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樁功_站樁與養生
意拳站樁可分為養生與技擊兩部分,二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則如下: 1、精神集中:即思想意識集中、凝神息慮、目光遠放、默視長空。 2、周身放鬆:精神和肢體,內臟都要儘可能保持松馳,既要維持姿式又不要用力,即所謂「松而不懈,緊而不僵」。 3、呼吸通暢:氣不可提,不可沉,更不可憋氣,要勻靜自然,切莫人為造作,如感呼吸不適,可改為口鼻同時呼吸,緩緩長出氣,至舒適為止。 養生樁是意拳基礎樁法,分站式、坐式、卧式三種,其練習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誘導下,培養周身的松靜。松靜如何培養呢?從生理學的角度講,任何人體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作用於骨骼的結果,而神經系統受精神意識的控制,因此,精神意識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周身松靜的培養首先要從精神訓練開始。 練習時,要始終保持意力不斷,虛靈挺拔,輕鬆均整的原則,以舒適得力為目的,內清虛,外中和,寂靜調息,內外溫養。可假借周身浸泡在溫泉水中,水波蕩漾,周身通泰,好似溫水滲透到體內一般;也可假借腳踏祥雲,周身毛髮及寬鬆的衣服隨微風輕輕舞動,此時,鳥瞰大地,山川河流盡收眼底,心胸開闊,彷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還可假借漫步於春光明媚的大草原上,碧綠原野一望無垠,空中飄散著悠揚的薩克斯,鮮嫩的草兒清香四溢,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總之養生樁意念以輕鬆舒適為原則。
在進行以上精神假借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1、 關於精神集中: 初習者往往感到精神集中很困難,有時愈想排除雜念,雜念愈多,即「一念未去,萬念俱來」反而思緒紛亂,造成精神緊張,遇此問題,初學者可採取「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態度,不可執著,偏執一處,要聽其自然,任思想隨意活動,把精神引向美好的環境之中,也可「視自身如大冶洪爐,無物不在陶熔中」,不強制去排除雜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雜念的作用,久之,自然而然的不再產生雜念,而達致肢體與大氣相呼相之「形不練而練,神不養而養」的忘我境界。在達到忘我境界時,精神比較安靜,有些練習者,往往昏昏欲睡,這種現象雖正常,對身體亦無害處,但並不是樁功所要求的忘我。真正的忘我,應是思想專一,神光內斂,雜念不生,如明月清潭,塵埃不入,久習自可達此境界。 根據功法要求,練功初期固然要盡量選擇清靜環境,但也應鬧中求靜,以適應外界的不同條件,對外界的干擾能順其自然,怡然自得,不生煩意,而達「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之境界。 2、關於放鬆的問題: 站樁時「須覺察周身的細胞均在自然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如時刻想著自己是在煉功,並琢磨自己的姿勢對不對,意念是否符合功法要求,如此思想執著緊張,姿勢必造作,肌肉必不能放鬆。所以練功時應想像自己不是在煉功,而是在公園散步,觀賞著美麗的景色,關於姿勢只不過按照要求擺個架子休息而已,思想放鬆了,神經肌肉亦能自然進入狀態,達到放鬆要求即「松而不懈。」 有的練習者錯誤的認為:肢體下沉是放鬆,實則肢體放鬆是肌肉的松馳,但整個肢體還要挺拔撐起,猶如雲端寶樹,聳立沖霄。 亦有部分練習者錯誤的認為:即然是練功,就得用力才能有效果,對此薌老曾釋曰:「形體愈松,血液循環愈暢,氣力增長愈快,如用力則身心發緊,全身失靈,甚至有血氣阻塞這弊」,學者應謹慎之。 3、關於呼吸問題: 站樁時應呼吸自然,不可矯揉造作,雖要求口微張,但應盡量用鼻呼吸,隨著功夫的增長,自然呼吸時小腹部位亦有一張一癟的感覺,這便是深細勻長的腹式呼吸。
