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誠堪布(生西法師)輔導: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前行之重要性2
(接上文)
還有一個是成就順緣方面的方法——積累資糧。成佛需要很大的福報和很深厚的善根,這就是順緣。順緣怎樣得到呢?最殊勝的順緣就是供曼茶羅,這是所有積累資糧最迅速、最快的方法。佛陀和佛陀化身的聖者們,不可能還有更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根本不告訴我們。因為佛和佛的化身都具有智、悲、力,智慧方面他們知道哪種方法對我們最快最好的,智慧是無礙的。第二,如果知道方法,沒有悲心不想給我們說,也不行。他們的悲心是圓滿的,肯定會把最好的方法告訴我們。所以智、悲、力圓滿的人肯定會把最殊勝方法告訴我們。
所以,金剛薩埵是清凈罪業最快的方法,供曼茶羅是積累資糧最快的方法,在此順緣也具足了,違緣也遣除了,所有的因緣都圓滿了。最後通過上師瑜伽的修法,直接和上師相應,直接得到上師的加持力,內心當中的境界一下轉變,一下成熟,因為前面的工作已經做好了——因為皈依而進入內道成為佛弟子,發菩提心而成為大乘行者,通過修金剛薩埵把罪業清凈,又通過供曼扎把順緣積聚,再加上上師瑜伽一加持,你就會很快證悟。
這五種內加行,如果是真正把它修相應了,對我們的修行、成就佛果就幫助太大了。它並不僅僅是讓我們進入密法的聞法證、通行證,即修完加行就可以聽密法了——一方面它是一個通行證,但另一方面密法是很深的法,要和密法相應,必須要有很大的福報。如果是前面的要求做到了,我們學密法就很容易相應;反之,如果沒有做到或是根本沒有做,做得很差,修密法就很難修得動,或者很難與之相應。如是因如是果,你做了怎樣的準備,你就會得到怎樣的收穫,如果什麼都沒準備,卻想得到什麼,這種想法是很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會很難相應。所以道次第很重要,對於道次第應該這樣了知。
以前我們在學習前行的過程中,經常強調這方面的必要性,慢慢的我們就對修前行、對加行法產生了定解。如果我們在這方面有很清凈的認知,我們也可以影響別人。當別人問我們前行的重要性時,我們就會告訴別人,加行的確很重要,第一個是什麼,第二個是什麼,這樣慢慢給他講,這對引導別人到正道中來,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剛開始就跟別人說,前行不重要,空性很重要,直接求灌頂、直接求密法很重要,這是自己也沒認識到重要性,給別人說時也沒法把重點告訴別人。如果是自己認識到了,比如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他們對此認識得很清楚,所以就給我們講前行的重要性,我們聽了後:的確很重要。我們知道後再給別人說前行很重要,為什麼很重要,就能把這些道理講清楚,也可以引導別人,一修法就進入正道之中,不會走彎路。這是自利利他的很殊勝方式。
第二個疑問,為什麼每個加行都要修十萬遍。十萬遍是傳承上師通過智慧觀察來規定的。比如加行中修頂禮,首先它的方法要正確,要知道頂禮的必要性,比如大恩上師說這是為了遣除我們的傲慢,這是頂禮的所有功德中的必要之一。這裡把遣除傲慢作為必要。
