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外蒙與內蒙現狀:差距觸目驚心
外蒙古經濟非常貧窮 歷史上成吉思汗、忽必烈帶領蒙古人首次消滅中原各分裂勢力,統一併建立了元朝,和中原大陸連成一片,對於中華民族大家庭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儘管近代外蒙古分裂獨立,但是內蒙古人民仍然擁護中華統一大勢。現在我們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更好繼續蒙古文化,尊敬成吉思汗為中華民族英雄,經常舉辦紀念他的民間活動,受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支持。
外蒙古經濟困難重重 普通內蒙古學校實行蒙文教育,兼學漢語,內蒙古各地到處都可以看到蒙文標語。我們蒙古族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均GDP達到2000多美元,人口穩定增長,已達2400多萬人。 二、根據外蒙古有關部門統計,近40餘年來,外蒙古國土面積的42.5%已經不同程度地荒漠化,而且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在外蒙古的許多地方,即使夏季也很難見到綠洲,森林大量減少,草原植被遭到破壞,降雨和降雪減少,土地沙漠化,這一切已在外蒙古媒體中得到反映。但是外蒙古經濟困難重重,目前還無 力治理生態環境荒漠化的局面。 目前,一條布滿生氣和活力的綠色生態屏障正呈現在內蒙古的大地上。從1998年到2003年,內蒙古森林面積從2.8億畝增加到3.2億畝,森林覆蓋率從 14.8%提高到17.5%,平均年增加森林覆蓋率0.56%,是上世紀80年代的十倍。 1998年開始,先後在這裡實施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土保持退耕 還林退牧還草和天然林資源保護等8大生態建設工程,到2010年之前總投資達120億元。採取措施保護現在的沙區植被,嚴禁亂砍濫伐,亂采濫挖。合理利用 草場,生態明顯好轉。
蒙古國總理額爾登巴 三、外蒙古是內陸國家,脫離中國而分裂獨立以來,仍然以牧業為主,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還在俄羅斯債權或外資勢力的絕對控制之下,經濟發展極為緩慢,目前外蒙古人民生活非常貧困。蘇聯解體後,國際上非常孤立,對中國還存懼怕感,設法討好美日。但外蒙古人民念念不忘中華祖國故鄉。
一帶一路示意圖 經過50多年非凡是近20年的經濟建設,內蒙古已經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商品糧、畜產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並正成為中國跨世紀能源工業戰略基地的重要組成 部分。依託能源、礦產優勢快速發展的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業具有巨大的發展後勁。西部大開發,必將進一步發揮內蒙古的現有優勢,加速產業 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進程,再造經濟發展的新優勢,使內蒙古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現在有很多人自作聰明的「愛國人士」反對外蒙古回歸中國,認為會破壞既有的戰略格局,不利於中國發展壯大,我認為這種奇談怪論輕者過於膚淺,重者乃喪盡天良!試問當外交部發言人口口聲聲說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時,又怎麼解釋外蒙古、外興安嶺、庫頁島這些固有領土呢? 難道就因為江河日下的俄羅斯有幾件即將退役的核武器,咱們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就心虛膽怯嗎?難道為了一時的安逸生活就可以把列祖列宗傳下來了大好河山棄之不顧嗎?這樣的話,我天朝尊嚴何在,中華正氣何在!