呼吸的最高境界應是忘記呼吸,雖感覺已不在進行呼吸,實際上呼吸仍在自然、緩慢、勻細地進行著,此時應想像周身毛孔均已張開放大,與大氣相呼應,此種境界不可強求,功深自可實現。總之呼吸須自然,不可人為地追求與控制。 4、關於運動量的問題。 就養生樁訓練的內容來看,運動量要做到「舒適得力,適可而止,留有餘力」要根據自身體質及情緒等狀況,具體而又靈活的掌握和控制運動量,既要在鍛煉中開發潛能,又不可體力過分消耗。有些習練者誤認為:出汗越多,姿勢越低,時間越長,意念越激烈,效果就越好,進步就越快,然而這種欲速不達,恨病吃藥的作法往往會事與願違。所以,養生樁的運動量應控制在:以心臟的搏動及呼吸的次數不失常態為準,當日除練功外在沒有其它過大的體力勞動的情況下,次日清晨起床不感到疲勞為度,總之,練習時要留有餘力,功後精力充沛,是運動量恰到好處的標誌。 5、關於體內機能變化問題 隨著對養生樁體認的不斷增長與深入,習練者自身會因人而異的出現種種不同反應,如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病變程度、生活習慣、人生閱歷、興趣愛好、品質性格的不同,樁功體認也不盡相同,大體分以下幾種: (1)酸痛感:這是肌肉運動時,體內乳酸分泌所導致的自然生理反應,一般三五日會肢自然消失,同時,身體局部受傷或開過刀的部位,及胃腸病、肝病、風濕患者其病變部位會出現疼痛感覺,這是正常的病灶反應。 (2)麻熱脹感:這是練功時毛細血管擴充,血液循環暢通,血流加速的一種良性反應。 (3)振顫感:這是由於初習時自身肌肉耐勞能力及神經系統控制能力不能承受四肢肌肉的持續性收縮所致,隨著體認深入,及其控制能力增強,振顫感最後也就顯於無形,這是神經肌肉受到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良性反應。 (4)不同感:站樁時會出現兩手位置高低不同或一手熱,一手涼的感覺,這是因為植物性神經活動失調,肌肉鬆緊未能取得一致或身體局部病灶的影響,這是站樁後機體發生變化的一種正常現象。 (5)舒暢感:這是因為站樁到一定時期後,由於大腦內抑制作用的增強,代謝循環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所致,這種感覺隨著功夫越深而愈顯著。另外還有流眼淚、打哈欠、咆嗝、虛恭、腹鳴、蟻走等現象,對此要順其自然,不要有意抑制和擴大。
養生樁通過良性意念誘導,培養周身的松靜,其作用主要有兩點: 1、健身祛病:在養生樁醫療治病方面,由於其特定的健身原理使其對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內分泌系統,特別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病症等都有很好的輔助療效。養生樁的練習也是因病設式。因人而異,病症不同,人體內部生理機製表現的問題也就不同,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情也各有特點,所以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施以不同的安排。如養生樁之搭扶式練習,身體前趴,頭與兩手搭扶在物體上,使五臟六腑貼敷於肚皮,這樣可減輕其工作負擔,同時又使腰部肌肉成拉伸狀態,對腸胃及腹部的疾病都有很好的輔助療效。還有卧式、坐式樁適於半身不隨患者練習,提插式對肩周炎有一定療效等等。 