我們要遣除自己的傲慢。如果一個人很傲慢,他根本生不起對三寶的信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也看不到別人的功德。傲慢就會成為成就的一大違緣障礙。怎麼辦呢?頂禮。因為頂禮要五體投地,我們很傲慢的話是不可能在任何人面前低頭的,有些很傲慢的人頭是昂得很高的,他根本就看不到別人,別人也只能看到他的下巴。有些官員和有錢的人,以及自以為怎麼樣的人,都是很傲慢的。而謙卑的人就不是這樣,很謙虛的人看到別人也會低頭,顯出謙遜的樣子。如果我們很傲慢,就不會願意在上師三寶面前頂禮;如果我們在三寶面前頂禮,就會折服一部分傲慢。這個方法正確,原理有了,目標也很正確,這時就可以做頂禮,做一個、二個、三個,不斷地帶著這種理念去修行,十萬次後他的傲慢也消得差不多了。
皈依也是這樣。首先知道皈依的方法、原理,又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念一次就對上師三寶生一次信心,上師三寶是我的皈依處,寧捨生命也不捨棄三寶,再念一次......就這樣累積到十萬次。當然累積十萬次是保質保量,那時你的皈依心就很堅固了。為什麼呢?因為你經歷了十萬次的訓練。任何一件事情,如果通過十萬次的訓練都會達到很純熟的狀態。比如對於開車來講,十萬次的同樣動作應該非常熟悉了。但這並不僅僅說你磕頭磕了十萬次,動作就很標準了。動作通過十萬次肯定會標準,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主要是這裡面的理念,頂禮中要體現的意義,通過十萬次訓練它會是很純熟的。
如果十萬次不夠,可以再來十萬次,還不夠再來十萬次。所以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內心當中對佛法的相應會越來越熟悉,越來越純熟,熟能生巧,世間當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做同一件事情,做很長時間去和它相應,就會越來越熟悉它的理念和意義。當然這個過程也有功德、加持——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對三寶頂禮本身就會得到加持。當做完十萬次訓練後,如果是保質保量地認真完成,它的作用就很大。
發菩提心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發十萬次菩提心,每次都想著利益眾生,保質保量念十萬次。十萬次的訓練是非常純熟的。十萬次的懺罪,十萬次的供曼扎,每一次都保質保量的供養,十萬次完成之後,福報會非常大。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十萬次完成了還不行,還要第二輪十萬次,甚至還要第三輪,因為隨著不斷地修行,他的福報就會持續增長,罪業也會持續減輕。
在此,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要圓滿十萬遍。首先,你的方法一定要對,發心一定要對,修行的理念一定要搞清楚,在這些前提下,再訓練十萬次,它的功德利益會很大。像這樣完成了五十萬加行,大恩上師說,對我們內心調服這是很殊勝的手段。因為我們的心相續就像野馬一樣,沒有調服時是很狂野的。如果我們通過修五十萬的內加行,如果是如理如法地修持,對它的觀想及對它的作意都很如法,這樣修完之後他的心就會很調柔,會很成熟。心在很調柔的情況下修什麼法都容易相應。所以,法要和心相應並不是什麼準備都不做,也不是形象上走完五加行,走完就可以了,以後再也不修了,絕對不是這樣的。
