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茶藝的概念
一、「茶藝」一詞淵源
茶經
中國茶藝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一些茶書,如唐代的陸羽《茶經》,宋代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明代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等,對古代中國的各種茶藝有著具體的記錄。但是在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很長時間裡,中國茶藝有實無名。中國古代雖無「茶藝」一詞,但有一些與茶藝相近的名詞或表述。
「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封演的「茶道」,當屬「飲茶之道」,亦即「飲茶之藝」。
「吳僧文了善烹茶。游荊南,高保勉白於季興,延置紫雲庵,日試其藝。保勉父子呼為湯神。」(陶谷《荈茗錄·乳妖》)文了善烹茶,人稱湯神,其「藝」當為「烹茶之藝」。
「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麵者,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詩句。共點四甌,並一絕句,泛乎湯表。」(陶谷《荈茗錄·生成盞》)注湯幻茶成物象,成詩句,這種「通神之藝」當屬「點茶之藝」。
「經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訣。』則書之所載,尤其粗也。夫茶之為藝下矣,至其精微,書有不盡,況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紙墨之間,其有得乎?……夫藝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後及,所以同於民也;不務本而趨末,故業成而下也。」(陸羽《茶經》陳師道序)「茶之否臧,存之口訣」,原文在《茶經》「三之造」章的末尾,則「茶之為藝」之「藝」,應包括煎茶、制茶甚至種茶之藝。陳師道認為「茶之藝」乃下,為末,而德才為本。儘管陳師道批評陸羽「不務本而趨末,故業成而下」,但並不否認「茶之為藝」的客觀存在。
「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茶錄·茶道》)張源的「茶道」義即「茶之藝」,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藝。
中國古代有「茶道」一詞,並承認「茶之為藝」。其「茶道」、「茶之藝」有時僅指煎茶之藝、點茶之藝、泡茶之藝,有時還包括制茶之藝、種茶之藝。中國古人雖沒有直接提出「茶藝」概念,但從「茶道」、「茶之藝」到「茶藝」只有一步之遙。
二、眾說紛紜的「茶藝」
胡浩川
「茶藝」一詞的最先發明,是胡浩川在為傅宏鎮輯《中外茶業藝文志》一書所作的前序里。其「敘」稱:「有宋以迄晚近,地上有人飲水之處,即幾無不有飲茶之風習,亦即幾無不有茶之藝文也。幼文先生即其所見,並其所知,輯成此書。津梁茶藝,其大裨助乎吾人者,約有三端:今之有志茶藝者,每苦閱讀憑藉之太少,昧然求之,又復漫無著落。物無可物,莫知所取;名無可名,莫知所指。自今而後,即本書所載,按圖索驥,稍多時日,將必搜之而不盡,用之而不竭。憑其成績,弘我新知,其樂為何如也,此其一。技術作業,同其體用者,多能後勝乎前。茶之藝事,既已遍及海外。科學應用,又復日精月微,分工尤以愈細。吾人研究,專其一事,則求所供應,亦可問途於此。開物成務,存乎取捨之間;實驗發明,參乎體用之際。博取精用,無間中外,其樂又何如也,此其二。吾國物藝,每多絕學。……」胡浩川先生這裡所說的「茶藝」,是中國諸多「物藝」的一種,實即「茶之藝事」,是包括茶樹種植、茶葉加工,乃至茶葉品評在內的茶之藝——有關茶的各種技藝。胡浩川先生此「敘」作於民國二十九年,即1940年。
婁子匡
「1977年,以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為主的一批茶的愛好者,倡議弘揚茶文化,為了恢復弘揚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這個詞;但是,有人提出『茶道』雖然建立於中國,但已被日本專美於前,如果現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茶道』這個名詞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是特別敬重的,感覺高高在上的,要人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麼產生了。」(范增平.中華茶藝學.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2)台灣茶人當初提出「茶藝」是作為「茶道」的代名詞。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胡浩川創立「茶藝」一詞,但成空谷足音。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台灣茶人再倡「茶藝」,始受重視。但因為茶藝是新名詞、新概念,後來就引發了關於茶藝如何界定的問題。
「什麼叫『茶藝』呢?它的界說分成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界定。」「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業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界說,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從這裡,我們知道:茶藝的範圍包含很廣,凡是有關茶葉的產、制、銷、用等一系列的過程,都是茶藝的範圍。舉凡:茶山之旅、參觀制茶過程、認識茶葉、如何選購茶葉、如何泡好一壺茶、茶與壺的關係、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來、茶文化史、茶業經營、茶藝美學等,都是屬於茶藝活動的範圍。」「所謂茶藝學,簡單的定義:就是研究茶的科學。」「茶藝內容的綜合表現就是茶文化」(范增平.中華茶藝學,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4-7)。范增平的茶藝概念範圍很廣,幾乎成了茶文化以至茶學的同義詞。