蘇聯解體 中蒙的歷史淵源,稱得上是世所共知。清朝時,內外蒙古均屬中國領土。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華夏文明整體衰落,北方的俄羅斯卻日趨強盛,在這種情況下,沙俄逐漸覬覦蒙古。
蒙古人民革命黨 辛亥革命後,清朝覆亡,沙俄操縱下的外蒙分裂勢力趁機宣布獨立,倒向俄國。雖然北洋政府曾趁蘇俄與白俄內戰的機會,一度恢復外蒙主權;但隨著蘇聯重新統一全俄和中國內戰的加劇,這種恢復終成曇花一現。二次大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脅迫國民政府簽訂棄蒙條約,蒙古獨立在法理上獲得承認。 當然,這種所謂的獨立不過是表面意義上的。終整個冷戰時期,蒙古一直是蘇聯的附庸,政治上受蘇聯高度控制,對華也採取敵視態度。 不過隨著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國力大衰,對蒙古的控制力也大幅削弱。而與此同時,中國改革開放日見成效,國力日趨增長,已足以和俄羅斯並駕齊驅甚至超越。而中俄關係也大幅回暖,交流合作成為兩國交往的主旋律。 畢竟,在中俄關係日趨親密的大背景下,蒙古已沒有被迫選邊站的必要;而隨著俄國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蒙古也有了擺脫俄國的戰略空間——如果俄國膽敢因此威脅蒙古,蒙古完全可以引入中國勢力制衡;
蒙古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蘇聯援助 再者,從政治的角度而言,如果蒙古在秉承中立的原則下兩頭賣乖,中俄出於彼此顧忌,都不得不對這個重要緩衝大加籠絡,這對蒙古來說無疑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最後,作為一個礦產資源大國,與中國的深入經濟合作,無疑是蒙古其擺脫貧困,一舉致富的關鍵途徑。 有了這麼多好處,蒙古完全應該調整立場,從親俄反華,變為兩頭並重。
但現實卻截然相反:政治上,蒙古繼續堅決親俄,對華戒備重重;文化上,蒙古仍大力煽動對華仇恨,導致民間反華情緒長期高漲;就連在能改變國家貧困面貌的中蒙經濟合作上,蒙古也是顧慮多多,兩國經濟合作一波三折。 為什麼會這樣? 從表面上看,蒙古反華有充足的理由:歷史上,中蒙曾經廝殺千年,清朝雖將二者融為一體,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然對立,決定了他們在文化上依然各行其是;而清廷對喀爾喀蒙古(既外蒙)的殘酷限丁政策,更激發了他們對中國的仇恨。 而從現實來說,蒙古在地緣結構上其實是東亞大陸的一部分,與中國核心區也十分接近,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中國,蒙古難免會擔心會有被「吞併」的可能——畢竟,清朝就曾「吞併」了喀爾喀蒙古。
蒙古經濟陷入困境 當然,蒙古的這些擔心也不能說全無道理。但云石君看來,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中蒙歷史上的確積怨不少,但與中國有歷史矛盾的多了去了。別的不說,就是蒙古步步緊跟的俄羅斯,就直接霸佔了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連蒙古國本身,都是俄羅斯從中國身上割出去的肉。可如今中俄兩國照樣稱兄道弟,抱團取暖。
蒙古經濟結構十分單一 當然,俄羅斯是世界級大國,蒙古難以比肩。但同樣是中國周邊的小國,越南、緬甸、甚至泰國都與中國有歷史矛盾,甚至中亞的哈沙克斯坦,都還佔著當年清朝的巴拉喀什湖以東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但這並不影響他們與心懷戒備的同時,依然深化與中國的經濟、乃至政治合作。 至於中國的收復故土,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理論可能,但就現實而言完全站不住腳: 首先,鑒於中國早已承認蒙古,如果自食其言,將嚴重違反《國際法》和當代國際政治規則,必將遭致多方責難,並會引發中國周邊鄰國的集體恐慌——這會對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地緣戰略造成巨大衝擊; 其次,俄羅斯也不會允許。雖然俄羅斯已不復甦聯之盛,但依舊是世界級的大國。蒙古作為中俄這兩大世界級大國之間的重要戰略緩衝,一旦中國有意吞併,將引發俄羅斯的強烈反彈。 所以,除非中國已強大到能徹底壓制俄羅斯,或者俄羅斯再次分裂解體,否則中國不可能強行吞併蒙古。
擴大夥伴關係的「第三鄰國」戰略 退一步說,如果中國真的有朝一日清除了俄羅斯影響,回過頭來打蒙古的主意,那蒙古無論反華與否都毫無意義——懸殊的實力差距,決定了他本身態度如何,對中國的企圖都毫無影響。 所以,就算蒙古對中國心存戒備,那他至少也應該選擇在政治靠俄國的同時,經濟上與中國合作——畢竟誰也犯不著跟錢過不去,而蒙古要想將地下資源變現,只能指望中國。 可就連這種政治靠俄國、經濟靠中國的面對現實,蒙古都做的不情不願。這又是為何?