很多大德修完了還要持續地修,每天都要做頂禮,都要做曼扎的修行,每天功課中最少要一百零八遍的金剛薩埵,百字明觀修……他都是不會間斷的。並不是說我得到一個證件就可以了,我的努力就是為了得到一個證件,拿到手之後就全部不用管了。有時上大學也是這樣的,他努力就是為了拿到文憑,拿到之後以前所有的知識就被扔掉了,他再也不用學了。
修加行不是這樣的,不是為了得到一個證件。如果修加行還沒有達到成就,內心當中證悟還未產生,就說明我們的資糧還不夠,還必須不斷地學,不斷地去積累資糧。只有我們的資糧圓滿了,心中就會產生證悟,這說明這個階段的修行圓滿了。比如達到初地的證悟,說明達到初地的資糧圓滿了。再修持達到二地的證悟,說明二地的資糧圓滿了;如果是成佛了,說明成佛的資糧圓滿了。如果還沒達到初地,說明你初地的資糧還沒圓滿,還要繼續修。修多少次是沒有規定的,至少是這裡所說的五十萬。
是不是五十萬修完就沒有了?不是的,如果還沒有達到初地,還沒有達到加行道,那你為了達到加行道還需要不斷地修行,至於修多少次,要看你達到的標準,你達到了就說明你這個階段的資糧圓滿。但這個階段資糧圓滿,還不等於所有的都圓滿,你還沒成佛,還要不斷修行。有很多大德,他已經證悟了,已經是聖者了,但還要不斷地修加行,原因從以上方面就可以了知。
以前很早時慈誠羅珠大堪布他老人家也說過,以後如果有時間,我要去山上閉關修加行。當時我們都覺得很詫異:這麼大的堪布,這麼大的成就者,還要專門閉關修加行,什麼原因呢?慢慢學習佛法之後就知道了。當然他老人家絕對是個示現,是為了告訴我們加行的重要性。
只要你沒有真正圓滿成佛之前,就說明你的資糧還不夠,如果資糧不夠,就要去修,去圓滿資糧,而這些法都是很圓滿的方式。很多成就者都是修加行修很多次,有些修行者修了十次、二十次加行。修很多次說明,並不是我們在預科系修學加行課程三年四年之後,便永遠不再學、不再摸這本書了,加行修圓滿了。並不說明修圓滿了,只是你這一期的課學完了,至於你的加行是否修圓滿,要看你內心當中有沒有生起果,如果果生起來了,成佛了,那麼你的加行修圓滿了;如果還沒有生起果,肯定還沒圓滿,還要不斷地修。大恩上師這麼強調修加行,原因就是這樣的。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大恩上師教導我們修加行,鼓勵我們修加行,上師對我們的恩德是很大的。有人或許說,大恩上師講密法很少,沒帶我們實修。實際上,對我們來說五加行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五加行的調柔,即便是表面上做佛教徒很多年,對我們來講內心的調服還是很困難的。
第三個問題,有些人說,加行帶有很濃厚的藏傳佛教味道在裡面,漢傳佛教根本不需要修持。其實主要是修持方式不一樣,原理都是一樣的。前面講了四加行五加行的原理。比如四加行,你不需要生起出離心嗎?不管是大乘佛教徒、小乘佛教徒,都要生出離心的。四加行在整個佛法中是重要的,因為它是生出離心的方便。
五加行是不是不需要了?當然不是。當然,很系統的五加行修行,凈土、禪宗裡面可能是不太明顯,但是每一個修行都是一樣的。皈依的修法不要嗎?皈依修法是必須的,所有的佛弟子都要皈依,皈依必須根深蒂固的皈依,而這必須要反覆串習、反覆練,讓你皈依的念頭根深蒂固,深深扎在心坎深處。這是刻意去強化皈依的修法,我這段時間就是修皈依,一定要把皈依修到量,很強化、刻意的修內心中對上師三寶的皈依。像這樣,通過十萬次乃至百萬次的觀修,因為皈依真正的本體就是信心,我對上師三寶的信心永遠不變,即便遇到生命危險,我也不會退失對上師三寶皈依的信心。哪個佛弟子不需要這麼穩固的信心?
