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經典薈萃[63P] - 『 天下貼圖 』 - 中天在線論壇 - 我的友情 我的快樂...

中國繪畫經典薈萃[63P]

  人物御龍圖佚名 帛畫墨筆設色縱37.5厘米 橫28厘米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圖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一號戰國楚墓,是一幅描繪墓主人御龍升天的銘旌。帛畫頂端裹一細竹桿,並系絲繩,可以舉掛。畫面描繪一身著廣袖長袍、頭系峨冠、腰佩長劍的男子手駕龍舟,邀游天宇,飄飄然迎風而行的形象。男子有鬍鬚,身材修長,神情瀟洒自若,其上方有華蓋。龍尾立一昂首嗚叫的仙鶴,龍身下畫一尾遊動的鯉魚。畫中人物形象寫實,比例準確,線條轉曲流暢,兼用淡彩渲染,以突出其神採風貌。那些向後飄拂的冠帶和華蓋上絛帶的刻畫,更使整個畫面具有飛動之感。   

  御車圖佚名 壁畫尺寸不詳洛陽朱村東漢墓  這是墓室壁畫出行圖中的第一乘導車。紅棕色的馬奮蹄首,張口翹尾,呈疾進之勢。後面轅車之上坐三人,中為車;手拉韁繩,左右各坐一位武士,持戈前望。車馬、人造型准;比例恰當,色彩協調而不誇張,有寫實之風。   

  君車出行圖(部分) 佚名 壁畫縱70厘米 橫134厘米河北安平縣東漢墓   此圖描繪了墓主出行的車隊。前有侍衛數人,列隊前行。後隨車隊,車為雙轅白蓋軺車,馬昂首疾馳,整齊威嚴,聲勢顯赫,可見畫工渲染畫面氣氛的高超技藝。畫面顏色沉穩大方,造型嚴謹,用筆工整,與西漢時期的同類作品有較大不同。  

  

  墓主人生活圖佚名 紙本設色縱46.2厘米 橫105厘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此圖1964年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東晉墓,是分別繪在六張紙上拼合而成的一幅完整畫面。畫面中央繪懸幔,幔下墓主人頭戴冠,身著長袍,手執團扇坐榻上,旁立一侍女。他的左側為庖廚場景,一女僕正忙碌於爐灶邊,為主人備食。他的右側有一人一馬,馬上鞍墊皆備,人身著短衣,似馬夫在等待主人出行。畫面上方為天空和田野,繪有日、月及北斗星。日下有樹木、田地和農具,月內繪蟾蜍,中間一棵大樹上落一鳳鳥。全畫反映了東晉時期豪門貴族的生活。形象稚拙簡率,用筆粗放沉著,色彩單純,僅用紅、黑、藍色,明快熱烈。這是我國目前所見保存完好、時代最早的紙畫,故彌足珍貴。  

  香爐、獅子、鳳凰圖佚名 麻布 設色縱75厘米橫92.5厘米(法)吉美國立東方美術館藏   此圖畫於由三塊小布縫合而成的長方形麻布上。可能是作供台上的敷物或作壁掛之用。圖上部畫左右對稱的一對鳳凰;下部中央畫一香爐;左右為一對護法獅,右獅開口,左獅閉口,各噴出氣狀物,雙獅均繪有翼;畫外緣四周繪花紋。這是唐代畫獅子與鳥類的重要作品。1906—1909年間被法國人伯希和從敦煌藏經洞中盜走。   

  

  

  

  百馬圖長卷絹本設色縱26.7厘米橫302.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卷繪有九十五匹神態各異的馬,四十一位圉人,是一幅畫馬傑作。首尾呼應,有始有終,包括浴馬、放馬、馴馬、喂馬及最後的梳理整裝幾個過程。畫家以高超的技藝將馬的各種姿態動作刻畫得淋漓盡致,其或騰或倚,或釅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跋,踢馳跳躍,奔逐戲樂,毫端萬狀,岑極生動。馬皆以墨筆勾畫,然後敷色暈染。馬尾鬃毛墨線細寫,質感蓬鬆。全卷氣勢磅礴,神韻飛揚,讓人嘆為觀止,可見韋偃畫馬風範。   

