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七經詞句註解索引 四劃之三

禪宗七經詞句註解索引 四劃之三

五陰

於禪宗七經出處:楞嚴經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

又譯五蘊。佛法用五蘊法來描述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

一、色蘊。即十八界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五根是人的認識功能,六塵是人的認識對象。

二、受蘊。指領受。這是產生認識的第一步,即是根、塵接觸形成感覺而未起分別意念剎那間的狀態,也就是先於概念化作用之前的狀態。這種狀態稱為身受。

三、想蘊。這是產生認識的第二步,即是引起了心的注意,形成了最初的理性認識剎那間的狀態。這種狀態稱為心受。依唯識八識系統的論述,就是在這時產生了分別事識。以阿賴耶識中的相似種子作參照系,初步判別這是什麼,便產生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的分別事識。

阿含經說:多聞聖弟子身受心不受,說的就是聖弟子阿羅漢只有身受,不生心受。這就是凡聖的分水嶺。

四、行蘊。行即是思維活動,對分別事識進行邏輯推度,這是恆審思量的第七識的功能。

五、識蘊。經第七識思量,作出最後確定。這個結果,可能是增強原來識種子的勢力,也可能是產生了阿賴耶識中新的識種子。

多聞聖弟子身受心不受的結果是六識不生,不生就無所滅。這就是六識泯滅的、圓明寂照的無上大涅槃境界。

五陰本如來藏真如妙性

於禪宗七經出處:楞嚴經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

下文分析五陰都是虛妄,既是虛妄,怎麼又是真如?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方面去理解:(1)什麼是如?離心離想去觀照,不做分別,才是如。(2)愚者即境生心,一切成妄;智者不住相生心,即境見真如,一切都是佛地,一切都是凈土。(3)這句話的意思是:虛妄無實的五陰現象,原來都是如來藏與根、塵、識結合興造出來的,是凡是聖,見妄見真,都從此出。後面對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的分析,都應這樣理解。

不二之法

于于禪宗七經出處:壇經自序品第一之五

外道和二乘人都修習禪定解脫修持法,在修習中,外道執著一切法是恆常的,二乘人會執著一切法是無常的。常與無常,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執著二邊的哪一邊都是偏見,佛法又把偏見稱為邊見。把分別二邊、執著一邊的法稱為二法。修習大乘頓教,是出世間上上法,是佛法的究竟境界。《楞伽經》說「佛法起非常非無常」,宣講佛法的究竟境界,離常、離無常。只有建立無分別智,常無常不二,善惡不二,有無不二,生死涅槃不二,一切法平等平等,這樣才能進入無生佛地,才能見到佛國凈土,才能到達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佛法的究竟境界是一切法不二、一切法平等的不二之法。

不二隨順

於禪宗七經出處:圓覺經序分

即隨順不二。生死、涅槃為二,凡夫順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故說不二隨順。

不動行

於禪宗七經出處: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第三十七章

在這裡指於色界、無色界中不起心動念。

不可說

於禪宗七經出處: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

《楞伽經》說:「云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宇宙有常住的法,這本住法界,即自然規律,不是哪一個佛說出來的規律。如來說的一切方便法門,都不是真實的本住法界。法界實相,是不可能說得清楚的,只有用般若智慧觀照,才能認識這個本住法界。所以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唐僧宗泐、如[王*巳]註解:真如法體離有無相。離言說相。豈可以耳聞心得耶。當知樹下得道諸會說法。但應身耳。其報身法身無得無說。然應即法報說即無說。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無取也。

不增不減是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于于禪宗七經出處:壇經頓漸品第八之一(二)

《心經》說:「是諸法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量廣大似大海,大海能容百川,不因川流盈虧而增減。聚則是來,散則是去,面對三昧中似來似去的影像,心志像金剛一樣堅定不移。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于于禪宗七經出處:壇經自序品第一之

