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的父母該如何引領孩子走出離婚時帶來的陰影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謝中央共青團、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以及《教育報》社、《中國家庭教育》雜誌社等十家單位舉辦的《中國教育的未來發展》學術交流。因此,給了我們這個平台,也非常高興能和各位領導、老師和家長一起在這個美好的夜晚來一起討論分享單親家庭教育這個話題。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單親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愈來愈成為一個令人沉重的話題。那麼今天晚上我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如何做好單親家長》。婚姻的破碎,家庭的解體,離婚對成人來說是一種解脫,但對孩子來說,無論如何進行彌補,都將是缺了邊的月亮,那麼做為一個單親父母,當你的婚姻無論以什麼原因不得已畫上句號,怎樣從過去失敗婚姻的記憶中走出來?如何用樂觀輕鬆的態度,重新營造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如何將離異帶給孩子的負面性降到最低?這些都是每個單親家庭、單親父母所面臨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美國耶魯大學耶魯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勃特·索爾尼特指出:「離婚是威脅兒童最嚴重和最複雜的精神危機之一,這種家庭解體所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原蘇聯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出自破碎的或經常發生爭吵家庭的兒童,占沾染惡習兒童或少年罪犯總數的90%~98%。在現代社會裡,隨著離婚率的上升,由此而來的離異子女在道德、行為上的變異與教育問題,已十分嚴峻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安樂窩,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最堅強的精神、情感支柱。因父母離異導致家庭破碎,孩子深愛著的父母將有一方會離他而去,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得到了的完全改變,同伴將對他「另眼相看」,這一切會讓多數孩子陷入從未有過的心理混亂與心理矛盾中。據北京、河北等地的調查,因父母離異,89.5%的孩子有恐懼和不安全感,有43.8%的孩子有強烈的悲傷情緒,有的孩子為父母離婚而感到羞恥,感到沮喪、凄涼和無可奈何。有時還會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父母,對父母憤怒和懷有敵意;有的孩子看見父母天天吵鬧,寧願他們早點離婚,父母一旦真的離婚,他們又總會有 負疚感。

一、單親家庭對家長本身帶來的影響

有的單親家長,在喪偶或離異後,心裡充滿了孤獨、自卑、憂鬱、抱怨的惡劣情緒,表現在教育孩子上的心浮氣躁。孩子只要做錯什麼,或有些不當舉止,家長就會將自己對配偶的怨恨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他會對孩子說:「我是管不了你了!我是沒有辦法了!反正你爸(或你媽)也不要你了,你想怎樣就怎樣吧!」家長語言中的無奈,暴露了自己內心的空虛,教育的無方,信心的不足。有的單親家長就認為,我是單親,一個人教育孩子力量有限,太辛苦了!對孩子的教育失去足夠的耐心。面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不是積極想方設法教育幫助引導孩子改正,而是一味地抱怨:「我怎麼這麼倒霉,家庭破裂,孩子又不爭氣!」這種抱怨情緒導致對孩子沒完沒了的指責、訓斥、諷刺、打罵……這種沒耐心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孩子會常常感到孤獨、憂慮、自卑、失望,情緒會更加低沉。孩子的這種心態,如果不引起家長的重視,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的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

1.單親家長不能因為孤身育子,就失去自信、耐心。

案例1 一位單親媽媽的苦惱:「對於孩子的教育,我是越來越沒有辦法了!孩子剛五歲時我就離了婚,我一個人好不容易把女兒拉扯大,現在她上初一了,可是她一跟我說話就瞪眼,要不就斜著眼睛、狠狠地盯著我,我只要說讓她改正一些過錯,像不認真寫作業呀,東西亂放呀,不幹家務活呀,她就會跟我頂嘴。我離婚後住在父母家,父母年紀大了,我怕他們聽到爭吵聲會跟著生氣著急,於是,遇到這種情況,我就強忍著不發火,盡量不和她爭執,可她得寸進尺越來越不聽話,事事跟我頂撞,有時,還用離家出走威脅我,我實在是沒有輒了,這孩子太讓我失望了……」說到傷心處,這位媽媽失聲痛哭。單親家長一定要徹底擺脫孤獨、憂鬱、抱怨的情緒,把婚姻失敗作為動力,相信自己一個人的肩膀也能承擔起育子的重任。

