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性格

以下觀點僅為一家之言,歡迎相關人士進行評論!

中華民族的性格是一種基於農耕文明的保守性格。基本表現在:膽小、缺乏血性、猶豫、缺乏主見和堅定立場(喜歡觀望)、溫和、中庸、智慧、勤勞、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守舊、自私、小聰明等等。

其實很多中國人(尤其是男人)內心深處多少能意識到這種我們中性的民族性格的一些悲哀。當喬峰以氣壯山河的一死結束自己悲壯痛快的一生時,當騎兵連以「獨立團剛強血性的進攻精神」完成最後的攻擊時,當華萊士以最後的勇氣吼出「Freedom」時,你內心是否感到深深的震撼,是否感到鬥志昂揚,同時還感到一些莫名的悲哀感。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和心境,那說明你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男人最初的野性和血氣被激發了。此時你可能很想成為喬峰或李雲龍之類剛強果斷無所畏懼的人,但是你要明白:其實你只是暫時想成為那樣的強者,你多半沒有成為強者的勇氣和堅毅,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族和被漢化得差不多的少數民族)骨子裡的中性性格、缺乏血性的性格!

下面我將從中華民族性格形成的環境、中華民族性格的表現、中華民族不滅亡的原因和解決改善之道四方面來談談個人看法。

一、中國人保守中性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個民族的性格、心理素質的形成主要是由其地理位置和環境造就的生活生產方式決定的。

1、中國人的祖先其實是游牧民族,那時的華夏族很有可能真是以狼作為圖騰的(正如姜戎《狼圖騰》里所說),那時候中國人的性格是以剛勁開放的性格為主。可是後來炎黃入主中原以後,生活方式從游牧轉變成農耕,居住場所穩定了,生產方式逐步穩定下來,生存條件得到了基本保證。他們基本上不需要為生存擔憂了,於是就安心的坐下來玩文化,學習如何與人和睦相處、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如何豐富業餘生活、如何安逸度日。這樣,統治者們就想出了用儒釋道這些文化來培養善民這個方法,而當時我們老百姓滿足於種田種地維持生存的「安逸」現狀,也欣然接受了儒家文化的各種規矩,就這樣,我們中國人的保守性格就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和穩定下來。

2、而為什麼游牧民族的性格會很剛強很開放呢?因為這是其游牧生活的要求決定的,游牧這種生活方式具有很強的擴張性,其有限而不穩定的游牧收穫讓他們不得不自覺不自覺地實施擴張和侵略,而擴張和侵略就要求他們要有非凡的膽量和勇氣、堅定的擴張立場和團結精神。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現在漢化程度輕的少數民族都具有這種剛勁開放的性格,比如匈奴人強悍善戰、蒙古人嗜血而崇尚擴張、藏族人直爽暴躁講義氣.........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尤其是漢族主導的政權始終被少數民族壓著打,一直處於被攻擊的被動地位,而且始終打不過少數民族,這種情況在秦皇漢武以後一直如此。這是你可能會問怎麼唐初和隋朝這些時期中原政權怎麼那麼強大那麼開放,那是因為這些政權是受到剛勁開放的少數民族輸血的政權,其骨子裡的狼性大於羊性。為什麼漢族政權或被漢化的政權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呢?眾所周知,一個戰士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勇敢,其次是剛猛的殺人技能,再次才是智慧。漢族政權或被漢化的政權打不過少數民族政權,就是因為缺乏血性、體質相對弱小,雖然有高超智慧也避免不了失敗的局面。我們中國人崇拜智慧多於崇拜力量,所以國人都對諸葛亮之流佩服得五體投地。但說實話,諸葛亮也就是個文弱書生,根本就不是什麼強者、英雄。諸葛亮之流的內心其實沒多少男人最原始的血性和剛勇。歷史證明,崇拜智慧的民族永遠打不過崇拜力量的民族。

二、中華民族中性性格的表現

(一)心理表現

1、從春秋戰國開始尤其是漢朝以後,統治者整天想的是如何培養溫和能忍脾氣好的善民,於是孔子之流就順理成章地出來了,仁義禮智信等順民規矩風行起來,一發不可收拾!此後,中國人一直很推崇儒家這種中性保守的中庸文化,聲怕哪天被人搶了去。漢武帝劉徹、宋太祖趙匡胤這些代表性的統治者都是很推崇儒化造善民以實現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的。因為統治者們很清楚:只要百姓好管理了,就可以坐下來享受了。然而可悲的是,這些統治者其實也只是小聰明,因為以順民為主的國家雖好管治,但在抵禦外敵入侵時,「愛好和平之國」只能屢敗屢退,舉國淪喪,統治者們昔日的寶座終被摧毀,以前的享樂經歷也只能算是「曾經擁有」了。