  照夜白圖韓斡 捲紙本水墨縱30.8厘米 橫33.5厘米(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韓斡(約710—約780),唐代畫家。京兆(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少時為酒店僱工,收酒錢於王維家,戲畫地為人馬,維奇之,乃歲與錢二萬,使習畫十餘年而藝成。天寶(742~755)初,召入供奉,官至太府侍丞。擅畫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畫馬,師曹霸,重視寫生。能擺脫「螭體龍形」的陳舊形式,而著重描繪風采神態。內廄名馬如「玉花驄」「照夜白」及岐薛寧申王之駿馬等、 悉圖之,遂為「古今獨步」。傳世作品有《牧馬圖》、《照夜白圖》。此圖中的照夜白是韓斡於唐天寶年間所畫的 唐玄宗最喜愛的一匹名馬。圖中被拴在馬柱上的照夜白仰首嘶鳴,奮蹄欲奔,神情激昂,充滿生命的動感。馬的體態肥壯矯健,唐韻十足。據專家考證,馬的頭、頸、前身為真跡,而後半身為後人補筆,馬尾巴已不存。圖後上有南唐後主李煜所題「韓斡照夜白」六字,又有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所題「彥遠」二字。卷前有何子湮、吳說題首。卷後有元代危素及沈德潛等十一人題跋。  

  牧馬圖韓斡 冊頁絹本設色縱27.5厘米 橫34.1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名繪集珍冊》之一。畫一馬官騎白馬與另一黑馬並轡緩行,背景不作任何點染。圖中黑白二馬體態碩肥,氣勢雄壯,頸項高聳,獨出風神。設色較為單純,以黑白為主調,摻以少量的朱紅,用色雖簡,但並不使人感覺單調。騎在馬背上的馬官也刻畫得生動有致,他眼睛平視前方,神情若有所思,與兩馬緩緩前行的步調是相一致的。畫面靜中寓動,平中寓奇,細膩而有情趣,富有詩意。  

  

  

  

  五牛圖 韓混長捲紙本設色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韓混(723—787),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官兩江節度使,左僕射同平章事,封晉國公,曾參與平定藩鎮叛亂的鬥爭。工書畫,書學張旭,畫學陸探微。擅畫田家風俗,尤以畫牛馬最佳。《五牛圖》為其傳世名畫。 此圖一牛居中為正面,透視精確,其餘四頭側面,形態不一。或俯首吃草,或昂首前行,或回顧舐舌,神態各異,造型準確,形象生動。該圖為白麻紙本,是流傳唐畫中僅見。用筆粗簡而富有變化,敷色輕淡而穩重,十分恰當地表現了牛的筋骨和皮毛質感。後人稱之為「神氣磊落,稀世名筆」。卷上無作者名款,本幅及後紙有趙孟煩、孫克表、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  

  

  游騎圖佚名 卷絹本設色縱22.7厘米 橫94.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貴族子弟騎馬去打球遊玩的情景。畫中共七人,其中五人騎馬,二人步行。他們或挾彈弓,或背彈丸,或持打馬球的 球杖聯騎出遊,反映了當時仕宦人家的生活風尚。打馬球,又稱「擊球」,唐代十分流行。北宋司馬光《資治通簽》記載:「上(中宗)好擊球,由此通俗相尚。」此圖是馬球運動的形象史料。作者以簡練有力的線條,成功地表現了人物和馬匹的形態,勁健而富有韻味。   

  雙騎圖韋偃 冊頁絹本沒色縱3l堙米 橫44.5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韋偃,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居成都(今屬四川)。鑾子。擅山水、人物。張彥遠論其畫謂:「點簇鞍馬人物,山水煙雲,千變萬態,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傳世作品有《百馬圖》,李公麟臨本。此圖表現兩位騎手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的情景。據說為韋偃惟一傳世真跡。畫中構圖、造型、用筆顯示了作者的非凡才能和獨特風格。  

  騎馬人物圖 佚名 紙本水墨沒色 縱13厘米 橫20厘米 (法)吉美國立東方美術館藏  圖中畫二位騎馬人,前面一位穿黑紅二色長袍,袍有斗蓬,戴冠,馬鬃用筆染為紅色。後面一位雙手持杖,著圓領長衫,戴冠。前者為主人,後者為僕人,馬後有樹和花。此圖造型準確,用筆自然流暢,似中原北方唐墓壁畫風格,應為盛唐之作。該圖原出自莫高窟藏經洞,二十世紀初為法國人伯希和掠走。  