2.把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歸咎於家庭的不完整。

還有一些單親家長心裡,就覺得自己的家庭和別人不一樣,影響到孩子也認為自己和其他同學不一樣。這些家長經常會說:「我是單親家庭,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孩子太可憐了!」這些話往往會給孩子的心靈罩上陰影。其實,在完整家庭中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單親家長要知道,單親家庭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不要認為夫妻離異了,很對不起孩子,孩子無論提什麼要求,都無條件滿足。其結果是導致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變成自私自利、專橫任性的「小霸王」,這樣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養育他們的父母。因此,單親決不是無原則遷就、溺愛孩子的理由。

3.單親家長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過高的期望值導致孩子心理負擔很重。

單親家長在失去配偶之後,就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要求孩子處處高人一等,尤其是學習成績上要求就更高了。如果孩子某些方面沒有達到家長要求,心浮氣躁的家長就會運用簡單粗暴、沒有智慧的教育方法:嘮叨、扔書包、撕作業本、咒罵(你笨得就像你那個沒有出息的爸爸!)接著動手打。家長一邊打孩子,一邊會流著眼淚說:「我容易嗎?我一個人帶著你受了多少罪?你對得起我嗎?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家長咒罵抱怨的話語是在向孩子灌輸一種敵對情緒,她把對離異對方的怨恨積壓在心中,發泄在孩子身上,一味排斥對方,這樣的話語孩子聽多了,就會在心理上對另一方形成排斥。這是單親家庭孩子性格偏離正常軌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4.家長由於婚姻的破裂的影響在教育孩子時一般有以下表現方法

——生活無序型

案例2:有這樣一位爸爸,因夫妻感情長期不和提出離婚,所有的財產權利都寧願放棄,唯一的條件就是將5歲的兒子明明判歸自己撫養。在他看來,錢乃身外之物,千金散盡還復來,而兒子則是一個繼承了自己血統和智慧的寶貝,是他這輩子的情感依託。可是,其妻也堅決不肯把孩子放給對方,認準兒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與其與骨肉分離,不如一死。於是,倆人誰都有堅定的決心,都採取先下手為強的策略,每天搶著去幼兒園接孩子,試圖造成既成事實,以便自己在法庭上佔據「有利地形」。爭來奪去,鬧得幼兒園教師左右為難,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孩子的生活規律,更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育。

——情感缺失型

案例3:有這麼一個5歲小女孩,父母早在她2歲時就離婚了,她跟隨母親生活。一次在玩角色遊戲時,在娃娃家作「媽媽」,在整個活動中,她一直是樂衷於照顧娃娃,一會兒給娃娃梳頭,一會兒給娃娃洗臉,一會兒又帶娃娃出去玩,卻一直把娃娃家的「爸爸」涼在一邊,沒和他講過一句話。過了一會兒,這個孩子說娃娃生病了,就抱著娃娃上醫院,看完病回家後,「爸爸」憋不住了,問她:「媽媽,娃娃怎麼了?」可著這個小女孩抱著娃娃說:「娃娃生病了,我不能和你說話!」然後抱著娃娃到外間去喂娃娃吃藥了。「爸爸」跟了進來,幫她拿葯,而這個小女孩大叫:「你幹什麼呀?把葯放下。」「爸爸」說:「娃娃病了,我來給它吃藥。」她噘著嘴巴說:「我是娃娃的媽媽,我來給她吃藥,你走開!」「爸爸」只好走了,然後兩人再也沒說過一句話。

這本來也許是一件容易忽視的事,可問題在於:作為模仿成人活動的角色遊戲,孩子往往將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運用進去,體現出來。這個小女孩來自單親家庭,她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在與家庭成員,特別是與父親這一角色進行交往時,表現出來的幾乎空白,也可以說她在排斥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中的行為,如不及時加以彌補,很難說並不會對她成人後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過度溺愛型