這得從中蒙的地緣格局來分析。 從地緣結構上看,蒙古高原位於東亞大陸北部邊緣的正中,直接塞入北中國腹心,東、南西三面皆被中國包圍,是連接中國東北、華北、西北、新疆四大板塊的地緣中心區域。 在農耕時代,這種地緣中心的位置,使聚居於此的游牧軍事力量,可以同時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北中國任意板塊發起攻擊,而中國不僅防線超長,而且各版塊間難以互相聲援,只能處處設防,在極大消耗資源的同時,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是塞外游牧民族成為中原王朝千年夢魘的重要原因。如果它只是單一方向威脅中國,那以華夏文明的超強實力,就算不能將其制服,但抵禦起來也容易的多。 當然,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游牧文明迅速沒落,而工業文明遠勝於農耕文明的征服自然能力,又使得蒙古高原無法像古代那樣,憑藉特殊地緣條件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希拉里 這下蒙古的麻煩就來了。在工業時代以前,無論華夏文明多麼強大,但農耕文明的局限,決定了他不可能在文明體系上將蒙古征服。即便是清朝時,蒙古被納入中國,但也只是化為內藩而已,政治上依然保留部落制,經濟上依然是游牧、文化上也是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總而言之,那時候的中原和外蒙,依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體系。
特朗普 但工業抹平了這種界限。與蒙古高原相比,中國核心區不僅規模更大,而且更適合工業和貿易的開展;而蒙古高原的海拔又不足以阻擋工業文明體系的進入;這也就意味著,在文明體系上,中國第一次有了將蒙古徹底同化掉的可能。 這就很好理解蒙古的顧慮了。憑藉豐富的地下資源,以及溝通東北、華北、西北、新疆四大板塊的地緣優勢,一旦與中國深入經濟合作,蒙古的確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並且一舉進入現代文明。但是與此同時,伴隨著這種交流,蒙古也會不可避免的會在各方面深受中國影響。 由於蒙古原生文明體系極端落後,規模又極其有限(總共300萬人口),所以在先進的現代文明面前幾乎沒有抵抗能力;而身居內陸,被中俄包夾的地緣格局,又阻斷了蒙古從其他國家吸收給養的可能。再加上蒙古自身地緣實力實在有限,不足以支撐工業化,所以蒙古想發展經濟,只能依靠與中俄的合作。 當然,蒙古可以親近俄羅斯,通過與俄合作來發展經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罷了。在現實層面很難做到。 首先,現在俄羅斯已不是蘇聯,經濟實力已是世界二流,而且發展前景不佳;其次,俄羅斯與蒙古毗鄰的西伯利亞是其邊緣地區,本就實力孱弱,而且蒙古國土向南嵌入東亞大陸腹地,僅北面與俄接壤,這又使它很難承受西伯利亞鐵路這一遠東交通動脈的輻射;最後,蒙古最大的競爭力是地下的豐富資源。可問題是,俄羅斯不缺資源,反而現在也要靠資源輸出維生,在經濟上不僅無法與蒙古互補,反倒構成競爭。
基於以上三點,俄羅斯在經濟上幫不了蒙古,能讓蒙古實現代化的就只剩下中國一家。可選擇中國,也就意味著蒙古所獲得的現代文明,完全是華夏文明的翻版——換句話說,蒙古將徹底中國化。 一旦文明體系被中國化,那麼蒙古維持自身獨立的意識形態基礎也將土崩瓦解。 古在地緣結構上本就屬於東亞大陸,人種也與中國不存在太大差異,一旦在現實層面的經濟、文化上也與中國深度融合,那後果將極其嚴重。 雖然中國絕不會強行吞併蒙古,但如果蒙古人民主動「心向中國」,那蒙古想繼續維持國家獨立可就難了。
中國為何總是無條件扶持? 這當然是蒙古掌權的精英階層所不能接受的。 只是,他們也沒有好的辦法。靠俄羅斯不頂用,靠中國又怕被同化,至於靠其他國家——蒙古倒是一直大力發展與第三國的關係。可身處中俄夾縫的地緣格局,使任何引入第三方勢力的努力,都註定只是徒勞。
在這種情況下,蒙古精英階層要保證國家和民族的延續,就只能有一種辦法:堅決反華,絕不給華夏文明「改造」蒙古的機會。 作為代價,就是中蒙經濟合作進展緩慢,而沒有中國的支持,蒙古守著金飯碗要飯,也就不足為奇了。 蒙古國整天擔心被中國吞併 蒙古正掀起圍繞中國話題的風暴 蒙古國總統選舉投票26日7時正式開始。近198萬選民將在全國1983處投票站投票,選出蒙古國新一任總統。 根據相關法律,在國家大呼拉爾(議會)擁有席位的政黨均有推選總統候選人的資格。國家大呼拉爾共76個議席,其中蒙古人民黨65席,民主黨9席,蒙古人民革命黨1席,其餘1席為獨立候選人。