范增平
「茶藝,就是人類種茶、制茶、用茶的方法與程式。」「隨著時代之遷移,茶藝『濟用』宗旨不斷強化,其內涵也以『茶』為中心,向外延展而成『茶藝文化』系列:(一)茶詩,茶詞,茶曲,茶賦,茶銘,茶聯;(二)茶小說,茶散文,茶隨筆;(三)茶書畫,茶道具,茶雕塑,茶包裝,茶廣告;(四)茶樂,茶歌,茶舞;(五)茶音像,茶文化網路;(六)茶戲劇,茶影視;(七)茶食,茶座;(八)茶館與茶館學;(九)茶藝演示。茶藝演示包括種茶演示、制茶演示、品飲演示三大主要門類。」(陳香白,陳再粦.「茶藝」論釋.農業考古,2001(2):30-31)陳香白等的茶藝涵蓋種茶、制茶、用茶,其茶藝文化幾近茶文化。
陳文華
「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王玲.中國茶文化.北京:中國書店,1992,87)「茶藝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丁文.中國茶道.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1998,46)「『茶藝』是有形的,……包括了種茶、制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動中的技巧和技藝。」(林治.中國茶道.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220)王玲、丁文、林治關於茶藝的觀點基本一致,茶藝泛指種茶、制茶、烹茶、品茶的技藝。
林治
「『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如果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係,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蔡榮章.現代茶藝.台北: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202)「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丁以壽.中國茶道發展史綱要.農業考古,1999(4):20)「依我之見,所謂廣義茶藝中『研究茶葉生產、製造、經營』等方面,早已形成相當成熟的『茶葉科學』和『茶葉貿易學』等學科,有著一整套的嚴格科學概念,遠非『茶藝』一詞所能概括,也無須用『茶藝』一詞去涵蓋,正如日本的『茶道』一詞並不涵蓋種茶、制茶和售茶等內容一樣。因此茶藝應該就是專指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而言。」「應該讓茶藝的內涵明確起來,不再和茶道、制茶、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擔『茶道』的哲學重負,更不必擴大到茶學的範圍中,去負擔種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專心一意地將泡茶技藝發展為一門藝術。」(陳文華.論當前茶藝表演中的一些問題.農業考古,2001(2):11)「茶藝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藝。」(陳宗懋.中國茶葉大辭典.北京:中國輕工業社出版社,2001,576)蔡榮章、丁以壽、陳文華、余悅都認為茶藝只是飲茶之藝。
蔡榮章
當前海峽兩岸茶文化界對茶藝理解主要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理解緣於將「茶藝」理解為「茶之藝」,古代如陳師道、張源,當代如胡浩川、范增平、陳香白、王玲、丁文、林治等,主張茶藝包括茶的種植、製造、品飲之藝,有的將其內涵擴大到與茶文化同義,甚至擴大到整個茶學領域;狹義的理解是將「茶藝」理解為「飲茶之藝」,古代如封演、陶谷,當代如蔡榮章、丁以壽、陳文華、余悅等,將茶藝限制在品飲及品飲前的準備——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範圍內,因而種茶、採茶、制茶不在茶藝之列。
余悅
三、茶藝定義
中國的茶學教育和學科建設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全國有十多所高等院校設有茶學本科專業,茶學學科能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已形成了茶樹栽培學、茶樹育種學、茶樹生態學、制茶學、茶葉生物化學、茶葉商品學、茶葉市場學、茶葉貿易學、茶葉經營管理學、茶葉審評與檢驗等比較成熟、完善的茶學分支學科。上述各茶學分支學科,有著完善的體系和科學的概念,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遠非「茶藝」所能涵蓋。茶藝以及茶道、茶文化應在已有的茶學分支學科之外去另闢新境,開拓新領域,不應與已有的茶學分支學科重複、交叉,更不必去涵蓋茶學已有的廣泛領域。
丁以壽
茶藝就是飲茶的藝術。茶藝是藝術性的飲茶,是飲茶生活的藝術化。中國茶藝是指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藝術,主要包括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系列程式和技藝。
茶藝是綜合性的藝術,它與美學、文學、繪畫、書法、音樂、陶藝、瓷藝、服裝、插花、建築等相結合構成茶藝文化。茶藝是茶文化的基礎,茶藝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選自丁以壽、蔡榮章合著《中國茶藝》第一章第一節,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