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17集

黃念祖居士1988年講於北京 中國佛學院

現在慈氏在兜率天內院,稱為補處。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後到人間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億六百萬年),福德最勝,那時人的壽命很長,福德很好,不像釋迦牟尼佛這樣。三會龍華,度生的事業就圓滿了。有人說咱們現在不成功不要緊,現在修過佛的人,等彌勒菩薩來,龍華會上都把大家度脫。但是你要等五十七億六百萬年,這一段時間你要輪迴六道,天堂地獄去轉,那就是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生死了。

這三位大士作為法會的上首,因為這三位跟凈土的緣特別深。首先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行願品》裡頭說:發了十大願的人,「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遠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一個人到了臨命終時,自己的六根都敗壞無用,自己的名望、威權、勢力、學問全等於零;所有的財寶、產業、心愛的珍品、可靠的親信,沒有一樣再能伴隨自己;當此之時,唯有自身的願王不舍離自己,在一切時中引導自己往生極樂,面見彌陀。一部《華嚴》最後歸到〈行願品〉,〈行願品〉導引我們發願往生極樂,這就是一代聖教的指歸。普賢大士又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這就是法王長子普賢大士求生凈土的發願文。大智慧文殊是諸佛之師,也發了同樣的願,普賢菩薩願文是七言,他的願文是五言。《文殊發願經》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兩位大士都發大願求生極樂。所以這兩位菩薩在會中列為上首,普讓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要信大智、入大行。見賢思齊,學習先聖,我們也要導引眾生同歸極樂。

彌勒大士在《大寶積經》問佛:「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這就是彌勒大士請佛開示念佛往生法門。而且本經的後半部,佛就把這個經囑咐給彌勒菩薩,並說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廣大微妙法門,付囑彌勒:「汝等作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守是守護,護是護持,所以守護亦即保護與護持的意思。現在上面加一個「大」字,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勝的涵義。簡單說這個大字有四義:⑴法大。這是世尊唯說,普令眾生得度之法。⑵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橫出三界,直證不退。⑶願大。所以弘贊凈土之一言一行都會歸彌陀願海。⑷智大。於此法門信受弘揚,實因希有智慧。所以彌勒接受世尊的囑咐,他必然在龍華會上演說本經,並且盡未來際常說本經。

「賢劫」,就是現在我們所在的時劫。咱們這一劫中,這個世界有一千尊佛相繼出世,這是非常希有的殊勝情況,所以叫做賢劫。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沒有。根據《佛祖統計》,第一尊佛叫作拘留孫佛,第二尊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葉佛,第四尊釋迦牟尼佛,以後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但是這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間,間隔的時間很長,例如剛才說世尊與彌勒之間是五十七億六百萬年,時間很長。可見世界上有佛的時候少,沒有佛的時候長啊!所以我們不要錯過,當前這個最寶貴的機會。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賢劫中未來有九百九十六佛,現在還都是菩薩,他當然包括在「皆來集會」的一切菩薩裡面,並且還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薩。賢劫未來諸佛全部蒞會聽法,也都和彌勒一樣同受世尊大悲慈父衷心的囑託,弘揚護持如來無上心寶——凈土法門,永為眾生照破長夜黑暗的明燈。普令離苦得樂,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凈(常寂光土強名為法身佛的國土)。

