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法師對《無量壽經》會集本的質疑
2013-03-26 11:28:34|分類: 佛法經典 |字型大小訂閱
法藏法師對《無量壽經》會集本的質疑來自真如慧顯的博客:http://paopao3034109.blog.163.com/blog/static/19804114120132250259369/
下面還有十五分鐘時間,接著要稍微講一下另一件事情,希望你們用心聽,但是也不要認為我在批評人,我覺得作為一個出家人,固然是無諍,但既然我們有自己對佛法的認識,這裡把我們的疑慮談出來,希望給大家參考。就佛法的立場來說,這種事情應該公開討論,那就是有關《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問題。從古以來這個會本總共有三會一節,就是有三種會集本,還有一種節錄本,把《無量壽經》竟然節錄成一卷。很有意思的是,這三會一節的作者都是白衣居士,最早的是宋朝的王日休,但是後來遭到了蓮池大師的批評。既然大師的批評在前,我有將自己疑慮公開說出的責任。這牽涉到我們怎麼去尊重經典,以及將來佛法流傳的權威性的問題,這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其次,面對會本已經流通的事實,最大的疑慮是佛法在將來二百年以後,後代子孫如何面對分歧的事情。我作為一個凈宗行者,有責任將這個時代當中,對待會本的另一種看法表達出來。對會本我提出十八條質疑,希望大家仔細地思考。
一、古德不弘疑:會集本古即有之,但古來大德皆不弘揚,唯有民國以來才有少數人弘揚。
二、康本流通疑:古來凈宗大德皆採用康僧鎧譯本,持誦、註疏、弘揚,現在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行的《凈土五經》中的《無量壽經》,是印光大師選定的,也採用康本。
三、能證非人疑:會集本的證明者——慧明老法師,並不專修凈土,也不是學教之人,據云是參禪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為證明者。
四、勤苦非證疑:有人說會集本的作者很專心、很辛苦地會集佛經。
經云:「歷劫勤苦,非涅槃因。」錯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麼、證明什麼呢?佛法「寧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法是法,必須拿法的證據出來,佛陀講:「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來做為法或非法的證明。
五、感應非證疑:弘揚會集本的人,宣稱有很多人讀了會集本,得了感應。其 實感應只代表了眾生有誠、菩薩有感的事實罷了。感應並不能證明會集本的無誤可信,不能純拿感應,印證會集本之正確。
六、割裂經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說,都是經文嘛,應該一樣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優婆塞菩薩戒經》上講,倒說經律,抄前著後,犯菩薩輕垢罪。更何況割裂經文!
佛以一圓音說法,天台判四教,華嚴判五教,南山律過判三教,凈土宗判二教……,這些都是為了避免佛法混濫而做的。所以不能說——都是佛法,都是經文,所以就可以一樣讀誦受持、為人演說!佛說:不得增減經法。所以,對於經法,我們應當明確無誤地傳承。
七、願數不同疑:古來有關彌陀本願之說明、註疏等,皆以四十八願為本,所 謂「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觀無量壽經》也講四十八願。而會集本僅二十四願。
八、三輩對應疑:康僧鎧譯的《無量壽經》十八願(信)、十九願(願)、二十願(行),三願與三資糧了了相應。經文下卷也有三輩往生,以對應此三願。而會集本將三願抄前著後,完全混濫,無法與三輩往生文相對應。
九、三願明確疑:彌陀攝取眾生的三願,十八願以「信」為主,願、行為輔;十九願以「願」為主,信、行為輔;二十願以「行」為主,信、願為輔,這樣,三資糧的組織次第清晰、明了。而會集本則完全看不出,此三願各具的信、願、行。
十、有違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滿前人譯本,不盡善盡美的,因此找出梵本,重新翻譯,但是絕對不採用會集的作法。且會集佛經,從古至今都是白衣居士所為;古今高僧大德,歷代以來,從來沒有出家人做會集本的事情。
十一、輕視梵本疑:《無量壽經》十二譯,均屬出家大德所為,都採用由梵本重譯,表示對法的慎重,對梵本的重視與尊重。
十二、分經招報疑:昭明太子分《金剛經》為三十二段,一字未改,也未抄前著後,竟慘遭地獄苦報,更何況會集本分割五部經文,抄前著後,又另立標題。要知佛陀無盡的智慧,無量的功德,你讀《華嚴》才懂——「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盡說佛功德。」佛的功德,並非凡夫俗子,小心小量所能測度的。而且佛意深廣、圓妙,昭明太子強以已見分經,尚有地獄慘報,何況會集五本,令各經文意大亂呢?