再說發菩提心,哪個大乘佛弟子不需要發菩提心?哪個學大乘顯宗、密宗不需要凈罪的,不需要懺罪的方法哪裡有?你不需要圓滿資糧嗎?都需要。你不需要得到上師瑜伽的加持嗎?也需要。只不過顯宗中上師瑜伽的修法不一定有,但是對佛的加持、其他的加持也是有,只不過不像密宗那樣強調對上師的相應,但是對自己的師父祈禱、有信心,在漢傳佛教也是有的。得加持、相應都是有的。
主要在於,體系是不是很完整、完備的。藏傳佛教中將五加行放在一起,讓我們專門抽時間串習五加行,這是一種特色,但它的原理修法在漢傳佛教當中都是有的,並不是藏傳佛教的發明和創造,而是整個佛法都需要有的,沒有大的差別,只是更加強調、更加系統而已,讓我們更有次第可走,首先修這個,再修那個,把次第講的很清楚。這對我們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要理解。
三、前行修行的次第
一)共同前行
共同前行前面大概提過,這裡再看一下。我們在修共同前行時,主要是通過入座、打坐的方式來修。為什麼要以打坐的方式來修呢?因為當我們看書思維的時候,心還沒那麼集中,打坐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事情放下,只是想著意義,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法義的觀修上。通過入座打坐的方式觀修,是把法義收攝內心當中最殊勝的方法。它比散心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去思維,力量要大得多,因為他集中所有的精力,相當於把所有的火力集中之後,攻克一個堡壘一樣。所以我們把所有精力集中起來觀修加行,觀修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每天把所有的事情放下來集中觀修,這種力量是很大的。所以很多大德都強調修法時一定要打坐,通過上座入定的方式來觀修。如果因緣具足,首先要把自己的瑣事全部做完、放下來,當然全部做完也很困難,但是打坐之前你要把瑣事放下,為這一座打坐創造好的因緣。
打坐有很多種,有些是修寂止的,有些是修勝觀的。這裡是修前行,修前行就不能什麼都不想,因為我們的分別心要再再的緣它的法義,內心當中要生起暇滿難得等的感覺,所以必須要緣它的法義去觀修。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要通過它的法義去觀修,這要通過分別念去觀。這就是觀察修,很重要。最後迴向的時候,我們就什麼都不執著,安住一會兒,這是可以的。在觀修暇滿難得等四加行的時候,必須讓我們的思慮、心轉起來去緣法義,了知它深刻的含義,內心當中要升起覺受,這還是必須要緣法義觀修的。
如果有條件的話,每天修四座是最好的:早上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再一座,每一座時間短的話半個小時,有時間的專業修行者、閉關的人一座是兩個小時,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一天四座,對很多有工作的在家人也很困難,但不管怎樣早上打一座,晚上打一座,一座半小時。實在不行的話,早上保持一座,這對我們修行來說不能再少了。大恩上師也說了,在前行正式學習時,早上要安排半個小時的打坐時間,主要是對暇滿難得等這些法義去密集性的觀修。這方面是很重要的。
為了給打坐創造好的條件,首先要杜絕散亂的因。比如,該做的事情要處理好,如上衛生間、門該關的關、該處理的處理好,有電話就關機,不要再想打電話的事,不要在打坐時電話突然響了:是不是有急事,有急事我去接一下,否者錯過了。這是打坐的時候,而我們24小時當中,基本上是放在散亂當中,沒有一點時間專門修佛法。在打坐的時候,無論如何要杜絕掉,不能再想接電話的事情。這個時候什麼都不管,所有的事情該處理處理完,一心一意開始打坐。什麼事都不做了,就是觀修。