  侍馬圖佚名 屏風絹本設色縱53.7厘米 橫23.6厘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1972年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88號墓出土木框紫綾邊牧馬屏風共八扇,每扇繪一鞍馬和一侍馬人,再現了不同毛色和動態的西域駿馬形象。侍馬人執鞭牽馬,或恭候主人乘騎,或漫步草叢林間。畫面造型生動,用線剛勁柔韌,設色濃重並加暈染,充分地表現出駿馬驃肥肌健、骨力追風且溫順馴良的特徵。盛唐時期鞍馬題材的繪畫甚為流行,但流傳至今者罕見,故此畫彌足珍貴。此選其中較為完整的一幅。  

  雙童圖(殘片) 佚名 屏絹本設色 縱58.8厘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圖中兩個在草地上追逐嬉戲的兒童,均袒露上身,穿背帶暈襇長褲,紅靴。左邊童子右手高舉,似正放掉已獲的飛蟲,左手抱一拂葆狗;右邊童子則凝眉注目,似有發現並召喚同伴注意,神情急切不安。地面上岩石小草用線條勾畫,敷染青綠、赭石。此畫作者除了用筆的粗細、剛柔和單純明麗的色彩來表現對象的情態,還加以渲染,以突出質感。   

  馬球圖(部分) 佚名 壁畫 縱180厘米 橫155厘米陝西唐李賢墓  《馬球圖》畫在李賢墓墓道西壁,有二十多個騎馬人物,場面十分宏大壯觀。這裡只選其中一人一騎,可以看到畫麵線條精鍊,寥寥幾筆便勾出誇張的人物動態以及馬矯健飛奔的體態。馬球一名波羅球,是古代一種體育運動,經唐太宗提倡,在貴族中廣泛流傳,在宮廷中相習成風。這是我國打馬球最早的形象紀錄,比傳世唐人《打馬球圖》更為具體而生動。  

  出行圖(部分)佚名 壁畫尺寸不詳山西太原王郭村婁散墓  此壁畫出土于山西太原王郭村婁敏墓。墓主婁壑敘,鮮卑人,北齊時官至大將軍、太傅,謚恭武王,為北齊顯貴。墓中繪於墓道東西兩壁中層的出行圖,是全墓壁畫的精髓。圖中描繪了各幣人物和鞍馬坐騎,場面宏大。畫面構圖緊湊,節奏明快,筆跡雄健,技巧嫻熟,代表了北齊的繪畫水平。壁畫中的人物臉呈鵝召形,眉揚眼吊(丹鳳眼),很有特色。人、馬真實生動,動靜結合既襯托出人物的威嚴,又增加了畫面的變化與動勢。   

  牧牛圖 佚名 壁畫縱60厘米 橫33厘米(德)柏林印度美術館藏   此圖來自新疆克孜爾第77窟,系說法圖壁畫的局部。此圖中尚殘留佛陀的膝部。右下方一角可見溪流,其上為一棕一白兩頭牛匍匐在地。牛的前面,為畫面中心人物蘭達,他扶著多癭的老樹棍,側目俯首,作凝神沉思狀。線條凝重,人物表情刻畫生動、準確。   

  調馬圖 趙山品 卷絹本設色 縱29.5厘米 橫49.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這是一幅非常生動的作品。畫面描繪一馬夫牽馬漫步。他頭戴卷檐帽,身穿窄袖胡服,高鼻深目、滿腮鬍鬚,顯然是位西域騎者。馬取斜側面,白地墨花、雄健強壯,大有躍躍欲行之狀。全畫以淡墨勾線,簡勁古樸,微有波磔,馬體的色墨渲染,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肌肉的起伏,看上去肥健而有體積感。  

  

  

  

