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vs上海,我的對手只有你 | 小巴侃經濟

超過19萬人在聽

每天半元錢,聽吳曉波說世界萬千

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文/巴九靈 (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今天,是香港回歸20周年

本期城市對比,就來談談港島

但由誰來和她比較呢?

這種層級的城市,每一座都很特別

若論國際金融中心,是紐·倫·港

若論「亞洲四小龍」,新加坡最合適

若論國內金融中心,該選上海

若論經濟體量匹配,則是深圳

最終,為了回顧滄海桑田20年

小巴選擇了上海

同時,也是為了回顧與展望

這次的對比方式會不太一樣

經濟發展

論面積,香港是上海的六分之一

論人口,香港是上海的三分之一

即使只比主城,上海也均是香港的兩倍

這種情況下比較GDP,似乎很不公平

然而,以20年為尺度

我們仍能收穫一些有趣的觀察

20年來,上海名義GDP翻了10倍

而香港翻了不到一番

看起來香港跑得太慢了?未必

20年來香港人口只增加了不到90萬

而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近1000萬

無數經濟變化,其實來源於此

因此,如果比較人均絕對增量

香港20年來人均GDP增加16000美元

比上海的人均增量14000美元還多

只是由於基數大,相對增長率不如上海

*港幣與美元掛鉤,近兩年美元強勢,也讓香港的數據更好看

你看,有人說

「香港正淪為二線城市」

「北上碾壓香港」

是不是言之過過過早?

不過,從走勢圖也能明顯看出

98年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的傷害

金融地位

談到這兩座城市,自然避不開金融

按照新華社幾天前發布的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16)》

世界前五大金融中心依次是

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上海

二者排名緊鄰,似乎地位相近

然而,在另一份更受國際認可的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里

雙方的排名就差著一個梯隊了

上海和香港的差距在哪裡?

2015年,共有121家公司在香港上市

IPO募資總額世界第一

(此前的世界第一是紐約)

2016年,大陸IPO大提速

但香港IPO募資總額仍是世界第一

總額超過上海50%,且來源更國際化

包括全年全球最大IPO——郵儲銀行上市

香港的資管業務規模更大,外資銀行更多

這些都有可能被上海超過

但在專業人才上

香港金融從業者占人口比重10%以上

而上海目前不到5%

是因為香港金融業歷史悠久?

至少面對上海不能這麼說

近百年前,上海的金融業更發達

香港金融業的崛起,主要在近半個世紀

還是源自法律完善、制度穩定、經濟自由

*來自傳統基金會,香港已23年蟬聯冠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香港金融業近年來明顯地「中國化」

體現在三方面:

一、擁有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

人民幣貿易結算額猛增

人民幣債券總額猛增

二、上市中資企業數量、比重猛增

三、內地金融人才比例猛增

外籍從業人員減少

所以誰也不必不服誰

在人民幣在岸-離岸中心

和中企境內-境外資本業務地的意義上講

其實上海-香港的金融關係互補多於競爭

貿易與科技

香港的第三產業佔GDP的90%以上

其中最重要的除了金融

就是物流貿易與專業服務

(專業服務包括地產、IT、傳媒、會計、法律等)

後兩塊也很值得與上海一比

作為世界三大深水良港之一

1997年香港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後來,上海超過了它

深圳超過了它,寧波-舟山超過了它

若是加上油輪等業務

香港的吞吐量排名甚至不到世界前十

這一趨勢恐怕香港難以挽回

過去,香港是大陸外貿的重要進出口

如今,一座水池打開了多個水閥

單個水閥的流量自然受影響

何況,其他水閥的費用還更低

至於IT,香港就落後上海更多了

根據科技部今年發布的

《2016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

上海已誕生了26家獨角獸企業

總估值722億美元

這還沒算攜程等已上市的大公司

而香港,去年才有了第一家獨角獸

(可能在富士康的投資下誕生第二家)

說到這裡,不禁讓人感慨

在香港回歸初期,互聯網產業尚在萌芽

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數碼港」的規劃

希望通過市場和資本優勢吸引互聯網企業

李澤楷甚至響應政策買入20%騰訊股份

然而數碼港最終淪落成了房地產項目

(騰訊的股份以1260萬美元賣了)

後來,台商張汝京想在香港建半導體工廠

也得到了董建華的支持

然而港人堅決反對,認為是來炒地皮的

最終張汝京去了上海,開辦「中芯國際」

的確,香港一直很強

只是有些遺憾,它原本可以更強的

除了金融中心、貿易中心

還有機會成為互聯網中心、科技製造中心

(至少不至於像現在製造業只佔GDP的1.4%)

那樣的話,不會有人說她「空心化」

小巴也不敢輕易拿上海和她比

港人不高興?

最後,要單獨說幾句房地產

根據美世諮詢和ECA今年6月的兩份報告

香港生活成本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同時也是全球房價最難負擔城市

小巴不確定港人為什麼不高興

但想必房子是鬧心事之一

「無恆產者無恆心」

但還是那句話,香港原本有機會的……

董建華上任後力推「八萬五」政策

目標是每年增加85000套住房

十年內讓七成港人擁有住房

畢竟,在港英時代

香港房價已經高得離譜了

既影響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又讓普通市民難以置業

然而香港中產群起反對

又趕上亞洲金融風暴衝擊

香港樓價大跌,港府暫停賣地

「八萬五」政策最終泡湯

所以,香港的這些遺憾,根源在哪兒?

金融風暴後遺症?地產大佬把持資源?

有人說,是泛政治化下的「港府缺位」

中央有放權,有讓利

香港有自由,有市場

唯獨,我看不出港府的「長久規劃」

可能正是看到這一問題

習大大此次赴港,除了帶去祝福

也帶去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

吶,Hong Kong,北上廣深趕上來了

一起向前跑吧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推薦閱讀:

傳統上海生煎是「薄皮+多肉汁肉餡」,還是「發過的厚皮+無肉汁肉餡」?
什麼樣的薪資水平才能在上海生活的衣食無憂?
品滬上民國小資味兒——武康路(下)| 生活
潮店IN魔都不完全手冊
病人平均生存時長22.3天 上海的這些病房被稱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TAG:香港 | 經濟 |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