入座時首先是皈依、發心,當然這還沒有到不共加行。但即便是修共同加行,還是要首先皈依三寶,為了利益眾生髮菩提心,之後就緣著法義觀修,可以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也可以用《三處三善引導文》顯宗部分的九十二個加行進行觀修,修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因果、輪迴痛苦,一個一個觀修,慢慢把自己的心調整。剛開始不一定會修,修完之後沒什麼感覺,當然,我們修一兩次馬上有感覺也不一定。不管怎麼樣,按照法本開顯的意義來觀修,需要展開的就展開一下,反正要引發我們對暇滿的確難得、我要珍惜人身的感覺,主要的目標就是這個,圍繞這個展開法義。
後面會強調應該怎麼觀,重點是什麼,怎麼圍繞核心展開,在後面的學習中還會講。首先我們要看幾遍,把意義領會了,最好背下來,然後開始觀修,把法義一遍又一遍的觀修,觀幾遍可以休息一下,再開始觀修,這很重要。首先皈依發心,正行時不斷的緣法義,結座時要迴向,這就是觀修的方式。
每天上座修,下座也修。上座修完後,千萬不要下座之後,就馬上把所修的法拋之腦後,反正我也修完了,開始做世間的事情。不能把佛法和世間法完全分開,這樣是不行的,是不能完全分開的。當然,打坐時要好好緣法義,不能再想世間的事情。起座後做世間事情時,也要把修法的感覺帶到生活中去,走路、吃飯的時候,盡量安住在正知正念和法義中,這就不會太散亂。
修行我們得慢慢去習慣。修行也不是剛開始就會修的,有些大德講了,你只管去做就行了,只要你去做,慢慢會找到修行的感覺。如果你覺得這樣做不對,有問題要解決,找問題那問題永遠找不完,所以你只要去做就行了。做的過程中也許是錯的,也許不到位,也許不究竟,但不管怎樣,你每天都在做,這樣逐漸就會找到修法的感覺。當然這並不是盲修瞎練,而是有章可尋的,按照具有加持力的儀軌、引導文去觀修、去做,絕對不會錯。而且經常去做,習慣之後修行的感覺越來越好。起座之後也要觀察,我這座修得怎麼樣?是不是胡思亂想很多?如果修得不好就要譴責自己,如果修得好就鼓勵自己,以後還要這樣修持。反覆這樣觀修,逐漸就可以適應了。這就是共同加行大概的內容。
二)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主要有五個,但此處大恩上師在這裡只講了一個頂禮。為什麼要講頂禮呢?修五加行,雖然上師瑜伽是放在最後的,但也有在剛開始的時候修頂禮的傳統。此處是和上師瑜伽合修。頂禮也可以和皈依合修——頂一次禮念一遍皈依,頂禮完了皈依也修完了,也有這樣的傳統。有些是頂禮和上師瑜伽合修的,此處就是這樣的。
大恩上師這次帶我們修加行,主要是以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祈禱文做念誦修行的儀軌。這次也是通過念法王如意寶的速賜加持上師瑜伽,念法王如意寶的祈禱文。如果這樣修,就能得到上師的加持,能夠讓上師的加持入於心。法王如意寶是現前佛位的殊勝聖者,不是一般的成就者,而是很殊勝的證悟佛果的人。
我們這樣觀修就會得到很大的加持。有些道友說,畢竟沒見過法王如意寶,雖然看過他的傳記,但感覺已經涅槃了,沒有緣分見到,能不能觀為現在有信心的上師?其實一樣的,法王如意寶也好,大恩上師也好,對大恩上師信心很大也可以觀修大恩上師,但是他的形象和法王如意寶沒什麼差別,形象觀成法王如意寶可以,觀成大恩上師的形象也可以,祈禱文都是一樣的,法王如意寶的祈禱文也是大恩上師的祈禱文,是無二無別的,本性沒什麼差別,儀軌不要換,只是觀修時祈禱大恩上師,大恩上師和法王如意寶是無二無別的。其他的自己有信心的上師,能不能觀想?也是一樣的,原理是一樣的,並不是說一定是法王如意寶,絕對不能變,或者絕對是大恩上師,其他不行。沒有這樣講過。反正已經成就的上師,相續沒什麼差別,都是一體的,因此都是可以觀想的。
