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國藩稟祖父書解讀:祖父平日扶危濟難

【解讀】

這封家書寫於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是現存的曾國藩的第二封家書。

道光二十年正月,經過四千餘里的長途跋涉,曾國藩終於到達北京,不久獲授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開始了他漫長的仕途生涯。從此他一別家鄉十餘年,只能以家書的形式,與家中親人交流。

這封信是寫給祖父曾玉屏的。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是個很有特點的人。他是個普通農民,沒讀過書,出生之時,家境屬於中農。他「少游惰,往還湘潭市肆,與裘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寢。長老有譏以浮薄,將覆其家者。」

就是說這個人年輕的時候一度浪蕩,曾經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買了一匹好馬,穿著華貴的衣服,成天跑到城裡,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賭博打架,無所不為。

但是這個人性格很剛烈。有一天,他正在湘潭城裡和一群紈絝子弟鬼混,見一個老頭指著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說:你可別跟這個人學。他是白楊坪老曾家的兒子,家裡沒什麼錢,卻跑到城裡來裝有錢大爺,家裡都讓他吃窮了。

說實話,那老頭說這番話,不是批評曾玉屏,主要是為了告誡自己的兒子。沒想到這番話,全被曾玉屏聽到了。曾玉屏心裡很不是滋味兒。沒想到背後大家是這麼看自己!他大受刺激,」聞而立起自責,貨馬徒行」,來到市場上,當場把自己的這匹駿馬賣了,然後,徒步走了幾十里路,回到家裡。

從那天開始,曾玉屏就象變了個人一樣,」自是終身未明而起」。從此每日早睡晚起,天天下地幹活,發誓要興家立業。曾國藩給他寫的碑文里說:「余年三十五,始講求農事。居枕高嵋山下,壠峻如梯,田小如瓦。吾鑿石決壤,開十數畛而通為一。然後耕夫易於從事。吾昕宵行水,聽蟲鳥鳴聲以知節候,觀露上禾顛以為樂。種菜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糞,佣保任之。入而飼豕,出而養魚,彼此雜職之。凡菜茹手植手擷者,其味彌甘;凡物親歷艱苦而得者,食之彌安也。」也就是說,他三十五歲才開始務農,每天帶著長工,日夜苦幹,把自己家的梯田擴大,連成一片,這樣用牛耕作起來就方便了,產量大大提高。他在勞動中找到了樂趣,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經驗,憑蟲鳴鳥叫就知道節氣變化。家裡種地、餵豬、養魚,多種經營。曾家種了半畦菜,每天早上他親自鋤草,傍晚則監督長工上糞。他告訴曾國藩,自己親手種的菜,吃起來才香。辛苦掙來的錢,花著才心安。

曾玉屏艱苦奮鬥了十幾年,使曾家從一個普通中農,上升為一個小地主家庭,改變了家庭面貌。

公元1811年(嘉慶十六年)曾國藩出生時,其家有田地百餘畝 ,家中有祖父母、父母、叔嬸、大姐加上他共八人,人均至少十二畝半。晚清中國人均田地,學者的樂觀估計是三畝,悲觀估計僅為一點四畝,具體到嘉慶十七年,吳慧提供的數字是一點七一畝。 也就是說,曾家人均土地是全國水平的七點三倍。據此我們大致可以判斷曾家的成分為小地主。曾國藩為曾玉屏作的《大界墓表》中說曾玉屏中年以後成為地方上的頭面人物。「津梁道途,廢壞不治者,孤嫠衰疾無告者」,他「量力之所能,隨時圖之,不無小補」 。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他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曾家上升為小地主階層,奠定了向紳士階層進發的第一層基礎。

曾玉屏對湘鄉曾氏家族的貢獻,不僅是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更關鍵的是高瞻遠矚地供自己的兒子讀書。

經濟上升才能保證家庭供給子弟讀書的能力。中國科舉制度最令人稱道之處就是它的公平性,然而在傳統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下,制度設計所能提供的公平性仍然有很大局限。潘光旦、費孝通分析了清朝從康熙到宣統年間的915份朱墨卷,得出了的結論是,科舉制看似公平,但是實際上對城鎮居民、有產之家庭更為有利。因為供孩子讀書,首先意味著家中有一個勞動力要長期脫離生產。同時,參加考試特別是鄉試以上級別的考試所費頗多。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光緒二十四年(1897),河南拔貢王錫彤由汲縣赴京朝考。往返路費開銷約50兩,至京後還須到禮部投文、報到、買卷、團拜,又花掉50兩。 這種規模的支出是中農以下的人家通常難以負擔的,所以大部分科舉的成功者都出自小康以上的家庭。