上一品六成就。一萬二千比丘超越別的經典,這個同於《法華》;普賢最為上首,同於《華嚴》。所以表示本經跟圓教最高的兩部經,《法華》、《華嚴》是同等的。

德遵普賢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繼續,是通序中「眾成就」的補充。不但是補充數量,更重要的是會眾崇高無比的功德,所以都是「德遵普賢」。無邊的聖眾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普賢之德說不能盡,他是華嚴的長子。在華嚴會上,佛是法王,聽法的人之中,普賢為長子,長子就是法王繼承人。普賢無量無邊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賢菩薩殊勝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華嚴》大經的指歸。《華嚴》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那是共遵。現在來會聖眾都是遵修普賢之德,當然都是遵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一品首先補充了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的涵義,根據日本的《甄解》:「『正』謂正道,『士』謂士夫。在家之稱。此等大士,外現凡形(外現跟凡夫一樣)。內深達正道故,居家名為正士。」正士跟大士都是同等的,但正士是在家菩薩。日《會疏》說:「十六正士者,《文殊師利嚴凈經》言:『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雲居家菩薩。」他就比《甄解》講的更清楚,所以正士是在家菩薩。至於「十六」,密宗用十六來表示圓滿無盡。在《出生義》裡頭講,有恆河塵海的數量,把其中標舉十六位,那麼塵沙的數也不出這十六位了,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賢護、賢守、賢首和善守。這些名號經論中常見。《思益經》說眾生只要聽到他這個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號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叫做善守。聞名就得功德,正是善於守護眾生,所以稱為善守、稱為賢護。《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以賢護為名。當然居士是俗人,有的人就很輕視居士,也是自生分別。佛在世的時候,維摩詰居士就是金粟如來的化現,諸大菩薩都不敢去問話,只有文殊說我勉強去試一試。像賢護居士就是出生在人間,是這麼殊勝的大菩薩。在《賢護經》裡頭說:「王舍大城有優婆塞(這是居士),名曰賢護,為眾上首(在大眾中的上首)。」《大寶積經》有〈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種種快樂的事:「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說他雖然現在人間,所享受的福報不但人間不能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釋都比不上。《名義集》里說:「跋陀婆羅,翻為賢護。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或雲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跋陀婆羅」,這是原來的名字。翻譯為賢護,不但自己護持自己的賢德,並且也護眾生,所以名為賢護。又稱為賢首,因為位居等覺,是一位等覺菩薩,是賢中之首。賢護正士雖示現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但他實證是一位等覺菩薩,已超十地,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只有最後一分生相無明沒破),就與佛相等了,為眾賢之首。賢護正士示現為生在王舍城的一個普通人,但已是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這是維摩詰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聽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這一史實十分重要。還有《般舟三昧經》說跋陀和菩薩,就是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這就和凈宗更有因緣了。他親見了阿彌陀佛,所以他為眾上首,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的無上法門。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

「善思維菩薩」等。《四童子經》說善思維、慧辯才、觀無住、神通華,是他方世界菩薩應化托生印度,成為在家菩薩。《佛地經》說光英、智上、寂根、願慧,《月燈三昧經》說香象,二經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受《無量壽經》,助佛弘化。從賢護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經典作為根據,其餘尚有六人未經經典提到,但古德說其餘六人也都是他方大成就的菩薩化現,現在家身來到此界聽經與助佛弘化。

本經超出常情,特別標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薩作為大眾上首,這就表示凈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修持。因這個法門契合於當前及將來的社會情況。科學越發達,物質世界的發展越快,彼此間的競爭越殘酷,要搶時間就越忙。越現代化,每個人所掌握的科技知識就越多,生活的節奏也越緊張。你還像上古之士遠入深山去修行,一切事情都不過問(現在出家人還都要問問事),而只是自修,恐怕時代不允許了。所以一定有很多人不能出家,保留在家身分來為社會服務,並且還要繼續修持,那麼這種修持就以凈土宗最合適。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報恩論》,讚歎《無量壽經》和凈土法門,他說凈土法門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當前就很契機。現在國家與社會要提倡都去出家也不行,所以必定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獻身於種種崗位把事情辦好,這就只有凈土法門可在行世法的時候不必離開佛法,不須入山,不須閉關,不但上班能修,連上火線時也能修。只要所發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須六個字、甚至四個字的一句佛號,就是凈宗無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從容。所以不離佛法,把保衛國家、福民利眾的大事都辦了。只要是真純的這樣做去,你何必廢除應行的世法,同樣能契證佛法。現在國外已經把《無量壽經》做成了錄音帶,我在美國的時候,他們開著車就放,都可以聽的是佛法。凈空法師那時正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法會很盛,印度各處的法師都來聽,外道也來聽,聽了之後他們很踴躍歡喜,要皈依正法。他們聽到有(念老講《大經解》)這個錄音帶,馬上發願要複製一千份,當時已經登記出去七百份了。種種的都在弘揚,你在廚房裡做事,開車都可以聽經、念佛。這一句佛,什麼時候都可以念。那黃打鐵就是在打鐵的時候成功了。他這拉風箱,拉過去 「南無阿彌陀佛」,拉回來「南無阿彌陀佛」,打鐵「南無阿彌陀佛」,一鎚子一下,不離開佛法就行了世法,它簡單。要念《楞嚴咒》恐怕就不行了,那要很長的時間,中間不能打岔。這就六個字,任何一個時間裡頭,抓著一個縫,就念了一句、念了兩句,不離開佛法可以行世法,它無礙;而且不要廢除世法就可以證到佛法。所以這是凈土法門特殊之處,特別適合於在家人。因此《甄解》說十六正士列為上首,乃是「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此說很有見地。