是風動?是幡動?都不錯啊!但是,對要修證菩提、要求得明心見性的修行人來說,這樣說就不對了。面對眼前景物,保持清凈心,向內返照,便沒有風動還是幡動的問題了。

不眴

於禪宗七經出處: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第三十六章

眴者,目光動搖,神昏意亂。不眴,心無塵翳,慧眼常開。

不思議無作妙德

於禪宗七經出處:楞嚴經卷第十一第三十三章

無作妙德,是在無畏狀態下的無功用道,無為而為,無作而作,亦即佛地的成所作智。不思議,意思是出乎常人意想之外。常人與聖人,難分界限,可思議與不可思議,亦難分界限。常人認為是尋常事,孤陋寡聞的人會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常人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佛菩薩看作尋常事。

不思議事

於禪宗七經出處:圓覺經答清凈慧為何凡聖有別

於一味凈覺之中,說輪迴本末、種性差別、雜染等法,而無乖違過失,真不思議。

不思議變易死

於禪宗七經出處:楞伽經卷第一

識相的生滅,按是否有主觀思量分為分段生滅和變易生滅。前六種了別識都依因緣起,而且思量心不停,這樣形成的生滅,稱分段生滅,古譯「分段死」。離因緣,意識滅,在如幻三昧中不思議變的生滅,即是由不思議熏、不思議變的余習煩惱產生的生滅現象,稱變易生滅,古譯「變易死」。

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於禪宗七經出處: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

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有感覺功能,具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五官,稱為五根。這五根各司其命,被五根攝受的客體,分別名為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客體,稱為客塵。眼所見的形相,是色塵在心中的反映,不把它掛在心上,就是舍,就是不住,就是不住色布施。不論聽到什麼聲音、聞到什麼氣味、嘗到什麼味道、有什麼冷暖輕沉的感觸,都讓它滅度,就是不住聲香味觸布施。自古以來,人們把認識稱為心意識,認為心意是主宰感知和思維的樞紐。把意稱為第六根,把法稱為第六塵。不住於法,意思是對一切法不要執著。

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於禪宗七經出處:圓覺經答普覺如何尋師擇法

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者,是則人天真勝福田。

不應貪著

於禪宗七經出處:金剛經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世法、小乘、大乘都要戒貪,只是層次不同,所戒的重點也不同。在欲界修行,著重戒殺、盜、淫、大妄語;小乘著重戒貪禪樂,貪涅槃樂;菩薩還要戒貪法樂。如果菩薩貪著法樂,極易墮入邪魔外道。

不離分段死

於禪宗七經出處:楞伽經卷第二

六種了別識的生滅現象,稱為分段生滅,古人翻譯為分段死。聲聞弟子初果、二果、三果,都未斷分段生滅,四果阿羅漢才斷分段生滅。緣覺乘也一樣,要修成辟支佛才斷分段生滅。所以說聲聞緣覺不離分段死。

不立文字

于于禪宗七經出處:壇經付囑品第十

說禪宗「不立文字」,是人們對禪宗的誤解。六祖破斥宣揚「不立文字」的人是執空的人,他們宣揚的這種論調是謗經妄語。

不加了知

於禪宗七經出處:圓覺經答清凈慧為何凡聖有別

心體本自知覺。何必更加了知?若加了知,即迷現量。

不能善知虛空分齊

於禪宗七經出處:楞伽經卷第一

分指部分,齊指整體。在陽光下,一般人不知道在自己眼前的空間中是否存在太陽光,因為看不見空間有什麼顏色。當你對著太陽的方向噴洒水珠時,便會看到美麗的七色。這說明空中有種種色,各種色只不過是空的一部分。再說,色和空兩者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它們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各依一定條件向對方轉化。

互為賓主

於禪宗七經出處:楞嚴經卷第十八

魂、魄、意、志、精、神,六位分工不分家,互融歸一。深心寂靜之時,六根互通,六位互用,在一位主事之時,其餘五位為賓。


推薦閱讀:

新發現的搜索引擎列表之二
如何理解Mysql的索引及他們的原理?
「松鼠的窩」專欄文章索引
寫會MySQL索引
引得市市什麼

TAG:禪宗 | 索引 |