  卓歇圖 胡壤 長卷絹本設色 縱33厘米 橫25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胡壤,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公元十世紀,契丹族畫家,定居范陽(今河北涿縣)。畫史說他擅畫人物、鞍馬,尤長於描繪契丹部落的游牧生活。此圖描寫的是契丹族的生活場景。「卓歇」為立帳休息的意思。此畫刻畫契丹可汗出獵歇息飲宴的情狀。可汗著契丹服,他的妻子閼氏著漢裝,均盤坐於地毯之上。男女侍從分列兩側,前面還有跪地進酒者、舞蹈者、獻花者等。另有許多騎士或立或坐,等待著支起帳篷,馬上的獵物也還未曾卸下。這一幅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場景的風俗畫,很富於地方色彩和情趣。筆法古勁、精密,色彩沉著,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東丹王出行圖李贊華 卷絹本設色縱27.8厘米橫125.1厘米(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遼東丹王李贊華自投後唐明宗後,長期居住中原,其畫風對後世影響很大。從文獻著錄來看,此卷是李贊華所畫的一件精品。人物形象似胡人,各具姿態,衣冠、服飾、佩帶亦各有不同;馬匹矯健、豐肥;東丹王神情憂鬱,若有所思,正合其棄遼投唐後的處境。人馬描繪技法絕佳,構圖亦極精妙。卷末有無名氏題「世傳東丹王是也」,書風近宋高宗趙構。李贊華(898—936),契丹人,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長子,封東丹王,投後唐明宗,賜姓名李贊華(原契丹名為耶律倍),後被明宗養子遣人殺害。通陰陽,知音律,工遼、漢文章,擅畫契丹人物。  

  射騎圖李贊華 卷絹本設色縱27.1厘米 橫49.5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武夫腰弓持箭,立於馬前,正在校正箭桿,似在做出獵前的準備。人馬刻畫最見功夫,活靈活現,血肉俱足。筆法細膩,設色清雅,實為佳品。  

  

  二祖調心圖石恪 捲紙本水墨縱35/5厘米 橫129厘米(日)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石恪,生卒年不詳,五代末宋初畫家。字子專,成都郫縣(今屬四川省)人。幼無羈束,長有聲名,雖博綜儒學,志惟好畫。初事張南本學畫,後筆墨放逸,不專規矩。在蜀地余聖壽寺、龍興觀等作宗教壁畫。宋滅後蜀(965),石恪至都城開封,奉旨繪相國寺壁畫,後授以畫院之職,堅辭還鄉。《二祖調心圖》傳為他所寫。 圖中表現慧可、豐干二位禪宗祖師調心師禪時的景象。慧可為禪宗二祖。畫卷中,雙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畫奉干伏於溫馴如貓的老虎的背上。前者突出一個「靜」字,後者突出一個「酣」字。在畫法上,簡化了筆法,發揮水墨效果,體現了畫家「惟面部手足用畫法,衣紋皆粗筆成之」的風格。以強勁飛動和毫不經意的草草逸筆表現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禪境。筆意縱逸蒼勁,開大寫意人物畫之先河,對南宋梁楷及以後減筆人物畫家頗有影響。此圖經日本學者論證為宋末元初摹本。  

  鬥牛圖 戴嵩冊頁 絹本 水墨縱44厘米 橫40.8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戴嵩,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韓混弟子,韓混鎮守浙西時,嵩為巡官。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水牛尤為著名,後人謂得「野性筋骨之妙」。相傳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見其觀察之精微。明代李日華評其畫謂:「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謹,貴得其神而捷取之耳。」與韓斡之畫馬,並稱「韓馬戴牛」。傳世作品有《鬥牛圖》。此圖繪兩牛相鬥的場面,風趣新穎。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窮追不捨,低頭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後腿。雙牛用水墨繪出,以濃墨繪蹄、角,點眼目、鬃毛,傳神生動地畫出鬥牛的肌肉張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態、擊者蠻不可擋的氣勢。牛之野性和凶頑,盡顯筆端。可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作品不拘常規、生意盎然,不愧為傳世畫牛佳作。  

  

  

  

  五馬圖李公麟 長捲紙本墨筆全圖縱29.3厘米 橫225厘米(日)私人藏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熙寧三年進士,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後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學,書畫文章皆著名於時,繪畫於道釋、鞍馬、人物均擅長,發展白描畫法,行筆如行雲流水,行止如意。傳世作品有風雨歸牧圖  李迪,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供職於孝宗趙旮、光宗趙停、寧宗趙擴三朝(1162-1224)畫院。擅畫花鳥、竹石、走獸,長於寫生。傳世作品有《風雨歸牧圖》、《雪樹寒禽圖》等。此圖表現的是風雨將作時,兩個牧童驅牛回家的場面。作者對背景的處理巧用心機。兩株古柳出枝挺拔,支撐著迎風翻舞的柳絲,側面地表現了風勢之猛。坡上雜木,岸邊蘆葦,葉落枝摧,風勢之急得到極度的渲染。從筆墨處理來看,古樹勾中帶皴,一絲不苟,頗得娟秀之氣。密密的柳葉, 勾點結合,濃淡相濟,層次豐富、朦朦朧朧,給人以大雨將作,細霧先到的清潤之感。  