案例4:在某街道辦事處的辦公室里,一對夫妻正在辦理離婚手續。一切辦妥後,男方囑咐女方:「多給孩子買些營養品,他正在長身體。錢不夠我可以多給一些,只請你答應我每月至少得見上孩子兩次面。」旁人不禁問到:「你們關係不錯啊,為什麼非離呢?」女方答:「我們的婚姻基礎不太好,婚後才體會到性格不和的苦處,為了面子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去維繫這樁沒有感情的婚姻了,可實在忍耐不下去了,我倆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了很久,最後還是認為分手的好,而孩子確實不應承受我們不幸婚姻所帶來的結果,只能盡最大努力去禰補……當孩子跟媽媽在一起時,媽媽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當孩子跟爸爸在一起時,爸爸也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就這樣在爸爸媽媽的虧欠心理下所有的慾望都在瘋長,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放任自流型

還有的父母在離婚後將自己對對方的情緒轉嫁給孩子,你不管我也不管,都不管自己的孩子,將自己的孩子丟給年邁的雙親,當年邁的父母無力教養孩子或者孩子到了青春期,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孩子內心扭曲、叛逆,孩子會選擇離家出走或流落街頭。作為親生父母,有必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愛、母愛,給孩子多些關心。然而,更多的家庭解體後,孩子猶如一條細絲,牽扯著父母,使得那些在離婚大戰中拼得你死我活且反目成仇的夫妻繼續一場爭奪孩子的拉鋸戰。這種不見硝煙的戰火瀰漫在孩子中間,使得他們的心靈同樣倍受箭熬。

二、父母離異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據心理學家的調查,父母離異對不同年齡的兒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大部分都表現為多疑、閉塞、自卑,反抗性和攻擊性強。很多單親家庭的父親或者母親,對離婚後的生活缺乏足夠的精神準備,對孩子教育方法失當,有的放任自流,有的過度溺愛。尤其是帶著男孩的父親,離婚後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照顧很少,缺乏經驗和耐心,父子倆的生活很易陷入無序之中。面對粗心大意的父親,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可能會放任自己,結交不良朋友,養成好吃懶做等壞習慣,甚至墮落到犯罪的地步。另有一些父親或母親,總認為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太大,不忍心再對孩子嚴格管教,結果過度縱容溺愛反而害了孩子。經濟困窘、生活無序和情感缺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最突出的問題。還有為數不少離異的父親或母親不給或少給子女撫養費,使孩子過早地品嘗了生活的艱辛。這往往會使孩子陷入自卑之中,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膽小怯懦,進而封閉自己,不願和他人交往。

1.受傷的童年,沒有了完整的家

下面我們來聽一聽一位單親家庭孩子的心聲:一位還在上小學的女生在日記中寫到:自從爸爸媽媽分開後,雖然媽媽對我比從前還要好,可是我總覺得和別的同學不一樣。鄰居婷婷每天早上都是她爸爸送她,晚上她媽媽接她回家,星期天一起帶她到公園玩,到超市買菜,我覺得她比我幸福……

2. 無奈的選擇父母

「跟爸爸還是跟媽媽?」當父母失和並面臨分離時,更多的孩子要無奈地面對這樣一道選擇題,使幼小的他們處於兩難境地。雖說他們未必能夠完全理解家庭破碎的原由,然而他們的心裡卻不願失去血脈相連的任何一方。

3. 誤以為自己不對或做錯事,令父母離異

有些家長告訴孩子:你乖,爸爸就回來了。快快睡,天亮了,爸爸就回來了。孩子在家長允諾下日日努力,期待另一位家長回來愛他,可是總是未能實現。漸漸的,他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是自己的錯,所以爸爸或媽媽不願意回來抱抱他,給他足夠的支持,他深深責備自己。有時孩子想起父母爭吵時常說的話: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讓孩子錯誤的認為:自己是構成父母離異的原因。孩子於是產生罪惡感、自卑感,影響了他的情緒及日常生活,不能坦然面對同學、朋友。

