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體轉繁體書法

請在文本框中輸入要轉換的文字簡體字的發展繁體字是簡化字的對稱,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 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 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 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 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 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 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 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簡體字標準。從事書法的人不難發現有80%的簡體字是從歷代的草書中挑選而出。簡體字的主要參考來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也有部分從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繁體轉簡體的原則和方法: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丶「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1丶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丶「眾」丶「禮」丶「無」丶「塵」丶「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2丶草書楷化。如「專」丶「東」丶「盪」丶「樂」丶「當」丶「買」丶「農」丶「孫」丶「為」等。3丶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丶「觀」丶「戲」丶「鄧」丶「難」丶「歡」丶「區」丶「歲」丶「羅」丶「劉」丶「齊」等。4丶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丶「習」丶「縣」丶「醫」丶「務」丶「廣」丶「條」丶「鑿」等。5丶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丶「遷」丶「郵」丶「階」丶「擾」丶「猶」丶「驚」丶「護」等。6丶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丶「慮」丶「愛」等。7丶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里」和「裡面」的「里」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后」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併,「憂鬱」的「郁」和「鬱鬱蔥蔥」的「郁」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繁體字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深厚的文化底蘊遺產。繁體字做為中華文明的像征能給人一種莊重、工緻而又靈動的審美愉悅,能讓我們對祖輩非凡的智慧產生敬重之心,讓我們對綿延五千年的故國文明湧起一種莊重的思念。可以說,中國文學的精髓概源於此,由此而有詩詞之功,而有繪畫之韻,而有建築之美。
推薦閱讀:

黃庭堅小楷拓本《金剛經》節選,一撇一捺,放眼望去,極具律動感
【酒】12、中國酒文化:酒與書法
今日除夕,著名書法家潘興東揮毫賀新春
字帖推薦 |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對話】書在哪?法是個啥? ——  朱新建、石開、於明詮談書法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