  雪中歸牧圖李迪 冊頁 絹本 水墨 淡設色縱24.2厘 米 橫23.8厘米(日)大和文華館藏   此圖描繪白雪皚皚的寒冬,牧牛人帶著獵物歸家的情景。牧牛人蜷縮著身子以禦寒風,人與牛的動態準確生動,樹石山坡的筆墨變化微妙,設色也雅潤柔和。雖為小品,但很好地表現出雪後空疏靜謐的景色。  

  秋林縱牧圖劉松年 立軸 絹本 設色縱96.3厘米 橫46.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金色秋林,二位牧童放羊的情景。上端兩棵大樹,根深葉茂,秋景中有紅葉和青紅葉,畫法用干筆皴擦點染,整幅畫面金碧輝煌。全圖筆法精工,形象生動,具有豐收喜悅之氣。  

  曉雪山行圖馬遠 絹本 淡設色縱31.2厘米 橫45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一位獵主,帶著野山雞和兩驢子滿載而歸的情景。畫面用大斧劈側鋒直皴山石,下筆爽利果斷,畫樹簡括,枝條勁健。作者以局部取景,來表現出當時人們生活。  

  盤陣圖佚名 立軸 絹本橫49.5厘米 縱10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在亂山之中,人力車、牛車沿著盤山險道艱難地行駛。畫面中部,在蒼茫的林木中,座落著一家小客棧。門前牲畜槽旁四隻駱駝或立或卧,屋內有伏案打盹的客人及端飯的夥計。房後主峰突起,山勢巍峨。圖中山石勾框,禿樹出枝,筆法用中鋒。皴法是較整齊的短披麻皺,沉著有力。人牛車輛,以接筆法出之,勁硬而嚴謹。表現形式與生活情景十分和諧。  

  柳蔭放牧圖 佚名 立軸 絹本 淡設色縱99.1厘米 橫48.3厘米(美)私人藏  此圖描繪牧童放牛的情景。臨溪草坡上,牧童伏於柳樹下小憩,二水牛也呈自在之狀,境界靜謐雅逸。柳樹描繪十分細膩,枝幹出筆一絲不苟,疏密、濃淡、粗細相間,富有變化。畫風與南宋畫牛名家閻次平相似。  

  柳塘呼犢圖佚名 團扇 絹本 設色 縱24.9厘米 橫26.6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就素材而論,其實所畫的不過是歷代都有人願畫的生產工具、人們愛好的動物——牛。可是,能夠這樣確切地活生生地把特殊狀況之下的牛的神態描寫出來,構成了特殊的境界,在一般畫牛的作品中還不是容易見到的。作者生動地表現了老農與牛之間的情感神態。  

  雪澗盤車圖佚名 頁 絹本 設色縱23.5厘米 橫21.7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旅人和牛車隊走在崎嶇曲折的山徑途中。同時用初冬蕭瑟的雪霽山景加以烘托,情景交融,使人聯想到畫外千里征途的艱辛景色。全圖結構謹嚴,寫實功力深厚,是南宋院畫中的傑出小品。  

  

  浴馬圖趙盂頫 卷絹本設色縱28.5厘米 橫15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1254—1322),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宋宗室。元仁宗時,官至魏國公。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遙追五代、北宋法度,開創了元代新畫風。傳世作品有《秋郊飲馬圖》《浴馬圖》《水村圖》等。 此圖為工筆青綠設色畫。繪駿馬十四匹,分黑、白、灰、褐、花斑等諸色。體格雄健,神態各異。或立於水渚岸邊,或飲水吃草,或卧立嘶鳴、昂首顧盼。圉人有沖洗馬身者,有騎馬臨溪者,亦有恬適乘涼者,所有形象有動有靜,疏密相雜,既不相擾,又互為照應,顯示出畫家構圖功力之高深。此圖是作者早、中年所作,是南宋畫風和晉唐畫風的合璧,如遠水遠坡漸漸虛去的水墨渲淡之法乃南宋風格;而圓轉流暢、工細緊密的線描又似唐人手筆,是畫家人物鞍馬畫中的精品。  

