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讀書筆記

《金剛經》讀書筆記沒有看金剛經之前,只覺得神秘。但如果能靜下心好好看看,其實金剛經的篇幅短小,主題集中,並不難解。讀經,個人的體會是勿將佛、菩薩、羅漢等神話,須把他們當作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看待。他們所說,所談的「經典」、理論、主義等,雖然有深奧之處,但絲毫不比任何人類現存的其他理論更為複雜和難以理解。而且,如果僅僅取金剛經這篇僅有數千字的「對話錄」來看,其所包容的內容更是有限。在這部經典中沒有談論佛教常說的因果、輪迴、五蘊、八識、等等,整篇經文用各種表述所反覆強調的只是一個主題。當然可能這個主題比其他各種佛學概念更為接近佛學的核心地帶,這個主題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音譯為「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下簡稱「菩提心」)。整篇經文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要旨:一、菩提心的概念;二、菩提心產生和維持的方法;三、菩提心的作用;四、對菩提心理解的幾個常見錯誤。我們一一來看:第一、 菩提心的概念。何為菩提心,佛經當中自然沒有明確的定義。因為所謂定義應該是指亞里士多德老師所提倡的屬加種差法,釋迦老師和亞里士多德老師沒有就這個問題討論過,更不用說達成什麼共識了。所以我們只能從經文中菩提心的使用,以及和其他概念的相互關係去分析菩提心的概念。我替佛祖下一個定義:所謂菩提心,是指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起的布施之心。這個定義當中有必要進一步解釋的是「菩薩」和「布施」。菩薩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稱謂,已經能夠參透和理解佛法,並進一步踐行和傳播佛法的人,是從羅漢到佛的中間階段。布施是菩薩踐行和傳播佛法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施捨財物,講經傳道都算布施。金剛經開篇,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須菩提就問佛祖,如果有人產生了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布施之心,應該如何讓這個心念常駐不退,又如何不讓邪念滋生哪?佛告訴須菩提,我是這樣做的,我將佛法傳授給這世間的一切眾生讓他們脫離苦海得到解脫。第二、 菩提心產生和維持的方法。這是整篇經文最重要的部分,簡單來說菩提心產生和維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體說就是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一切相。這裡首先有必要解釋「不著」和「相」兩個概念,所謂「相」以哲學術語來說就是一切表象和觀念(包括一切感覺經驗和理性抽象),「著」則是各種態度的總和,對這些表象和觀念的相信、懷疑、認可、反對、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體表現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釋的是「壽者相」這個概念,老子的《道德經》有云:「死而不亡者壽」,可能就是「壽者相」的中文詞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為「靈魂」,在這裡與「眾生相」相對,我個人將其理解為是一種「鬼與神的表象與觀念」。佛教是無神論也可以在這裡找到依據,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佛告訴須菩提,如果菩薩著了我、人、眾生、壽者等相「即非菩薩」,更不用說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薩布施的時候應當不住相布施,無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這裡佛只是給出了結論,並未論證「為什麼著相了就不是菩薩」。我猜測可能其他經典有此類論證,因為金剛經是給已經有相當佛學造詣的須菩提所講的經,這類掃盲性質的基礎理論自然是沒有的了。佛在此處只留下兩段意味深長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的意思可能是講,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嶺就可以了。 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六祖可以理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能理解哪?第三、 菩提心的作用。1、 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看起來又是一個只有結論沒有論證的命題。但第一,佛祖在這裡用了反證法:若住相布施,則福德有限(甚至沒有),所以若不住相布施則福德無限。第二,佛祖在這裡用了類比法:虛空沒有極限,所以不住相布施也沒有極限。但這兩種論證總還是讓人難以信服,其實我個人認為,所謂福德不可思量不過是說說而已,因為不著相的情況下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沒有布施的主體和客體,也沒有布施的內容,布施都不存在又說什麼布施的後果(福德)。在這裡佛說不著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可能是為了引起還未能不著相布施者對不著相布施的嚮往之心,鼓勵他們努力修行而已。至於對於能夠做到不著相的菩薩,佛祖在第二十八品特彆強調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故菩薩不受福德。2、 傳播《金剛經》,福德不可思量。全文至少有5、6次提到若受持《金剛經》並與人說,哪怕只說四句佛偈,也有不可思量的福德。也就是說傳播《金剛經》的福德與菩薩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一樣大,而且還反覆強調這一點。從迷米學的角度來說,這正是這部金剛經能夠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另一個顯然的原因可能是這部經的篇幅比較短小,便於傳播。)因為所有看到這部金剛經的人,無論他是否真正理解了佛所說的意思,但至少傳播就有無量福德這點是看懂了的,所以會有相當大的比例之人看完之後再介紹給親人和朋友,如此方能得以不斷傳播,這是一個典型的迷米複合體中其他迷米藉助其中一條促使人類傳播的迷米而傳播的案例。我不知道佛祖是否是有意如此,或許他在所有重要的佛經中都加入了這一有助於傳播的迷米,比如《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中就有這樣的內容:「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等同於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或許整個佛教能夠傳播如此廣大也是因為這些「傳播就有大福德」的迷米的功勞。但很難得的是佛在《金剛經》中對為什麼傳播此經即有大福德做了解釋:「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也就是說,能夠聽懂《金剛經》的人就能做到不著相,即是有菩提心了。我的理解是,福德(如果說有的話)並非布施而來,而是不著相帶來的,不著相就自然會不著相布施,也自然會傳播《金剛經》。布施不一定要用財物,傳播《金剛經》也不一定要用原文。所謂福德,是人心不著相之後的平和、解脫之狀態,與一般的因果報應不同。所以佛才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只要受持讀誦《金剛經》,前世的罪業全部能夠消滅,立刻就成菩薩,這就是所謂的「福德」。3、 無相則無貪嗔痴。這個作用不是正面闡述的,而是在論證過程中偶然提到的,佛曰:「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佛說,有人用刀把他凌遲,他的心裡卻沒有任何嗔恨,就是因為不著相的緣故。以此推理,不著相則不會有貪嗔痴。第四、 對菩提心理解的幾個常見錯誤。1、 不要迷信佛的說法。佛告訴我們,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態度。佛的難處在於,什麼都不肯定什麼都不否定的態度所導致的悖論。因為當你說「什麼都不能肯定,什麼都不能否定」的時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訴我們:「我所說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所以,佛祖反覆強調,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說,否則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說的,否則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一切有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古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2、 修行者著相的幾種常見情形。1) 佛法是不能修得的,也不能認為自己修得了什麼佛法,否則就是著相。如果我說「我懂得了佛法」,那麼這話就是錯的,是著相的。若說「有我」、「有佛法」、「有所得」就是著相。 2) 斷滅相也是著相。若說「無我」、「無佛法」、「無所得」也是著相,名斷滅相。更進一步,若說「著相」就是著相,若說「錯」就是著相。所以,實無佛法可說,一說就是著相。3) 時間是相,不可著。佛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有相才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無相則無過去、現在、未來之分。4) 一合相也是著相。若將整個世界看成一個整體,就是一合相。我們說萬法歸一,但如果執著於一,就是著了一合相。至此,我的《金剛經》讀書筆記完畢。言語皆是相,佛說、我說都是相,不可著。莊子曰:「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若依《金剛經》而論,意何嘗不該忘,又何嘗該忘哪?
推薦閱讀:

金剛經開示(八)
《金剛經》解讀--五重玄義之辨用
《金剛經》系列開示 66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多識仁波切)

TAG:筆記 | 金剛經 | 讀書筆記 | 讀書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