,努力藉助天文曆法解開中華文化源頭,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令人無比欽佩!
但是,如果劉先生自己沒有注意到----古代中國天文學有別於西方天文學的獨特性,無法跳出運用西方天文學的系統知識,來分析古代中國天文學基本內容與原理,仍然運用西方天文學的坐標知識來分析與介紹古代中國天文學,就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錯誤。
《太陽、月亮、北斗星:破譯中華文化密碼的三大坐標》的內容,的確象《南方日報》刊載的《叩門圖》一樣,證明劉明武先生剛剛走到了古代中國天文學這座神聖殿堂的大門口,要想叩開門扉,入內尋寶,不徹底掙脫西方天文學的桎梏,是無法進入古代中國天文學殿堂的!
以太陽、月亮、北斗星為坐標,根本不是古代中國天文學所使用的天體坐標!如果迷失於此,不但不能解釋「天人合一」的準確含義,而且不能正確解釋陰陽五行與太極八卦的準確含義,更無法破譯中華文化的真正密碼!
參考文獻
[1]吳維:《天道、地道、人道----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第116頁
[2]張衡《渾天儀注》:「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又中分之,則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復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常見不隱。南極天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天轉如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赤道橫帶,天之腹。……橫帶者,東西周圍天之腰也。」
[3]張衡《靈憲》:「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之)**[定]*靈軌,尋緒本元。先准之於渾體,是為正儀立度,而皇極有逌建也,樞運有逌稽也。……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並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彁速固未可得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為庬鴻,蓋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體。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郁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太元,蓋乃道之實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紀。於是人之精者作聖。實始紀綱而經緯之。」
[4]《靈憲》:「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則是渾儀。將覆其數,用重[差]鉤股,懸天之景,薄地之義(儀),皆移千里差一寸得之。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5]「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闇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
[6][明]張介賓:《類經》.北京:人民衛生社,1965年8月,第796頁
[7]欽定四庫全書《六經天文編〉卷上(第八頁)「五星東行有遲有速,北斗西行昏明迭建。二十八宿分配五行,各有陰陽四時隱見。」
[8]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黃帝內經靈樞譯釋〉上海:科技社,1986.3:519- 520
[9]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M].北京:中華書店影印,1989.11:3:張衡〈渾天儀〉註:「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蓋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環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顯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經常顯現而不隱沒;南極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常伏不顯。
[10]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J].中國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1986(5):15—30
[11]《自然科學史研究》(京),1988.2:第119-127
[12]阿蘇大嶺等:《關於小涼山彝族十月太陽曆的調查及其初步分析》,《自然科學史研究》(京),1984.3:第261-265頁
[13]陳久金:《論夏小正是十月太陽曆》,《自然科學史研究》(京),第1卷第2期,1982;《夏小正新解》,《農史研究》,第1期,1983
[14]張寧等:《試論十二支的赤道屬性》《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6期
[15]秦廣忱:《中國古代一項特殊的農業季度問題----論《素問》的農業季節歷》《自然科學史研究》(京),1985年第4期,第333-341頁
[16]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中國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1986(5):第15—30頁
[17]][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上下),上海,商務館,1931年:124頁
[18][彝族]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第75頁
[19]潘吉星主編:《李約瑟文集:李約瑟博士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論文和演講集(一九四四——一九八四)》,瀋陽:遼寧科技社,1986年,第263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四十年前都還能登月球,而現在卻不行了?
※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轉貼:曆法附加資料 - 天文曆法 -
※志第十三天文一
※閑談風水(相關)天文曆法之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