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惑》第27期:十年敢想之大山

十年敢想·大山 不拘泥喜劇的洋笑星

導語:這位曾以第一個"洋笑星"身份穿著相聲大褂登上春晚的老外,在中國發展事業數十年,也許在中國觀眾的心中,他只剩下藍眼睛和黃頭髮還保留著外國人的樣子。舞台下,他娶了中國姑娘,成了中國的"洋女婿",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還擔任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加拿大總代表。中國,這個曾遠在大洋彼岸的國度,早已成為大山一生難捨的情結。

2015.8.11第32期作者:王嵐編輯:黃婷

要點

  • 1

    模仿為主的事業很難長久發展,需要將道路再拓寬一點。

  • 2

    大山選擇節目的很簡單的標準:節目是否體現一種"中外文化交流"的精神。

  • 3

    搞中西文化,搞喜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 我不想只做「洋笑星」

    「玉蘭,開門呀,我是大山。」1988年元旦晚會上,加拿大青年馬克·羅斯韋爾登上央視元旦晚會,在小品《夜歸》中扮演「許大山」這一角色,這個一口流利中國話的外國小伙形象一炮而紅。從此,他成為了「相聲家譜里第一個外國人」,並取中文藝名——大山。

      

    在成名的頭幾年,大山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表演相聲,而隨著觀眾們的新鮮感逐漸消退,大山也自覺在相聲創作上也遇到了屏障--可以修改潤色相聲段子,增加一點自己的特色,但無法原創出一段完全屬於自己的相聲。漸漸地,大山開始意識到,這一段以學習,模仿為主的事業差不多到頭了,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再拓寬一點。

    大山

      

    相聲創作難以突破,在回顧自己的事業發展過程中,大山漸漸意識到,說相聲的確能夠幫助自己走近中國,但單純地向中國人表演中國傳統曲藝,並沒有很好地實現自己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初衷。曲藝對於自己算是一種「歪打正著」的意外成功,雖然從中受益匪淺,但不該讓它成為限制自己的發展的截點,倒是可以藉助這股「東風」,很好地促進自己的文化交流事業。於是,我們看到在一段時間內,大山嘗試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節目:語言教學、文化節主持、商業宣傳,甚至外交場合上做司儀等等。雖然節目類別看似繁雜,但大山選擇它們都出自一個很簡單的標準:從宏觀的角度上看,這個項目是否體現一種"中外文化交流"的精神?如果是,無論項目大小,也無論哪個領域,都要積極投入。

      可以說,這個標準代表著大山2005年的基本心態和處事觀——希望把「洋笑星大山」逐漸發展成「文化使者大山」。喜劇也在做,但不再把自己局限於喜劇,甚至是有些刻意脫離喜劇。

      雖然長期從事中外交流工作,但大山一直覺得,「文化使者」這個稱號是很虛的。什麼叫「文化使者」?到底誰算是「文化使者」?似乎沒有明確的標準。2006年左右,大山接到了加拿大奧委會的邀請,希望他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加拿大國家隊特使」。具體來說,就是給加拿大奧運健兒做文化顧問,幫助他們適應北京的環境,盡量排除各種有可能會影響他們比賽成績的「軟因素」,盡量減少「文化休克」。大山很高興地接受這份任務,因為這項工作,標誌著自己正在向「文化使者」的方向發展。

    大山

     北京奧運會結束後不久,大山又接到了加拿大文化部的邀請,希望他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加拿大總代表的職位,這一稱號,昭示著著官方給「文化使者」下了一個最高定義。 「世博會總代表」大山從此成了名正言順的「文化使者」。除此之外,2005年大山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成為獲得此殊榮的第一位外國人。2006年又接受加拿大最高榮譽,被授予「加拿大勳章」,這些都是2005-2010年間的重要里程碑。到了2010年,大山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十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經得到了認可。那個電視觀眾所熟悉的「洋笑星」,已經成功蛻變為一名稱職的「中外文化使者」。