  人騎圖趙孟頫 捲紙本設色縱30厘米 橫5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作者四十三歲時所作,代表了他早期人物鞍馬風格。圖中多用鐵線描及遊絲描繪出,細勁秀潤,造型生動自然,體現出濃郁的唐代遺風。作者在此圖中表現出對唐人畫法的刻意追求和對古人精華的繼承發揚。他曾經說:「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殆欲盡去宋人筆墨。」而在自題中更寫到:「此圖不愧唐人」,說明他對自己這幅畫藝術成就的肯定。   

  人馬圖(部分)任仁發 卷絹本設色縱29.2厘米 橫136.8厘米(美)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元代尚古之風甚盛,這不僅表現在錢選、趙孟煩等典型的文人畫家身上,還表現在任仁發身上。此卷所畫人物,全為唐人裝束。人馬均用遊絲描法,用筆工細圓勁,設色古雅明凈,意態生動,不畫背景,較多地保留了唐人遺法,為任氏人馬畫中的代表性精品。   

  神駿圖(部分)任仁發 卷絹本設色全圖縱28厘米 橫175.1厘米(美)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   元代評論畫馬特別推崇韓斡,任仁發也自認為學習韓斡頗得三昧,但是可以發現無論用筆與賦色,尤其是那隱藏在筆墨背後的極力追求寫實的意念,較為接近李公麟的作品。此圖中的馬在行止靜立中,有一種英姿勃發、悠閑自得的特別神態,流露出高雅的氣質。而兩個圉官神情生動寫實,色描線繪,流暢自如。  

  挾彈游騎圖趙雍 立軸紙本設色縱109厘米 橫46.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雍(1289~約1360),元代書畫家。字仲穆,湖州(今屬浙江)人。趙孟煩次子。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繼承家學。擅山水,師法董源;尤精人物鞍馬,得曹霸神髓;寫蘭竹則腴潤洒脫;亦作界畫。書擅正、行、草,亦長篆書,體勢清勁。傳世作品有《溪山漁隱圖》《挾彈游騎圖》《人馬圖》等。 此圖繪一烏帽朱衣士人,手挾彈弓,騎在黑花馬上,回顧身後高樹,欲獵禽鳥的情景。畫家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刻畫騎馬人的神情姿態,至於林中的飛鳥,則不著一筆,耐人尋味。全圖用筆工整精緻,設色古雅。人馬的造型準確生動,線條細勁流暢,有唐人遺風。  

  人馬圖趙雍 捲紙本設色縱30厘米 橫65厘米(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為《趙氏三世人馬圖卷》之一。圖繪一西域長髯奚官雙手牽一白馬。線描渾圓、文秀,不作刻意表現之筆,近於白描的畫法。趙雍的繪畫,繼承其父趙孟煩的畫風,此圖屬李公麟人馬畫一系。款識中的至正十九年為公元1359年,作者時年七十一歲。   

  

  

  

  狩獵人物圖趙雍 卷 絹本 設色縱39厘米 橫尺寸不詳(美)聖路易斯美術館藏   此圖以高麗(朝鮮)國誕生之神話為畫題。傳說河伯之女生卵得子,名**,猿臂善射,隨王出獵,箭無虛發,為王所嫉而欲殺之。蒙乘馬遁去,水族助其渡河。此長卷分為三部。中部為盆地,王者與隨從多著白袍,馬絡紅纓,依蒼松翠石,或騎或立。造型威武雄壯,色彩明艷動人。右部為幽靜的山路,僕役抬**所射獵物。左部繪**策馬渡河, 回望河岸。岸邊追兵望洋興嘆,無功而返。畫家集工筆人物、鞍馬、青綠山水於一圖,功力不遜於其父趙孟順。拖尾有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長跋  

  人馬圖趙麟 捲紙本設色 尺寸不詳(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趙麟,生卒年不詳。字彥徵,趙雍之子。擅畫人馬、山水。此圖為《趙氏三世人馬圖卷》之一。圖繪著唐裝的奚官雙手握韁牽一匹花斑馬,奚官神態安詳,馬亦溫馴。線描勻凈文雅,沉穩平實,畫格顯然承襲了家風。  