4. 孩子不適應生活改變,疏遠父母

案例:有這麼一個小男孩放學回家後,不高興媽媽匆忙說完話就走了,不聽他說話;也耽心媽媽看到他的成績單將會生氣的樣子。似乎日子愈來愈難過了。他不喜歡現在的媽媽,他漸漸的沉默了。

教養子女並非易事,常常是必須由夫妻共同合作,彼此互相支持補位的。而單親家長同時扮演嚴格、溫柔的父、母角色,無法兼顧妥善的管教方式,容易造成對孩子過松、過嚴的情形,而且也容易發生缺乏適應的角色認同,及親子關係緊張、衝突的狀態。

5. 擔心子女身心的發展

案例:兒子長大了!一位單親媽媽告訴自己。近來兒子拒絕媽媽親膩的舉動。可是怎麼告訴兒子成長期間的事呢?特別是有關男孩子成長期的身心變化,她也不甚了解,她感到不安。孩子在成長期間有同性長輩的陪伴與指導,孩子較能輕易渡過青春期,並且做好成人的準備。單親家庭中有異性小孩,家長得費心為他尋找─親密的指導者,讓孩子可以模仿、發問。有些孩子在成長期間過於認同異性家長,或是在友伴間學得不恰當的行為,都會影響他將來成人的生活方向。單親家庭最難克服的教養問題,往往在於缺少認同楷模,孩子在沒有觀摩男女兩性共同相處的經驗下,難免缺乏一些處理兩性問題的參考法則,或產生對自我性別角色認知上的偏差,因此,單親父母不妨多與親友往來,讓子女感受雙親家庭的和諧氣氛,及了解學習兩性相處之道。此外,單親也很容易把一切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因此投注了全副心力,完全沒有自我的存在,當孩子不如自己的期盼或違反自己的意志時,更覺椎心之痛,而落入另一波痛苦的漩渦,造成雙方的壓力與傷害。因此,提醒自己:留給自己及孩子更多的空間、時間,注入更多的關懷與體諒,才能化解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

三、給單親家長的幾點建議

1.守住不傷害孩子的底線

為了孩子而勉強維持婚姻,並不能使孩子幸福,冷漠與爭吵只會給孩子帶來更深的傷害。離異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守住一條不傷孩子心靈的底線。在這裡呢要告誡那些因情感不合而意欲分手的男女:為了孩子,別輕言離婚。其實離異事件本身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早在夫妻離異之前的不和爭吵狀態中便已形成了。離異不過是這種不和爭吵狀態的結果而已。假如夫妻感情已破裂,僅出於為了孩子而勉強維繫關係,這種家庭肯定籠罩著動蕩甚至仇恨的氣氛。孩子置身於這種氛圍里,身心狀態自然處在緊張不安之中。

2.將離婚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首先是夫妻雙方應本著愛孩子的"主旋律",在道德上要有自律精神,要有做父母的良知,要有親情上的責任感,各自守著一條不傷害孩子心靈的底線。其次是雙方在離異前應達成默契,在孩子面前不爭吵,努力保持表面上的和諧關係。同時,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不輕意地提醒孩子? 如果爸爸媽媽準備分開住,你有什麼想法?""爸爸(媽媽)想同你商量一件事,爸爸媽媽想分開生活,你願意跟爸爸(媽媽)一塊住嗎?"這類的話語,這些話語能漸漸滲入孩子的心靈,使孩子有一定的思想準備。

3.離異後,特別是與孩子一起生活的單親,務必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避免在孩子面前過多地流露自己的悲傷情緒。控制自己的言行,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講原配偶的壞話,更不能把孩子作為傳遞敵對信息的工具。父母應該記住,當你在孩子面前講他爸爸(媽媽)壞話的時候,這些壞話首先傷透了孩子的心。

4.是注意改善孩子的夥伴人際關係

研究顯示,離異家庭的孩子,特別是在單親家庭中生活時間較長的孩子,在同伴關係方面存有不少障礙。這與孩子的自卑心理及同伴可能的歧視有關。因此,對學齡兒童而言,教師要鼓勵其多與其他小朋友接觸,同時,注意教育其他孩子不能對離異家庭的孩子有歧視心態,讓他們明白,這些孩子並不是沒有父母,而是種種原因沒有生活在一起,以盡量緩和孩子的孤獨和自卑感。