通過上師的加持,我們可以把加行修完。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殊勝的加持,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在修加行前要修上師瑜伽呢?因為我們學加行、學佛法時障礙也很大,出現障礙如果沒有加持,有可能中間就會中斷,所以通過頂禮和上師瑜伽合修,容易得到聖上師的加持,讓我們在修加行的過程中順利圓滿。
我們在修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自己很累,腰酸腿疼,走路走不動,心很亂,出現障礙違緣,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無始以來我們沒想過修佛法,也沒有想過清凈罪障,這時開始修行、修解脫道了,以前的習氣都會翻起來,而本身修加行就是很殊勝的凈罪方便。所以,出現一些反應,就是開始凈罪、圓滿資糧的驗相,把後世要墮落惡趣的很多業在頂禮當中顯現出來,重報輕受了。通過這一點點苦行,就可以消盡我們墮惡趣的痛苦。
這時候我們不想修,有時很累,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不管我們怎麼樣都要堅持。因為大恩上師說,現在很多人,比如運動員為了得金牌,為了得好成績,為了自己的飯碗,每天都要非常大的運動量,很累很辛苦。但從解脫道來講,有什麼大的意義嗎?沒有多大的意義,但他們還是能忍受的。我們為了解脫,為了利益他人,忍受這樣的痛苦是非常值得的。
四磕頭的具體修法
現在我們看頂禮磕頭的具體方法。在大圓滿前行中也有介紹。按照皈依境的觀想,可以把自己的上師做為觀想頂禮的對境。我們的皈依境是蓮花生大士。其實蓮花生大士也是根本上師,只不過根本上師顯現為蓮花生大士的形象,蓮花生大士和根本上師是無二無別、沒有分開的。
有些皈依境當中是金剛持,有的是蓮花生大士,有些是其他的形象,不管怎麼樣都是自己的上師。大恩上師說,可以把上師觀為蓮花生大士,如果你覺得觀釋迦牟尼佛更有信心,那你觀釋迦牟尼佛為本尊也可以。覺得對金剛薩埵、阿彌陀佛有信心也可以。原理是一樣的,根據不同所化眾生的根基是可以有不同變化的。
觀想時我們應該有個皈依境的唐卡或圖片,看到圖片就很容易理解。首先把整個環境觀為清凈的佛剎土,在正中間有一棵具有五個樹枝的如意樹,中央的樹枝上就是根本上師,根本上師的形象是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的形象按照圖片觀想就可以了。右邊的樹枝上是大乘僧眾,以文殊菩薩等為主的八大菩薩,左邊的樹枝上主要是小乘的聖僧眾。前方是釋迦牟尼佛為主的三世佛,後面是法。這樣就有了上師、佛、法、僧眾,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就有了。有些唐卡右邊(我們的左手)會有站立的觀世音菩薩,左邊有站立的金剛瑜伽母,這是代表本尊和空行。像這樣,上師本尊空行也有。還有護法神圍繞,其他的傳承上師也是在頭頂安住。主要是這樣觀想的,皈依境是上師三寶的本體。
觀完以後,不管觀得清楚還是不清楚,有一個唐卡放在前面,看著唐卡觀想也是可以的。然後自己的身體幻化為無量無邊,自己的前面有很多怨敵和傷害自己的魔鬼等,左側是今生的母親,右側是今生的父親,這是為了報答父母的恩德,周圍是浩瀚無邊的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六道眾生,和自己一起皈依,這樣和自己一起頂禮皈依是非常重要的,這相應於大乘道,是讓我們的心量很寬廣的訓練方式。
頂禮的姿勢是合掌。合掌的方法,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合掌時掌心要空,不能只是兩個手的十個指尖接觸,下面掌跟都不接觸,這是不對的。有的手掌合得很實也不對。並不是說合掌的方式不對,在漢傳佛教中要求合得很實,這不是不如法,只是傳統不一樣而已。這裡我們講的是寧瑪派的傳統,依照《大解脫經》的教義來講的:掌心要空,掌跟要接觸、指尖要接觸,中間要大概放進一個雞蛋的空隙,這是咱們這個傳統比較標準的合掌方式。
