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演講:民國思想界的歷史高度(2)
章立凡
2010年12月14日17:09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列印留言論壇網摘手機點評糾錯中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比較引人矚目的有兩段:一段是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另一段即與中國近代史同期之晚清至民國時期。兩者的共同背景特點,是處於動蕩、分裂、戰亂的社會轉型期,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權力,各種學術思想得以在競爭的生態中異彩紛呈。兩者的不同之處,是後者處於東西方文明的對撞與交匯的歷史環境,有了更為廣闊的全球視野。20世紀上半葉大師輩出,極一時之盛;時過境遷,中國思想界至今仍未企及先賢們的思想高度。30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結束了一個威權時代,新一波的「思想解放」運動,令思想界再度呈現活躍的氣象,但歷史的慣性依然存在,氣候乍暖還寒,風潮時漲時落。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來臨的大背景下,歷史的腳步越來越快,多元化漸成大勢所趨。梳理百餘年來中國思想界的各種論爭的脈絡癥結,仍不離「中體西用」與「全盤西化」兩大主題,而一個半世紀以來困擾中國的諸多疑問,依然揮之不去,有重新解讀的必要。 |
五四的背景:社會主義思潮與新文化運動 下面再說說其他的主義,民國初年,各種外來思潮都進入中國。像進化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很多人早年都是信仰的,毛澤東早年也是信仰進化論的,其他信仰進化論的思想界的人物也有很多,過了一段之後才逐步轉向社會主義。還有君憲主義,還有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實驗主義等等。這些主義也出現本土化的變種,像三民主義、國家主義,這些都是一些變種。當年社會主義這個概念,不像今天這樣非常地政治化,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在國際上有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包括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第二國際社會主義,還有布爾什維克社會主義等等,它們都算是社會主義。這個現象到20世紀初的時候還不是很明確,不像我們今天說的「姓社姓資」,那時候沒有太明確的概念,也沒有把它與資本主義對立到什麼程度,都是在探索。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其實也是一種社會主義。 多元化的主義的出現和中西文化的交匯,推動了新文化運動。追溯起來,蔡元培先生在民國初年就任教育總長的時候廢止了讀經,出任北大校長以後提倡「兼容並包」,而且引入了西方的大學管理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及後來的五四運動做了一個思想上的鋪墊。新文化運動是清末以來啟蒙思潮的繼續,追溯起來,梁啟超提出「新民說」,陳獨秀髮表《敬告青年》,再到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提倡的白話文運動,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思想解放,在這之前,中國人寫的文章和平常說的話是兩種東西,是不一致的。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講,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很多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可能沒法接受這些東西,或者沒法理解這些東西。胡適提倡白話文以後,把文化普及的手段變得非常的尖利,可以很快地讓更多的人接受思想文化。從白話文運動以後,思想文化就不再是文化人的專利,開始向平民百姓普及。 政治還是學術:五四以後思想界的分化 關於五四的反封建的意義,大家都已經了解了,我也不再多說。我想觀察一下五四以後思想界的分化:一部分人走向了黨派政治,另一部分人趨向於學術文化,但是界限也不是很明確。走向政治的這部分人後來很失落。我以前也談到過,中國近代沒有什麼真正政治學意義上的政黨,大多是一種會黨政治的延續,我把他稱之為會黨化現象。當時五四的先驅,除了李大釗是為主義犧牲了,其他的人,像陳獨秀後來被排除出共產黨,又坐了國民黨的牢,最後又搞學術,但是他沒有完全脫離政治。蔡元培先生擔任政府要職,胡適也是,他們還是參政的,但是他們的主要貢獻應該說還是在思想學術方面。還有像魯迅、周作人兄弟是搞文學的,最後徹底投身政治的人都不是大知識分子。 1957年的時候,領袖對有一句話很反感,某人說「無產階級的小知識分子領導不了小資產階級的大知識分子」。毛澤東對這句話是很有情緒的,他當然是讀過很多書的,但還是很有自卑感。此外,胡適晚年有一件事挺後悔,他說:當初我沒有把陳獨秀留住,結果他去搞政治了。這個背景是怎麼樣的呢?陳獨秀是一個不拘細行的人,他去了北京的八大胡同,然後就出事了,北大就逼他辭職了。離開北大以後,他沒有地方去,就到了上海,那時候正好蘇俄又給錢,所以他就組織了中國共產黨。胡適後來想起這件事,他說那時候我要是想辦法把陳先生留住,後來的很多事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 當然歷史也沒法假設,可能有些事該發生還是要發生,也不是說一個偶然的事就能改變歷史。但是這也說明一個情況,當時在社會上有很多共產主義的小團體,不止一個,而每個小團體的組織方式就是開會,然後辦一個雜誌,或者辦一個書店,以此來傳播共產主義。但是搞政治還是要花錢的,有的就是一筆經費花完了以後,影響沒有起來,這個團體無形中就消散了。那時候蘇俄是有想法的,它要在全世界推行他們的這一套,所以蘇俄也在選擇中國可以跟他們合作的人選,一起來推動蘇聯模式和影響的團體。當時也考察過很多人,比如吳佩孚、馮玉祥等等,還包括孫中山。最終選了陳獨秀、李大釗他們這批人,那時候他們之所以能夠搞起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蘇俄提供了很充足的經費。而其他的很多就沒搞起來,最後就剩下這一個。 當然另外還扶植了一個,就是幫助孫中山改組了國民黨。孫中山曾經提出過,我們國民黨也想加入共產國際,這個問題提了以後,共產國際很尷尬,因為他們認為國民黨是不夠格的,共產黨是可以的。後來提了一個折中方案,就是國民黨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共產國際的會議。
【1】【2】【3】【4】【5】【6】【7】【8】
推薦閱讀:
※《那片星空那片海2》開播,吐槽不斷,原因有什麼?
※你知道慈禧太后的臨終遺言嗎?
※唐詩發展歷史
※哪位開國元帥被稱為名將之師 軍區司令一半是其學生?
※春節話"窗"--建築上的明珠,三千年窗含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