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書法不看星座,看五行
06-03
( 1 )、陰陽五行在「永」字八法中的表現從隋朝,智永大師總結首先發現「永」字八法以後,為人們對書法在唐朝的興盛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讓人們對書法法度的研究開啟了新的智慧。但是,當今還有些書家認為「永」字八法就是書法的八個筆劃技巧,其實並非如此,正如當代書家胡抗美先生總結說「永字八法講的不是筆法,而是關於書法勢的原則」我們從「永」的筆劃看只有五筆,也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橫,也沒有一個完整的豎,講的是勢,不是形。 因此,末學認為其勢,即五行生剋規律的表現。「永」字 的首筆今人稱點,但智永大師則稱它「側」,因為點是一個靜止的,而側是表示運動的,向一邊傾斜之勢,這個傾斜給人們帶來運動的感覺,便是勢。第二筆 我們稱之為短橫或叫橫折,但智永大師則叫它為「勒」,因為勒是運動的,它表示在運動的過程中突然停止,再乘機而入,像將軍騎馬一樣,突然勒住韁繩,在書寫過程中,實際先快速寫短橫,在漸漸慢下,準備向下寫豎而增其勢。同理,後邊的幾種筆法亦復如是。因此說這些勢與五行法則是有聯繫的,「永」字八法理論蘊藏著五行理論。 「啄」,人們稱之為短撇,因為它的書寫特徵為快、狠,是動,就像鳥去啄食一樣,穩、准、狠,同時即是人們用斧子砍柴一樣,即金克木的相剋關係,在筆勢中的體現。「弩」,人們叫它豎,但八法中稱之為弩,它的比喻來自於弓,弓臂與弦的關係,是兩種力的對抗,防止我們把它寫得太直,很獃滯。張懷瓘說:「弩不能直,直則無力」,張旭認為:「弩過直而敗」,我們看到蛇在行走時,它總是彎曲而行,即彎勢強,生命力即強,當我們看到垂直掛在樹梢上的蛇,並是死蛇一條了。在五行理論中,弩為木,從勢的運動來分析,是水助生木了,因為一個很直的木棍是人們加工好的木料,且毫無生命力,只有大樹在生長旺盛時,帶著左右搖擺之勢,並且都有一定彎曲之勢,即水生木。「掠」,永字八法中的掠,今人稱它短撇,有時一掠而過,速度快,但長撇要加以一波三折的動作,即示現了不急不慢、不焦不燥。我們把這一個過程叫微波蕩漾的活水,來表示這一筆法。有人認為,寫字要心如止水、靜能生定、定能生慧,但事物總是辯證的。水靜到極處必腐,而成為一潭死水,沒有了生命力,不可取,而一波三折的水才是生生不息的,這一掠,表達了書家的內心像水底一樣沉穩,外表則像水面的微波,飄灑迷人。「趯」,今人所描述的鉤,智永大師為何叫「趯」呢,從文字的意義不難看出,趯是動詞,指跳躍,在書法中,由右向左平出造勢的方法,只有完成這一動作後的線條叫做鉤。在向左趯以前,要儲存一種力量,叫勢,這個動作即是木生火的過程,木生火一般都是摩擦起火,如現在的火柴,摩擦生火,過去的鑽木取火、火石取火都是「趯「而生火,有時可燃性溶液起火或爆炸,也是分子在交替運動後引起的燃燒。但在趯的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力大鉤太長而不渾厚,力小則鉤太短,獃滯,像劃火柴時,力大則斷,力小則不得生火,因此,趯是五行學說中木生火這一相生關係的體現。「桀」,永字八法中稱為桀,又叫波桀。波是平捺或卧捺;桀的意義是沉重、穩重、殘酷即出手要狠,是一種勢的表現,它們的外形有時像一把刀,具有殘酷感,而長捺上往往載一個完整的漢字或部首,組成一個完整的字,有厚德載物之意。由此可見,五行學說中的土表示桀。足以說明土有包容之意。平坦的大地有沉重、穩實之感。險阻的高山、叢嶺不是有殘酷之勢嗎?為何智永大師在一個「永」字中能悟出八法來呢?這不是偶然的,我們知道文字在五行中的劃分是根據字義和字形來確定的。從「永」字的字形就有三種不同屬性:1.屬水(有水的結構)2.屬木(具備 ━ ┃ / 的結構)3.屬火(具備 、ノ / 的結構)(從字義上來看)4.屬土(永久、永恆、永遠,萬物最終歸於土)5.屬金(永固)由此可見,「永」字正具備了五行中的全部屬性。