做好之後,頂禮時,首先在心間合一下掌,代表恭敬之心。然後就在頭頂上合掌,有些人是在額頭上合掌,大恩上師說這是不正確的,應該在頭頂上合掌。第二步是在喉間合掌,第三步是在心間合掌,合掌之後就是五體投地。五體投地下去之後,自己可以磕長頭,磕長頭就是把自己的身體伸直;也可以磕短頭,長頭短頭都可以,看自己的身體和時間。當然磕長頭是最好的,如果不能磕長頭,自己的身體不那麼好,或者時間不夠,磕短頭也絕對可以。磕短頭的速度很快,也不那麼累,磕長頭時間要長一些,也比較辛苦一點。大恩上師在此講,磕長頭時你趴下去,把手伸直收回來就可以了;有些是磕下去之後在頭頂上合掌再起來,這兩種都可以。大恩上師說,後一種還沒在經典中看到記載,但這樣合也行。很多地方傳統中,趴下之後在頭頂合一下掌的也有,有些是趴下去手伸直就可以了,不用再合掌了。然後再站起來,在心間合一下掌,第二次第三次……的頂禮。
這裡還有一些觀修。合掌在頭頂時,對佛身頂禮,觀想自己身體的業障全部清凈,得到佛陀身的加持。合掌在喉間時,觀想對佛的語頂禮,清凈自己語的業障,獲得佛的金剛語的加持。合掌在心間時,觀想對佛的意智慧頂禮,自己內心無始以來的貪心、嗔心、邪見等意的罪業全部清凈,獲得佛金剛意的加持。三門合掌之後,三門清凈,遣除三門罪業,五體投地趴下去頂禮的時候,自己的前額、兩個手掌、兩個膝蓋接觸地面,清凈自己的五毒,獲得五身,獲得佛陀身、語、意、功德、事業的五種加持。
像這樣一個一個觀想,有時會來不及,磕頭快一點就會來不及。剛開始時,磕頭慢一點,觀幾次成熟以後就磕快一點。合掌時不一定要全部觀想得很清楚,可以一輪一輪的來。第一次磕頭時,主要是對佛的身語意磕頭,然後磕下去;第二次觀想,清凈我的身業障、語業障、意業障,然後磕下去。第三次得到佛陀身語意的加持,再磕下去。這樣分開觀想,每一次都觀到了,分成幾輪觀想,這也可以。當然你觀想很純熟時,在合掌頭頂時,很快三個觀想就觀完了,對佛身頂禮,清凈自己身的業障,得到佛陀身的加持。一下子可以觀完,如果一下子不能觀完,你就觀第一輪、第二輪、第三輪,這樣觀下去,把觀想拆開在每一個頂禮當中,這也是可以的。
我們在磕頭時要集中精力,不要東張西望、胡思亂想,盡量緣在法義當中。如果能把皈依境觀得清楚最好,觀不清楚就以清凈心、恭敬心來做頂禮,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沒有這樣如法頂禮,可以種下一點善根,功德是比較小的。盡量如理如法地頂禮,對於這樣的上師頂禮,它的功德是非常大。因為上師是三寶的總集,是三根本的總集,緣上師作法義、法行,它的功德利益都非常大。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違緣應該要堅持,一定要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我們,一定把它圓滿。如果我們堅持下去,不管怎樣,反正十萬頂禮,如果每天堅持,十萬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永遠看不到希望,永遠沒有圓滿的機會,並不是這樣的。反正你磕三百就少三百個,再磕三百又少三百個,只要這樣堅持,數量在不斷地增加,這樣離成功絕對會越來越近。
我們就是要堅持,就像爬山一樣,慢慢走慢慢走,反正要走到山頂。別人都能走到山頂,你為什麼不能走到?別人能夠修圓滿,為什麼你不能?我們就這樣觀想。同樣都是人,只不過有的人心力大,有的人心力小。心力大的人不管怎樣他都可以圓滿的;而對心力小的人,這個困難也不行,那個困難也不行。
還有,最好中間不要放棄,不要間斷,一間斷再撿起來,很困難很困難。如果你要修,少一點也可以,一天一百個也可以,但中間不要斷,後面重新發起心再撿起來,有時的確還是困難的。不管怎樣我們每天堅持修,有時修少一點,每天磕幾十個頭、一百個頭,也不需要很長時間。長頭不行,就磕短頭,反正不要中斷。如果不中斷,每天相續下去就比較容易點。如果中間斷了幾個月,想要撿起就撿不起來了。有的根本就不願意撿了,這種情況也有。按照我們的經驗,最好不要斷。
