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靈樞懸解26】在線收聽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故寒新谷,入於胃中,新故相亂,正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也。補手太陰,瀉足少陰,肺氣下行,則噦止矣。水瀉土燥,胃降則肺收矣。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唏,歔欷也。悲歡歔欷,陰慘之象,故為陰盛陽虛。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氣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寒氣在胃,胃氣上逆,故為噫。噫者,食停而噯氣也。此脾胃之虛,故補足太陰、陽明。眉本,足太陽之攢竹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肺竅於鼻,陽氣和利,滿於心部,不及下行,逆行而上,出於鼻竅,故為嚏。此陽氣不降,補足太陽而榮其眉本,使臟氣得政而陽降於下也。眉上,足太陽之曲差也,亦與攢竹同治。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憂思鬱結,心系急而氣道約,約則氣息身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雙益君相之火,使之下根,陰退濕消,肺胃下行,氣道自開矣。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悲衰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盛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挾頸。 心為臟腑之主,目為宗脈所聚,上液之道,口鼻為氣之門戶。悲哀愁憂,動其心君,心動則臟腑搖而宗脈感,液道開而門戶辟,故泣涕出焉。<em>泣出於目,涕出於鼻。</em>液者,所以灌精而濡空竅者也,液道開而泣不止,則液竭而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故命曰奪精。補太陽之天柱。以益其水,其經挾頸項之後,其穴在柱骨之旁也。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廉泉,任脈穴。補足少陰,以清胃氣也。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em>嚲,音朵。</em> 嚲,戰搖也。胃弱脈虛,筋脈懈惰,益以行陰用力,<em>入房。</em>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之處,補分肉之間,以助其胃也。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寒客皮毛,陰盛陽虛,鼓動於中,不能外發,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者,手足六經之陽也。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胃氣空乏,宗脈虛弱,清氣下溜,濁氣上逆,脈有所竭,故耳鳴。竭者,濁陰盛而清陽竭也。足少陽脈循兩耳,自頭走足,補足少陽之客主人,使之降也。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手太陰之少商,補之使其收斂濁氣而下行也。 黃帝曰:人之自嚙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嚙舌,少陰氣至則嚙頰,陽明氣至則嚙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厥逆走上,脈氣輩至,厥逆之氣走於上焦,脈氣群輩而至也。少陰之脈連舌本,故氣至則嚙舌。少陽之脈循耳頰,故氣至則嚙頰。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氣至則嚙唇。氣至者,氣壅而不行也。視主病者補之,何經主病,則補何經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 上氣不足,清陷濁逆,故腦虛、耳鳴、頭傾、目眩。中氣不足,脾郁肝陷,故溲便變色,氣滯腸鳴。下氣不足,陽逆陰陷,故骽足痿厥,心宮痞悗。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補足太陽,瀉足少陰。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泣出,補天柱,經挾頸,挾頸者,頭中分也。涎下,補足少陰,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振寒者,補諸陽。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嚙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足外踝下,足太陽之崑崙也。足大指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太沖也。留之,留針也。 五臟氣,肝主語,心主噫,脾主吞,肺主咳,腎主欠。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為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是謂五氣所病也。五並,精氣並肝則怒,並心則喜,並脾則憂,並肺則悲,並腎則恐,是謂五精之氣並於臟也。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此五臟所藏也。五主,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腎主骨,此五臟所主也。五液,肝主淚,心主汗,脾主涎,肺主涕,腎主唾,此五液所出也。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脾惡濕,肺惡燥,腎惡寒,此五臟所惡也。五勞,久行傷筋,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此五勞所病也。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淡入胃,辛入肺,咸入腎,是謂五味。五走,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氣,咸走骨,是謂五走也。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命曰五裁。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痹,邪入於陽,摶則為巔疾,邪入於陰,摶則為瘖,陽入之於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邪。 此與《素問·宣明五氣篇》同。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甘葯,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是謂五形志也。<em>二段舊誤在九針論。</em> 此與《素問·血氣形志》相同。 大惑論五十九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摶獨眩,披髮長跪,俯而視之,復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里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故見兩物。 精之窠為眼,精之窠穴,開兩竅而為眼也。骨之精為瞳子,腎主骨而藏精,瞳子者,陽中之陰根也。筋之精為黑眼,肝主筋,黑眼者,瞳子外之黑睛也。血之精為絡,心主脈而藏血,絡者,白精之紅絲也。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肺主氣而色白,黑精外之白睛也。肌肉之精為約束,脾主肌肉,目之上下網也,約束目外。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宗脈並為目系,上屬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而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腦轉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之處不相比合,精散視歧,故見兩物。 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心藏神,神明則見,故目之視物,心所使也。 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嘗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唯,思也。間,差也。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上氣不足,失根於下,下氣有餘,孤陰獨旺,陽泄不藏,腸胃下實而心肺上虛,虛則營衛俱陷,留於下焦,久之不以時上,精不藏神,故善忘也。 黃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谷,消谷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胃氣逆上,上脘填塞,故不嗜食也。 黃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衛氣夜不入陰,故不得卧。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氣虛,故目閉也。 衛氣出於目,則目開而能視,衛不入陽,故目閉也。
推薦閱讀:

【素問識45】在線收聽
【三字經講解1——人之初】在線收聽
【類經49】在線收聽

TAG:在線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