「而為上首」。普賢、文殊是來參加釋迦牟尼佛法會中一切聖眾的上首,是全體聽經人的上首;彌勒菩薩是賢劫一切菩薩的上首;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一切在家菩薩的上首。大會聖眾實是無量無邊。當來賢劫要成佛的諸大菩薩都來參加法會了,以後這九百九十六位未來的佛都要弘揚凈土法門。《月燈三昧經》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與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那由多應指一萬萬。由此可見,一位正士便與一萬萬菩薩同來,全會聖眾實是無量無邊。香象正士在阿閦佛便是同行菩薩的上首,可證十六正士的勝德大眾同尊。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是說一切聖眾,無論是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習普賢大士的妙德。從這一句直到本品末後「不可思議」,都是讚歎上首普賢菩薩和會中一切菩薩的聖德。所以佛就是真語者、實語者,講經種種也是如此。這經典很深,你把它講的不足、講的不夠,或者某人之德很大,你把它說的很小,這是一種謗,叫「減損謗」。如過度的稱揚,也是謗,叫做「增益謗」。佛教不說過分的話,這一切德都是如實而說。「大士」就是菩薩。「普賢之德」上品已經說了,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⑴禮敬諸佛;⑵稱讚如來;⑶廣修供養;⑷懺悔業障;⑸隨喜功德;⑹請轉法輪;⑺請佛住世;⑻常隨佛學;⑼恆順眾生;⑽普皆迴向。

這個願王在人最後的時候,一切諸根敗壞,什麼都不行了,什麼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這個時候唯有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在前引導,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自然生在蓮花之中,蒙阿彌陀佛授記。於是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以無量的智慧,隨順著眾生的心念廣作饒益,能夠在煩惱大苦海中救濟眾生(這是普賢大士之德),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十大願王第十願「普皆迴向」,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普字;從第一個願禮敬諸佛到第九願恆順眾生,顯出普賢這個賢字。永劫勤勞無有疲厭,從禮拜、懺悔,請轉法輪,一直到恆順眾生,十大願王永無窮盡,成佛後還在度生,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上品中提到《清涼疏》說:「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窮盡果位的一切聖德,普皆成就。雖然得到無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發度眾生的大願,仍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所以這是位後的普賢。普賢大士在未來不可窮盡的長劫中,永不間斷的實現他的偈語:「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願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剎,這樣普皆迴向,正是普賢大士大願的結晶。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正是「普皆迴向」的本源——普皆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普賢大士十大願王是以彌陀願海作為歸宿,也正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卅五願互為表裡。卅五願說:「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當前的彌勒就是一生補處菩薩,他必定要補佛位。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都必定達到一生補處,補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後不在極樂世界成佛的,願文說:「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他有本願為了眾生,要被著宏誓的鎧甲,到無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勸發信心,都修菩提道,同行普賢大士聖道。這類自願來到穢土的人,「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願中普勸十方修行普賢之道,也即是導歸極樂之道。生極樂後,若度生情切,就被著宏誓做成的鎧甲,再返回此界救度眾生,普勸一切眾生同遵普賢之德,求生凈土。

為什麼只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求生極樂?因為只有這一個法能給眾生真實之利,能救眾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也就是來會一切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兩句初贊參加法會諸大士的實德。佛教有權、有實,實屬於本體,權屬於利用。佛說三乘教法,是權巧方便之說。到了《法華》只有一佛乘,全是大白牛車,成佛之法。這就是「開權顯實」,從權把實顯示出來。若上來就說實,大家不能理解,也不能信受,所以必須權說。權說也十分必要、萬分必要,沒有權,大家也無從得到實。但是權畢竟還是權,最後佛是要把實話告訴大家,所以就顯實了。其實權和實都是仁者妄生分別。「無量」者,《攝大乘論釋》說:「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這個數不但無法具體說出來,並且也不可以用譬喻來比擬,就叫做無量。「行願」,《清涼疏》說:「造修希求,目為行願。」《觀經》說:「是心是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義。「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動。「希求」,「希」是希望,「求」是願求,所以「希求」是願望。行動與願望的結合就叫做「行願」。「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圓滿無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麼。「願」,希求出世間叫做願。所以有願必滿。一切眾生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願。願就是四宏誓願與十大願王等勝願。「願以導行」,有願才會有行動;「行以滿願」,有行才能滿己所願。行動像腳,願像眼睛,願來導引你的行動,行動來滿足你的所願,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具足無量的行願」,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殊勝行願都已具足,圓滿無缺了。

