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的拔罐療法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風團塊,大小不一,小如芝麻,大如蠶豆,扁平凸起,時隱時現,奇 癢難忍,如蟲行皮中,灼熱,抓瘙後增大增多,融合成不規則形狀。此病常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十小時,消退後不留痕迹。急性發作者數小時至數天可愈,慢性患者可 反覆發作數月甚至數年。現代醫學認為,(天下養生網)吃魚、蝦、海鮮等食物;或接觸化學物質、粉塵;或蚊蟲叮咬、日光暴晒、寒風刺激;或精神緊張等諸多因素,皆可引發此 病。一般分為風熱、血虛2型。
一、風熱
(一)癥狀
發病急,風團色紅,灼熱劇癢;兼見發熱、惡寒、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胸悶腹痛、噁心欲吐。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風門、肺俞、膈俞、曲池、神闕、血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天下養生網)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閃罐法、刺絡拔罐法。(天下養生網)神闕穴用閃罐法。大椎、曲池兩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血虛
(一)癥狀
皮疹反覆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神疲乏力,不思飲食,睡眠差,口乾不思飲,手足心熱。
(二)治法
(1)選穴 風門、脾俞、胃俞、神闕、血海、足三里。
(2)定位 風門:見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天下養生網)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神闕:見前。
血海:見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閃罐法、灸罐法。神闕穴用閃罐法。余穴用艾條行溫和灸,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後留罐l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本病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病原很難找到,對某些慢性蕁麻疹較難根治,避免接觸過敏原,並積極查治可能引發本病的原發病證。
(2)在治療期間忌食魚蝦、海鮮等食品,多吃新鮮蔬菜和瓜果,多飲綠茶,保持排便暢通。
(3)如急性發作,並伴有呼吸困難(合併過敏性哮喘)、腹痛、腹瀉等癥狀時,應及時採取中西醫藥物綜合療法治療,以免發生窒息、危及生命。
四、病例
吳某,男性,34歲。皮膚奇癢1年余,(天下養生網)伴有神疲倦怠,夜眠欠安。胸腹部及四肢均見豆瓣大之紅色丘疹,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緩無力,診斷為慢性蕁麻 疹。穴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風門,採取灸罐法,用艾條對上述各穴行溫和灸,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治療1療程後,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治療2療程,諸症悉愈,隨訪1年未見複發。
推薦閱讀: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濕疹是怎麼引起的
※那些減輕瘙癢症和濕疹的小妙招
※蕁麻疹如何治療 推薦民間治療方法
※治療蕁麻疹可抑制複發
※慢性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