十三、各解不同疑: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況且佛在不同地方說同樣的法門,自會有不同的經文產生,這也是梵文原本各有不同的原因之一。而會集本全然不考慮,梵本各有不同的存在事實,硬是牽強附會地,將不同的譯本進行會集,自然大失原貌,也讓眾生失去,接受不同經典的熏陶機會。
十四、體系不同疑:應知會集本採用的五種現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時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譯的。不但各時代用字、遣詞不同,而且各譯本所據的梵文原本,更是完全不同。尤其是各大譯師對佛法、對凈宗的立場、認識亦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所譯的經文,其內容、立場亦有大同小異之處,從而各自形成體系。如今會集本無視文句、體系不同的客觀事實,而完全以個人私見做所謂的「整合」,只有壞亂佛法、貽誤眾生罷了。
十五、信力不足疑:古德譯經者無一不是有修有證者,方能譯經。如安士高玄奘法師,久遠劫來發願譯經的、千佛譯師鳩摩羅什等。而會集佛經的人,修證並未得到普遍之認可。而且古代譯經,大多奉詔而譯,皇帝集天下之人力、物力、財力於譯經場所,是如履薄冰一樣地謹慎從事。今只一人,修證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輕率地以一已之力而會集佛經,信力何在?
十六、有違傳承疑:中日蓮宗歷代祖師,皆以康僧鎧之譯本做注。而會集本一旦推行,將使祖師註解漸趨無效,也等於斷了蓮宗傳承。
十七、今人不許疑:今日有許多法師,或默默摒除會集本,將其束之高閣;或作少分說明,不應受持會集本。例如台灣性梵老法師就講:「會集本不能當作另外的譯本。」慧凈法師也講:「會集本不了彌陀三願,混亂彌陀三願。
十八、舍利非證疑:有人說會集本的作者,臨終後燒出舍利,證明他道德修好,從而肯定會集佛經這件事沒有做錯。其實,一個人稍有修行,就以為他所說、所做的一切都對,這正是泛修行論!如此將造成依人不依法的過失。對泛修行的迷信,將導致壞亂佛法,貽誤眾生,罪過真是大極了!彌陀法門是特異、一乘、圓頓、究竟、了義的捷徑法門,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燒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凈土聖賢錄》、《法華經持經記》等,就明了深信了。但這並不意味會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以上是對會集本的十八點質疑。一部經的弘揚,牽涉到法門的興衰。我是愛護法門,所以提出膚淺的看法,希望能普遍引起有心護法的大德的反省。彌陀法門難解、難信、難思。我誠摯希望護法大德,在弘揚凈土的作法上,能更加謹慎。這是眾生之幸,佛教之幸!
轉自 http://blog.sina.com.cn/u/1622318392
轉發至微博
0人| 分享到: 閱讀(2)| 評論(0)| 轉載 (0) |舉報 妙印法師關於《大般若經》的重要開示 印光大師和大安法師關於《無量壽經》會集本的警示和質疑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換一張
推薦閱讀:
※下一個韓春雨?質疑cas9編輯人胚胎科研成果-究竟誰對誰錯?
※充分發揮質疑的"糾錯"功能
※食品標準為何遭質疑
※對蘇軾中秋詞的質疑
※韓國一片質疑聲:春節怎麼成中國節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