( 2 )、 五行學說在字體、字義,書法工具中的體現1.字體:真、草、隸、篆、行首先「篆書」屬土,因為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完全是篆體,土生萬物,又因為是人們所刻,所以,五行中用土來表現篆體,用金克木的相剋關係來體現了篆體。古代甲骨文和現在的楷書是金,因為楷書莊重、誠懇 ,字形稜角分明,近似於大刀長矛。「行書」屬水,因為行書從字形,章法看都像行雲、流水,又因為行書是每個書家必修的課程,就像人們離不開水一樣。「隸書」屬木,從章法看,不連寫,單獨的,就像樹木一樣,它既不像行書那樣嬌柔,也不像楷書那樣堅韌,但它像生命力很強的大樹,有時像造型美觀的木製傢具。「草書」屬火,從書家的心情分析,有一點火氣,線條有時像閃電之火花,動作像囂雷之勢,字形有時像奧運健兒,舞動的火炬,但是小大相濟才符合書法法則,用一顆平常心去揮毫筆墨,火即是水!古人張旭懷素的狂草,火氣有個七,八分,但讓人感到的卻是冬天裡的溫暖,並非酷夏的炎熱。( 3 )、五行的生克規律在漢字中的體現我們用一個「滅」字來分析一下五行學說的原理「滅」,是消滅之意,它的繁體字應該為「滅」在唐代的經文翻譯中就出現得很多,說明「滅」在古代就應用很廣泛。先看簡體的「滅」聯想到七十年代以前,人們生活中所用的煤油燈,要熄滅,就用嘴一吹即可,哪個火上有一橫就是讓我們一吹即滅了。可是「滅」字的意義甚多。當人們要滅大火時,並非如此簡單了。首先,三點水即表示用很多的水,不是兩點水,「廠」表示一個廠房起火,「戈」是金屬的槍,預告人們要滅大火,必須用水槍來滅之。這個滅火過程即是五行生剋原理的具體表現,「金生水,水克火」,古人的智慧是何等超人啊,「滅」字簡直就是一輛消防車。( 4 )、五行在書法工具中的體現古代人們把書法工具稱為文房四寶,今人變成了文房五寶之說,筆、墨、紙、硯、泥。「筆桿」屬木,有人說,假如我們用金屬的筆桿,還屬木嗎?當然,因為金此時以用木的形式而存在並且發揮其功能,筆桿就像斧子、鏢槍的木柄一樣。「筆鋒(頭)」屬金,有人說它是獸毛製作而成的,為何稱為金呢?因為它所產生的線條效果,似鋼針、鐵條,當然屬於金。又人們為何稱之為中鋒、側鋒、偏鋒、逆峰、藏鋒行筆呢,而不稱之為中毛,側毛呢?鋒的字義也是金的範疇。「墨汁」屬水,因為具備了水的功能,就是磨得墨也是土以水的形式而存在。「印泥」屬火,它予以畫龍點睛,雖不足方寸,但起到助昇陽之火,促使章法陰陽平衡。「紙張」應為土,故此有人要說,紙本來是木加工而成,為何稱之為土?因為五行屬性並非它本身是什麼物質,此時,木以土的功能和方式而存在,古人說:「樹枝為筆,大地為紙,河為硯為,水為墨,任你去潑毫吧」!筆鋒沾墨時,金生水;筆墨入紙時,土克水;書法的過程即是五行生剋變化的過程,一生一克,留下的筆跡即是生克變化的效果,土克水的力量就是書法者功底在紙上的反映!陰陽思想在書法、墨法、筆法章法中的體現。近代書家教授,金開誠在《書法藝術集》中談了五個思想,其中第一個即是「陰陽五行「思想,他說:「陰陽思想表現了極為豐富的、生動的樸素辨證法,這個思想滲透到中國文化各個領域,書法也不例外,由此而派生於中國書法藝術的辨證法的各個範疇。如:里外、虛實、大小、粗細、濃淡、方圓、奇正、向背、順逆、呼應,剛柔、疏密、巧拙等,要求創作者能處理好,使陰陽互動,生生不息,從而達到和諧。我們的筆揮即有了,提、按、頓、挫、行、縱等動作,這些動作受其心主宰心情,陽氣重,字外拓,陰氣重,字內壓,陽氣重,字剛,陰氣重,字則柔,在陰陽平衡時,才達到剛柔相濟,大小相錯之類。初唐的孫傑庭的《書普》中,提到「五乖五合」之說,即「五乖」時,不適合創作,五合時才是創作的最佳狀態,陰陽平衡,天人合一時,才能更好的發揮書法性趣。( 5 )、陰陽五行在幅式中的體現幅式大致分為:長方、斗方、條屏、圓形、扁形、中堂等。長方,斗方,屬土,因為它是從碑刻墓誌中演變而來的,古代人一直認為天圓地方,故為土;條屏,中堂,屬木,因為條屏是由三國時期的竹利,簡牘演變而來;圓形,屬火,因它是根據太陽為圓形而產生了該章法的載體;扁形,屬金,因為當我們把扇子打開後,扁形的扇子為三角形,當幾幅扇形作品同時掛在一起時,則呈水了。