或有人懷疑: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或如位後普賢,成佛後再來;或是等覺,如同賢護;或從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賢(住位、行位、向位)。覺位有天淵之別,豈能各個都有圓滿無量的「行願」?此問很合情理,但未知凈土是無上圓頓法門,超情離見。《普賢行願品》說:「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說,若人能受持弘揚《普賢行願品》:「到極樂世界已,即見阿彌陀佛,……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於一念中就可圓滿所有的行願。一念之間圓滿一切願,所以往生法門之殊勝難思,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只有《華嚴》的道理才能解釋,是一位一切位,一真一切真,一圓一切圓,乃是最圓極頓的妙法。

《凈土生無生論》說:「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無量德」、「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而此心性,豎貫三際(過去、未來、現在),橫裹十虛(方),佛法生(眾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可見眾生的心本具萬德,即是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圓融的妙體,所以佛與眾生、正報(佛菩薩等)依報(國土)、因與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爾一念心之內,只要一念相應,一切圓滿成就。所以這是無上圓頓之法,如斬一把絲,一斷,一切絲都斷。又如染物,一成,則染缸中的所有東西都已染成。是「一成一切成」,一即是多,多就是一。上品中說到文殊大士成為一切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見佛性」。《凈土生無生論》說:「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凈寶覺。」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時就是相應時,一切圓滿,絲毫沒有欠缺。只有在圓頓教中才能理解這些,不然就只能像漸教那樣。漸教像登山,也很好,大家也很適應。登山者,上一步就高一步,看得廣一步;再上一步,又高一步、廣一步;但是最後登到山頂所能看到的境界,在半山中你是不能知道的。凈土法門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往生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佛說法一個相應,一念之間所有的行願都得成就。所以這一切大士,都是到了果位而示現因地的,由於彌陀的善巧方便加持,都能成就超過十地諸聖的一切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句應該與上句連讀,意義才完整。本品開頭這三句,是會中菩薩聖眾不可思議功德的總贊,也是本品的綱。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註解一下。「安住一切」。《會疏》說:「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位的無盡功德本體。《仁王經疏》說:「施物名功,歸己曰德。」「物」指眾生。因為我們布施所給的不光是人,放生就是布施給畜生,放焰口就是施鬼、還要救濟地獄眾生。我們把利益能夠傳給其他的一切含靈,這個叫做功。「歸己曰德」,消歸自己的稱為德。所謂讀經種種都要消歸自己,不是只念經文上的那些話,而是要把聖意融化消歸到自己的本心,這個叫做德。「功德法」,《凈影疏》說:「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德體名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眾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這個功效使眾生得到真實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結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家德,所以叫做功德。下來四個字更妙,「德體名法」,德的本體就是「法」。「法」者,梵雲達磨,又叫「達瑪亞」。達磨通於一切法,無論是大、小、有形、無形、真實、虛妄、是事物、是道理,種種都稱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法代表一切東西,也代表本體。這是《凈影疏》所指出的「德體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種種善行、種種功效、種種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種種差別,但事相必有同具的體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凈影疏》說「德體名法」。法性就是有情與無情同具的體性(在有情就稱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諸佛無量微妙功德的本體,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沒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種種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萬德本體法性之中,如如不動。自心雖遠離種種差別,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無量行願」。於是這兩句經文的意義更為深刻,就是《金剛經》「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無量行願),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大乘佛法種種妙義都在這兩句之中。所以佛法很深,也全在當人,你自己深,所見就深;自己淺,所能領略的就很淺。「當人」,六祖說:「邪人行正法,正法也邪;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正。」所以「當人」很重要!這兩句是總的,安住於一切如來無盡功德的本體,具足無量大菩薩的行願,理體事用齊顯,空邊與有邊全離,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正顯與會諸大菩薩的聖德。《唯識論》說:「法謂軌持。」法的意思就叫做軌持。軌就是軌範,「可生物解」。說一個東西,你就可以生起一種理解,就叫做能生物解。說「無常」,使人生起無常之解。持就是住持,不舍自相。一切法都有它的自相,各有其相。《會疏》說:「安住者,不動義。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安住就是不動的意思。安住是什麼?因為這個德達到了不退。退就變化了。不退就安住。沒有一個德不具足,那就是安住一切。


推薦閱讀:

高級命理講座【第七講】
探索門命學2016年5月講座記錄:干支符號學之丙丁火實戰篇1  楊璞整理
風水講座——羅盤應用指南 18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南師講座2(ZT)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