5.當婚變變「將來時」:如果要離婚,請避開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有這麼一個個案:我是一個17歲的中學女孩,我的父母正在鬧離婚。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家裡就充滿了戰爭,先是「熱戰」,後是「冷戰」。「家」對我來說,只是四堵牆支起一個頂蓋,雖然可以遮風避雨,可仍讓我感到寒冷,冷到了心靈的最深處,冷到了心靈的每一個角落。我就在這樣的寒冷中慢慢長大。現在,我面臨畢業,可父母幾乎天天都在冷戰。我看著,怕著,哭著,怕我的家就這樣毀掉。誰也顧不上我,誰不高興了,對我就沒有好臉色。我成了他們的「出氣筒」。他們已經去過兩次法院了,說是調解不成,過兩天法院就要判決了。如果他們真的分手了,我該怎麼辦?

當父母婚變還未發生時,孩子的心靈怎樣救助?

父母方面,第一,盡量避免把夫妻衝突暴露在孩子面前。明智而有遠見的父母,要設法不使個人的痛苦影響到孩子。第二,計劃婚變時間應避開孩子發展的關鍵期。比如畢業考試前,以減少對孩子人生產生更大的消極影響。第三,婚變之前應對孩子做理智的安排。商議好保障孩子權益的具體辦法,明確各自對孩子應負的具體責任,對大一些的孩子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年齡大些的孩子也應積極自救。第一,如果父母的感情沒有徹底破裂,儘力為父母搭一座感情溝通的橋樑。這樣可能讓父母不計前嫌,握手言和。因為孩子是父母感情的潤滑劑。第二,如果父母一定要離婚,就要在父母之間做出選擇,並向父母及有關的人講明你的選擇。第三,父母已經離婚了,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一是理解和善待父母。父母之間的感情問題,遠非你這個年齡的人所能理解。已經長大的孩子,應該而且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理解父母,尊重父母重新選擇生活的權利。二是積極適應新生活。無論你選擇了跟誰,生活都會發生變化,對此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勇敢地去適應。三是為自己的未來奠基。不管父母的婚姻如何,他們承擔對你的撫養之責,就是他們對你的愛。你不必過多地抱怨,而要努力地完成好學業,為自己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6.當婚變在「進行時」:父母逼問孩子跟誰,這是個痛苦的選擇

個案:孩子爸爸提出離婚時,我問兒子「你跟誰?」兒子一下子就哭了:「我誰都不跟,你們要離婚我就不活了。」我想,就是離婚也不能便宜了他爸爸,讓他一個人帶兒子。就這樣,孩子被矇騙到了奶奶家住了下來。離婚後,按約定每個周末兒子都到我這兒來住兩天。我看得出,無論買什麼、花多少錢,也不如給他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後來,他爸爸答應我把孩子接來。我先是同意了,忽然又覺得我不能這麼便宜他?孩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於是,我跟他討價還價,互不相讓。結果,兒子喝了葯,幸虧搶救及時!我一直把兒子當做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只知道讓他服從大人的安排和意思,卻從來沒想過他也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我恨孩子他爸,更恨我自己……

父母婚變一旦到了「進行時」,應該怎樣把對孩子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

——做為父母要向孩子釋離婚完是理性的考慮,並說明塬因,澄清子女的誤解。

——強調父母分開絕不是孩子的過錯。

——坦誠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孩子不提問題,並不代表他們已經釋然。

——與孩子協定他與雙親相處的時間,以及受哪一方監護。

——向孩子保證父母依然深愛他,仍會與他保持良好關係。

——絕不利用孩子作刺探另一方或傳遞消息的使者,更不可用孩子作為要脅對方的工具,也不要強迫孩子表示他站在那一邊。

——不要拿孩子撒氣。作為現代人,婚變最好是好離好散。即使分手前後的雙方難免衝突,無論怎樣都不要把怨恨撒在孩子身上。應該關心孩子的生活,對孩子的撫養費等生活做出切實的安排,以實際行動讓孩子體會到,雖然父母分手了,但他的生活沒有失去父母。

