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造像之美
《信士白兒黑兔室人黑氏誠造順治拾柒年貳月拾玖日吉旦立》款
清初順治年間銅鎏金像總高 107 cm
此菩薩座像,尺寸碩大,極為稀珍。整體中式造型,面生女相,身披佛衣,頭戴天冠,頂罩布縵。此一風格始現於明中晚期,至今仍為東亞地區觀音造像之常見式樣。菩薩手中持蓮,蓮花者,出淤泥而不染,取純潔至凈之意。觀音高坐蓮台,台下無涯苦海,六道輪迴,茫茫無際。苦海之中豬、馬、蝦、蚌,代表芸芸眾生,須得觀音善度方可回頭是岸。
如此尺寸且兼紀年銘文者甚罕。然其風格卻常見於明中晚期鎏金佛像。由此可見清初佛像仍承明風,直至康熙一朝因藏傳佛教盛興,而後漸殆。基於以上原因,加之存世標準器匱乏,許多風格相若之器多被斷為明代。
從本品之碩大尺寸及所刻銘文可見其供養人當時社會地位之高。據銘文載,其供養之信士為白兒黑兔。此非漢姓,或譯自蒙語。銘文之紀年「順治十七年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誕辰之日,於此日供奉尤為祥瑞,可凈除業障,獲福無量。(資料來源香港佳士得)
自在觀音菩薩坐像 賞析 美國館藏明代德化瓷精品
十七世紀 明代福建德化瓷
規格:23.8 x 12.7 x7.9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尊明代福建德化瓷觀音造像是目前存世觀音造像中最為精美的一尊。胎體滑潤緻密、如凝脂凍玉。容貌端莊、超凡脫俗、高貴典雅。神態莊嚴雍容、造型優雅,是釉瓷質地美和藝術表現美與佛教藝術完美的結晶。
觀音菩薩頭梳高髻,頂戴如意花冠,最上披一風巾。面容清秀,五官秀美細膩,廣額彎眉,豐腴端莊的容顏,顯露出安然慈祥的表情。鳳眼微啟,雙眼低垂,唇角深凹,微微上翹,浮現出一絲若隱若現的笑意,顯得飽滿秀美、妙麗莊嚴。著袒胸廣袖上衣,下著裙,衣褶層次明快清晰,自然舒捲,顯得流暢飄拂。右腿半蹲,左腿後曲,右手心向下置於右膝上。左手在身後側自然支撐於岩石之上,上身略向左傾,頭微俯,凝神靜思,赤足坐於岩石上。岩石雕塑得十分工細,突出了太湖石漏、瘦、透的特點,和觀音清秀的儀錶、簡練深凹的衣紋相增益。
在我國的瓷器發展史上,明代德化白瓷具有特殊的地位。觀音像又是德化窯的常見題材之一,以德化瓷細膩的質地和獨特的象牙白展示其靜美柔曼的風韻,慈悲安詳的神態,超凡脫俗的典雅氣質、衣紋流暢、表情傳神、形象逼真,胎骨勻稱堅實,美如脂玉,質感性強,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美國館藏武則天時代長安光宅寺七寶台石雕:十一面觀音像龕
公元703年唐武則天時代
唐代石雕 規格:108.8 x 31.7 x15.3 cm
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瑞爾美術館收藏
這尊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龕屬於唐密造像最為流行的題材之一,是長安三年(703)由唐朝管理全國僧眾事務的最高僧官-德感法師領導大臣等為武則天皇帝建長安光宅寺七寶台時所造的佛像雕刻群中的一尊。目前所知寶慶寺造像龕仍有32件(一說35件)石刻留存世間,其中遺留有七件造型相似的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現在看到的這尊觀音菩薩立像龕就是其中的一尊,也是七件中最為精美,雕刻最為細膩的一尊。唐代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高峰期,高宗武后執政的時代又恰為唐代佛教的黃金時期,長安、洛陽兩京更是集中了大批技藝絕倫的畫工塑匠,故以信奉佛教的武則天所敕造的七寶台佛雕像龕非同小可。作為盛唐時期皇家雕刻作品的典型代表,其藝術魅力的高妙似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了。這尊從中國長安七寶台造像中流落至美國的寶慶寺高浮雕石佛群十一面觀音立像,是十分珍貴的唐代石刻雕塑珍品。