由此書法的幅式也完全來源於自然,豐富了書法極美的味道。用墨的過程也是五行不斷變化的過程,沾一次墨,寫幾個字或者更多字時,水在開始時最多到最後的最少,乃至出現飛白,當出現飛白時,墨則是火,再去連續不斷地書寫,即是水、土、木、金、火的連續循環,而至完成全部過程,恰恰是水被土所克、土被木所克,後者克制前者,這又與中國書法的發展史是同步的,自從有了中國書法,大書家皆為後者推翻前者,先破後立,在不斷地擬制中繼承與發展。( 6 )、五行學說在對書法審美作用中的表現書法藝術的審美標準,歷來都是眾說紛紜,是根據各人的審美觀去下定義的,但總體上有四條標準時一致公認的,換言之,達不到此標準不能稱之美,而只能說:「該作品你喜歡」。力強、氣厚、勢活、味富。一幅作品具備以上四條,併產生了具有生命力存在的方式和固有的屬性,如果欣賞者還未明白審美的是個要求標準去評書法,那就是劇院門外看戲—外行評內行,像不知酸甜苦辣的人去品嘗廚藝一樣。我們來看看這四個審美標準與五行說法有什麼聯繫。① 力強,即功底、功力,所謂功力,即是筆鋒在運動過程中與紙面形成的摩擦力,這個摩擦力大而滯,走的速度快而不滑,慢而不澀,才顯示出動力,上文水了,即水與土之間的克與反克產生的效果而留下墨跡,克與反克的力度越大,線條質量即越好;② 氣厚,立體感強,剛柔相濟,行重中要運氣,且連貫,讓線條產生渾厚的立體感。佛家認為:生命存在於呼吸之間轉換氣的重要,書法亦復如是,如書法拾取了氣,就跟畫家畫死魚一樣,所謂剛柔相濟,即時硬時軟變化無窮,不斷的變化運動,產生很強的立體感; 氣厚還包括人在內的宇宙空間特徵「立體美」。那麼,氣厚與五行學說又是怎樣的聯繫呢?以上我們得出的結論,五行不是完全代表實際的金、木、水、火、土,而是表示一個物質在某個條件下存在的方式而已,鞋子的過程為土克水,克與反克的過程,在書寫的過程中墨為水,紙為土。 但是,當線條形成並乾燥後,此時的線條,筆跡為木,而不是水了,這是五行不斷互相轉換的過程。有人說:線條像鋼針、鐵條,這也是金以木得形式存在而行,既然是木,才會有立體感,水在乾燥後即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因此,要讓木質有立體感,就必須讓水生木,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速度下寫字且行筆,紙吸得墨越多,此時線條的立體感越強,即氣厚乃水生木業。③勢活,即多變的運動勢態,也就是說運動趨勢。在物理學中,勢能轉成動能,在書法中勢態越強就越體現運動狀態,也就越能表現作品的生命力。正如何應輝書家說的,筆勢的生動變化,不僅是造成書法美基本條件,更因為生動勢態有節律,才表達運動狀態。 那麼,勢活在五行中怎樣理解呢?首先,勢活是表現一個準備運動,但沒有運動的狀態,要有一個助它的力量才能運動,,剛才說氣厚是水生木的過程,那麼勢活即是木生火的過程,為什麼這樣說呢,由於水生木,木才能生火,火是動態。同樣,書法中的勢即線條、起筆、收筆的微妙變化及連帶動作的微細線條的顯示,即為運動趨勢,而這個微妙的顯示正是線條木的全部分,即木多生火,綜上所述,勢活是氣厚的繼續發展過程,只有在達到氣厚才能完成勢活,即水生木、木生火的五行學說。③ 味富,即味道豐富,如達到了以上三條標準後,在章法結字法及其創作上力求變化,個性突出,學古人而不泥古,就是味富。 書法的運動過程實際上即陰陽五行時刻在互生、互克、互助、互制、互轉的運動過程,只有把創作書法藝術與大自然宇宙法則規律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味富,達到統一的整體美,正如中國書法院曾翔老師說的:「一個筆劃是一個人,一個字是一個家庭,一行字是一個整體,一幅作品是一個社會」。我們只有按照個人家庭,整體,社會的關係,才能讓社會和諧,才能完成一幅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藝術佳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