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訪明十三陵未開放的六座陵

圖/文:問號

地圖來源自網路

器材:Nikon D700 with Tamron SP 24-70/2.8

自從看了《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這類「偷墳掘墓"的網路小說以後,就開始琢磨帝陵那些事兒。當然不是去尋龍點穴盜掘文物,而是對歷史的好奇心使然。幾年前,我已經把清帝河北遵化東陵、河北易縣西陵、遼寧瀋陽昭陵、遼寧瀋陽福陵、撫順新賓永陵都轉遍了,可就在京城北郊的明帝陵卻還沒走走。

細數這明朝共有16位正兒八經的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在了南京鐘山的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後,有人說建文帝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皇帝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一來,明朝這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的十三位都葬在了北京昌平的天壽山。

至於湖北省鍾祥的明顯陵,雖說也是明帝陵,葬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母——恭睿獻皇帝朱祐杬,以及章聖皇太后。而這位恭睿獻皇帝是後來追封的皇帝。此外,還有安徽鳳陽的明皇陵,它是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修建的。還有江蘇淮安的明祖陵,它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

這樣算下來,明朝的皇帝陵就是北京天壽山13+北京玉泉山1+南京1+鍾祥1+鳳陽1+淮安1=18個。

十三陵景區導覽圖(地圖來源自網路)

從十三陵景區的導覽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地形特點。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不遠處有有個水庫,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可謂依山傍水之地。

十三陵景區導覽圖(地圖來源自網路)

北京昌平天壽山明十三陵前的陵門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石牌坊,這是一座六柱五間十一樓的彩繪超大石坊,高12米,寬28米多,其上巨大的漢白玉石構件和精美的石雕工藝堪稱一絕。其夾柱石四面雕飾的雲龍和雙獅滾繡球浮雕圖案,形象逼真。這座大石牌坊就是整個陵區最前端的領頭建築。當時建的目的是為旌表朱氏祖先的豐功偉績,系功德牌坊。明朝時官員到此都要下輿,改為騎馬前行,以示對先皇的尊崇。

石牌坊

從石牌坊向北,經過大紅門、神路就是十三位明帝的陵寢了。目前十三陵中對外開放的僅有三座,分別為:永樂帝的長陵,萬曆帝的定陵,隆慶帝的昭陵。想必大家都曾參觀遊覽過。

這次的探訪就從長陵往西一線開始吧。長陵西側的第一座陵寢是獻陵。

明獻陵是中國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墓,坐落在北京天壽山,緊挨著長陵。獻陵是十三陵中最為儉樸的。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孔石橋一座。

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後僅八個月,一病不起,心臟病發死於欽安殿,廟號明仁宗。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祾恩殿、祾恩門又相繼在清末民初時毀壞。日軍侵華期間,為修炮樓取磚,第一進院落的圍牆及祾恩門、祾恩殿的山牆又被拆毀,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遺址。

明獻陵明樓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神道上建單孔石橋一座(石欄板為近期修繕過的)。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遺作,亭內豎碑(亭子現在已經沒有了),螭首龜跌,碑上無字。

明慶陵神功聖德碑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神宗長子,後被鄭貴妃下藥,駕崩於乾清宮,享年39歲。朱常洛在位僅29天,是明代在位時間最短的一個皇帝。天啟元年(1621年)葬於慶陵。

其實慶陵原來本是由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文章開頭說了,英宗被放回,復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誰知一百多年過去了,明朝這做了29天皇帝的朱常洛實在無暇來為自己建陵,再加上國力空虛,乾脆就在原來被搗毀的這座陵寢上修建,成了如今的慶陵。

明慶陵

明慶陵

路過慶陵,三五慶陵村村民在向路人販售柿子等村裡果園的特產。傍晚收攤後,陵前只剩下幾個破舊的沙發。

明慶陵

明裕陵,位於明十三陵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陵園從營建到完成僅用了近四個月的時間。