這尊十一面觀音菩薩造像並沒有嚴格遵循經典所說,頭上十一面,共有三種表情,而是一律在菩薩的頭頂上出現十個面,由下而上共三層,分別為5、4、1排列。這十個面都是菩薩面,表情並無分別,因而與印度十一面觀音菩薩造像不同。觀音菩薩上方有二尊刻畫精美,造型生動的飛天在遨遊曼舞。觀音菩薩面相飽滿豐腴,頗具唐代審美遺風。額上整齊盤起的髮髻絲絲畢現,精緻細膩。袒上身,斜披聖帶,披帛繞肩纏臂自然飄下,飄逸飛舞,動感十足。佩瓔珞,項圈、臂釧、手鐲等無價珠寶飾品莊嚴全身。下著貼體薄裙,表面鑿刻有呈水波U形的精細衣紋,觀音菩薩右手上舉持柳枝,左手自然下垂拈披帛。赤足立於束腰蓮花寶座之上。法座有火燒煙熏痕迹,其中左側下部邊緣略有缺失,但整體保存完好。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明代彩繪木雕:獅吼觀音像 賞析
柳木(單塊結構)、石膏、彩繪顏料、鍍金痕迹
尺寸:152.1 x 109.5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獅吼觀音」亦稱「阿摩提觀音」,獅吼觀音是明代世間崇奉的常見造像題材,是密宗信奉的菩薩之一。觀音菩薩結輪王姿坐於獅吼背上,左腿支起擱獅背上,左手自然搭於左膝之上(已失)。右腿自然垂下踏小蓮座,右手搭於右膝側獅吼背部,呈自在姿安住。
觀音菩薩頭戴五葉花冠,髮髻高束、發綹垂肩。面龐清秀,雙目微垂、神態寧靜安詳,法相慈悲莊嚴。胸前飾有多個「U」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裙褶自然流暢鋪於蓮花座上,生動自如,採用了漢地造像的寫實性表現手法。全身衣飾繁縟得當,衣紋飄逸流暢,裝飾簡潔自然。坐騎雄獅姿態威猛,回首昂望作吼叫狀,造型生動。整體造型端莊優美,做工精細,線條流暢,保存基本完好,是存世明代木雕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佳作。
私家典藏 天然紫翡翠 觀音菩薩坐像 賞析
尺寸:32.5 x 25 x 10 cm
私家典藏 資料來自蘇富比
這是一尊用天然「A玉」級紫翡翠雕琢而成的觀音菩薩坐像。觀音菩薩頭披風帽,髮髻高束,面相飽滿圓潤。雙目微閉、雙耳垂肩、神態寧靜安詳、法相莊嚴。佩珍珠項鏈及手鐲,衣裙簡潔寬鬆,衣紋自然流暢,雙手結禪定印持寶珠,全跏趺座安住於蓮座之上。蓮座從海中升起,下方波濤翻滾。法座左側有善財童子呈供養狀,龍女持凈瓶侍立在右側。如夢如幻的天然紫翡翠色彩,美輪美奐。整尊造像寧靜安詳、令人法喜充滿、歡喜信受。
十二世紀 南詔大理國 銅鎏金 楊柳觀音坐像 賞析
雲南南詔大理國十二世紀 銅鎏金像高:31.7 cm
私家收藏 資料來自蘇富比拍賣行
楊柳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藥王觀音。觀音菩薩頭戴華麗寶冠,面龐圓潤,雙目微垂,神態寧靜慈和。髮髻高挽,余發束綹垂搭雙肩,身著天衣綢裙,佩戴瓔珞、掛鏈及手鐲。衣緣鏨刻纏枝蓮紋,帔帛繞臂飄落體側翻卷向上。左手前伸平托凈杯,右手上舉捻楊柳枝,結跏趺座安住於法座之上。凈杯、柳枝是觀音菩薩的點化法具,示以楊枝醮凈水向外揮灑,表以大慈悲遍灑甘露,救度痛苦之中的眾生。
整尊造像端莊雅緻,法相莊嚴,鑄造工藝精湛,通體鎏金,雕刻細微,生動寫實,為十二世紀雲南南詔大理國觀音造像之精品。
紐約私家收藏 清十九世紀青白玉雕:鰲魚觀音立像
清十九世紀 青白玉雕像高25.5 cm
美國紐約私家收藏
鰲魚觀音為觀音菩薩諸多變化之一,觀音菩薩現中年婦人形象。髮髻高束,頭披風帽、項佩瓔珞,手持佛珠,腳踏鰲頭,神態安詳、慈悲端莊。觀音菩薩腳踏鰲魚,為的是循聲救苦救難,在汪洋大海中四處巡遊,普渡眾生出離苦海。又因鰲魚體型碩大,為海中霸主,而降伏於觀音座下,象徵觀音菩薩之威神無比。
海外私家珍藏 十八世紀清代德化白釉 觀音坐像 賞析
清十八世紀或 十九世紀德化白釉造像
像高 7 1/2 英寸,19.2 cm
海外私家典藏
德化白瓷「中國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產品製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之美稱,在我國白瓷系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