用於養生樁進行鍛煉的病患者,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病情,結合指導人員的要求,耐心,持久,積極樂觀地去練習,切莫因身體有病而情緒上悲觀失望,一厥不振,練功上也一曝十寒,時作時輟;同時更要指出的是養生樁不是包治百病的神技,它只能作為治療疾病的輔助調理手段,所以我們不要過分誇大其作用,也不可無視它的醫療價值,而最佳作法就是將養生樁與醫療結合起來,使其相互作用能達到健身祛病之理想效果。 2、換勁:由於常年的體力勞動或經常的局部用力,形成了人體局部、僵硬的用力方式,此力雖適於日常生活及勞作,但相對拳術中的「整勁兒」而言卻是一種嚴重影響技擊的煥散、不協調之僵力。所以,通過養生樁練習,運用良性意念誘導,以松靜為原則,培養神經肌肉的「整」的感覺,如周身浸泡在溫泉水中,周身被大氣所包裹等等。在這種整體意識誘導下,會有效的輻射刺激局部神經系統的靈敏性,從而帶動局部未參與或很少參與運動的肌肉群參與運動,逐漸將人體局部的神經肌肉進行調節統一,由局部力向整體力過渡。在此階段,很多人感覺原來很有力量,可通過養生樁練習,反而感覺力不如前,原來與人相搏尚能應付,現在反而會挨打,這是因為以前已定型的局部力在此階段已被養生樁練習方法打破了其原來的用力程序,重新進行調整組合,新的用力程序還未定型,正處於所謂的「半生不熟」的換勁階段,而導致以上情況,待此階段一過,則局部力除整體力生,由量變而達質變。薌老1928年所著《意拳正軌》中所述:「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也,若禪學者,始於戒律而後精於定慧,證於心源而了悟虛空,窮於極處,然後方可學道,禪功如此,技擊猶然。」然而現在許多意拳練習者,多以技擊為目的,對養生樁心猿意馬敷衍了事。殊不知,養生樁不過關,周身松不下來,就會嚴重影響技擊樁鬆緊轉換的摸勁,即渾圓力的培養,姚宗勛先生曾強調:「沒有渾圓力作為學習拳術的基礎,就談不到如何掌握技擊的功夫,而求得渾圓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站技擊樁。」所以,要想在技擊上有所建樹,則必須給予養生樁以足夠的重視。當然,養生樁的「換勁」並不是一放鬆即成實現,其「松」只是基礎,在「松」的基礎上,則要向技擊樁「鬆緊」的轉換過渡,只有通過技擊樁「鬆緊」轉換的摸勁形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拳術勁力(渾圓力)的培養。 意拳認為:「鬆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協調性、耐力等運動素質無不受人體神經肌肉鬆緊的制約,意拳全部的訓練內容就是如何正確培養掌握和運用「鬆緊」的問題,所謂「鬆緊」既是肌肉的鬆緊,又是精神心理的鬆緊,而首先是精神的鬆緊。 技擊樁「鬆緊」轉換的目的就是培養爭力,即渾圓力,就是運用意念引導全身上下、左右、前後四面八方意力在矛盾相爭中達到平衡、均整、協調、渾然一體的力量,姚宗勛先生曾生動的形容此力為:「周身無處不彈簧;疾速旋轉的陀螺;充足氣的皮球等等。」 爭力的培養首從自身開始,自身爭力的培養是一個由局部到整體,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待自身爭力建立之後則要進一步培養自身與外界之爭力。薌老曾曰:「自身皆具備,反向身外求,不求已身,無物可求,執著已身,一無是處」這就充分揭示了爭力的發展過程,即將自身之間爭力建立之後進一步延伸,把自身爭力於外物相爭。在此要注意的問題是部分練習者在進入身外爭力練習階段後,往往忽略了自身爭力,而不在自身爭力基礎上去培養身外爭力,這就使身外爭力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偏離了爭力發展之正軌,導致自身的僵滯。