    以「脫口秀」回歸喜劇

     2010年底,官方領域的"總代表"身份隨著上海世博會閉幕畫上了完美句點。此時的大山,雖然身肩「十大傑出青年」,「加拿大勳章」,「世博會總代表」等等光榮稱號,也需要重新思考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此時,有人建議他出任加拿大駐華大使,但大山卻堅持認為,自己設定的發展空間還是在民間領域裡,做駐華大使,就不能算是純粹的「文化使者」了。回到民間,大山摸索了幾年,也一直在嘗試各種各樣的領域:表演、主持、網路自媒體等等。直到2013年底,脫口秀在中國的崛起引起大山的關注。在現場觀摩了北京和上海的脫口秀俱樂部演出後,「文化使者」大山開始對正在萌芽發展的純中文脫口秀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山

    聯想到自己長期從事的喜劇事業,大山敏銳地意識到,中文脫口秀可以幫助自己突破當年在相聲創作中所遇到的屏障。自己雖然不會從零開始創作一段相聲(事實上中國的多數相聲演員也不是創作型演員),但脫口秀創作不講傳統,追求的是個性的發揮,個人的原創,這些自己在行啊!身為一個加拿大人,大山雖然來中國之前沒接觸過相聲,但卻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從小聽脫口秀長大。說說生活中的段子,講一講二十多年來在中西文化之間的個人體會和見解,以自己的生活為藍本,盡情發揮自己多年學習相聲的心得體會,爭取做到一種中西結合的脫口秀風格、這十年間,大山終於在無數次的摸索和嘗試中,慢慢明晰了自己的今後的發展方向。

      2013年底,大山結識了剛從美國回來的著名脫口秀演員黃西,還主動到上海、深圳接觸當地的脫口秀俱樂部,自己的脫口秀事業漸漸起步。在嘗試的過程中,大山發現,西方脫口秀表演者都是到酒吧里巡迴演出,慢慢鍛煉。在中國,喜劇酒吧文化不是很發達,劇場和書吧里表演的機會有限,反而到校園裡做活動,場所和觀眾相對寬裕。於是,大山開始通過社交媒體聯繫各種高校論壇,以論壇的形式發展自己的脫口秀,逐漸從文化講座發展到中西結合的脫口秀節目,發展到今日的《大山侃大山》。

      到了今年年初,大山一年多的努力開始初見成效。「不,是幾十年的努力開始結果了,因為這裡體現的是我在中西文化之間幾十年的所有積累。」2015年春節前,大山在北京舉行第一場《大山侃大山》個人專場。對於這場演出,大山有著理性而謙虛的自我評價:「說得過去,但還不夠成熟。」今年上半年,大山繼續努力拓展自己的事業版圖,一邊在大學裡做公益活動來鍛煉自己,一邊到劇場里做商演,考驗節目的社會認知和市場價值。

     

    大山

     大山認為,脫口秀是自己在脫離喜劇藝術十多年之後以一種新方式回歸喜劇。而對於節目內容本身,自己也正在從學習模仿的初級階段出發,努力達到在中西文化中融會貫通的高級境界。2015年5月大山就該「知天命」了。搞中西文化,搞喜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怎麼樣才有突破?怎麼樣才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發展方向?在他精心呈現的《大山侃大山》里,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結語 未來十年,大山希望在50-60歲的人生階段,既能好好發揮自己的特色,也能夠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色,把大山的《大山侃大山》逐漸發展成有思想,有喜劇效果,有反覆欣賞價值的中西文化結合體。也期待這個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的中年男人,用他特有的方式,為其經營一生的"中外文化使者"身份注入新的詮釋。


    推薦閱讀:

    上大學,並不是對十年苦讀的「獎賞」!
    二十年回到家鄉2
    曲格平:四十年環保「錐心之痛」
    都是回憶!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中的經典cp
    二十年來與初戀私下相見,是了緣還是造孽?

    TAG: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