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愛情和上癮沒差?
科學家說,智商測試無法反映一個人的基本認知能力,左右腦理論是偽科學,愛情就像毒癮,消極情緒其實有益。
我們經常說,科學的進展日新月異,新的進展就伴隨著現有科學理論的被淘汰,「只有通過葬禮,才能迎來科學的進步。」哪些觀點讓科學家們必欲除之而後快呢?2014年,Edge網站邀請了一百多位科學家回答這一問題:哪些科學觀點必須去死?他們提供的答案包括:幾何、微積分學、計算機科學、熵、弦理論、宇宙、人類中心說……
《哪些科學觀點必須去死》(約翰·布羅克曼 編)
被認為應該退休的概念中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概念,如因果、自由意志,也有目前正如日中天的概念,如萬有理論、大數據;既有智商、宇宙、文化等普遍的概念,也有「動物大腦越大越聰明」等具體論述。其中有五個概念跟普通人的關係比較密切,科學家的說法也讓人比較意外:
1
智商
法國國家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斯科特·阿特蘭說,所謂的智商測試,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反映一個人的基本認知能力。「智商是一種能被大眾所接受的、衡量人類分類以及推理能力的通用評估方法。智商測試是行為主義的鼎盛時期被發明出來的,而那個時候人們對認知結構之類的理念還沒什麼興趣。打分系統被做成工具,均值為100分,標準偏差為15分……」
阿特蘭認為智商這個概念太生硬,不自然,徒有其表,比較可信的是對各種特殊能力的測試,例如對形狀、位置等幾何類物體的空間推理能力,對質量、運動的機械推理能力,對生物類型的分類推理能力,對他人信念、願望的社會推理能力。
2
左右腦理論
左右腦理論說,左腦具有邏輯性、分析性和語言性,而右腦具有直覺、創造力和感知力。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布萊克莫爾說,這一類說法都是偽科學,並沒有建立在大腦如何運作的基礎之上。幾乎在所有的情形中,大腦的兩個半球都是一起工作的。它們總是在不停地交流,根本不可能出現一個半球獨立運行的情況,除非在一些罕見的病人大腦中。也就是說,你不屬於左腦思維或右腦思維,而是全腦思維。
有些人提出,當前的教育更傾向於具有邏輯性、分析性和準確性的左腦思維模式,而不重視賦有創造力、直覺和主觀性的右腦思維模式。然而,左腦和右腦思維模式只是用來形容這些特性的比喻。右腦損傷的病人往往也有創造力,左腦受損的人依舊善於分析。
根據能力把人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的做法很不恰當,甚至可能成為人們學習的障礙。的確,每個人的認知能力不同,但把人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的做法應該被取消。
3
浪漫的愛情和成癮
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海倫·費雪說,上癮並非都是病態的、有害的,愛情就是一種積極的成癮。沉醉於愛情的男女都顯示出了成癮的基本癥狀。首先,戀愛中的人將所有精力都集中於令其上癮的藥物(即戀人)身上。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戀人(強迫性思維),經常不由自主地採用打電話、寫信或其他方式與戀人保持聯繫。對戀人的痴迷會扭曲現實。為了打動戀人,有時還會做一些不恰當或危險的事情。戀人中的人渴望跟戀人形成精神上與身體上的結合(依賴性),與戀人分離的感覺,就像是藥物成癮者得不到藥物一樣(分離焦慮);而且逆境和社會障礙甚至會加劇對愛的渴望(挫折吸引力)。
事實上,沉醉於愛情的情侶們表現出成癮的4個基本特徵:渴望、容忍、脫癮和複發。如果與戀人的關係破裂,當事人就會產生藥物被戒斷的感覺,出現反抗、經常哭泣、嗜睡、焦慮、失眠或睡眠過度、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易怒以及覺得孤獨的狀態。戀愛中的人就像癮君子一樣,經常會走極端,為了挽回戀人,有時還會做出有辱人格或危害身體的事情。
浪漫愛情是一種自然成癮,這種成癮是440萬年前,第一代人類的祖先從哺乳動物的祖先那裡進化來的,與一夫一妻制相結合後,就變成了人類的特點。這種進化的目的是激勵人類的祖先集中交配時間,並代謝能量於單一的對象,從而形成一種夫妻制,共同養育後代。
4
「悲傷總是壞的,快樂總是好的」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瓊·格魯伯提出,消極情緒能使我們更加專註,可以讓我們減少固定思維模式,形成關注細節的分析性思維,增強視覺記憶,增強我們在完成具有挑戰性任務時的持久性。
試圖抑制消極情緒,拒絕接受和欣賞它,反而會適得其反,越是抑制就越會增強痛苦感,而且還會加劇藥物濫用、暴飲暴食,甚至讓當事人產生自殺的想法。
長期以來,傳統的科學研究都聚焦於積極情緒的好處:在認知收穫方面, 可以增強創造力;在社會效益方面,可以增強友好關係以及親社會行為;在生理健康方面,可以增強心血管健康狀況。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都對這一觀點提出了反對以及:積極情緒助長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包括自私、固定思維、欺騙以及不誠實,並在某些情況下引發同情心的泛濫。積極情緒會造成注意力分散和注重細節的工作能力受損。
因為積極情緒能夠減少壓抑感,所以與冒險和死亡率的升高也有關係。情緒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僅僅通過分為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就評價情緒的好壞是不合理的。
5
大數據
認知科學家加里·馬爾庫塞說,科學的核心仍然是尋找描述宇宙的法則,而大數據並不擅長識別法則。大數據能夠發現相關性,但相關性不是因果性。世界上所有的大數據本身都不能告訴你,抽煙是否會引發癌症。為了弄清抽煙和癌症之間的關係,你需要做實驗,弄清致癌物、致癌基因、DNA複製等東西。只是列舉關於每個城市的吸煙者,他們何時吸煙、在哪裡吸煙,他們的壽命、死因並不足以弄清其背後複雜的生理機制。如果我們有好的假說,就可以用大數據來驗證假說,但大數據不該是我們的第一站,它應該是我們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時該去的地方。
推薦閱讀:
※濫用止痛藥小心會上癮
※關於行為成癮機制的研究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手機上癮?
※如何評價網劇《上癮》?
※「打小三」上癮的中國大婆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