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黃興 「世稱孫、黃為開國二傑,克強誠當之無愧矣。」(馮自由語)辛亥革命期間流行「孫氏理想,黃氏實行」的說法,眾口一詞都說黃興是革命的實行家。當時出版的《血書》有《黃興小史》,其中言:「黃非思想家,亦非言論家。實為革命黨中惟一之實行家也。故黨中最重黃之聲望,直可與孫逸仙齊驅並駕矣。」孫、黃並稱其實不是偶然,黃興(1874~1916)雖然比孫中山小了八歲(比譚嗣同小九歲,宋教仁、蔡鍔同年,比他又小了八歲),但在二十世紀初那次重大曆史轉型中他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在信仰共和的革命陣營中,擁有更廣泛的追隨者。章太炎手書的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可以看作是對黃興的蓋棺論定。 不當大總統的黃興——甘當曆史中的配角 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22歲時考中秀才,1898年調長沙湘水校經堂,複選調武昌兩湖書院深造,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畢業於武漢兩湖書院,次年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他喜好軍事,課餘曾請日本軍官講授軍事課程,每天清晨必練習騎馬、射擊,為日後領導武裝起義準備了條件. 光緒二十九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佔我國東北,與同學二百餘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為學生軍、軍國民教育會)。同年回國,在長沙邀集陳天華、宋教仁等二十餘人集會,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被公推為會長。隨後聯絡會黨,儀定於次年秋趁慈禧過70歲生日時在長沙起義。事泄,黃興逃亡日本。光緒三十一年,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任同盟會庶務(相當於協理),成為會中僅次於孫的領袖,隨後即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上。他親自掌握留日陸軍學生的入會工作,從中選拔堅定分子組織「丈夫團」,為武裝起義準備力量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袁世凱竊取政權後,臨時政府北遷,黃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編南方各軍。後因沒有經費,軍隊嘩變,乃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8月,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任理事。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7月,孫中山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14日,黃興由上海至南京,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獨立,黃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逃往日本。 1914年6月,因與孫中山意見不合,離日赴美,宣傳反袁並為雲南護國軍籌措軍餉。袁死返國。1916年10月31日病逝上海。次年4月15日歸葬長沙嶽麓山。著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