所以自身爭力是身外爭力之基礎,其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將二者溶為一體,達到精神與肢體,肢體與外界的高度協調統一,這個統一的過程就是在技擊樁「鬆緊」轉換中由摸勁的形式來完成的。 所謂摸勁,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以舒適,協調,意力飽滿為原則,運用不同程度的意念誘導,結合合理的姿勢間架,放鬆,緩慢,均勻的揣摩、體會站樁中鬆緊轉換的力量,並隨時注意松與緊都不要過頭,薌老曾說:「叫你放鬆,你真的放鬆就錯了,你不放鬆更不對」,說明松和緊都不能絕對,過松則力懈,影響力的形成;過緊則力僵,造成反應遲鈍,不靈活,發力不脆,人也容易疲勞。 不同階段的摸勁應配以相應水平的意念活動,要突出意念誘導的真實性。 技擊樁摸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
1、 前後、開合、上下摸勁: 此為摸勁的初級階段,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主要培養自身爭力,以小範圍意念假借入手。 以渾圓樁(左式)為例:姿勢站好後假借我們周身被一棵參天巨樹所包裹,要著意體會身體與樹融為一體的整體感,而後設想頭與前腳,後頸與前手,兩肘之間,兩手腕部,雙手五指,後胯與前膝,兩腳上部踝關節,肩與胯、手與腳、身體各部直線、斜線交錯相爭,薌老描述其為:「爭力是無所不爭,四肢百骸,大小關節無處不爭。虛虛實實,鬆鬆緊緊,還是爭力,不爭就使不出力氣來,宇宙間無處不爭,自己與自己的四肢百骸爭,總之要全體渾圓一爭」即「周身無處不彈簧」。這是自身內部之爭,是培養自身爭力,撐起樁架的必經之途。其摸勁時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如懷抱大樹向後摸勁,右腿緩緩向後下坐靠,兩腿之間內側微微外分,意念左腳五趾扒地,膝關節微微上指,頭與前腳的彈簧微微上下相爭,注意體會兩腿之間有向後,外分,上提三種力,需特別注意的是這三種力要以以後拉之力為主,以外分,上提之力為輔,向後一拉即止,隨即再向前推動大樹,要體會前推,擠合,下按三種力,依然是以前推為主,以擠合,下按之力為輔。如此類推,開合、上下摸勁同樣有主次之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單一摸勁時以主次兼顧的形式,突出意拳重視周身整體訓練的特點,同時,在意拳爭力培養的初級階段,設置一定的程序,便於初學者入門掌握。 二、打亂程序摸勁: 此為摸勁的中級階段,已打亂單一摸勁時固定的程序,在自身爭力建立的基礎上,加強自身與外界相爭,此時意念應逐步放大,使自身與外物相連。經過以上前後、開合、上下三種摸勁的練習,自身具備相當基礎之後,就可進行技擊樁打亂程序摸勁練習,原來摸勁時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向前必須向後,有開必須有合,上提後一定要下按,而打亂程序則要求上來可先將樹拔起,隨即就分開,一分開就回拉,一回拉就擠合,一擠合就下按,一下按就前推,同時意念上也要逐步放遠放大,由原來意念巨樹裹身之自身之爭而逐步過渡到自身與身外之物相爭。如設想自身如巨人,聳立於天地之間,四面八方皆以已身為中心,自身一動,就能帶動山川河流隨之而微動之感覺,此目的就是打亂原來單一摸勁時的固定程序,突出意拳實戰時隨機隨勢應感而發的特點,同時意念也要無限放大,以培養實戰時「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大無畏精神氣概。 三、六面力同時摸勁: 此為摸勁之高級階段,已沒有任何程序,自身已與外界乃至整個宇宙溶為一體,周身鼓盪,鬆緊轉換的頻率極快,體內產生高速極小的顫動,如疾速旋轉的陀螺,以物擊之,觸之即潰,精神意識高度集中,假借周身毛髮無限延伸,忽忽悠悠,飄飄蕩蕩,於宇宙中飛舞,看似輕鬆自然,實則殺機無限,此時如有顆粒灰塵觸及發尖,周身各處的毛髮瞬間則變成根根極柔韌的鋼鞭,猛然一緊,如炸彈一般,將全部力量抽向顆粒灰塵。