7.當婚變成「新家庭」:繼母往往溺愛孩子,以表示並非不愛孩子

案例:我們是重組家庭。再婚的時候,丈夫和前妻的女兒不到兩歲,我心想一定好好疼愛孩子,不讓孩子受委屈,真的比自己親生的還疼。不久後我又生了小女兒。最近兩年來,家裡沒有了平靜。小女兒總是說我和他父親偏向姐姐,為此經常和我們生氣,說每當姐妹之間有了矛盾的時候,總是批評她什麼好事都是姐姐的。最近以來,她情緒一點不穩,有點事情就大吵大鬧。而且,我感覺大女兒也和過去不一樣了,對我有了一種說不清的隔膜,好像對我的愛也有點不買賬了。

由於重組家庭的特殊情況,即使上面這位很好的母親,依然遇到了困惑。孩子面對一個重組家庭,繼母怎樣保護孩子的心靈?(這對繼父也同樣適用)

第一,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進入再婚家庭之前,應充分估計到孩子接納自己的困難,不能把在丈夫心中擁有的那份優越感帶到孩子面前。要坦率地承認自己是繼母這一事實,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包容和理解孩子。

第二,繼母最好不急於扮演家長的角色。不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個「入侵」的「管教者」,先以朋友或普通長輩姿態與孩子相處,待孩子認可後,友情自然升華為親情。孩子的父親,應該與孩子進行適當的溝通,引導孩子尊重繼母,對孩子多履行一些日常管教的職責。

第三,適時明確自己的繼母身份。如果孩子已經從別的渠道知道了,既不要緊張也不要掩蓋,應該坦然地把實情告訴給孩子。只要有真愛,孩子知道了實情後,即使心理暫時受到衝擊,也會逐步回到正常的親子關係上來。

第四,不要矯枉過正。孩子做錯事惹麻煩時,親生父母的教訓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可以公開表現其心態;而繼母往往怕教訓打罵孩子會引起別人非議。於是,即使孩子確實需要管教的時候,繼母也不敢,反而過分溺愛放縱,以表示自己並非不愛孩子。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反向作用」。繼母如此耗費了精力,對孩子的成長反而有害。更麻煩的是,孩子有時還會懷疑你的「愛」,這就有點弄巧成拙了。所以,不如以真誠的心來待孩子,以情換情,以心換心,日久天長,孩子會從心裡把你當成最親近的人。

一樣的結局,不一樣的感悟與心態。在現代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倘若我們每個成年人都能夠靜下心來,在對待家庭的諸多問題上,能夠冷靜些,再冷靜些;平和些,再平和些,是否能夠避免許多悲劇呢?

做為單親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杜絕簡單粗暴,教育孩子要智慧。例如,寫家教日記,讚美孩子的進步;用欣賞教育法尋找、放大孩子的優點;用鼓勵教育法體現對孩子的愛:對孩子學習進步要鼓勵、美好理想要鼓勵、健康愛好要鼓勵、助人為樂要鼓勵,為孩子創建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同時,學校、教師要創造條件,改善單親學生的人際關係,矯正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要鼓勵他們多與同伴交往,積极參加各種必要的社交活動,使他們心裡的積鬱得到宣洩。同時,教育其他學生不能歧視父母離婚的同伴,避免外界刺激引發傷感情緒,在交往中增進友誼。通過正面引導,培養單親家庭孩子健康、樂觀、向上的情操,讓他們儘快走出心靈的陰霾,去描繪自己壯闊的人生畫卷,去創造光輝燦爛的未來。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曹雕

2013年6月1日《教育報》百家論壇刊

2013年第6期《中國家庭教育》雜誌名人說教育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父母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口號時代」的所謂「改革」?
媽媽因為男友是離異家庭而不同意他,要求我和他分手。我應該聽媽媽的話嗎?
別讓小寶 「催熟」大寶(致家有二寶或計劃二胎的父母)
為了孩子學做「狠心」父母

TAG:孩子 | 父母 | 家庭 | 離婚 | 單親家庭 | 陰影 | 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