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鑒寶節目亂象:快速鑒定難保準確
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發通知規範鑒定類節目
讓電視鑒寶不再「做秀」
近日,針對當前個別廣播電視鑒寶類節目過分關注文物經濟價值,宣揚錯誤投資收藏理念,存在過度娛樂化的現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就進一步加強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規範和管理髮出通知。通知中要求,文物鑒定類節目中出現的用於鑒定的文物必須為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節目中出現的用於鑒定的文物必須為法律規定允許買賣的文物;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不得從事文物的商業經營活動,不得利用文物鑒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廣告推銷等文物商業經營活動。
而對於節目形式,通知中要求相關節目要科學展示文物鑒定的複雜過程,明確提示投資文物收藏的風險,文物估價要提供市場依據。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不得暗示或要求專家修改文物評估結果、高估文物市場價格。
鑒寶節目的各種亂象早已受到詬病,鑒寶人是「托兒」、專家胡亂估價的現象時常發生。這次的通知能否如同一劑強心劑,規範現有的鑒寶節目?記者就此採訪了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鄧炳權等專家,分析鑒寶節目的種種亂象。
○亂象一:一眼定乾坤快速鑒定難保準確
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內,在場的文物專家圍繞著桌上的藏品走上一圈,拿出來看看,然後一錘定音,鑒定真假,主持人則在觀眾的驚呼聲中一錘將假文物砸得粉碎,這是鑒寶節目中並不少見的情節。
雖然有徐邦達「畫展半尺,即知真假」這樣的鑒定專家,然而,徐邦達的「快速鑒定」是建築在長期對古畫的研究基礎上,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節目的舞台上,這種類似做秀式的「快速鑒定」到底可不可靠?鄧炳權說,在鑒寶節目中,專家的鑒定意見決定著藝術品的命運,但專家在現場做出的判斷卻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因為現場時間短、文物上手快,加上沒有專業的化學分析儀器,以目鑒為主,很難保證做出的判斷是絕對準確的,只能說對藝術品進行初步鑒定,僅供參考,再加上目前很多造假手段都非常高明,連專家也可能會上當。
○亂象二:過度娛樂「被砸的早確定是贗品」
「電視收藏鑒定其實都是為了娛樂大家,藏品在上節目之前專家已鑒定過一遍了,被砸的藏品,也在台下其實100%確定為假的了,要不,在台上誰敢砸啊。」廣東文物鑒定站專家潘鳴皋透露,目前電視節目鑒寶做秀的成分大。
其實,掄錘砸贗品這種現象還屬於「無傷大雅」的做秀,更嚴重的是演員扮演鑒寶人炒作話題以提高收視率。今年5月,在一個鑒寶節目上,乾女兒帶著乾爹送的名貴翡翠上電視鑒寶節目,沒想到被鑒出翡翠是假的。而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名乾女兒事後爆料自己也是「假貨」,是電視台請來的「托兒」,目的就是提高收視率。
對於這種過度娛樂的現象,專家們認為此次廣電總局和國家文物局出台的管理規定有利於杜絕這種「過度做秀」的現象,回歸文物鑒定的嚴肅性。
○亂象三:盲目估價估價混亂或造成「泡沫」
「之前的節目一直比較偏重估價環節,價格很多都『飄高』,而且演戲的成分居多,很不嚴肅,這一方面會間接推高藝術品市場價格,造成泡沫;另一方面,由於對文物本身值多少錢的問題太過關注,而忽視了文物本身的價值,會導致一些文化犯罪如盜竊、盜墓、造假等行為的誘發。」鄧炳權認為,估價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不嚴肅的,文物市場的價格變動往往比較大,而在節目中,估價往往變成了一種提升收視率的噱頭,節目主持人總是希望專家們把文物的價格盡量報高,以博取觀眾眼球。實際上,文物價格會根據供求關係、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動而變動,估價不能太絕對,也不是很多觀眾以為的「只升不降」,這點節目一定要說清楚,以免誤導觀眾和收藏者。
推薦閱讀:
※都彭鋼筆的真偽鑒別
※字畫鑒定*刻板油墨印刷字畫
※鑒者心聲:想像不到的鑒定責任。
※阿聯酋男子太帥 被拒絕入境沙特!鑒定一下!
※灑金宣紙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