這是一尊清代仿明代何朝宗款的觀音菩薩坐像;觀音菩薩呈少女形象,披戴風帽,雙目微垂、神態安詳、法相莊嚴。佩瓔珞項圈,著披風長裙,衣紋簡練,線條流暢,以優美典雅自在姿安住。此像釉面晶瑩光亮,純凈滋潤,如凝脂凍玉,潔白無瑕,溫潤如玉。匠人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藝、充分展示了觀音菩薩其超凡脫俗、慈悲為懷的大度氣韻,給人以力量、信賴和希望的感受,令人見而歡喜,法喜充滿,很容易喚起人們的崇敬和信仰。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藏品:唐代彩繪石雕 觀音菩薩立像碑 賞析
觀音菩薩造像
唐代石雕顏料痕迹
尺寸:36.9 x 20.5 x 11.6 cm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是一尊唐代觀世音菩薩石碑像,下方台座正面碑記中記載有造像的時間及造像供養人和供養目的,從碑記中我們能讀到這是一位「上騎都尉」,相當於五品官階的佛弟子為已亡父母所造。
觀音菩薩髮髻高束,面容圓潤、五官秀美、神態安詳。長長的披帛繞肩纏臂自然垂下,在二側似隨風飄動。左手上舉持楊枝,右手自然下垂持凈瓶,赤足安住在法座平台之上。平台二側各有一尊呈童子形象,虔誠可愛的跪姿供養人像。表面遺留有當年的彩繪痕迹,雖然石碑上部略有缺損,但整尊造像生動優美,可謂唐代石雕中的精品之作。
大英博物館中國藏品:明代萬曆年間 景德鎮青花瓷《鰲魚觀音像》賞析
十六世紀 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
景德鎮青花瓷尺寸:40.3 x 19.2 cm
大英博物館收藏
觀音菩薩現文靜、賢淑少女形象。手持佛珠,腳踏鰲頭,神態安詳、莊嚴洒脫。觀音菩薩腳踏鰲魚,為的是救苦救難,在汪洋大海中四處巡遊,普渡眾生出離茫茫苦海。又因鰲魚體型碩大,為海中霸主,而觀音菩薩能降伏之來比喻觀音菩薩之威神無比。
另一種解釋是:古人認為大地是浮動的,它被擱在巨大的鰲魚背上。這就是所謂「鰲魚託大地」之說。如果鰲魚翻動,則會發生地震,給人間帶來滅頂之災。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腳踏鰲魚以鎮邪,給人們帶來了平安。
鰲魚竟然能踩在觀音腳下,當然是不同凡響了,它被看作是力量的象徵。唐、宋時,皇帝殿前陛階上鐫有巨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的正中,所以稱人翰林院為「上鰲頭」。科舉時代,進士第一名――狀元受到皇帝的召見,所以稱狀元及第為「獨佔鰲頭」。
據《觀音得道》一書記載,鰲魚似魚非魚,似龜非龜,頭生得和龍頭相似,但沒有須,身披一重厚甲,也有四隻腳。平時藏身水底,覓食時浮出水面,大如船隻,行動極快。它既能在水中游泳,也能上岸爬行,憑著鋒利的牙齒和堅厚的甲殼,敢於肆無忌憚地橫行於世。它不僅要吃牛羊豬狗,而且特別喜歡吃人。沿海居民要打打不死它,要避避不開它,實在拿它沒辦法。
觀音菩薩得知此事,便找了十萬八千根蠶絲結成一個羂索,又取寶瓶中的楊柳削成九個倒剌鉤兒,貫在羂索的一端,再取海濱的沙土捏成一個人形,九個倒剌鉤兒藏在泥人腹內。看到此鰲出現,便將泥人迎頭摔去。那鰲魚一見有人吃,便張開血盆大口,囫圇吞下。那泥人一入鰲腹,立刻融化開來,羂索上的九個倒剌鉤兒扎在它心臟四周,痛得它在沙灘上直打滾。觀音菩薩道:「孽畜在人間已久,不知殘害了多少生靈,理當誅滅。我本慈悲之旨度你到南海去修行,懺除夙孽,你願也不願?」說著放鬆了手中羂索。那鰲魚畢竟有點靈通,連連點頭。於是觀音菩薩便踏上鰲背,航海而去。
推薦閱讀:
※東林佛藝繪製千手千眼觀音寶像
※觀音和菩薩是一個意思么?
※觀音法會A(文字版)
※常念誦這六個字,觀音菩薩保你一生平安無災,福報滿滿,千萬要記住!
※為什麼要男戴觀音女戴佛
TAG: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