2、中國大地上,被統治的老百姓整天想的是什麼呢? 他們想的是如何坐穩奴隸,只要國家保證我們有吃有住就行了,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即使有也不敢說更不敢做,別人說了做了我就去官府告密求功以實現鞏固「國家免檢善民」的寶座,這時候就是中國百姓玩小聰明和搞窩裡斗的好機會了。如果哪天老天連吃的都不給我了,那我也只好拿出骨子裡僅存的勇氣來造反了,我們造反的目的是找一個好一點的主子來把我們「國家免檢善民」的寶座恢復原狀。這些就是魯迅先生眼中國人的具體心理狀態,這是人民奴性的心理狀態。

(二)具體表現

1、韓寒說過,我們的悲哀是規矩太多。的確,在儒家文化這種大環境下,人們的言行舉止都不能隨著本性來,而要遵守很多規矩,這些規矩造就了逆來順受的老百姓。中國人的原始野性已經被磨滅和異化了,留下的是一些中性溫和的東西。盛唐時期的人們由於受少數民族輸血,穿著很開放,積極拓展國家統治管理地域,積極與外國交流學習、騎馬成社會風氣,言行舉止很放得開。 而宋朝的人們則穿著保守,消極守護僅有的享樂之地,南宋更是偏安東南一隅不思進取,人們言行舉止規規矩矩,整天學四書五經。這就是儒家造規矩,規矩造順民,順民成悲哀的史實.........我們身邊很多人做事情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喜歡觀望,拖泥帶水,這樣做事效果可想而知。這些就是我們的文化性格的表現,難道不應該好好反思嗎?

我為什麼說中國文化是一種中性的文化呢?再次我舉幾個例子來說。太極講究以弱勝強、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其出發點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弱者,當成一個柔弱的人,我很受不了這種保守畸形的心態。中國武術喜歡玩套路,各種動作五花八門、眼花繚亂,花巧的不得了,真正打起來,經常不是對手的下飯菜。

2、下面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具體說說我們的民族性格

(1)缺乏血性:因為害怕少數民族入侵,我們突破性地整出個長城,這種行為的保守性和國足的10-0-0陣型有得一拼,可想而知,一個長城怎麼阻擋得了游牧民族的鐵騎。小時候常聽村裡人說,不要去惹那些苗家人,他們是苗子一窩蜂,搞不好被打一頓就麻煩了.........

(2)缺乏主見和堅定立場(喜歡觀望):抗日時,很多人不知道要做叛徒苟活於世還是選擇抵抗,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根本沒有一個堅定的立場,那時我國投降的百姓和士兵比較可觀。有如,不少企業決策者在猶豫是否實施投資計劃時,往往是這種心態:這次投資風險有點大,我雖是廠長但也不敢拿主意啊,還是和大夥再商量商量吧。

(3)自私、小聰明:我國歷史上出賣朋友獲得暫時風光的人不少,他們不會考慮朋友的悲慘,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就快實現了,可是他們的小聰明註定了他們根本不可能得到長久的榮華富貴。另外,我們國家的企業往往都比較「短命」,這是因為很多企業家缺少那種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合作共贏的精神,缺少那種「大聰明大智慧」!

(4)溫和、中庸:我們身邊的人很多都是性情溫和的,脾氣暴躁的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長得都很和善,不像維族藏族人那麼兇悍。在利益受損或尊嚴被踐踏時,一般是保持克制和容忍,不太敢直接動手或採取其他果斷措施討回公道。中國人講究中庸,做什麼事都要講平衡講穩妥,稍微霸道點瘋狂點別人就要說你不厚道,這造成遇到重要的事情下不了決心,習慣於等待觀望,最後錯失良機。

(5)保守:我在看過很多抗日的電影電視後發現一個現象,在電視電影里,經常聽到小日本軍官喊「進攻」,中國士兵老是被動防守,很少有中國軍隊首先發起進攻的。國足就不用說了,其保守程度在《中國隊勇奪世界盃》里已經很有體現,著名的「10-0-0」陣型已被中國男足發揮得淋漓盡致!