同時,要時刻高度警惕來犯的灰塵,即使灰塵觸及毛髮的速度再快,數量再多,我們內在的精神意念總要超前的將其全部籠罩,精神狀態高度激發,隨時控制全身各部神經肌肉對來自不同方面的刺激皆應感而發,其勢靈敏、迅猛、連續,最後達到一種「不碰上就什麼也沒有,而在哪兒碰上哪兒就有的奇妙感覺」,即前人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義」「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的拳學化境,用現代運動觀點解釋就是通過不斷地強化中樞神經系統,建立正確動作定型與條件反射,從而使神經肌肉達到高度協調統一所體現出的一種運動自動化狀態,就是一切動作皆隨心所欲,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完成。姚宗勛先生曾精闢的比喻為:「善於游泳的人,往往忘記了水的存在,正因為忘了水的存在,游的更幽然自得」。 關於技擊樁的摸勁在意拳發展史上,有這樣一個典故:當年薌老教技擊樁一上來就讓學生體會摸索「整體渾圓力」,這是非常困難的。姚宗勛先生認為自己很笨,這樣做根本體會不到,於是就偷偷的將整體渾圓力拆開來一個勁一個勁去找,先前後,再上下,再開合(左右),單勁找齊了,再將前後、上下、左右的程序打亂,最後達到六面力同時摸勁兒,即薌老所要求的整體渾圓力。這種分對組合的摸勁方法使姚先生的勁兒找的最快最整,大大提高了意拳站樁摸勁的質量,也充分體現了姚先生「師古而不泥古」之開拓創新的精神,可以說這是意拳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摸勁訓練,可練就以下技擊的基本條件: 1、培養凝重渾厚、清逸大勇、鬥志昂揚、所向披靡、當之即摧之大無畏臨戰精神氣概。
2、培養平衡、均整、渾圓一體的力量,能在剎那間調動周身各部位相應一致地發出最大的力量,並能隨意控制和變換力的方向。 3、能夠使呼吸通暢,有效的調節周身之鬆緊,在實戰中保持體力。 在進行技擊樁摸勁時要注意以下情況: 1、突出意念誘導之真實性是技擊樁摸勁求取力量之根源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體力量大小除與肌肉解剖橫斷面大小有關外,與肌肉的生理橫斷面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所謂生理橫斷面是指神經支配肌纖維的能力。一束肌肉有成千上萬的肌纖維,不管人的體型如何,同一束肌肉的肌纖維數量都相差無幾,但在一般情況下許多肌纖維很少甚至不參與運動,神經系統對這部分肌纖維形不成協調統一的支配,在這樣情況下人體運動所表現出的力量則是局部,分散的力,雖通過外在訓練也能迅速提高此力之威力,但這只是僵硬,呆板,不靈活之死力。所以要想在實戰瞬間將全身力量集中一點,疾速爆發,並隨意控制和變換力的方向與大小,則必須訓練神經,因為這一切運動都是神經指揮肌肉,肌肉作用於骨骼所形成的。而神經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受精神意識的控制,所以進行不同程度的意念誘導訓練,使自己的精神意識經常處於一種如臨其境的氛圍中,突出意念誘導之真實性,意念誘導越真實,就越能有效地刺激神經,增強其靈敏性與應激性,改善和提高其支配肌纖維的能力,從而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同時參與收縮,而拳勁的本質就是由神經支配肌纖維能力的大小所決定的,故其支配能力越強,越完善,肌纖維收縮的能力也就越強,爆發出的力量也就越大,越飽滿渾厚。 