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銀器文化一觀

  中國銀器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銀器是一門融文學、史學、美學、神學和民俗學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據史書記載,我國發現和使用白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早期銀器初見於戰國,發展於兩漢,而大量完美精湛、異彩紛呈的銀器工藝品的出現是在唐朝,發展為最高峰,譽滿全球。

  輝煌燦爛數千年的中國銀器,古往今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它作為裝飾、生活實用和珍寶藏值之物件,一直在人民心目中、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如此遍及全民的銀器文化,卻被歷史淡漠和遺漏。從中國出現銀器至今,上無經傳,下無列藏。

  這些藏品,是在面臨絕跡的緊要關頭被搶救出來的珍品,雖為中國銀器海洋之滄海一粟,但畢竟是中國銀器文化的原始記錄。從一個側面體現、代表著我華夏各個朝代的民族風情和文化特色,對於研究人類歷史的演變、發展軌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鑒於中國銀器面臨消亡、絕跡的處境,鑒於它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文物考古價值、藝術觀賞價值以及它本身的經濟價值,決定了它的收藏研究和開發弘揚的價值。

  中國銀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每一時期的銀器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最遲在商代(距今3000餘年)出現了金製品,而銀器的出現較晚,目前所見較早的銀製品出土於春秋戰國時期。秦代銀器迄今為止極為少見。曾在山東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器物中,發現一件秦始皇時期的鎏金刻花銀盤,製作精細,裝飾講究。根據對秦代銀器的研究,已能證明秦朝的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法、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粘等工藝,而且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王朝是充滿蓬勃朝氣的大一統封建帝國,國力十分強盛。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銀器,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是製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銀器的形制紋樣發展中,都曾打上了明顯的烙印。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這個時期的銀器數量較多。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型、圖案也不斷創新,較為常見的銀器仍為飾品。

  唐代銀器製作有了重大發展。可以說中國古代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而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銀器從器物種類來說,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葯具、日用雜器、裝飾品及宗教用器。唐代銀器的工藝技術也極其複雜、精細。當時已廣泛使用了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鏨刻、鏤空等工藝。

  宋代隨著封建城市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銀器製作行業十分興盛,有銘款的銀器顯著增多,亦為宋代銀器的一大特點,並對元、明、清的銀器製作產生重要影響。宋代銀器的紋飾總的說來,以清素典雅為特色,雖沒有唐代紋飾那樣細膩華美,然而其洗鍊精純亦非唐所及。素麵者,講究造型,光澤悅目;紋飾者則以花鳥為大宗,並使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與變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結合,達到和諧統一。比之唐代,宋代紋飾的題材來源社會生活,其表現內容更為廣闊,亦更為世俗化,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元代金銀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其形制、品種都有進一步發展,並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時代風格。與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為止見到的元代銀器為數不甚多。然而從文獻材料上看,當時的銀器飾品並不稀見。從總體上看,元代銀器與宋代相近似,銀器數量多。元代大多數銀器均刻有銘款,這對研究元代銀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從造型紋飾看,元代銀器仍講究造型,素麵者較多,紋飾者大多比較洗鍊,或只於局部點綴裝飾。然而,元代某些銀器亦表現出一種紋飾華麗繁複的趨向。這種趨向對明以後銀器風格的轉變,顯然有著重要的影響。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發展趨於保守。其銀器製作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生機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風格,而越來越趨於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然而,明清兩代的銀器,其發展軌跡可謂明晰可見,但其分野是如此鮮明。大體上說,明代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銀器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清代銀器保留下來的極多,大部分為傳世品。從風格上看,清代銀器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有其他藝術、宗教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因素的基礎上,清代銀器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觀和多姿多彩。

  縱觀銀器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是那個時代審美意識的反映,亦能展示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從歷史長河的縱向發展看,銀器的發展有其歷史傳承性,而在同一時代中,銀器的發展也會受到來自其他文化藝術領域的橫向滲透和影響。銀器是在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土壤上產生並發展的,它從其他文化藝術領域中汲取營養,並形成了自身獨具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文化中一枝奇葩。

  中國銀器的製造除當代之外,不管歷史上哪個時期,哪個朝代,不管設立多麼龐大的銀器製造機構,出產多麼精湛的銀質器皿,一概採用手工製造方法。手工製造銀器是中國的傳統特色,數千年來,沿襲至今。作為金屬曠體,白銀的代學性能比較穩定、硬度小、質地軟,密度大,熔點高、傳熱傳電功能極佳,且富有延展性。用錘敲擊,可以把它打成比紙還薄的銀箔,也可以把它拉成比頭髮還細的銀絲。它還可以和其他金屬熔為合金。一船常見的有銀銅合金,銀鈀、鋁、鉛、鋅、銻、錳合金等等。古代被稱為「唯全三品」者,指的就是金、銀、銅三種礦體。白銀居中,它雖沒有黃金昂貴,卻又比銅料高檔。因此用白銀製造各種裝飾,實用器皿是最佳的選料。

  中國手上打造的銀器(模壓一次成形的除外)包括飾品和用品,有一歌共性,即:—件一個造型,一種圖案;千百件則千百個造形,千百種圖案。也就是說,手工操作不是機器掃描,也不是電惱複製,正如書法家寫字,「一筆難出兩相同」。為了探討這個過程,筆者近年走訪、請教了全國各地十多位花甲以上的高齡銀匠,綜合眾家所云,得出手工製造銀器工序繁、難度大的結論。僅各類常用工具——刀、鑿、鏨、錘等即達400件左右。做一件精密度較高的銀器,包括設計、冶煉,提純、拔絲、壓片,治模、造型、切割、鋸剪、雕銼、鑄鏨、纏絲,盤花、鏨金、烤藍、鈿翠、鑲嵌、錨鍍、拋光等數十道工序,上百個過程。憑著—盤爐子一雙手,不以極其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不付山幾十天,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是難以完成的。

  史料記載,製作器皿前一般要把純銀配料中加入7.5%的銅,使其變成銀合金,用這銀合金製成的器皿打上「紋銀」或「足銀」的印記,便成為統一的合格的銀質質器皿、這裡人們不僅要問為什麼加入銅的銀器成品要打上「紋銀」或「足銀」的印記呢?這並非造假坑人,這是需要。因為純銀質地太軟,難以立身,做成的器皿容易走形,經不起磨擦和碰擊.特別是用純銀製成的大小鈴鐺沒有響音,鳥、獸、蟲頭部的鬚鬚沒有顫動彈跳之感。其實在實際生活中,民間銀器的純銀含量就很難猜測了。從部分近代藏品實物的表面觀察,有的發青,有的發黃、有的發灰、有的發紅等。其含量必然懸殊很大,若下採用科學檢測手段,說明它們的銀含量是屬於哪個百分比。但銀匠們在實踐實踐過程中也有這樣一種說法,即:「七灰八紅九發青」、七眼子、八窟窿」,均指的是銀質成份的含量問題。也就是說七成銀是黑色的易出現的小眼眼;八成銀是紅色的易出現窟窿;九成銀看起來略帶青色。


推薦閱讀:

戰爭電影比場面?美蘇豪擲千金,中國巧奪第一
武林新視角_首屆中國俠文化節-天下書盟官方站
六十甲子本命太歲查詢(值年太歲星君),每年犯太歲的生肖屬相一覽表|中國太歲廟|中國太歲網|在線安太歲
網傳中國貧富新標準:年收入三至八萬是窮人
中國全史百卷之元代思想史

TAG:中國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