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你的太極拳,必知「三先」
所謂三先,是指腿在身先、身在手先、胯在腰先。
身在手先——身動在先,手動在後,以身領手。
腿在身先——開步時,腿腳為先鋒,重心後移動。
胯在腰先——胯先動,腰後動。
有的拳友可能會有疑問:太極拳不是要求一動皆動,周身一家,渾然一體嗎?怎麼能分先後?
老六是不是糊塗了?
老六沒少喝糊塗(玉米面粥),但一點都不糊塗。
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矛盾。
「三先」是練習方法,是渡河之舟。
「周身一家」是太極拳的終極目標,是幸福的彼岸。
練太極是一個收攝心神、返璞歸真的過程,目標是建立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周身上下內外所有的動作都由丹田來統領完成。
但是,我們在後天的生活中,會逐漸養成一些「壞習慣」,注重肢體的肌肉力量,四肢(尤其是上肢)活躍主動,各行其事,目無「領導」,從而「架空」丹田。
太極拳正是通過特定的訓練方法,抑制四肢的衝動,改變後天的運動習慣,恢復丹田的「核心領導」地位,而「三先」就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
「身在手先」在之前的文章有過講解,不再過多解釋,重點說說「腿在身先」和「胯在腰先」。
為什麼「腿在身先」?
只有腿腳先到位,才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對丹田形成穩固的支撐,減少斷勁和丟勁,確保上半身的動作高質量地完成。所以,練太極拳開步時腿腳要輕靈先行,落穩踏實後再移重心。(其實,練到一定階段後,在開步時人會不自覺地使用丹田和腰胯去催動雙腿,看似腿腳在先,其實還是胯動在先。)
為什麼要做到「胯在腰先」呢?
在太極拳理論中,腰是當之無愧的明星,對腰的描述和運動方式的講解更是車載斗量,事實也的確如此,松腰、活腰、扭腰、轉腰確實能使腹部更快地產生氣感,對於太極初學者而言,以腰為驅動是捷徑。但是,老六每每會跟學員強調:這是一個階段的練法,習慣腰先動,會導致腹部氣團位置偏上(超過肚臍),而氣團應該在肚臍下小腹內運轉(位置大概在氣海穴到中極穴之間),只有做到胯腰同步,才能使氣團不斷沉降。
有心的學員可能會問:做到胯腰同步不就行了,為什麼強調胯在腰先呢?
是這樣的:習慣用腰的人,只要一動就會先扭腰,老師總不能天天掰著胯校正,所以,只能讓他把意念放在胯上,強調胯先動,而胯是不可能單獨動的,只要胯先動,腰必隨動,從而實現了腰胯同動。
最後,需要說明兩點:第一,「三先」的練法其實是一種「矯枉過正」,就象我們校直一根木棍時,一定要向相反的方向多彎一點,這樣等外力消失時,它才能恢復筆直的狀態。一步到位往往不能完全校直。
第二,「三先」練法適合具備一定基礎的拳友,這個基礎指的是什麼呢?依老六的經驗,是丹田有點氣感。初學者按這個標準去練行不行呢?也可以,但是,有兩個弊端,一是效率低,二是老是做不標準,容易挫傷積極性。
推薦閱讀:
※膝痛請不要怪太極拳
※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闡微
※武當趙堡太極拳秘笈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
※陳式太極拳推手八法之——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