我第一次修加行時,磕頭中間斷了,好像隔了兩年之後才重新把它修完。一斷了就很麻煩,如果當時我一鼓作氣,也就修完了。但第二次我修時就沒有斷了,每天修每天修,規定時間當中,就修完了。我的建議是你修時不管怎樣都不要斷,不管什麼因緣斷掉,要撿起來都很困難。
有的時候說很忙,其實再忙磕短頭一百個,也不需要多長時間。上次在佛學院磕的時候,一百個頭好像就七八分鐘,還是幾分鐘,反正很快就把它磕完了。不行的話,可以十分、十五分鐘。十分十五分鐘能幹什麼呢?比如上網看報道,好像一下子十分、十五分就過去了。我修行的話,我一百個短頭都磕完了,像這樣把它堅持下去,每天抽點時間去修。實在不行,我們就把頭分成幾次來磕,早上磕一點,中午磕一點,晚上再磕一點,保持它不要斷,這樣就比較容易修完。否則,中斷後再撿起來,真的有點困難的。這方面我們還是要注意,出現違緣也是很正常的。
大恩上師講,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的相續就跟普通人完全一樣,沒什麼差別。既然我們是普通人的相續,就要按普通人的修行方法來做,不能按照特殊的上根利智者來做。普通人該修加行,按照次第而上。現在的普通人除了神童以外,一下子跳幾級、十二歲就上大學的人,整個世間會有幾個呢?不用修加行,直接證悟的也是有,但很少很少。既然我們是處於普通人的行列之中,就要按照普通人的修行次第,不要想走快速路的方式,對普通人來講,也沒有什麼快速路可言,即使上了快速路也是慢慢地走。這樣反而比較容易出危險。
不管怎麼說,我們在修行時,一方面要認清自己根基相續,另一方面對修法方面必須要修習的必要性,必須要了知得很清楚。這時我們就慢慢開始修,不能太著急了。剛開始太著急、很興奮的話,到了中間和後面時很容易發生退轉的心。剛開始慢慢來,也不是很著急,也不懈怠,以很平和、中等的方式來修持,按照世間的說法,細水長流。細水長流看起來是很慢的,沒有大起大落,但細水長流後面的結果也是很可觀的。
現在我們修行心態要平穩,不要過度懈怠,也不要過度激進,以比較平穩的方式把自己的修學計劃安排好,每天按照這個去做,不要中斷,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制定一個比較合適的修行計劃,每天都要完成,這樣我們的心就可以逐漸走得很遠、走到究竟。如果我們要讓法融入心相續,學前行修加行就很有必要,這對我們今生、生生世世,加持力都是很大的。
大恩上師也說,我們修加行時,剛開始的發心是很重要的。他老人家剛開始受益的也是大圓滿前行。剛開始出家之前是在德巴堪布那裡得到了大圓滿前行,德巴堪布給他們講前行、讓他們修前行,上師老人家說,聽那次前行對他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現在我們學前行,對我們的相續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一定要對大圓滿前行法本的意義、大圓滿前行的修行都要有很深的認知,要非常認真地去修行,這樣才會達到很殊勝的目的。大恩上師也說了,修加行時發心要正確。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這就是我們最清楚的目的。
今天我們對加行的重要性做了一些輔導,沒有把上師的文字一個一個去讀去解釋,但比較重要的意思覺得該強調一下,就強調一點。一堂課把所有的重要性講完是不可能的,但核心的內容我們要了知一下,第二堂課我們要學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第三堂課就正式開始學前行。今天我們的課就講到這裡。
迴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推薦閱讀:
※引導孩子性別角色正常發展
※文殊口授(一)——菩提道次第引導文
※巧用時辰八字招財對應引導法
※文殊口授(二)——菩提道次第引導文
※如何正面引導犯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