  臨李公麟人馬圖趙雍 捲紙本水墨設色縱31.7厘米 橫73.5厘米(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趙雍擅畫山水外,也以畫人物、鞍馬見長,在元代有一定影響。此卷為臨北宋李公麟白描《五馬圖》中的第一組人馬像,並敷以顏色。牽馬者身穿朱衣,兩臂抱於腹前,側臉望著身後的貢馬,漫步前行。畫人馬用線細勁連綿,人物鬍鬚及馬尾線描極為精彩。與原作相比,馬體略顯肥胖,而神駿英發之氣似嫌不足。  

  

  職貢圖任伯溫 長卷絹本設色 縱36.2厘米 橫220.4厘米 (美)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  任伯溫,生卒年不詳,元末畫家,字士硅。松江(今屬上海)人,任仁發之孫。擅畫鞍馬、人物,師承家法 此圖描繪的是游牧民族入元朝進貢寶馬的情景。人物、鞍馬均以線條鉤勒,細勁宛轉,連綿流暢。馬鞍上的裝飾紋樣描繪尤為精細。設色基本用平塗法,面部及衣紋稍加暈染,顯出凹凸明暗,有立體感。全圖僅畫人馬,不畫背景環境,造型、敷色幾乎全用唐人之法,透出古雅氣息。  

  相馬圖佚名 軸絹本設色縱40厘米 橫65.4厘米(美)私人藏  此圖繪一紅衣執杖者相馬的情景。拴於樹榦上的二馬,剽悍矯健,站於一旁的相馬者,儀態莊重,眼光中流露出讚許的神情。此圖畫面簡潔,不作背景,主體突出。人、馬造型準確生動,線條取法李公麟,簡勁冷斂,富有韻味,設色清潤淡雅。畫風與任仁發、任伯溫鞍馬畫相近,當為元代鞍馬畫高手所作。  

  林原雙羊圖佚名 頁 絹本 設色橫27.1厘米 縱26厘米四川省博物館藏   圖繪溪岸草木叢密,雙羊在樹下吃草,溪流曲折蜿蜒。作者寫實功底紮實,筆法嚴謹且靈活,古木盤根錯節,蒼勁渾厚。雙羊毛色蓬鬆柔和,顧盼生動。  

  雙犬圖朱瞻基 冊頁 紙本 水墨 淡設色縱26.2厘米 橫34.6厘米(美)沙可樂博物館藏  此圖中蘭花飄逸,雙犬悠閑散步,神形畢肖,生動寫實。畫犬以沒骨法與鉤勒法巧妙結合。善用淡墨渴筆表現皮毛的質感,用線勾首、爪,產生虛實相合之感。   

  騎驢圖張路 軸紙本沒色 縱29.8厘米 橫5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老者騎驢而行。老者穩坐驢背,悠然自得,任驢子快步嘶叫,耐人回味。人物衣紋線條簡練而又瀟洒流暢;小驢用墨筆直接以沒骨之法寫出,造型準確,神態生動。畫雖簡逸卻更見功力。  

  

  馬球圖佚名 卷絹本水墨設色尺寸不詳(英)維多利亞·阿爾貝蒂博物館   圖中駿馬昂首奮蹄,騎士群情激昂。左右二士穿白袍,伺機出擊;中央二士著灰衣,掄臂搶球。人物以遊絲描及鐵線描寫衣紋,造型生動傳神;駿馬以鐵線描繪肢體,解剖精確。馬球在三國曹植《名都篇》中已見載,至唐代,宮廷競尚馬球運動。此圖從畫題、服飾、風格判斷,頗類唐畫,極有可能是據唐本所摹。  

  

  

  

  胡人出獵圖張龍章 長卷絹本設色縱24.5厘米 橫303厘米(美)私人藏  張龍章,生卒年不詳,活躍於明代中後期。字伯雲,號古塘、武巨山樵,江蘇蘇州人。師趙孟頰,擅畫人、馬,亦工山水。此圖卷描繪胡人出獵情景,畫面從左至右可分為牽馬備鞍、列隊出發、圍捕猛虎三部分。人物鞍馬眾多,但畫面組織疏密適度、錯落有致、動靜結合,富有節奏感,鞍馬造型尤為生動。  

  起蛟圖汪肇 立軸 絹本縱167.5厘米 橫100.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描繪蛟龍得水,變幻騰空的情景。作者採用對角線分割構圖,人物用「枯柴描」,草草幾筆,即把老叟童稚驚惶神態,描寫得淋漓盡致。而樹石則用筆筒率,豪放不羈,墨氣古樸渾潤。整幅畫面給人心駭魄飛的緊張氣氛之感。  