(6)不敢說真話、不敢堅持原則:韓寒說點真話後,別人就說他囂張炒作等等,我們的社會沒有講真話的氛圍。可能很多人都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除了好朋友聚會的場合以外,很多人說話都是言不由衷、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我國短道速滑運動員周洋在奪冠後發表感言時只說感謝父母,沒說感謝國家的培養,後來體育總局副局長於再清就說了,運動員奪冠後應該先感謝國家再感謝父母。這之後不久,周洋在接受一次採訪時果然改變了感謝順序,這是周洋的成熟,但也是一種遺憾。我們很多人都信奉一條:我的原則就是沒有原則。其實人人都想堅持自己的一些原則,但是沒幾個有勇氣去堅持。

三、中華民族不滅亡的原因

中華民族一直延續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歷史上少數民族的不斷輸血。歷史上,漢族政權的戰鬥力一直是很差的,可是他的文化一直很發達,也就是說中華民族是個崇文不尚武的民族。中華民族能延續至今,與少數民族的狼性血液的不斷輸入以及戰爭對漢族人血性的激發兩方面直接相關,正是因為因為少數民族的強大血液的輸入保證了國民的生命力,從而保證了族人的延續和中華文明的繼承。地球人都知道,中國文化的同化能力是很強大的,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這樣一個循環:漢族政權發展富裕起來,開始享受生活-----性格體質變弱戰鬥力下降-------少數民族進行侵略-----侵略行為受阻------再侵略,入主中原------中原政權強大起來,戰鬥力提升了-----少數民族被漢化,性格體質變弱戰鬥力下降------少數民族又來侵略了--------侵略行為受阻------再侵略,入主中原------中原政權強大起來,戰鬥力提升了-----少數民族被漢化,性格體質變弱戰鬥力下降...............如此循環往複,直到康熙時期才真正解決游牧民族的威脅,結束了這個奇怪的循環。然而正是這個奇怪的循環讓中華民族得以延續。

四、解決辦法

一個民族的性格要怎樣組合才好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姜戎的說法很可取,就是狼性(即剛強果斷豪放等氣質)和羊性(即溫和博愛善良智慧等氣質)基本相當,狼性略大於羊性為最佳。狼性可保家衛國,維持國家民族獨立強大;羊性則有安邦的作用(正所謂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可以維護國家內部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國家富足繁榮。 一個民族要強大,得靠其國民素質的強大,而其素質的強大則要求國民具有剛強果斷自信開放的氣質。而這些氣質是需要長期培養的,我認為,這些氣質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1、利用體育和武術來培養國民勇敢堅定果斷的心理素質。戰爭是考驗一個民族勇氣和魄力的有效方式,當然我們現在不能想當然的依靠戰爭來培養民族的勇氣和膽魄。現在是文明社會了,我們應該依靠武術體育這些方式來考驗和培養剛健的民族性格。武,可強身健體,亦可強化內心;體育,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真正強大的武者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他們舉手投足,無不體現著勇者無懼、冷靜果斷的氣質。那些籃球場、足球場上的高手們,神情剛毅果斷,充滿自信。這就是體育和武術的力量。

2、從飲食和身體鍛煉著手,增強中國人的身體素質,實現強身強心。人的體魄和性格是密切相關的,體魄是形,內心性格是神,神形互為影響。運動員特別是足球籃球運動員們平時經常食用牛羊肉等食品,因為這些食物可以給他們提供運動時所需的能量。很多人都說,在中國,吃水稻的打不過吃小麥的,而吃小麥的打不過吃肉的。這句話形象的道出了飲食對人的體魄的影響作用。經常食用肉食(尤其是牛羊肉、牛奶等)的人,如果平時身體鍛煉很紮實,那麼他的身體素質一定很好的,這一點在維吾爾族、藏族及西北人這些人群身上得到了印證。人的體魄強健了,其內心力量也會同步得到強化,最後便能實現身心的強大!

3、從文化教育上著手,培養國人剛健開放、積極進取的心態。中國文人多文弱,為什麼中國文人這麼文弱呢?因為他們吸取的是中性溫和的文化,加上平時很缺乏身體鍛煉,所以就「手無縛雞之力了」。我們在教育下一代時,要選擇性地、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育,那些文弱中性的文化最好少教慎教,另外要注重每一個學生的體育精神培養,做到文武兼修,武略重於文,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尚武崇文」的中國人。要把每一個孩子的基於人的原始野性和本性來培養,讓他們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中自然成長。


推薦閱讀:

日報:中國人到海外丟人 不應「旁若無人」
中國人辦假證都做什麼?
美國7月移民排期 中國人EB3大幅倒退2年多
重磅!加拿大宣布"大開國門"今年狂收30.5萬移民,創50年最多記錄!時隔8年後中國人又欣喜若狂了。。。
中國人最缺四類食物 你吃的健康嗎?

TAG:中國 | 性格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