明裕陵明樓

在明裕陵東側曾經有座黃泉寺,離著朱棣長陵也就2/3公里的樣子。因為這兒的泥土、石頭、砂子,都顯得特別黃,附近又有幾處泉眼,黃泉寺因此得名,香煙繚繞,香客不斷。不過講真,「先有黃泉寺,後有十三陵」,這明成祖朱棣自己費了那麼大的勁兒,花了那麼多年的功夫,好不容易才選得這麼一塊寶地。可是,在這山後還偏偏有一座什麼「黃泉寺」,覺得很是背興!於是。。。拆了。附近已經沒有任何黃泉寺的遺迹,尋訪路上看到了幾隻很萌的大白兔兒。

黃泉寺 附近

明裕陵

明英宗朱祁鎮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明初的帝陵埋葬的都是一帝一後,而裕陵卻葬一帝二後,從此,開創了明代一帝多後合葬的先例。

明裕陵

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亂中被拆毀,祾恩門則於民國六年(1917年)被焚。現該陵殿門為近年復原的,裡面其餘建築保存尚好。

明裕陵 祾恩殿

《明憲宗實錄》記載當時裕陵的規製為:「金井寶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樓、花門樓各一座、俱三間、香殿一座五間、雲龍五彩貼金朱紅油石碑一、祭台一、燒紙爐二、神廚正房五、左右廂房六、宰牲亭一、牆門一、奉祀房三、門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宮監前堂五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左右廂房四座二十間、周圍歇房並廚房八十六、門樓一、門房一、大小牆門二十五、小房八、井一、神馬房馬房二十、磚石橋二、周圍包砌河岸溝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樹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明裕陵

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茂陵的建築在清初時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內的陳設也保存較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茂陵的情況是: 「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之屬猶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門因年久失修已經倒塌,民國年間祾恩殿本已殘壞,又被拆毀。

祾恩門現在已經重新復建,只是大門緊鎖,無法進去一探究竟。

明茂陵

明康陵,位於金嶺東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康陵是目前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

明康陵

明康陵

十三陵中除了長陵、定陵、昭陵外,名氣最大的恐怕就是康陵了,儘管它是最遠的一座陵寢,但這裡有最有名的春餅宴。整個村子都在經營正德春餅宴,我也不例外的體驗了一下。

明康陵

明康陵

康陵的明樓型制一如明泰陵,方城比較矮小。明樓由於毀於明末而在清朝重修時又縮小了建制,再加上歷年的破壞,已破爛不堪。在解放前,曾有土匪在康陵的寶頂上掘開盜洞,企圖盜竊陵內珍寶,恰逢連降幾天大雨,盜洞坍塌,將洞內土匪砸死,陵園才免於厄運。

康陵的寶城比較低矮,不像長陵那樣高大堅固,城磚多有塌落,垛口傾圮。由於寶頂上長滿草木,什麼遠古的痕迹都被掩蓋了。康陵雖地處僻遠,但由於景色絕佳,在加上古磚銘文,使其更富有歷史的沉澱。

寶城下方一處「外國人未經許可不準超越」的警示牌格外醒目。

明康陵 寶城附近

明泰陵,位於北京昌平區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朱祐樘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中唯一一個只有一個女人的皇帝。

孝宗在位期間,勤於理政,是位禮賢下士的好皇帝,也因孝宗自幼經歷坎坷,九死一生,即位後廉潔而賢明,也因此明朝再現太平盛世,史稱「弘治中興」。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終其一世身邊只有張皇后一人,再無一個嬪妃。只可惜孝宗三十六歲就駕崩了。

從泰陵東側的公路上可以遠眺明樓,真好趕上落日,意境甚佳。

明泰陵

一座帝陵,一個故事。

除了三座開放的陵寢和這六座外,還有永陵、德陵、景陵、思陵,下一次的探尋已提上日程。。。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孫殿英為何只盜清陵,卻放過明十三陵,馮玉祥道出其中緣由。
柿肥葉紅十三陵
2012-05-18文化大觀園 玄妙十三陵 風水大解密
孫殿英為何只盜清朝皇陵而不盜明十三陵?馮玉祥一語說中
明十三陵為什麼全是無字碑?

TAG:十三陵 | 開放 | 明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