因為曾國藩家族以前從來沒有出過讀書人,曾玉屏下定決心,一定要使自己的孩子博取功名。曾玉屏「早歲失學,壯而深以為恥」,他自己負擔起所有家業,令長子曾麟書從小就脫離生產,一心讀書,並且不惜代價「令子孫出就名師」,擺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勢。

兒子科舉不成,他又把努力的重心轉到了培養長孫曾國藩,四歲就讓曾國藩讀書。在他的嚴厲督責下,曾國藩終於走通了科舉之路,也讓曾家從普通農家變成了縉紳之家。所以他是曾家的功臣。

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有毅力的人。同時他脾氣火暴,很有主見,也很有魄力,所以地方上有什麼糾紛,大家總是來找他排解。遇上那種不講理的潑皮無賴,他「聲若洪鐘,厲辭詰責,勢若霆摧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就是說,他聲音響亮,厲聲責問,說的話都在理上,最後那些地方上的惡霸也不得不低下頭來。

所以曾國藩對自己的祖父,從小就有一種崇拜心理。他後來在家書中,經常常談到祖父的一些言行:「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這些對曾國藩一生影響極大。他一生以祖父為榜樣,在很多方面都向祖父學習。他說:「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此二字貫注其中,皆從倔強二字做出。」

曾國藩的性格是比較剛強的,後來他曾說:「余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就是說,我雖然已經年老,但也常有忍不住要發火的時候。這就是來自祖父的遺傳。

這封信的第一部分是彙報京城近況,曾孫指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琦善押解到京,是指鴉片戰爭中接替林則徐任兩廣總督的琦善,與英人私訂《穿鼻草約》,道光皇帝大怒,令鎖拿解京問罪,「革職鎖拿,查抄家產」。

第二部分內容是請求祖父幫助一位身陷困境的族人。楚善八叔是曾國藩的一位族叔,乃二伯祖之子。曾玉屏本來是一個熱心公益的人,樂於助人。所以曾國藩說祖父平日就喜歡「救難濟急」。

【稟祖父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京城千佛庵寓所

原文

祖父大人萬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發第六號家信,十六日折弁又到。孫男等平安如常,孫婦亦起居維慎。

曾孫數日內添吃粥一頓,因母乳日少,飯食難喂,每日兩飯一粥。今年散館,湖南三人皆留,全單內共留五十二人,僅三人改部屬,三人改知縣。翰林衙門現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可謂極盛。

琦善已於十四日押解到京。奉上諭派親王三人、郡王一人、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尚書會同審訊。現未定案。

梅霖生同年因去歲咳嗽未愈,日內頗患喀血。同鄉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在縣城發信已經收到,正月二十五信至今未接。蘭姊以何時分娩?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絕無解危之處,則二伯祖母將窮迫難堪;竟希公之後人,將見笑予鄉里矣。孫國藩去冬已寫信求東陽叔祖兄弟,不知有補益否?此事全求祖父大人作主。如能救焚拯溺,何難噓枯回生!伏念祖父平日積德累仁,救難濟急,孫所知者,已難指數,如廖品一之孤、上蓮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羅巷、樟樹堂各庵,皆代為籌畫,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無策、計無復之者,得祖父善為調停,旋乾轉坤,無不立即解危,而況楚善八叔同胞之親、萬難之時乎?孫因念及家事,四千里外杏無消息,不知同堂諸叔目前光景。又念家中此時亦甚艱窘,輒敢冒昧饒舌,伏求祖父大人寬宥無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說法之處,望詳細寄信來京。

茲逢折便,敬稟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萬福金安。

「UC獨家連載名家精品,值得你的讚賞」
推薦閱讀:

[大觀讀書]張宏傑:從「笨拙愚鈍」到「老奸巨猾」——曾國藩的脫胎換骨(下)
曾國藩的書論與書法
0005 ·自我救贖的日課
我不信邪,但我沒事就愛瞎琢磨,嗯我叫曾國藩
曾國藩創建湘軍

TAG:曾國藩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