5月27日,蒙古國總選舉委員會正式確認3名總統候選人資格,分別是蒙古人民黨現任黨主席、國家大呼拉爾主席米耶貢布·恩赫包勒德、來自民主黨的前國家大呼拉爾委員哈勒特馬·巴圖勒嘎和來自蒙古人民革命黨的賽音呼·鋼巴特爾。 選舉造勢期間,恩赫包勒德提出,當前國家經濟陷入困境,全國應不分黨派、不分彼此、團結一心早日擺脫危機,這是國家唯一正確選擇;巴圖勒嘎以激昂的口號等方式吸引年輕選民;鋼巴特爾則表示將打擊日益嚴重的官員腐敗現象。
蒙古國是議會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兼武裝力量總司令,任期4年,可連任一屆。 在6月2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一個問題顯然讓發言人耿爽有點懵。 問:蒙古將在下周一舉行總統大選,候選人中有人發表反華言論。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在此次會面中,日本政府還同意向蒙古政府提供368.5億日元的低息貸款,幫助蒙古在首都烏蘭巴托建立一座新的國際機場。儘管如此,依靠蒙日經貿關係的發展來實現經濟復甦對當前的蒙古而言可能杯水車薪。 在日蒙經貿關係中,蒙古對日本的出口額不足雙邊貿易額的1%,而蒙古對中國出口佔到其出口總額的80%以上。
韓國依靠地緣位置和文化上的優勢,與蒙古的經貿關係也在迅速提升。韓國近年來計劃在蒙古開展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例如烏蘭巴托第五熱電廠,烏哈呼德格至噶順蘇海圖鐵路等重點項目。
通過實施"第三鄰國"戰略,蒙古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在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並且拓寬了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 但目前為止蒙古仍然難以改變經濟上對中俄的依賴,尤其是本國能源供給上對俄羅斯的依賴,和對外貿易中對中國的依賴。與此同時,繼續深入發展與中國和俄羅斯的經貿關係,也是蒙古實現經濟復甦和快速增長必不可少的路徑。 答:關於你說的蒙古大選的情況,我不掌握。蒙古是中國的近鄰,兩國保持友好關係。近年來,雙方的務實合作也取得不少積極成果。我們希望蒙古大選能夠平穩順利進行,中方願繼續同蒙方一道發展中蒙友好合作關係。 怪不得耿爽「不掌握」情況,在這個突兀的問題之前,中英文的媒體幾乎沒有任何蒙古大選的報道,至於候選人是否有反華言論,外界不得而知。這個只有不到300萬人口的國家,大多時間處於中國人及世界的關注盲區。
但在蒙古,正在掀起一場圍繞中國話題的風暴。 今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蒙古國總理額爾登巴在參加會議期間表示,蒙古願意積极參加"一帶一路"倡議,努力發揮連接歐亞大陸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發揮連接歐亞大陸橋樑和紐帶的目標表現出了蒙古擴大國際交往和地區影響力的願望,對於這個長期處在中國與俄羅斯兩個大國夾縫之間的國家而言,自成立之初至今的歷史都長期深刻地受到中俄兩國的影響。 儘管如此,不論冷戰時期依靠蘇聯的大規模援助,還是冷戰後逐步建立與中國緊密的經貿關係,都沒能使蒙古改變經濟發展結構單一的困境,實現工業化進程。那麼"一帶一路"倡議會成為蒙古走出始於2012年的經濟下滑,迎來新的經濟增長的契機嗎? 唯一經歷顏色革命的東亞社會主義國家 蒙古國是在蘇聯的扶植下成立的,其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完全模仿蘇聯的體制,成為了一個標準的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蒙古人民革命黨是國內唯一的合法執政黨。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當世界見證了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後,人們會驚訝地發現與歐洲共產主義陣營國家不同,東亞的社會主義國家成功地抵禦了這次重大的外部衝擊,迎來了新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和越南此後開始了經濟高速增長。