2、合理的姿勢間架是技擊樁摸勁的重要外在結合形式 所謂合理的姿勢間架必須是附合人體運動力學原理的結構形式,如站技擊樁時頭上領,如有小線上提,臀下似坐高凳,使頭與臀部上下相爭,目的是將人體脊柱生理彎曲在一定狀態下拉直,以利於發力時力量的傳導;站立的步型為丁八步,身體重心為前三後七,這種姿勢便於前腳引領和後腳的蹬踏起動,出擊靈活且重心穩固;肩要撐,肘要橫,外撐里裹的力量分配為撐三抱七,兩手高不過眉,低不過臍,左手不過右,右手不超左,向前不愈尺,向內不貼身,在這個範圍內,手臂可變換出很多個姿勢來,且能有效的保護頭部和胸肋部位;胸窩微收,背緊胸松,小腹松圓,腿的四周如有木棍支撐,雙膝撐拔,有拔地欲起之勢,周身大小關節不處不曲,曲折處都假想有力牽引,整體要有撐裹迴還,內外牽連,旋拔不已之意,這種姿勢間架暴露面積小,有利於攻防動作的實施,同時還能形成槓桿,斜面,三角,螺旋等多種形式的力。總之,摸勁時配合合理的姿勢間架有利於力量的培養與運用及各種攻防動作直接有效地實施。 以上兩點著重論述了意念與姿勢間架在技擊樁摸勁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關係呢? 俗話說:「善書者意在筆端,善畫者成竹在胸」,說明了「意」在任何一項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拳學中「意為力之帥」即是此意。所以,意念是拳術的靈魂,意念活動水平的高低將直接與功夫成正比。而合理的姿勢間架則是「靈魂」的載體。但是現在很多意拳練習者不注重姿勢間架的正確搭配,雖強調意念,但在姿勢間架上卻缺乏規範性和嚴密性,如果只重「意」而沒有規範嚴密的姿勢間架相互搭配,拳術則成了水月境花,空中樓閣,在技擊時並不能實用;更有一部分意拳練習者,只重自身間架的調配,大講什麼整體結構的連結放長,挑起自身筋骨等等而缺少正確的意念誘導,這樣雖能練出推拉不動的穩固樁架,卻使神經系統得不到相應的刺激,久之則必形成不靈活之僵緊力,而影響技擊實戰。 意拳認為「意」是精神假借之支配,「拳」是運動的外部表現形式,拳術是精神的肢體的高度統一,沒有肢體的運動形式,精神就是空想,缺乏精神的作用,肢體則是盲目的運動,故意念和姿勢間架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正確的意念誘導結合嚴謹周密的姿勢間架才是樁法之正規,任何脫離或偏重某一方面的作法都是極不科學的,薌老所謂「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對樁法高級階段的要求,初學者切莫盲目效仿。
3、思想高度集中、動作細微、緩慢、均勻是技擊樁摸勁求取力量的主要原則。 技擊樁摸勁時,思想集中,動作細緩均勻能掃除萬慮,更為專一和針對性的去體察自身及自身與周圍萬物的各種細微變化,如果摸勁時思想浮燥,動作粗糙,速度變快,就如豬八戒吃人蔘果一般又能品出什麼味兒呢?姚宗勛先生講:意拳就是要學會在空氣中游泳,就是要培養身體各部的感覺,怎麼培養呢?就如春蠶嚼葉,閑時品茗一般揣摸意中力。此時,思想越集中,動作越細微、緩慢,體認也就越深刻,大面上體會有了,細微處有沒有,更細微處呢?摸勁時能否體會到周身每一根毛髮飛漲並與外物相爭;能否體會到皮膚與大氣相摩擦的感覺;能否體會到你的眼捷毛如鋼鞭一般隨時警惕來犯之敵。所以,摸索的感覺越細,其輻射身體的部位就越廣泛,周身神經肌肉也就越協調統一,力量也就越渾厚飽滿 同時,思想集中,動作細緩均勻的原則,也有利於正確的動作定型及條件反射的建立。因為學習一種新的運動技能,首先都要求思想集中,慢慢去體會其運動軌跡,用力方式,熟練後方可加快速度,最後運用自如。 4、進行合理的意念間架調整是提高站樁摸勁質量的重要手段 在摸勁過程中,意念活動(即精神激發)及姿勢間架不可能始終處於同一狀態,因為任何持續性的運動形式都會導致神經肌體的疲勞,所以我們要用相應的方法不斷的進行調整,才能保證訓練的順利進行。 精神激發是技擊樁摸勁的能量源,在整個摸勁過中佔有極為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於我們的技擊意念過重或執於已身未能將意念放遠放大,就會導致疲勞或身心發緊而影響練習效果,如此我們可暫停技擊意念,換以輕鬆舒適的養生意念,進行調整,放鬆,待身心緩解後,可繼續運用技擊意念進行摸勁。 摸勁時精神激發調整過程的可具體分解為: 意念刺激——精神激發——神經疲勞——意念調整放鬆——意念再次刺激——精神再度激發...... 神經與肌肉鬆緊轉換的運動軌跡同樣可具體分解為: 動(緊)——停(松)——再動(緊)——再停(松)