  奚官放馬圖(部分)張穆 立軸絹本沒色縱110.5厘米 橫57.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穆,生於1607年,卒年不詳。明末清初畫家。字穆之,號鐵橋,廣東東莞人。擅畫馬及山水、蘭竹,筆墨精細工整。傳世作品《奚官放馬圖》。此圖不著背景,大片空白上只繪一人一馬,相伴而行。馬不備鞍,姿態頎長、健壯,渾圓的身軀表明它剛飽餐完畢;奚官神情怡然,牽馬信步而行。人馬周圍不著一物,卻又似萬物皆存,意境廣闊高遠。馬重渲染,濃淡相宜,富有體積感;人重線描,衣袂飄擺,用筆勁細。畫面似一首抒情小曲,清秀雋永,耐人回味。  

  石谷騎牛圖楊晉 立軸紙本墨筆縱81.6厘米 橫33.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楊晉(1644—1728),字子和,一字子鶴,號西亭,又號谷林樵客、鶴道人,又署野鶴,江蘇常熟人,王翠入室弟子。擅畫山水、牛、馬,兼及人物、花鳥。曾與王翠合繪《康熙南巡圖》。晚年多率筆,蒼而不潤,然畫農村景物則頗精工。傳世作品有《石谷騎牛圖》《豪家佚樂圖》等。此圖款題為「畫白石翁詩意」,所提「白石翁」是明代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晚號白石翁,人稱白石先生。所畫者為王翠,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為清初「虞山派」創立者,而作者即是早期虞山派的佼佼者,經常與師同繪畫作。此圖中王翠頭戴斗笠,身墊蓑衣,騎於牛背之上,緩緩而行,像是雨過天晴之後,徜徉於鄉野小徑。墨色輕潤,渲染有致,勾畫簡潔,卻神韻俱足,充滿詩情畫意。  

  

  弘曆洗象圖丁觀鵬 立軸紙本沒色 縱132.3厘米 橫62.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丁觀鵬,生卒年不詳,順天(今北京)人。雍正時供奉內廷。擅畫道釋、人物和山水,畫學同宗丁雲鵬,有出藍之譽。畫風工整細緻。傳世作品有《仿顧,愷之洛神圖》、《弘曆洗象圖》、《乞巧圖》等。此圖繪乾隆皇帝行樂生活的一個場面。畫中乾隆扮作普賢菩薩,高坐蓮座。侍者扮作玉女、金童及天王,分立兩旁。幾位僧侶僕人正在洗刷一頭白象,準備搭上毛氈錦墊,以供「菩薩」騎用。畫下三位僧人,一位正在清掃,另二位正在傳接經書,欲呈獻皇帝。畫面取雲霧縹緲、山泉粼粼、木石山花骨秀清逸之處為背景,突出仙界氣氛。人物衣褶皆用戰筆流水描,宛轉捲曲,古拙奇趣。人物面部用淡色暈染,富有體積感,尤其乾隆的面部,更具有寫實的意味。此畫將乾隆喻作法力無邊、救苦渡難的菩薩,其主旨不言而喻。   

  對牛彈琴圖原濟 立軸紙本墨筆縱132.5厘米 橫53.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對牛彈琴」一詞本是譏笑說話 的人不看對象。但此圖通過作者自 題中「世上琴聲盡說假,不如此牛聽 得真」等詩句,反映出作者難遇知音,而只能寄託於「牛聲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獨落寞的心境。畫中人物取正面,雙目卻望向畫外,正撫琴自吟;牛取背向,作抬頭傾聽狀。人物以粗筆濕墨勾畫衣紋,筆觸簡括;牛以墨彩暈染而出,雄健體碩。佔大部分幅面的長題與淡然清雅的畫面統一和諧,互為襯托。  


推薦閱讀:

端午臨近,發表一篇有關屈原的紀念文章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世界性的調查發現:全世界對中國的評價高於美國! - 環球報料台 - 環球網論壇 - Pow...
不同場合 男士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襪子 - 時尚潮流 - 尚品人生論壇
頂級富豪消費門檻最低1.1億 賺錢的9大秘訣 - 休閑娛樂 - 休閑論壇
500多個可以發外鏈的論壇[站長資源]

TAG:中國 | 友情 | 繪畫 | 經典 | 快樂 | 在線論壇 | 貼圖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