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王績、圍棋詩
陶淵明是田園詩人的鼻祖,好多篇章膾炙人口,比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
晉太元中......
美麗的桃花源在我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家種地在我看來有點妙不可言。所以高中時候鬧了一次輟學,很多同學千山萬水坐著車到我家來,最後我又回到了學校,現在看來浪費了不少時光,於今天的教育和社會而言,在學校里讀書到高中都有點多了,早點進入社會的這個大學是正經事兒。
大學畢業我回家,打算大幹一番——計劃種點經濟作物,畢竟大學生嘛,要有點進步。後來老母親以喝農藥威脅把我趕到了城裡。一直蹉跎到現在。
這事多少得怪陶淵明,他把種點描寫的太詩意了。
剛剛百度了下,我發現我並不是真的懂陶淵明,或者說我誤讀了陶淵明。
兩晉時期就文化而言是黃金時期,玄學、隱逸、佛老以及士大夫的風骨,令人神往。不過神往也就罷了,千萬不要身往,有時光機器也別去。
因為那是一個亂世,政治腐敗,殺戮橫行。
這也是滋生隱逸文化的一個根本原因。
陶淵明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從貧民奮鬥到庶族地主的一個代表。
陶淵明的人生哲學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儒家文化。年輕時期也曾經立志大濟天下,後來沒辦法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才回鄉隱居。十三年的官宦生涯,也曾經在上流社會混過,諸如桓玄、劉裕以及後來的名將檀道濟都曾有過接觸或者交往。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也是孔夫子的精神。
陶侃反對賭博,也反對圍棋,曾經把手下玩的圍棋扔到江里,他重孫子也沒有留下圍棋的記錄。
最近看大秦帝國,讀到蔡澤求仕一段,很有觸動。以范蠡為偶像的,時時想著全身而退的,恐怕還真做不成什麼事兒——范蠡本人在陪勾踐革命那會兒估計也是把腦袋別到褲腰上,革命成功了,才不想做無謂犧牲,不貪戀權位也是一種風度。你可以說文種大夫沒有看頭勾踐,也可以說文種不想放棄權位,但是也存在另一種可能,文種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了實現它可以不顧殺身之危或者有計劃的殺身成仁。
但是後人喜歡范蠡者,往往只看到他全身而退,忽略了之前那一段沒有風花雪月的日子。
做人做事先有大勇,過多考慮自身的安危,臨事時缺乏勇氣,於成功就會永遠差一氣。
喜歡陶淵明的詩和賦,他對於生活平和喜樂的態度,以及在人生中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晚年挨餓時依然把檀道濟送的肉扔到外邊的氣節。
陶淵明之後,唐代的王績是陶淵明的後繼者。王績是陶的粉絲。陶辭官不做,王績也隱逸在家,陶愛喝酒,王績愛之尤甚。陶號五柳先生,王績號五斗先生,不是五斗米,是五斗酒。
王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頗不低,不過他的詩我沒讀過。最近研究圍棋歷史,有一首圍棋詩,作者是王績。
飽食端居暇,披襟弈思專。雕盤蜃脛飾,帖局象牙緣。
襲地四維舉,分麾兩陣前。攢眉思上策,屈指計中權。
勁卒衡國度,奇軍略地旋。魚鱗張九拒,鶴翅擁三邊。
逐征何待應,爭鋒豈厭先。雙關防易斷,隻眼畏難全。
將驕多受辱,敵恥屢摧堅。驟睹成為敗,頻看絕更連。
許知愁越復,恤弱貴邢遷。誹俗韋弘嗣,邀名葛稚川。
分陰雖可重,小道拒宜捐。相公摧屐日,樵客爛柯年。
唐堯猶不棄,孔父尚稱賢。博術存書錄,壺酒著禮篇。
寄言陸士衡,無嗤王仲宣。
王仲宣就是王粲,能復局那個。建安七子還是竹林七賢來著(我老弄混~)
王績(585—64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號東皋子。隋時為秘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後解官還鄉。入唐,以前官待詔門下省,後又棄官歸隱。故新舊唐書傳在隱逸。他放誕縱酒,以琴酒為樂。
也是個棋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