動即緊,即力量瞬間的整體體現,一動即停,停即松,松是整體的松,是整體的蓄勁過程。在這松的瞬間,我們要體察自身各部是否已連成一個整體,是否與外界相爭,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即刻再次一動(緊),將整體力量體現出來。這樣整個摸勁過程鬆緊轉換的節奏,清晰明辨,便於渾圓力的培養,但這種節奏只是初級的摸勁形式,等具備相當基礎後,摸勁時則要打亂這種節奏,不知身體是松還是緊,鬆緊應相互作用,形成松即是緊,緊即是松的狀態,即薌老:「鬆緊緊松勿過正」之論,所謂「正」是適當,恰到好處的意思,姚宗勛先生曾生動的比喻為:「運動員站在起跑線上聽到各就位時身體是什麼感覺,準備起跑的姿勢是緊還是松,是動還是靜?」所以站樁表面看一動不動,實際上身體卻在高速運轉待命啟動,高級階段的樁法摸勁就是要始終保持已接未觸的高度臨戰狀態。 在站姿上,如感精力充沛可稍站低一些,這相對高架來說更能提高功力;反之則提高樁架或放下樁架甩甩胳膊,踢踢腿放鬆一下,再接著站,這樣可有效的控制僵力的產生。 總之,在摸勁過程中,對意念和間架進行合理的調整,能有效地控制鬆緊,緩解疲勞,並防止意念與間架的錯誤定型,從而提高站樁摸勁的質量,故姚承光老師一再強調:「在學習站樁的過程中,切不可一味的自己去站,一定要經明師不斷調整,才能入門與提高」。 5、科學、唯物、辯證的態度是正確認識技擊樁摸勁的關鍵。 意拳站樁造詣高深者結合試力,發力等系列基本功訓,雖然常有奇妙的功力體現,如放人於丈外,打出無堅不摧的穿透力,很強的抗擊打能力,以及在實戰時硬打硬要無遮攔和清逸大勇的精神氣概等等,但這些體現都超不出人體生理本能所能達到的境界。而現代一些意拳練習者過分誇大樁功的功效,提出「特異功能」,「發放外氣」,追求「長生不老之大道」,更有甚者將小說家所言之「劍仙」、「飛俠」之類立為「風裡來雨里去」,武功造詣最高之典範。孰不知此類迷信荒唐之說教早被王、姚(宗勛)二位先生嗤為無稽之談。薌老曾曰:「識別淺者,即以為人莫能也,便以為神秘視之,殊不知神秘之說根本荒謬,概由智識薄弱鑒別力淺及體認未精而起」;姚宗勛先生也曾談起:「我國武術界出現了諸如神拳,刀槍不入,隔牆打人等反科學的宣傳,這是一股歪風邪氣,用不了多久就會壽終正寢,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邊的科學訓練。意拳自創始以來就摒棄了一切唯心的迷信的糟粕,以科學的理論指導拳術的發展」。所以姚承先先生曾憤慨地說道:「現在很多人標新立異,沽名釣益,大搞什麼創新,說白了有幾個科學系統的學過意拳,有幾個真正下功夫刻苦練過,拉出來能否將站樁說明白了?一天七八個小時站養生樁,真正就能練出了王、姚二位先生的功夫嗎?所以,學習一門技藝『不要浮聰明,切莫笨用功』,巧練而不要取巧,苦練而不要傻練。一定要用唯物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掌握科學系統的方法,循序漸進地細心體會,並隨時總結,這樣才能『升堂漸入室,所學與日增』,故學習者切不可一味追求違反科學和人的生理本能根本達不到的東西,否則只能誤入歧途,此外,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練功只能達到適當的延緩自然衰老的作用,所謂『長生不老修大道』是一種違反科學的幻想,這是學習任何功法都不可能實現的,學者應明慎之」。 