寮國和朝鮮的共產主義政黨也繼續作為國內的執政党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即使經歷了領導人更迭和極端的經濟困難,朝鮮仍然平穩地渡過了蘇聯解體帶來的巨大衝擊。 然而,蒙古國成為了東亞地區社會主義國家的特例,在蘇聯解體之後也開始了政治民主化和市場經濟的轉型。至於蒙古為什麼成為了蘇東劇變後,唯一經歷了政治轉型的東亞社會主義國家,必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而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對比其他東亞社會主義國家同蘇聯的關係,蒙古與蘇聯的關係是最密切,同時也是依附程度最深的,因此蘇東劇變對蒙古產生的衝擊也要更為劇烈。 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成為蘇共總書記和蘇聯總統後,開始領導蘇聯全方位的改革,受此影響的蒙古也開始在國內進行經濟領域的改革。 1986年5月,蒙古人民革命黨在十九屆代表大會上通過了第八個五年計劃,首次提出了進行經濟改革的目標。1988年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全會上提出了要對政治經濟體制實行全面改革。
隨後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大大加速了蒙古政治經濟改革的過程,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指導思想開始逐步由馬克思列寧主義轉向社會民主主義,並在2003年成為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
1990年蒙古開始進行政治多元化改革,向多黨制方向發展,同時執政黨蒙古人民革命黨也主動改變了憲法中關於該黨作用的論述,與其他新成立的合法政黨享有相同的政治權利。 1990年7月,蒙古舉行了該國歷史上首次自由選舉,蒙古人民革命黨在選舉中取勝。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蘇東劇變之際開始實行了政治多元化的改革,但蒙古長期的執政黨蒙古人民革命黨並沒有像獨聯體和東歐國家的共產主義政黨一樣在政治轉型的過程中迅速失去政權甚至被邊緣化。 蒙古在1996年實現了政治多元化改革以來的首次政黨輪替,不過近年來蒙古人民黨(由蒙古人民革命黨更名而來)長期保持著蒙古國議會大呼拉爾第一大黨的地位。 沒有帶來經濟發展的轉型 與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在經歷政治多元化和經濟自由化的轉型後紛紛陷入經濟困難一樣,蒙古在上世紀90年代經歷了經濟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
冷戰時期,蒙古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蘇聯援助,然而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同的是,蒙古由於國民主要從事畜牧業,經濟基礎過於薄弱,並沒能依靠蘇聯的援助實現初步的工業化。由於歷史因素,蒙古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屬於在對外政策上完全倒向蘇聯的國家。
自從中蘇關係在上世紀60年代破裂,中國與蒙古之間也基本斷絕了往來,直到1989年中蘇關係正常化後,中國與蒙古才重新恢復交往。蒙中關係正常化為蒙古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了蒙古最重要的經濟夥伴,蒙古需要大量進口俄羅斯的能源和其他物資,但是由於俄羅斯自身經濟困難,在上世紀90年代很難像蘇聯時期一樣給予蒙古大量資金和技術援助。贊是一種友誼 |分享傳遞智慧
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聲明:本文是從網路轉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轉載者本人立場。
※【擂台2】拍筆的對比活動
※中藥對比記憶法
※機械鍵盤產品的對比?
※《建國大業》跟《建黨偉業》相比較的話哪個好看?
※《兩例科處級八字對比性命理剖析》中例一再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