6、技擊樁摸勁應注意的其他問題是: (1)站樁時間長短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因人而異,初學者每次10-15分鐘,有基礎後可逐漸增加時間。 (2)練習強度以每天練習後第二天身體不疲勞、精力充沛為適度。 (3)站樁入門體現在能隨意運用和控制意念,較好的調節放鬆神經肌肉,時間能站30分鐘以上。 (4)摸勁時一定要先求質量,再逐步增加時間強度。 (5)摸勁初期身體要大動,而後逐漸步入小動,最後成生生不已之微動,意念也是由小範圍入手,而後逐步擴大,最後與宇宙溶為一體,也就是說技擊樁摸勁時是「意念由小到大,動作由大到小」的一個矛盾過程。
總之,技擊樁整個摸勁過程,從有程序到打亂程序,最後無程序,在精神意識高度激發之下,就是要逐步適應實戰時,隨機隨勢有感皆應的臨站狀態。根據實戰時的各種情況,技擊樁訓練的形成和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如渾圓樁是技擊的基本預備姿勢,即準備向前發力的蓄力階段,其掌心向內,形如抱物,力量撐三抱七,以訓練撐抱力為主;平抱樁手心向下,是渾圓樁向前發力,手與前臂擰滾而出時所形成的姿勢,以練習下按外旋之力為主;撐托樁五指朝上,掌心朝前,突出掌根,是正面向前發力最後落成的姿勢,其側重於推拉撐托之力的練習,這三種樁法,聯繫起來,正好是完整的正面向前發力過程;勾掛樁兩掌心相對,五指張開朝前,分別指向斜前上方,前方和斜前下方三個方面,側重於掌心向肘對手腕部上勾下掛及五指前指之力的練習;伏虎、降龍兩種大式樁,姿勢低,步子大,其目的一是為了強化腿部力量,二是為了應付技擊中的特殊情況,經過這種特殊的樁法練習,在技擊中步子大,姿勢低或拗步不順的情況下,同樣能做到步法、身法輕盈靈活,發放自如,(大式樁除伏虎、降龍之外,以上幾種高式樁法皆可放低姿勢來強化練習);獨立樁單腿支撐,訓練的目的主要是強化腿的發力,在技擊中以腿踢擊對手時,能夠保持身體平衡協調,均整,是腿法發力練習的基本功;坐式技擊樁訓練,是在兩腿懸空,周身不得力的情況下,繼續摸索、培養渾圓力,使整體靈活多變,勁力渾厚,意拳名家卜恩富先生回憶第一次見薌老時,薌老坐在沙發上把他摔出去的情況,使這位舊中國全國摔跤冠軍到老也說不清是怎麼飛起來的;鳥難飛樁是意拳的高級樁法,其側重於鬆緊轉換的頻率反應練習,像渾圓樁或其它樁法摸勁時的頻率是向前一下,隨即向後一下、左右、上下都是一下即止,而鳥難飛樁的摸勁頻率則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向後—向後—再向後,左右、上下亦然,都是朝一個方向連續性的鬆緊、鬆緊、再鬆緊,這樣練習能有效地強化鬆緊轉換頻率,提高技擊時的反應。 技擊樁之所以有這麼多形式,其目的就在於通過各種樁法訓練側重點的不同,來強化周身不同部位的同一感覺,即渾圓、均整、協調、飽滿的力量,培養實戰時在各種情況下周身的應激能力。 以上樁法,初習應以渾圓樁為基礎,培養出渾圓力之後,可練習平抱、撐托及勾掛、鳥難飛,獨立樁等,待高式樁有了相當基礎後,可繼續進行大式樁及坐式樁練習,每一種樁法都要適當練一練,但應以一、二種樁法為主,兼習其它。 綜上所述,整個意拳站樁體系就是以養生樁為基礎(若僅為健身,可不必練技擊樁),在掌握了養生樁「松」的感覺之後再向技擊樁「鬆緊」轉換的摸勁過渡,進而繼續運用精神假借,意念誘導,通過鬆緊轉換的摸勁,來培養強化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平衡、均整、協調的拳術力量——渾圓力(爭力),求取渾圓力是練習意拳站樁摸勁的最終目的,渾圓力的培養與運用是整個意拳訓練體系的核心。 |
推薦閱讀:
※意拳單推手反控制技法---謝永廣 (圖文)
※宋氏形意拳概述
※王永祥意拳普讀(續)
※意拳腳法發力概要
※意拳推手的特點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